卜劳恩的《父与子》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他本人也被称为“上帝身边的伟大作家”。
我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这样评价:
《父与子》无须什么解释,谁都能看懂;孩子看了好笑,成人看了也好笑,各人去笑各人所理解的,这就是卜劳恩漫画的魅力。
这部漫画自1934年问世以来,使一代又一代人从中获得快乐。
书中的父与子可爱有趣、善良正直、真诚宽容,懂得生活,有幽默感。他们曾经在纳粹统治的黑暗年代“创造了一小块无忧无虑的人性的绿洲”,作者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本书将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无论大人或孩童,都会因为阅读而发出会心的微笑。画家曾经生活的小城有这样一尊雕像,记录了那段快乐的时光。
卜劳恩
01.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这本漫画书,线条简练含蓄,人物造型夸张,极具特色,充满想象力。漫画中,父子俩一起滑冰、一起钓鱼、一起做蛋糕,圣诞节互送礼物。
儿子的生活里时时有父亲的胖嘟嘟,父亲的手边,总有那个小不点。其实父子一场,就是你伴我长大,我陪你到老。
那幅父亲哄儿子睡觉漫画,让我想起自己哄儿子睡觉的情形。讲故事、玩游戏,各种招式使尽,小家伙却抱着我的胳膊说,“陪我睡嘛,人家害怕”。
软软的小手,讨好的笑容,那一刻,心都化了,除了陪他还是陪他。早上起床,揉着自己被压的发麻的胳膊,仍然一脸欢喜一脸宠溺。
估计漫画中父亲挂在儿童床尾的双腿,也是幸福的麻木着吧。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父亲的爱,虽不如母爱细腻,却简单有味。你被球砸中,他会用力砸回去;你学自行车,他会在后面紧紧跟着,但就是不扶;你调皮捣蛋,他会训你,但会帮你瞒着母亲。
汪曾祺说,父子关系处好了就是兄弟,有父亲陪伴的日子,天天都是好日子。
漫画中,父子俩做蛋糕,忘了加葡萄干,就用枪射进去。大人觉着太过夸张,小朋友却大呼,这样的童年来一打,这样有童心的老爸也来一打。
其实,不是父亲童心未泯,是儿子的陪伴让父亲返老还童。
有儿子以前,我喜欢追剧、写字、宅在家里;有儿子之后,我开始喜欢爬山、滑雪、游泳、打篮球,甚至曾穿上旱冰鞋,在楼前拉着儿子滑了一圈又一圈,引得老太太们撇着嘴驻足观看。
开始以为是为了陪儿子,后来才发现,是儿子帮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想做又不好意思做的事情。
比如,打篮球,我总认为这是男孩子的专属,可是,儿子让我真真实实的感受了把在篮球场上奔跑的快乐和投篮成功的狂喜。
陪伴,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礼物。
那年,《童话大王》的作者郑渊洁被学校开除,从此以后,写童话成了他的日常。那时,写作用的是钢笔,每天要给钢笔灌墨水。
一天,郑渊洁忽然意识到,一个多月了,钢笔水居然还是满的,难道是自己“写童话写出童话来了”。一个偶然,半夜两点起夜,看见爸爸在悄悄的给他的钢笔灌水。
之后,父子俩做了一次长谈:
父亲问:你会写到什么时候?
郑渊洁答:只要你和我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它写下去。
父亲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父母陪伴郑渊洁,走过了人生最迷茫灰暗的时刻,淘气小子成了真正的“故事大王”,他创办的杂志《童话大王》成了一代人的标配,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成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董卿曾说,陪伴是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02.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
《父与子》里的德国式幽默,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处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
这部具有治愈作用的漫画,是恐怖夜晚中的伟大笑声,舒展了德国人的眉梢;是黏稠黑夜里的一簇火苗,点亮人的人性温情;它借助不可剥夺的天伦之乐,让生活本身成了伟大的主角。
萧伯纳说:“幽默就像马车上的弹簧,没有它,一块小石子就能让你很颠簸。”
生活中不如意十有八九,但幽默的人却能笑看不如意。书中的父子俩掉进冰窟,瑟瑟发抖的双手却捧出两条活鱼,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烤鱼的味道,湿漉漉的狼狈,难掩画里画外内心的窃喜。
人生的不如意,在裹着毯子提着鱼的父子俩面前,居然可以如此轻而易举的化解。至此,心绪不再烦乱,人生得到治愈。
中国现代女漫画家钱海燕曾说,“人生哪有死结,不过是饥来餐饭倦来眠”,此言得之。无论世界如何残酷,在父亲的臂弯里,永远都有快乐相伴。
正如詹姆斯·潘所言:一个成功的人是以幽默感对付挫折的。
马克·吐温一次乘车外出,火车开得很慢。
票员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出一张儿童票。
查票员调侃道:“真没看出您还是个孩子呀!”
马克·吐温:“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上车时还是个孩子哩。”
周围乘客听了,纷纷表示赞同,查票员也不好意思地向大家道歉。
家里,幽默也是欢乐的调味剂,父亲一句幽默的话,可以使暴怒的孩子破涕为笑;学校,幽默是团结的润滑剂,老师一句幽默的话,可以使一个班抱成团,相亲相爱。
幽默,是一个人顶级的情商,持有一颗幽默之心,何愁成不了自在之人?
泰戈尔说过:当人微笑时,世界便爱了他;当人大笑时,世界便怕了他。
03.善良,是人生路上的金盔金甲
卜劳恩笔下的父与子,给读者带来的不仅仅是爱的幽默,更以他们的善行感化了每一个人。尽管一再救错人,帮助不值得帮助的人,父子俩依然对每一个人满怀善意。
父子俩给雕像穿衣服;给小鸟造窝、喂食;看到路人上坡辛苦,父子俩立刻上前帮忙;看到小袋鼠受欺负,儿子毫不犹豫的“拔刀相助”。
新年到来之际,父子俩情愿将误落入农舍的猎物,赠给更需要食物的贫寒家庭,甚至他们在路上捡拾马粪与煤渣,都是出于对煤炭工人劳动成果珍惜的淳朴善意。
生活中,童心是快乐之源,善心是立身之本。为人行善,是积德,做一个善良的人,因为行善,留下好名,因为心善,被人敬重。你的姿态,决定别人对你的态度;你的心态,决定生活给你的回馈。
善良的人,虚怀若谷,心安一生。
04.爱,点石成金的神器
父子一场, 有的是一场修行,有的是一场恶战,但终归是为爱而生,为爱而聚。
圣诞节,父亲、祖父、曾祖都来送圣诞礼物,漫画《谁是圣诞老人》让我感动,画的是四个圣诞老人打架,我看到的却是满满的爱。
因为,父亲眼里,儿子永远都是个那个长不大的小孩,哪怕他已经是别人的爷爷。
曾毕淑敏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的爱,是是黑夜的星光,是酷暑的清泉,是天上的彩虹,是寒冬的火苗,是全心全意的奉献,是弥漫一生的执着,是点石成金的神器,能化腐朽为神奇。
漫画中,不是只有艳阳高照,偶尔也会刮点小风,下点小雨。比如,画中的父亲也会恼羞成怒,儿子也会装病逃学。
漫画中的父亲,是60分的父亲,漫画中的儿子,也是60分的儿子,那不完美的40分,反而让我更喜欢他们,因为这样的父子,才是我们生活中真实的存在。
每一个儿子,都渴望拥有100分的爸爸,可是,我们忘了,每个爸爸也都曾是个小小孩,会恐惧,会胆怯,会发脾气,会有自己身上的小缺点;
每一个爸爸,也都渴望拥有100分的孩子,可是,我们忘了,每个孩子也只是个刚来到世间的小精灵,会淘气、会不懂事、会偶尔来点小破坏,所以才需要爸爸的引导。
不完美的父子俩,生活在不完美的时代,却把日子过成了我们羡慕的样子。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不是“若能克服缺点,一切就好了”,
而是,
就算有缺点,也有勇气做好。
现实中,不是只有100分的人才配得上拥有快乐,能把60分的人生过成100分,不揪着自己的缺点不放,不自怨自艾,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逐的方向。
那么,我们在接受并喜爱漫画中并不完美的父子俩的同时,是否也可以暂时忘记自己和家人的不完美,像向阳花一样,无惧风雨,努力向上生长。
生活中,你有过心甘情愿取悦于某个人的经历吗?请看这幅漫画,是不是很眼熟。
这幅代入感极强的漫画,让我想起小时候,蹬着父亲的耳朵当脚踏板,骑自行车车的情景。那一幕,教育专家眼里的反面教材,却是我心里最温暖柔和的记忆。
只有经历过爱的人,才知道被宠着的感觉有多爽,如今,儿子早已不屑爬上我的肩头,但当年背着他的时候,我的心里全是甜蜜。
爱是黑夜里的星光,照亮了黯淡的生命;爱是酷暑里的清泉,滋润干涸了的灵魂;爱是蓝天上的彩虹,装点了苍白的青春。
映像中的父亲,从不说爱你,也鲜少拥抱,但你需要他的时候,他都在;他有时候很凶,落在你身上的棍子,其实也痛在他心里;他不常打电话给你,可你来电话,他会乐得像个孩子。他在老去,可能会忘了自己,却从来不会忘记爱你。
电影《美丽人生》中的父亲乐观幽默,为了不让集中营中的儿子受到伤害,用善意的谎言保护儿子纯真的心灵及生命。
电影《摔跤吧!爸爸》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这个世界充满假象,唯有痛苦从不说谎!爸爸不能时刻保护着你,爸爸只负责教你战斗,最后你要战胜自己的恐惧,自我拯救。父亲他勇敢智慧。
天下的父亲,都有同样的使命,倾其所能,护孩子周全。父亲的生命中,孩子安好,便是晴天。
05.《父与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第一,父亲归位,家才更有温度
在世界各国的社会文化中,“无父意象”都占据着主导作用,简单来说,就是父亲负责外出赚钱养家,母亲负责孩子和家务。
父位的“缺席”造成父子关系的疏离,家庭金三角的格局被打破,生产出一个抑郁的妻子,一个叛逆的孩子和一个怎么也长不大的父亲,当然还会有一个破碎的家。
父亲归位,是孩之幸,家之幸,国之幸。
第二,接纳“不完美”,带着问题生活
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压力很大,总是感到焦虑。追求完美的父母眼里,别人家的孩子,完美无缺,令人羡慕;自家的孩子,除了缺点还是缺点,令人心伤。
一位极端完美主义者曾说
“人也好,事情也好,一旦有了瑕疵,那还有什么价值?假如人生可以重来,我恨不得重新活过。”
追求完美的父母习惯看到问题,不能够接受问题的存在。
但问题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愿正视问题的存在,不能带着问题生活,只能为各种层出不穷的的问题苦恼,严重者自己出现强迫症症状,孩子成为“问题孩子”。
要知道,问题不是失败,而是生活的常态,要学会带着问题生活。“不完美”的孩子才是生活的常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会让他接近完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会让生活走向完美。
第三,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付出有回报
《论语·雍也》中说:“己欲利,先利人;己欲达,先达人。”
就是说,想要得到什么,就先付出什么。单方面的付出,或者单方面的索取,都不能建立长久的关系,亲子关系也不例外。
有人说,僵化的亲子关系,掩藏的是父母“无私”的爱。父母单方面无休止的付出,让孩子觉着一切都是理所应当,最终变成父母眼里的“白眼狼”,背负骂名。结果是孩子委屈,大人伤心。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有“心”的孩子,一定是复性发展多维体验的产物,一定懂感恩,知进退。
第四,幽默是溢出的智慧
幽默是快乐的发祥地,幽默是烦恼的填埋场,拥有大智慧的人,懂得自我救赎,懂得寻找快乐,忘却烦恼。
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顺心,在逆境中拥有发现美的智慧,会让自己成功冲出迷雾。再大的烦恼,也先允许自己对着镜子微笑。
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趴一会,父母拥有幽默感,孩子受用一生。
幽默感不需要你多风趣、多博学,只要你真心热爱生活,乐观看待人生,不为小事斤斤计较,它就会随之而来!
幽默不代表生活,却可修复生活。
结 语
一部《父与子》,跨越国界,穿越时空,连接你我他。小时候,在这本书里看到快乐,受到启发;长大后,在这本书里看到自己、看到亲人、看到朋友;后来啊,在这本书里,学会了反省自身,思考人生。
父亲节将至,你将如何度过,时间尚早,还来得及细细筹谋。因为,所有的节日,都不是为了礼物和红包而生,而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要忘记爱与被爱。
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你我一同在路上。祝愿有人一直待你如初,疼你入骨,从此深情不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