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正文

于谦教育孩子方法,于谦教育孩子方法视频 教育孩子的100个方法

时间:2023-09-22 作者:佚名

年仅13岁的于思洋在德云社被称为五哥,这是什么缘故?

事实上这是德文郡社区参与规则,因为在海洋沉思于钱的儿子,出生在06年就已经郭德纲接受教子,然后在沉思的郭德纲承认干爸爸,这是一代,所以在德文郡社区沉思,年龄虽小,但繁殖率真的很高,是“大大”的典型代表。

这是德文郡社区,它就像一个小社会,里面的人是特殊的程度,越高世代自然治疗是更好的,因为在仅有13年历史的沉思,“混合”这个位置,他父亲郭德纲和于谦(音译)也不能逃脱,沉思的只有13岁,现在是上学的年龄,所以也是在师范学校。

没有准时上学在海洋沉思可以少说喜剧演员在德文郡社区,一个小男孩真的和郭德纲,甚至也可以出现在郭的性能发挥的过程中,和大家在一个互动的舞台,不怯场,甚至下面的观众展示?

于钱也非常适合孩子每年会带孩子们出去玩,几乎所有的好东西让他们的孩子,所有的好东西让孩子使用,简而言之,是一个属于于泗阳宝库。

这是在沉思,于钱的儿子,郭德纲的养子,小男孩的注意的集合,与超高程度,对于小年龄在德文郡社区“5”的位置,不要看年龄,YueYunPeng他们看到他的小沉思在海洋或亲切地称为五哥哥,你说有趣不有趣吗?

没有准时上学在海洋沉思可以少说喜剧演员在德文郡社区,一个小男孩真的和郭德纲,甚至也可以出现在郭的性能发挥的过程中,和大家在一个互动的舞台,不怯场,甚至下面的观众展示?

于钱也非常适合孩子每年会带孩子们出去玩,几乎所有的好东西让他们的孩子,所有的好东西让孩子使用,简而言之,是一个属于于泗阳宝库。

于谦谈育儿趣事,“套路”儿子上幼儿园逗笑网友:我又学到了

小朋友初上幼儿园时,或多或上都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特别是新生入园期间,宝宝在幼儿园里面哭,家长们站在幼儿园门口着急,年年都会上演一出“苦情戏”。

但也有的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入园时的焦虑情绪,早早地预热铺垫,让孩子从小就对幼儿园产生好奇, 甚至是深深的好感与向往。

比如于谦为了送儿子于思洋上幼儿园,可谓是处心积虑的“预谋已久”,待儿子于思洋回味过来,已经是入园半年后的事了。

德云社的好几位明星,都由相声进军到了综艺节目,比如于谦和妻子就登上了现在比较火的《幸福三重奏》节目。

在一期节目的录制中,当于谦夫妻谈起自己家的 育儿 趣事时,于谦表示为了送儿子于思洋上幼儿园,只要儿子表现好,于谦便会说:“你真棒,将来肯定送你去上幼儿园!”

这一来二去,在于思洋里的心里, 幼儿园是表现好才能去的地方 ,于是心之所向,加倍努力,就这样于谦轻松解决的孩子上学的难题。而谢楠听后更是表示,孩子们走过的最深的套路,原来都来自爹妈的套路。

听了于谦的描述不少网友也被逗笑了,纷纷表示:“家长的套路太深,不过,这下我又学到了!”

你以为于谦是套路深的爸爸?其实仔细回想一下,父母不都是“骗”小孩子长大的嘛。

比如小时候你吃西瓜不吐籽,父母怕你卡到,便会说西瓜籽到肚子会长出大西瓜。还有的父母为了避免孩子逗流浪猫狗而受伤,会说这只小猫挠人或是小狗咬人,吓得孩子每次见到猫狗都会躲得远远的。

更深的套路就是每年的压岁钱,我就想问问你,这么多年,都是妈妈帮你攒着。

当然了,父母的套路还是源自于对孩子的爱与鼓励,比如在上幼儿园这件事情上,一般的小朋友都会有各种畏难情绪。

1) 适应不了老师讲课的进度

在家“散养”惯了的孩子,到幼儿园里,老师哪怕教点儿歌,对于孩子来说,也是 新鲜的学习过程。

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有些会因跟不上“学习”进度而出现畏难情绪。

2) 人际关系出了问题

有些胆小的孩子,平时与外人接触不多,一旦到了幼儿园, 需要重新认识老师和小朋友 ,会出现陌生感和紧张感。

3) 害怕老师

老师不仅教孩子,还会在孩子 犯错误的时候予以批评 ,即使不批评,老师想要“管住”孩子们,也偶尔会严厉些,因此孩子怕老师也是常有的事。

4) 幼儿园作息规律,孩子不适应

幼儿园里一日三餐,所以早上会要求孩子入园比较早,但没上幼儿园的小朋友 往往在家比较散漫和自由 ,因此也需要适应的过程。

套路归套路,家长想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步:在没上幼儿园前提前适应作息

准备上幼儿园的孩子,家长们就要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来 调整孩子日常作息, 早睡早起,中午适当午睡,按时按顿用餐等都很必要。

第二步:鼓励孩子交朋友,与老师正确沟通

家长们还要鼓励孩子主动认识新朋友,文明礼貌对待老师和同学。

第三步:父母与孩子进行“满勤”约定

如果孩子上幼儿园能够坚持“满勤”,家长真应该适当给予奖励作为鼓励。

【妈咪爱唠叨】:谁还没经历过父母的套路,并且我们作为父母时也一样会套路孩子。不过回头再看,这些所谓的套路里,都是父母的爱与智慧。各位宝爸宝妈,你都遇到过父母的哪些套路,并且让你延用至今的呢?

《幸福3》于谦套路儿子上学,网友是不是又学到一招?

《幸福三重奏3》节目开播后就引发网友热议,这个节目太欢乐了。不仅能嗑到糖,还能学到一些教育孩子方面的小技巧,简直太适合很多年轻父母观看了!

在《幸福三重奏3》里,于谦老师解锁了很多新技能,没想到于谦不仅相声说得好,就连厨艺都有大厨风范。中华小当家于谦终于在线营业了,节目中于谦做饭的手法老练,一道葱爆羊肉从颠勺的手法看就懂得这是行家,怪不得白慧明点要吃这道菜呢!

一道简单的西红柿炒蛋色香味俱全,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味道了,更是得到了吴京夫妇的一致称赞。看吴京吃得这么香的样子,不会每期节目都来于谦老师家里蹭饭吧?

在这期节目里,于谦和吴京谢楠还聊到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听完他们的谈话真的很有相同之处。于谦的教育方式引发热议,尤其是他套路儿子上幼儿园的那个操作,更是逗乐了一旁的吴京谢楠!

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于谦说自己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鼓励儿子,只有足够优秀才有资格上幼儿园,让儿子觉得上幼儿园是一种奖励,这样的反向操作也是厉害了!

于谦用实力证明了孩子走过最长的路就是父母的套路!只要表现好才能去幼儿园,不知当于谦老师的儿子上幼儿园时,看到身边哭泣的小孩会不会觉得奇怪呢!于谦老师哄孩子果然有一套,套路极深!

最后的结果就是于谦儿子上幼儿园后倍儿高兴,半年多才明白过来。这招哄孩子的精髓,网友们也是纷纷表示又学到了一招!

其实这招谢楠在小时候也遇到过,谢楠透露在小时候被母亲套路面包皮才是好东西。就因为她平时不喜欢吃所以特意告诉她是特别好吃才留下来给她。于谦更是哄儿子上幼儿园是一种奖励,果然是同一个世界,同样的父母,就连教育孩子的套路都极其相似。

不过于谦从小鼓励孩子的这个方法引发了热议,套路儿子上幼儿园的操作,更是让网友直呼又学到了一招!

于谦作为郭麒麟的师父,他都是怎么教育郭麒麟的?

于谦对郭麒麟的教育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生活中无论大小的事情全部都有着自己的规矩,无论于谦怎么教郭麒麟都在认真的学。

一、郭麒麟和于谦是一对师徒,这件事情在2006年正式确定,因为郭德纲和于谦的关系,所以想让于谦当郭麒麟的师傅,当时已经达成了口头协议,直到三年后才正式举办了拜师仪式,在平时的过程中于谦还是比较严厉的,虽然能和郭麒麟一起玩闹,但在大部分时间都教他做人的道理和吃饭的本领,在私底下他们两个人更像是朋友,而且郭麒麟面对于谦并不会有压力。

二、在郭麒麟还小的时候曾经给于谦写过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提起过第一次和师傅同台,那个时候很小只有十几岁,登上舞台害怕演砸了于是非常紧张,就跑到于谦的家里住着,希望能够和自己的师傅好好对对词研究作品,能够让观众满意,然而在于谦家中的时间天天都在喝酒聊天,从来都不说业务方面的问题,全部都是在说古玩、小矮马等不相关的话题,郭麒麟最后没办法只能够找一些师兄帮助自己背台词。

三、而于谦作为师父感觉并没有传授一些实质性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如此,于谦自己说过他也年轻过非常了解年轻人现在是什么心态,所以一旦察觉郭麒麟有飘的感觉就会马上提醒,虽然平时看上去并没有在言语方面进行指导,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师傅,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自己的徒弟,从自己的神态、技能等方面,都在默默影响着自己的徒弟,有时自己并没有察觉,但登上舞台就会感觉到和自己的师父一模一样,所以于谦教郭麒麟,在平时怎样对待自己的父亲就要怎样对待自己的师傅。

“做得真棒!将来送你上幼儿园”,于谦套路孩子有一手,你会了吗

文|福林妈咪

不少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都会担心孩子有分离焦虑,出现哭闹、抗拒的情绪。

但是,聪明的家长会“套路”,老早就开始给孩子洗脑。

于谦在《幸福三重奏第三季》中提到自己曾经套路儿子上幼儿园的经历。

他说儿子打小只要做什么事做的好,他就会说:“这事儿真棒,将来肯定得送你上幼儿园!”

等儿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时,特别高兴就去了,半年多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儿。

说实话,这方法,我打算往果妹儿身上试试。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家长不学点儿套路,还真不好忽悠自己的娃。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想办法的父母。”

听我妈说我小时候的事儿。去乡下姥姥家,我需要和我妈走很长一段路到 汽车 站坐车,路上就想让我妈抱我。

然后我妈说:“我数到3就抱你。”

就这样我妈一路数着121,我们就走到了 汽车 站。

我也不知道真假,反正我不记得了,但这套路真的太深了。

还有一些家长也有类似的办法。

之前看视频一位宝妈套路自己只肯喝“六口药”的儿子。

喂了一口开始计数:“两口、两口、两口”,连着数了三个两口,才给孩子数到三口,数第二个“三口”的时候,儿子反应过来说:“第四口了!”

然后妈妈就说:“昂,是第四口。”

接着又连着说了两个第四口后,又回数到三口。

儿子发现后就纠正,妈妈承认后就又喂了第四口。

儿子直接不喝了,妈妈就说还有最后两口,让孩子坚持一下。给了个板栗,孩子又开始继续喝。

喝下一口,妈妈又说:“一口。”

儿子又纠正这是五口,最后变来变去的,终于到了六口,药汤也见底了。

这不就是欺负孩子不识数吗?

但凡孩子有个幼儿园文凭,也不至于被爸爸妈妈这样坑……

还记得那些把口服液的瓶子放在饮料包装里面,吸管扎在口服液里面坑孩子喝药的家长吗?

这些都是家长的套路只不过操作方法不一样罢了,以上统称为“骗喝药套路”。

“劝阻套路”

比如不想让孩子做什么事儿。

这个几乎所有人小时候都经历过。

自那之后,孩子吃西瓜都会细嚼慢咽,小心翼翼把籽儿吐出来。

想摸摸邻居的小狗时,

小狗可是一脸无辜,有些孩子从那之后看见狗都躲着走,甚至会变得害怕狗,看见狗会惊慌。

屋里打伞时,

然后再也不再屋里打伞了。

每次吃饭都剩饭,

套路和打伞差不多,也是说你这样会长不高。

我小的时候在公园门口看到棉花糖想吃,我妈不买,说是棉花做的,就跟棉被里的棉花一样,吃到肚子里就把肠子堵住了。

所以再也不吵吵着吃棉花糖,而我的第一口棉花糖是直到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才尝试……

“坑压岁钱套路”

每次收到压岁钱,妈妈都会说“先帮你攒起来”。

然后,这笔钱就像人间蒸发了。其实,在妈妈说帮忙攒的这句话时,套路就已经开始了。

孩子去要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对话。

老赖一号:

老赖二号:

……

还能说什么!

其实这些套路都是在为孩子好 (除了最后这个压岁钱存在争议外)。

骗孩子喝药,那是看孩子生病难受想孩子吃药快点好;

说狗狗咬人,是怕万一孩子被咬,也怕狗狗身上的细菌沾到孩子身上;

说“屋里打伞长不高”,是怕伞撑开面积太大,把家里的东西打翻,也怕遮挡孩子的视线伤到孩子;

说“棉花糖是棉花做的”,是怕孩子吃糖多蛀牙;

压岁钱是怕孩子乱花钱……

这些说话的套路可能在孩子的长大之后才意识到被父母骗了,但是往往不会再去计较,毕竟都是“为你好”,只不过这种担心隐藏的太好,小小年纪的孩子发现不了。

每次套路孩子,演得都跟真的一样。

但是,你以为套路只能套路小孩子?

事实并非如此,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演了一辈子。

曾经看过央视的一个催泪公益短片,叫《老爸的谎言》。

老父亲接到女儿打来的问候电话,边走边说话:

电话那头的女儿放心了,但是电话这头呢?

母亲哪去跳广场舞了,明明生病住院了,老父亲哪有什么老朋友,每天都孤零零的一个人,除了照顾生病的老伴,就是坐在外面看路人……

从小到大,做父母的都在说着谎。

这就是中国式父母,管子女管得多,但是为了子女也会变成一个说“善意谎言”的说谎精。

小时候为了让子女 健康 成长,长大了,为了让子女放心追逐自己的梦想。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作为年轻父母,其实教育孩子用的那些套路,有一部分也传承于自己的父母,这样的忽悠,让自己带娃省事了一些,虽然也有点 搞笑 ,但一切都是因为爱!

从外驱到内驱,养出内动力爆棚的孩子,父母要做好3件事

咱们经常说,那些内驱力强的孩子,能走得更远。

自学能力、自律意识……这些成功必备品质,都是内驱力的基础上建立的。

即使有一天,他们身处低谷,也能凭借自己的力量,重新回到正轨。

前段时间,那个以 12 门满分刷屏网络,保送清华博士的宋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别看现在成绩优秀,在入学第一年,宋震还在模考中考出了 25 分的成绩。

宋震在采访中说: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其实不喜欢数学专业。

虽然不喜欢,但这个成绩对一向优秀的宋震来说,还是难以接受的。

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调整自己的态度和学习方法。

大一上学年结束,他通过自己的努力,门门分数都在 90 以上。

这份成就感,让宋震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开始爱上了自己的专业。

也因为如此,他才能投入更大的热诚和精力,最终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宋震最初的改变,其实一种责任感,他不希望为自己的人生留遗憾。

但只有负担和责任,他可能不会付出这么多,去钻研专业。

他的逆袭,更多的是因为,最初在成绩中获得了胜任感。

这种感受,让他萌生了对数学的兴趣。

当宋震开始热爱这门专业时,学习已经不再是责任,而是他内心自发愿意去做的事情。

他也就有了无穷的动力,在这门专业上继续深耕,取得成绩。

这就是内驱力强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的原因。

不过话说回来,内驱力的培养,从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时候错误的方法,反而会让结果和我们期望的背道而驰。

今天想和大家好好说说,培养内驱力的那些事。

什么是内驱力?

内驱力,简单的解释就是:孩子就像装了小马达一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拥有这种能力的孩子,其实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圈:

如果一个人做这件事,感受到身心愉悦,刺激大脑分泌出多巴胺。

而产生的多巴胺会向大脑发出信号——继续做类似的事情。

如此循环往复,孩子自然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促使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这和工作压力的人容易抽烟上瘾,是一个道理。

因为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直接到达大脑,释放出多巴胺,让人感觉到惬意放松。

当下次压力大时,大脑就会联想起上次吸烟时的快感,促使人再次吸烟。

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为进一步加强,不断重复的行为,称为「正强化」。

那么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形成这种正向循环?

那还要从内驱力的主要构成说起,根据心理学上的自我认知理论,形成这种内驱力的因素有 3 种:

虽然看起来很复杂,总结起来就是—— 让孩子感受到努力和事情的价值,形成良性循环。

因为孩子天生就会对事物好奇,会为喜欢的事情付出努力。

我们要做的,也很简单,就是 尊重保护好孩子的兴趣,让他们选择要做的事。

过多的外驱力,会破坏内驱力

不过在生活中,过度使用外驱力的父母,并不在少数。

孩子做作业学习,就在旁边盯梢监督。

孩子出门动作慢一点,就不停地催促。

还有一些人,选择用奖惩的方式,去推孩子一把。

咱们的本意,是觉得孩子太小,有了引导和规范,日后才能发展得更长远。

但我们费心费力的结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这就是因为内外动机,就像跷跷板的两端,总是此消彼长的。

一个孩子被施加太多的外驱力,内驱力会被消磨殆尽。

心理学家德西就曾做过一个实验,验证外部刺激和兴趣的关系。

他把人分成 A、B 组,一起做趣味试题。实验过程分成 3 个阶段:

在这个时间段里,A 组的学生大多数停下了答题,反而是没有奖励的 B 组,很多人依旧尝试在解题。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德西效应」,它说明了—— 不恰当的、功利性的外部刺激会适得其反,削弱孩子原本的好奇与兴趣。

正如心理学家李雪说的:外驱力,也能驱动一个人,但它带来的感觉是较劲、痛苦和内耗。

靠外驱力支撑的人,能量难以持久,早晚会遭遇反噬。

从短期内看,外驱力效果会更明显,它能让孩子快速行动起来。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人总是处于被动,习惯了被推着走,那他很难发自内心的去做一件事。

他们总觉得,自己是为父母而行动,不是为了自己,丧失了自主权和成就感。

当一个人丧失了自主感,内驱力也就无从谈起。

最终的结果就是, 当孩子失去外部驱动力后,就很容易就此止步,不再向前。

积极暗示 近因效应,让事情变得有趣

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肯定有些事情是我们想让孩子做,孩子却不愿意做的。

我们可以用一些方式,把事情变得有趣,调动孩子做事的内在动机。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就说过: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 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 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这里有两点小技巧,是我特别想分享给大家的:

积极的心理暗示

在综艺《幸福三重奏》里,于谦聊起儿子上幼儿园的事。

在儿子入园之前,于谦就发现:同龄很多孩子都不乐意去。

所以他未雨绸缪,从很久之前就开始铺垫。

每当儿子于思洋表现好的时候,于谦就开始夸他:你这么棒,将来肯定得送你上幼儿园。

结果到上幼儿园的时候,儿子特别高兴,兴冲冲的就去了,半年以后才反应过来,所有孩子都得上幼儿园。

就像旁边的嘉宾谢楠说的:孩子肯定很骄傲,觉得我棒棒的,我才能上幼儿园。

于谦的这种说法,其实对孩子形成了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只有特别棒的孩子,才能去上幼儿园,这是对自己的证明和奖励。

父母的积极暗示,是比催、逼、奖励更好的助力,能让孩子爆发潜能,勇往直前。

巧用近因效应

这个方法,B 站上一个 200 万播放量的视频中分享的,我觉得还挺实用。

什么是近因效应?

简单的来说,我们会对最近发生的事情产生更为清晰的记忆,或者说,对事物最后的印象特别深刻。

如果是需要坚持,持续性强的兴趣上,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当乐趣到达最高点,刚刚过去的时候,就让孩子停一停。

这样的做法,会让大脑意犹未尽,不断回忆当时的成就感,促使孩子不间断的坚持下去。

比如练习舞蹈,当孩子掌握到一定程度,享受到跳舞的快乐之后,就可以让孩子暂停一下,保持兴趣。

我觉得,这个方法特别适合帮助那些「三分钟热度」的孩子,培养真正的兴趣。

培养内驱力,需要及时反馈

之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叫《中国少年故事》,里面有个女孩叫陈思凝。

她考入了八中少年班,可以跳过小学六年,直接冲击「清北交复」,可以说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我记得陈思凝的妈妈分享教育经验时,曾举了一个玩 游戏 的例子:

「很多孩子,甚至成年人爱玩电子 游戏 ,都是因为 游戏 有一个及时的反馈。

欢呼的音效,掉下的大量金币和宝物,都会让孩子特别有成就感、参与感、互动感。」

培养孩子内驱力这件事上,也是一样。

当孩子做得好时,我们可以用表扬和赞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当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我们可以肯定她的付出,指出具体哪里可以改进,明确日后努力的方向。

当孩子感到迷茫无助时,我们也可以耐心地倾听,分担他的忧愁和压力。

无论如何,这种及时的反馈会让他们感受到:

自己的努力被看见,价值被肯定,情绪被理解,而父母永远是他最坚实的港湾。

之前和一个朋友聊起内驱力,他是这么和我说的:

为自己而努力,那是打破限制,向上发展,人根本就不会感到累。只有一个人被迫向前的时候,才会觉得不堪重负,压力山大。

就像苏格拉底说的: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培养内驱力,是为了孩子能够跑的更快、更远,也是为了点燃他们生命里那把火,把孩子培养得内心充盈,自信坚定。

无论何时,何种境地,他们都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向阳而生。

这也是我们对孩子,由衷的期许。

关注我@青春期父母成长学堂 ,每日分享家庭教育干货知识~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study/1003824.html

  •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