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市和县的名字相同的城市很多。例如长沙市的长沙县和南昌市的南昌县等。
然而,省市同名的仅有一例,那就是吉林省的吉林市。▲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省之名源于吉林市。公元1673年,清朝在松花江畔建城,后命名为“吉林乌拉”。1757年,清朝置吉林将军总揽东北军政,吉林由一城之名扩展至整个行政区。吉林城也成为吉林地区的军政中心。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东北进行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吉林市一直稳坐吉林省会的位置。但在1954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中,吉林省会迁往与吉林市近在咫尺的长春市,吉林市最终失去了省会的头衔。
▲吉林市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市同名城市,做了200多年军政中心的吉林市为何会失去吉林省会的地位呢?
一、吉林之名的由来
1644年,原本生活在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入关之后,清朝对各地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
对人口稠密的汉族地区,清朝继承并发展了元明时期的行省制度,主管民政事务。
▲清朝内地十八省
由于将主要精力放在管理内地,对于东北这块龙兴之地,清朝则保留了传统的八旗制度,东北的人口和兵丁由各旗主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清朝的中央集权。
正在此时,东北地区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威胁。
由于满族的大量南迁,使得本就地广人稀的东北地区的人口大量减少,出现了“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局面。
1656年,北方的沙皇俄国将侵略目光对准了空虚的东北地区,大量殖民队伍沿着黑龙江和松花江深入东北的无人区建立殖民据点,与东北军民的摩擦日渐增多。
▲沙俄殖民队伍
面对这种情况,清朝采取了两手措施。
一方面,从1644年开始,清朝多次招募直隶、山东和河南等地的民众迁往东北垦荒,充实东北人口,止住了东北人口下降的趋势。
▲清代东北地区人口统计数量(节选)
但大量的移民也将关内的汉族风俗带入东北,开始对满族文化产生影响,特别是清朝入关前的首都奉天(今沈阳)汉族人口迅速增加。同时移民大规模开采清朝视为“龙脉”的长白山。
这些行为都引起清朝统治者的警惕,出于保护“龙脉”和满族文化纯粹性的考虑,康熙皇帝在辽东地区铸造土墙并严禁移民进入。因土墙上皆插有柳条,该政策也被称之为柳条边政策。
▲柳条边示意图,边内约占东北面积的8%左右,为禁止移民地区,边外则时而鼓励时而禁止
另一方面,清朝开始改革东北的八旗制度,对东北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
由于东北地广人稀且要防备沙俄的入侵,因此清朝在东北没有仿照内地设置主管民政的行省,而是选择了主管军事兼管民政的将军制度。
在柳条边内的满族聚集区,清朝于奉天(今沈阳)置奉天将军,主管当地的军政事务,其管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辽宁省。
而柳条边外的地区由于地势平坦广阔,河网密布,水运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方式。为防止沙俄沿江而下,清朝在沿江地区修筑了七座重要城市,合称边外七镇;于宁古塔置宁古塔将军,负责管理巡查长白山至库页岛的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沿岸;于瑷珲(黑龙江城)置黑龙江将军,负责巡查管理黑龙江上游及其支流100余万平方公里地区。
▲清初东北行政区划与边外七镇
在边外七镇中,吉林乌拉地处松花江畔,盛产松木,是造船的良好材料。清朝于1661年在此地设造船厂。1676年在船厂的基础上修建城市,将宁古塔将军驻地迁至此处,并正式将此地命名为“吉林乌拉”,意为沿江的城市。
1757年,清朝将宁古塔将军更名为吉林将军,吉林一词也从吉林城扩展为整个行政区的名称。此时的吉林将军辖区面积约为90万平方公里,另有长度近2000公里的海岸线。
而吉林城因位于内地通往松花江与黑龙江的水陆要冲,又是将军衙门驻地,遂逐渐成为整个边外地区军政重镇和交通中心。
▲清代吉林将军辖区
至18世纪中期,清朝在东北初步建立起一套军政管理系统,东北也有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地区的初步划分。
此后尽管清朝对东北移民政策时开时禁,但东北地区依旧得到发展,1840年,东北的人口已超过300万。
但也正是在19世纪中期,东北地区迎来了一场长达百年的劫难。
二、改变局势的铁路
19世纪中期,一场内外危机在清朝蔓延开来。
一方面,清朝内部人口急剧增加,社会矛盾严重激化,嘉庆年间的天理教大起义,道光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等起义接连不断,严重动摇了清朝的统治。
另一方面,英国和法国经历工业革命,急需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打开清朝的国门。
与此同时,沙俄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从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侵占清朝土地。
1858年-1860年,沙俄强迫清朝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侵占了黑龙江以东和以北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吉林数千公里的海岸线也就此丢失。
▲沙俄侵占东北领土
领土丢失使得黑龙江和吉林的范围大大缩小,曾经的黑龙江城由黑龙江的中心变成了边境之地,黑龙江将军不得不迁往更靠近内地的齐齐哈尔。
为缓解内地突出的人地矛盾,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清朝于1860年正式废除了柳条边政策,允许内地百姓大量迁往东北地区垦殖以充实边疆。至19世纪末,东北地区人口由360万左右迅速增长至超过1千万。
▲清末人口迁移
在这次的移民大潮中,奉天和吉林城等原有大城市凭借政治与交通优势人口获得迅速增加。哈尔滨和长春两地也开始崭露头角,出现人口聚集区,但总体实力仍远不如奉天与吉林城。
▲19世纪末的哈尔滨,人口约为3万左右
到19世纪末,世界局势又发生了重要变化。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渐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沙俄制订了旨在将中国长城以北全部吞并的“黄俄罗斯计划”,其重要步骤便是将横跨欧亚,长达9200公里的西伯利亚铁路桥延伸至东北,进步一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吞并东北是整个黄俄计划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日本废除了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此举大大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逐渐形成了以朝鲜和东北为跳板继而征服中国的大陆政策。
日本和沙俄都将争夺中国东北作为自己的政策,日俄矛盾逐渐加深。
为偿付甲午战争中对日本的巨额赔款,清朝不得不向沙俄等西方列强进行大量贷款,沙俄以此为契机,获得了在中国东北修筑的铁路的垄断权和经营权,同时也获得在铁路沿线驻兵和开发资源的权力。
1898年,沙俄开始在中国东北正式修筑大清东省铁路,后改称中东铁路。
中东铁路完全由俄方出资,修筑所用的钢筋和机器从俄国运来,技术人员也主要从俄国招募。而砂石和木材等初级原料则在东北地区就地取材,底层劳工也大量从中国招募,据统计,前后共有17万华工参与了中东铁路的修建,由于气候的恶略加之待遇极差,有数不清的中国劳工死在了修筑铁路的过程中。
▲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仪式
中东铁路是一条丁字形的铁路,是连接沙俄西伯利亚大铁路与中国东北的重要线路。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向南可达奉天和旅顺,全长2500多公里,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
▲中东铁路的初衷为控制远东并扩大对华侵略
因此,铁路修筑的成本十分高昂,在规划中,俄国人选择了沿山脉河流裁弯取直,尽可能减少成本。
在直线规划下,地处松花江中游的人口只有3万人的小镇哈尔滨成为了铁路物资的中转站,因而成为了丁字口的交汇处。
由于吉林城位于长白山与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四面环山且有松花江穿城而过,哈尔滨向奉天与旅顺方向如要经过吉林城将增加极大成本。因此,俄国设计师将站点设在了吉林城以西100公里位于平原上的长春,以减少成本。
▲中东铁路示意图
1903年,经过5年的修筑,这条掠夺了中国东北无数砂石森林,用中国工人尸骸铺就的中东铁路正式全线贯通。铁路的优势使其迅速取代了原来的江河水运成为东北主要的运输方式。沿线的长春从10余万人增长到40余万,哈尔滨从铁路修筑前的3万人迅速增长至20余万。而不在沿线的吉林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
▲吉林市周边被群山包围
铁路修成后,俄国获得了铁路的经营权,开始在沿途掠夺资源并驻防军队,这引起了日本的不满,双方很快发展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次年,日俄《朴茨茅斯条约》签订。日本取代俄国独占了东三省的权益,中东铁路以长春为界,以南被改为南满铁路,交予日本经营。
▲南满铁路
随着东北人口的迅速增加,日俄两国在东北接连夺取权益,主管军兼管民的将军制度明显已经不适应时代。
1907年,清朝废除吉林将军置吉林行省。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得城市发展情况发生变化。尽管吉林府仍以56万人口位居各地之首,多于长春的46万与哈尔滨的30万,但增长速度明显不如长春和哈尔滨。出于经济水平与历史原因的考量,吉林省会仍旧设置于吉林府。但是长春和哈尔滨在吉林省内的重要性日趋增强。
▲1910年长春与1800年长春范围比较(红圈处为老城)
但就在不久之后,更大的劫难还在等待着东北。
三、长春的崛起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两年后,承德地区成立热河特别区,归入东北,开启了东四省的时代。
▲民国初期的东四省
1915年,日本强迫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以获得往东北地区移民的特权。此后,日本移民开始大量进入东北地区。据统计,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前的30年间,至少有30余万日本人移民东北。
1916年,中国进入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帝国主义在华支持各派军阀相互争斗以扩大权益。日本以支持奉系军阀为契机,逐渐扩大对中国东北的侵略。
▲北洋军阀混战示意图
1931年9月,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利用武力将东北彻底变为其殖民地。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日本侵占东三省
1932年3月,日本扶持清废帝溥仪建立所谓的“伪满洲国”,除旅顺和大连为日本直接管理的租借地外,剩余的东四省被划为包括吉林在内的14个省与新京(长春)和哈尔滨2个特别市。吉林省的范围被缩小,但省会依旧设在吉林市。
哈尔滨由于其中东铁路丁字路口的特别地位,已经发展为在东北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城市,因而获得了特别市的地位。
长春则由于日本人较多,且开发潜力更大被更名新京特别市,成为了“伪满洲国”的首都。
▲长春的日本侨民更多
随着对华侵略的扩大,日本甚至产生了将长春打造成整个“大日本帝国”首都的计划。
▲长春在日控区的位置
因此,长春得到了飞速发展,日本向长春大量移民,并修建了完善的电力、排水和交通系统。
▲“伪满皇宫”以日本天皇居住的标准修建
然而,作为日本扶持下的殖民地伪政权,这种飞速发展的红利是完全无法普惠到普通民众的。
随着大量日本移民的涌入,东北民众手里的肥沃土地被日本强行收走分给日本移民。大量东北民众惨遭驱赶甚至屠杀。
随着长春等城市的兴起,用电量与日俱增。1937年,日本于吉林市修建丰满水电站用以发电。修筑过程中,日本从吉林当地和内地强抓约11万劳工。因高强度的劳作,有万余人直接死于修筑过程中。
▲吉林市丰满万人坑遗址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日占期间,有不少于60万东北人民死于日本的残酷统治。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东北光复。但此时的吉林城论发展程度,已经完全不可与长春所比较。
民国政府在收回东北后,对旧有“伪满洲国”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东北合并为9个省。吉林省会仍在吉林市。
▲1945年8月东北行政区划
解放战争爆发后,吉林市于1948年3月解放并继续作为省会存在,而长春则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被反复争夺,直到10月才完全解放,短暂直辖后归吉林省管辖。
但长春在此前的发展中,已经成为远超吉林市的铁路重镇。1953年,长春被升为直辖市。此时的东北已有6省和7个直辖市,管理起来非常不便。
▲1953年的东北行政区划
过多的直辖市和省份使东北显得十分“支离破碎”
为了整个东北地区的均衡发展,从1954年开始,我国对东北行政区划进行调整,7个直辖市全部降为省辖市。沈阳成为辽宁省会,哈尔滨被划入黑龙江省取代齐齐哈尔成为省会。而在吉林省,此时的吉林市不论发展程度还是交通地位都已远远不及长春市,因此长春成为吉林省新的省会,吉林市最终失去了省会地位。
▲1954年的东北行政区划
1956年热河省撤销并入河北和辽宁,东北形成今天意义上的“东三省”。
被“降级”的长春市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迅速由“伪满旧都”发展成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是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中心和电影制作基地。
▲1956年,第一辆解放卡车于长春诞生,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时至今日,长春已经成为吉林省的绝对核心城市,2021年人口900余万,占全省人口的37%。GDP为7103亿元,占全省比重的53%。
失去了省会地位的吉林市,在新中国成立后同样迎来了新的发展,是仅次于长春的吉林省第二大城市。2021年,吉林市人口415万,占全省的17%,GDP为1549亿元,占全省比重的11%。发展程度早已不可与长春相比。
值得一提的是,长春与吉林两座城市比邻而居,市区距离仅100多公里。吉林省省会城市的沿革,可以说是令人心酸的中国近代史缩影。作为全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地区,吉林市虽已不负当年光彩,但也在以雾凇等丰富旅游资源,打造一座特色的旅游城市。
▲吉林雾凇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
作者|在舟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
责编|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