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想说,这个所谓的“歼-11D战斗机”项目,十有八九不会在下面。
事实上,所谓的歼-11D项目是中国空军在过去几年中有些看不清,随时面临可能发生局部军事冲突的情况的产物。
说,中国空军“看不清”。这意味着,中国空军长期以来似乎对以F-22A,特别是F-35A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的大规模入站没有明确的认识。
就算是最近,依然有空军的将领在公开场合(某讲座)上讲出了“歼-10B依托陆基引导完全有把握压制F-35”这种话——麻烦在自家的演习中让歼-10B先依托陆基引导压制个歼-16先,再来谈压制F-35。
这种看不清楚一直到歼-20试飞进入后期、进入评估基地、进入战斗训练部队开始搞空战对抗,才宣告终结——卧槽,四代机原来是这样用的啊。
目前的中国空军主要生产的战术机型只剩下了三型:作为战役战术多用途战斗机的歼-16,作为国土防空以及战场遮断战斗机的歼-10C,作为制空战斗机中坚的歼-20,而且歼-10C的生产数量在逐渐缩小,产能正在逐步转向歼-20方向,其它的战术飞机生产全部停了下来就是明证。
三代半战斗机那是真的打不过四代机啊,就算是依托陆基引导侥幸打下来几架,己方的交换比也会难看的一笔,对于战役的最终结果更是没啥太大影响。
说中国空军最近十几年一直要直面“应急作战”其实是一个很老很老的话题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台湾海峡局势逐渐紧张一直到现在,摆在中国空军和海军面前的一个紧迫的战略问题就是:海峡之战随时可能在明天清晨爆发。
空军与海军跟陆军不一样,陆军的任务是跟技术装备同样弱鸡,武德又非常匹下的台军打装甲作战,手头那点装备先进性差点没什么问题。
至于美军,如果海军和空军能把美军阻滞在台湾岛外,陆军暂时不用考虑跟美军作战的问题。如果空军和海军作战失败,陆军根本就不会投入战场——于是压力全部被压到空军跟海军头上去了。
后果就是空军和海军这些年来的装备建设一直都有“甭管先进不先进,可靠性高拿出来能用就好”的倾向。比如空军坚持不要做毛熊的小白鼠,而是选择了苏-30MKK战斗机,海军宁可等着052C成熟,也要先造一批054A和22型导快都是明证——这种思想延续到现在,就是空军现在依然在大批量装备三代半甚至三代战斗机,买的那24架苏-35SK也是明证。
其实,你要笔者来讲,歼-11D这种据说是第三代制空战斗机的深度改进版,其战术地位就跟2000年左右的歼-7G与歼-8F一样。
那时候空军还没有拿到歼-10,拿到的歼-11数量又非常稀少(从俄国进口的原版也就78架,自己生产的也就20-30架,此外2000年空军还拿到了19架最新锐的苏-30MKK,三代机机队数量一共也就130来架),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把手头的二代机搞改进,歼-7系列从歼-7E升级到歼-7G,加上了头盔瞄准器可以打8号弹。
歼-8系列从歼-8D升级到歼-8F,可以打12号弹。后来空军还以歼-7G与歼-8F的标准改了一批歼-7E与歼-8D,装备数量也不少,比如歼-7G就装备了3个团,歼-8F起码装备了4个团,当时的网络上同样也有传言说这两种飞机可以压制三代机(比如歼-10白板型号)。现在时过境迁,谁还能记得起这两种二代机的终极改进版本呢?
同样的道理,放在歼-11D上其实也差不多——现在装备的红红火火,十年后地位尴尬了,谁来买这个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