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南征记》朝鲜组小说家金万中(1670-1717)的优秀经典长篇小说被写成韩语后,金万中、孙金春泽(1670-1717)翻译成了汉文。
他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可以说这部汉文本的《谢氏南征记》是祖孙两人共同的心血结晶。该书以明朝时代的中国为舞台,描写了一位官宦家庭内部因妻妾之争而引起的纠纷、 灾难和由此导致的福善祸淫、正盛邪衰的结局。《谢氏南征记》情节大体上是:家住北京的名门大族子弟刘延寿结婚十年无子女,在其妻谢贞玉的劝说下,娶妾乔彩鸾。乔氏水性杨花,人品恶劣,心怀叵测。她蓄意曲解谢贞玉的忠言善意,挑拨刘谢的夫妻关系,之后又与刘的书士董清私通,相互勾结,共谋陷害谢氏。 他们处心积虑,多方策划,诡密安排,百般陷害正妻谢氏,致使谢氏被逐出家门,远走南方避祸,刘延寿亦被乔、董诬陷,罹流配之苦。 几经忧患苦难,终至真相大白,六年后刘与谢贞玉重逢,又因严崇已倒,得以昭雪,官复原职,更受朝廷重用,与谢氏重建幸福家园。 最后刘延寿抓获乔氏,将她处死。
《谢氏南征记 》虽以贵族家庭妻妾矛盾为题材 ,实则影射当时朝鲜王宫内的纠纷,以“妾邪妻正”的人物设置,暗喻肃宗王受美貌的张禧嫔之惑,疏远忠厚善良的仁显王后,继而将之废除,立张禧嫔为正。 金万重以其对王室的忠忱进谏,却被罢官流配。 他在嫡所岭海以妾惑丈夫陷害正妻为题材写成《谢氏南征记》。 据说肃宗后见此书,深为后悔,废张而复立原王后。 《谢氏南征记》的创作动机虽然如此,但由于它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对反面人物进行了精心的描写, 以及它已涉及到封建朝廷与官场的弊端, 其思想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作者的原有意图。
二
本文将抛开作者的创作意图,单从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来分析,将谢贞玉,乔彩鸾和杜夫人三人的性格进行比较分析。
谢贞玉:本书的主人公谢氏,《谢氏南征记》中的谢贞玉出身于正直廉洁的官宦之家,自幼聪慧,德才工貌,样样出色。她“姿色出众,诚天人谪降,世无与比”,“年岁十三,德行已成”,“女工之事,无所不善,又博览经史”。简单的几句话让谢氏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才貌德行俱佳的完美女性。也许这样的完美还是不够的,作者在后来的创作中赋予了这个形象太多的优秀品格和特点。当谢贞玉嫁入刘家,“事舅姑以孝,待婢仆以恩,奉祭祀以诚,治家以法。”正是这样完美,没有任何瑕疵的女性,作者却赋予了她婚后十年无子的致命缺陷,然而面对这样的缺陷谢氏却给了我们更伟大的一种“完美”。
为了继后嗣谢氏将原本属于自己的丈夫,心甘情愿地让给另一个女人,并且还要亲自找媒婆挑人选。 “见乔氏姿容之美丽,举止之轻逸,如海棠一枝,含露摇风……,翰林谢氏皆有喜色。”见到新娶的小妾刘延寿面有喜色是必然的,而作为刘延寿的妻子也面露喜色,这样的贤惠而有德的女性没有怨言地规劝丈夫纳妾,而后对于丈夫宠幸小妾,也毫不介意,并且没有一点妒忌之心;立足家门子嗣的延续,对妾室所生的儿子,也能够视同己出。这样的女性世间似乎是难以寻觅了,但也正是她的“完美”给自己的命运和家族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乔彩鸾:《谢氏南征记》中作者在塑造谢贞玉完美性格作风的同时,也设置了乔彩鸾这个与谢氏完全相反的女性。书中的乔彩鸾天性奸恶,工于心计,表面上对谢氏尊敬有加,内心却充满嫉妒。后来乔氏顺利产下一子,更是处心积虑想要取代谢氏成为正室。乔氏与文客董青合谋在刘翰林面前诬陷谢氏。刘翰林开始不屑一顾,后来乔氏害死自己孩子嫁祸给谢氏,刘翰林把谢氏赶出家门,乔氏成为正室。乔氏的恶性并没有到此结束。乔氏又与董青合谋,在天子面前参奏刘延寿,使其被流放,二人得到刘延寿的财产,董青因为参奏有功被封为地方官。在地方为官时,二人又不断搜刮民脂民膏……读到此处“天使”与“妖妇”是对两个人最好的概括。
杜夫人:我们再看一下书中的另外一位女主人公杜夫人。书中的杜夫人是位有心机有远见的女性。在谢氏未过门的时候,正是杜夫人让妙喜通过送画题诗来试探谢氏的学问。在谢氏为刘翰林求妾的时候,杜夫人谓谢氏曰:“家有姬妾,乱之本也。一马无两鞍,一器无两匙……”。从这短短几句话中能就能看出杜夫人的远见卓识,事实也如她所预料。如若不是有上天眷顾和神佛保佑相信谢氏的结局也不会是如此的圆满。
三
下面分析三位女性性格形成的原因。
谢氏:谢氏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忠于儒家伦理观的典型人物。所以从她挑选配偶也可以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思想。谢氏说“君子重德而轻色,淑女应以德行作为嫁人的标准而非姿色。而今媒婆朱氏提起外表在先,小女甚为惭愧。并对刘家的富贵大加宣扬,丝毫不提他家的德行出众。”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谢氏对“妇德”的重视。谢氏在得知刘家是因为听说她姿色出众来提亲后,拒绝了刘家的提亲。后来刘家再次去提亲的时候只说“久闻小姐妇德出众”,谢氏便答应了。这正是形象地体现了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妇德”。后来谢氏劝刘翰林纳妾、被赶出家门后去公婆坟前守孝等也都是对遵从“三从四德”等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
“……一妻一妾,人之常伦,妾虽无关雎之德,亦不效世俗妇女之妒耳……妾何敢望古人,窃激昂近代妇女蔑伦侮圣,不顺姑舅,不敬丈夫,惟以妒忌为事,乱人家而殄人祀,妾诚忿 而耻之。虽人微不能化俗,又何效尤哉?”她认为家庭之乱与不乱,不在于是否娶妾,而在于妻妾是否能够遵守妇德。作者极力宣扬女性的贤德思想,在作品中夸赞谢贞玉贤惠而有德。作者将女性的贤德表现在她可以没有怨言地规劝丈夫纳妾,对于丈夫宠幸小妾,也毫不介意,并且没有一点妒忌之心;立足家门子嗣的延续,对妾室所生的儿子,也能够视同己出。作者同当时朝鲜朝后期社会对女性的塑造标准一道,用儒家的纲常伦理,教化并毒害着女性的心理。
乔氏:作品中的谢氏是忠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典型代表,而乔氏却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封建社会像乔氏这样一位小妾,可以说就是为了给刘家传宗接代而存在的。是为了延续香火而引进的“生育工具”。在夫家作为一个外姓人,她嫁过来寻求的是终身归宿,而夫家将她娶过来,为的是她生养后代的功能,二者之间存在目标上的不一致。这一切对女性来说是无时不在的威胁,她们急于抓取一点自己认为可靠的东西。于是在为刘家生下儿子之后,乔氏的行为便有所改变,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由于自己完成了谢氏本该承担的家门传宗接代的大事,产生了据占家庭正室地位的奢望心理;另一方面是内心有一在那样的社会她的处境是可悲的。乔氏有各种卑鄙歹毒的手段去争取自己幸福的作法固然是不可取的,但从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乔氏也是被封建思想所毒害的女性。她必须用各种手段去争取自己的地位,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她才能在家族中立足,站稳。古语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妾身份卑贱,所生子女为社会和法律所认可的母亲是正妻,在妾与她的子女之间,主仆关系重于母子关系,对亲生父亲及正室所生的兄弟姊妹要视为主人侍奉,地位如同奴仆。为改变自己的人生,为了儿子将来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嫡长子,乔氏不得不铤而走险。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朝鲜一贯秉承儒家思想中的额“男尊女卑”思想观念,这就导致了朝鲜族女性自古以来卑下服从的地位。这种意识形态根植在社会现状之中。在这样的男权社会女性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扮演着弱者受凌辱的对象。这些女性的无论在现实生活中经历怎么的痛苦和磨难,她们都很少去拯救自己,改变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而是一味地去等待,去忍受。直到神灵前来帮助庇护。
四
《谢氏南征记》中的三位女性各有特点,她们都是生存在封建思想统治之下的可悲人物。谢氏的知书达理、温柔聪慧、善良美丽、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儒家文化规范下的贤妻良妇的典范形象。乔氏和奸夫董清偷走了公公送给谢氏的玉戒指,并交由外人以诬陷谢氏与人私通,后又在董清的谋划下弄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将罪名嫁祸于谢氏。乔氏通过“掌珠事件”赶走了谢氏,登上了正室的位置,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这样的不择手段,残忍至极或许在那样一个女性没有任何地位的情况下,姑且算作是对自身幸福的追求吧。杜夫人在作品中是比较中庸的,即能看到一夫多妻的弊端,也通过文中表达了对纳妾这一制度的反对,因此,可以说是相对进步的儒家思想。这部小说较好地反映了现实,通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三从四德,夫妻有别,事必归正,惩恶扬善”等典型的儒家思想。
书中塑造的三位女性各有千秋。德行与美貌兼修的谢氏必然是众多男士心中完美的女性形象,但儒家思想影响下的金万重并未赋予她敢爱敢恨的勇气和捍卫自己爱情的能力。相反乔氏为了自身的生存表现出的“勇气”,以及争取自己的“幸福”的权力。如果谢氏对乔氏的咄咄相逼能像乔氏一样用心机和手段直面相对地进行还击。相信她和刘延寿都不会承受颠沛流离之苦,同时如若不是神佛庇护,潇湘夫人保护,整个故事相信不会是大圆满的结局。
性格上完美的谢氏,敢于争取自我权力的乔氏,识大体,有远见的杜夫人,三人性格叠加在一起应该是完美的女性。 “三人合一”各自性格的综合或许能构成完美的女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