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豫州腹地、天地最中”的驻马店市,在悠久的历史中,凭借其深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川中文化”。
2005年底,驻马店的泌阳、汝南、上蔡分别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盘古圣地”“中国梁祝之乡”“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在全省第一批14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驻马店占17项,居全省首位。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山“打铁花”、泌阳盘古神话、汝南县罗卷戏荣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汝南梁祝墓遗址
确山打铁花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和为后人学习和传递下去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第一个给文化下明确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2007年4月20日,驻马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焕之在接受《河南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是驻马店文化跨越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如今,泌阳的盘古文化、汝南的梁祝文化、上蔡的重阳文化、西平的嫘祖文化、确山的民间艺术“打铁花”、新蔡的濒危稀有剧种“杠天神”,以平舆车圣奚仲为代表的交通文化,以南海寺、北泉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棠溪宝剑为代表的冶铸文化,以小延安竹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嵖岈山、薄山湖、铜山、宿鸭湖为代表的山水文化,已得到比较充分地开发利用,甚至有些文化品牌已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然而,肇始于天中大地的“鸡黍文化”,由于种种原因,却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据《汝南县志》记载:
张劭,字元伯,汝南人,少游太学,与山阳范式为友,二人并告归里,式谓劭曰:“二年后,当过拜尊亲。”及期,劭告母,请设馔以待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之约,尔何相信之深耶?”对曰:“巨卿信士,必不我违。”母曰:“若然,当为汝酝酒。”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母而别。后劭卒,见梦于式,式即往奔丧,未到而丧已发,引柩不肯进,式执绋引柩,柩乃前,遂留止冢,次修坟墓而后去之 。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诚实守信,历来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把“明礼诚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一个重要内容,凸显了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对公民加强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经济、文化、旅游一体化成为当今时代的明显特征,文化、旅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大把文化建设列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在内的战略性任务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2007年10月27日,时任市委书记宋旋涛、市长化有勋,在驻马店市文化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用思想认识的飞跃求得发展的飞跃,用观念政策的突破求得工作实绩的突破,用工作思路的创新求得工作面貌的创新。通过文化建设整合社会思想,促进社会共识,保持社会稳定。《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于文化创新、人才兴文和科技推动,加快培育文化企业集团和知名文化品牌。保护和弘扬具有天中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天中文化内涵,打响“天之中”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天中文化旅游区。
挖掘、整理“鸡黍文化”,开发利用好“鸡黍文化”,把它打造成“天中文化”的又一拳头产品,使之服务于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打造实力驻马店、活力驻马店、文明驻马店、和谐驻马店,为加快推进驻马店平安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 “鸡黍文化”的滥觞
鸡”、“黍”本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单音节词,“鸡”指鸡肉,“ 黍”指黍米饭,但作为古代寒门士子招待客人的最热情的表达方式,而经常见诸中国古代典籍中。《论语.微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耐人寻味的是,此“杀鸡为黍”招待孔子、子路的故事发生地在今驻马店市新蔡县关津乡汝河渡口,民国时期尚有题“子路问津处”碑遗存。荷蓧丈人与孔子、子路本素昧平生,又对孔子治世学说持保留意见,但还是“杀鸡为黍”,热情招待了孔子师徒。这也算是天中儿女热情好客的一个历史见证吧。到了东汉,在天中大地上发生的一个故事,从此赋予了“鸡黍”以特殊的涵义。据《后汉书•范式传》记载: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汜。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符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深)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东晋汝南人干宝(今河南新蔡县人)在其所著《搜神记》卷十一《山阳死友传》中,对此有更详尽的记载:
汉,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泛,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符伯。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耶!”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期,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后元伯寝疾,甚笃,同郡到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终,叹曰:“恨不见我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忘我,岂能相及!”式恍然觉悟,悲叹泣下。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耶?”遂停柩移时,乃见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异路,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这个故事体现的生死友谊、一诺千金的精神,成了千古绝唱,流传极广,也成为后世进行文学再创作的源泉。“鸡黍”一词也成了热情待客、诚实守信的代名词。“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里作者显然赋予了“鸡黍”以特别的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版本学专家倪其心,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诗词欣赏经验,根据律诗规则和前人注释,指出诗中第一句“鸡黍”系化用《论语•微子》荷蓧丈人典和和东汉范式、张元伯千里期信典 。
元杂剧作家宫天挺,依据《后汉书》、《搜神记》创作的《死生交范张鸡黍》,将范张故事渲染得更加动人。作者在歌颂朋友间生死不渝友谊的同时,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强化了作品的政治批判力量,为“鸡黍故事”注入了新的内涵。
驻马店市旅游名片皇家驿站牌坊
明代洪楩编著的《清平山堂话本》和冯梦龙所著的“三言”(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均收录了“范张鸡黍”故事。由此可见,在宋元时期,“范张鸡黍”已作为“说话”的题材在民间艺人间广为流传,对世人、世情起着“经人伦,成教化,敦风俗”的道德教化作用。而尤以冯梦龙“三言”影响最为深远。在《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第十六卷《范巨卿死生鸡黍交》,作者颂扬了范、张一诺千金、肝胆相照的精神,把“信”和“士为知己者死”作为朋友间相处的最高准则,为当时金钱至上、背信弃义甚嚣尘上的恶劣社会风气树立了新的标杆。同时代萧良有编撰的儿童启蒙读物《龙文鞭影》(初名《蒙养故事》),也以“鸡黍张范,胶漆陈雷”故事教育儿童要讲究诚信,志同道合。该书成为清代中晚期民间流传最广并深受蒙学师生欢迎的启蒙教材,对蒙养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驻马店市旅游名片皇家驿站牌坊
二 “鸡黍文化”的精神内核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文中,文人借“鸡黍”传“情”的故事,不胜枚举。兹采撷如下:
南朝•范云《赠张徐州谡》:恨不具鸡黍,得与故人挥。
高适《赠别王七十管记》:“款曲鸡黍期,酸辛别离袂。”
李白的《送戴十五归衡岳序》说"鸡黍之期,当速赴也"
柳宗元《田家三首》(二) :里胥夜经过,鸡黍事筵席。
白居易《答尉迟少监水阁重宴》:鸡黍重回千里驾,林园暗换四年春。
白居易《谈氏外孙生三日喜是男偶吟成篇兼戏呈梦得》:明日贫翁具鸡黍,应须酬赛引雏诗。
白居易《题崔少尹上林坊新居》:若能为客烹鸡黍,愿伴田苏日日游。
杜牧《村行》: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李商隐《所居》言"鸡黍随人设,蒲鱼得地生"
苏轼《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五):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苏轼《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苏轼《次韵蒋颖叔》: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苏轼《送沈逵赴广南》:君归赴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
苏轼《陈季常见过三首》(其一):君来辄馆我,未觉鸡黍窄。
在这些诗文中,“鸡黍”二字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饮食意义,升华为一种蕴含“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唐•王维《少年行》)的人际交往之间尊重人格、诚实守信等丰富内涵的文化,植根于国民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
诚信,一直是中国古代正人士子的精神道德追求。诚,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孔子时期,“诚”尚未形成为理论概念。孟子时“诚”开始成为理论概念,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诚为“政事之本”。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成为圣贤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诚实在内的“诚”看作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基础和各种善行的开端。程颐更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
信,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信”的含义与“诚”相近。从字形上分析,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祝史正辞,信也。”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左传•文公四年》中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对“信”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竭遇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他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现,主要是交友之道。他说:“以实之谓信”,其说与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里,诚与信往往是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信,诚也”,“诚”与“信”的意思十分接近。
由此看来,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认为诚实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是个人生活的准则。
“鸡黍文化”的精神内核,集中体现于宫天挺的杂剧《死生交范张鸡黍》》和冯梦龙的拟话本小说《范巨卿死生鸡黍交》两部作品中。
在元杂剧中,山阳人范式和汝阳人张劭志同道合,结为生死之交。范式重友谊轻富贵,对现实中荐他做官的人厌烦欲睡,对睡梦中兄弟的嘱托却甘愿“批残星,带晓月,冲寒风,冒冻雪”奔丧。剧中范张如此情深义重,较之当时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多的重利轻义的倾向,真如范式所说的“俺弟兄比陈雷胶漆情尤切,比管鲍分金义更别。张元伯,性中烈;范巨卿,信士也!”《范张鸡黍》无疑可看作元代挽救道义之失的一剂良药。
在冯梦龙《范巨卿鸡黍生死交》中,主人公张劭重情义、轻功名、舍己为人、交友忠诚,在应举途中遇见了“害时症”的范式,他不顾小二的“瘟病过人,我们尚且不去看他,秀才你休去”的劝阻,只因“俱是斯文”都是“赴选之人”而“竭力救之,药饵粥食,吾自供奉,且自宽心。”当范式因张劭照顾他而误了试期“甚不自安”时,张劭毫不在意“大丈夫以义气为重,功名富贵,乃微末耳,已有分定,何误之有”。这些描写使一个憨厚、善良的青年儒士形象跃然纸上,集中体现张劭性格。作者细致人微地刻画了张劭从早到晚迎候友人的热切情态,预畜养肥鸡一只,甘酿浊酒,是日早起,洒打草堂,中设母座,旁列范巨卿位,遍摘菊花于瓶中,焚信香等座上,呼弟宰鸡炊饭,以待巨卿……”一大早就等候范巨卿“独立庄门而望”、“候至更深,各自歇息,劭倚门如醉如痴,风吹草木之声,莫是范来,皆自惊讶”,一直等到三更时分,范式阴魂驾风而至,不知情的张劭“再拜踊跃大喜”、“笑容满面”地让座,再拜,捧酒,取鸡黍列于堂前,见范式神色不同以前,误以为礼数不周,便欲急请老母出堂相见,当闻知实情后“如醉如痴,放声大哭”、“昏倒于地”、“半响不能言,又哭至死”,醒来执意前往山阳凭吊,通过一系列细节动作的描写,一个质朴、热情、执拗得有些不可理喻的青年书生形象便翊栩如生,呼之欲出。冯梦龙希望通过这一对友谊万分虔诚的人物来打动人心,起到“能使里中儿有刮骨疗毒之勇”的教育功能。
宫天挺生活在由蒙古贵族统治的元朝,蒙古贵族对广大汉人和其它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九儒十丐”、“生员不如百姓,百姓不如走卒”、“小夫贱隶,亦以儒为嗤诋”之类的说法,形象而又准确地概括了元代文人的卑下地位和悲剧命运。传统文人“学而优则仕”的兼济天下的精神也一落千丈。“诗言志,歌咏声。”他们通过舞台艺术形象来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表达对沉郁下僚的不满。杂剧《范张鸡黍》就是作者借范巨卿这一历史人物的躯壳来抒发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怀。作者在感喟人情冷暖、道德缺失的同时,更多的是在表达对肝胆相照、诚实守信人际关系的追求和对对民族压迫、社会黑暗、壮志难伸的控诉!刻意凸显带有个人倾向的政治因素。
明代社会经济比较繁荣,滋生了一些重利轻义、纵欲堕落、离经叛道的丑恶现象,引起了封建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这其中就包括冯梦龙。他针对“交道奸似鬼”的炎凉世态,编辑了一系列颂扬友情的小说,如《羊角舍命全交》、《吴保安弃家舍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以及《范巨卿鸡黍生死交》等等,藉以讴歌生死不渝、荡气回肠的崇高友情。冯梦龙试图通过这些作品向世人展示一种人间真情的存在,同时也表明他对这种蕴涵真善美的人情关系的向往。在《范巨卿鸡黍生死交》中,冯梦龙希望通过对张劭这一人物鲜明而又独特的个性特点的描写,突出朋友之间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深情厚谊,着重表现二人属守信义的品格,从情感上打动读者,从而起到一种使人向善的功用,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当前,山西娄烦尖山铁矿垮塌事故、襄汾溃坝事件的漏报瞒报、三鹿毒奶粉事件、香港发现的“问题鸡蛋”等一系列等重大安全事故,一直在拷问着中国人的良心,也暴露了企业和监管部门诚信道德的缺失,直接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政府在国际上的形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建立起公平、诚信的人际关系,已成为一种时代的迫切需要。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以明礼诚信”为基本内涵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诚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应当是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新型关系。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以诚信为重点,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诚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道德规范。用诚信道德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交换关系,要求双方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市场关系和市场秩序。所以,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同时,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属性,如果对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一些人就可能以失信行为来谋不义之财。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失信问题较为严重,加大了企业交易成本,也影响了企业在经贸往来中的信誉。失信行为还从经济生活蔓延到政治、文化及人际关系领域,滋生了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所以,诚信和失信的道德冲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建设的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的状况。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诚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政府的诚信,关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任务。政府的诚信建设,一是体现在制度的公正性层面;二是表现在政府行为的诚信层面。制度公正是政府公信度的基础。制度不公就会导致社会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引发社会利益分配失衡或利益冲突,并为各种不法行为、失信行为提供孳生的土壤。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五个统筹”的关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解决分配公正、司法公正、教育公正等群众特别关切的问题,是诚信政府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符合社会公正的制度,要通过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去维护和实施,其实施的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政风,决定着政府的公信度和形象。诚信政府建设,关系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关系到社会诚信道德水平的提升。
诚信道德建设是保证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撑。诚信道德建设,不仅是道德建设的重点,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其他各方面的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胡锦涛同志指出,和谐社会几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这一深刻阐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和谐社会构建方面的具体运用,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个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民主法治是政治方面的明确要求,公平正义首先是经济方面的价值目标,安定有序是社会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任务,充满活力是社会建设多方面努力的综合成果,和谐相处是对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要求。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诚信道德的规范、支持和维护,诚信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此,弘扬以诚实守信为基本内涵的“鸡黍文化”,顺应了当前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必须一以贯之,把诚信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三 与“鸡黍文化”相关的域名、遗迹和诗文典籍
“鸡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传统美德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华儿女。“范张鸡黍”故事的发生地在汝南金铺镇,清代尚有鸡黍台、鸡黍祠和张劭墓等名胜古迹遗存。还有历代文人讽咏鸡黍故事的诗文等。
(一)域名
1、金铺镇
金铺镇,原名张庄村,张劭故里。位于河南汝南县北,为鸡黍故事发生地。为纪念金乡人范式交友诚信,后人改张庄为“金乡铺”。后简称金铺。2000年建镇,称金铺镇,已看不出和 “鸡黍”相关的纪念主题。
2、鸡黍镇鸡黍村
鸡黍,镇名。一名鸡黍集。在山东省金乡县西南。《金乡县志》:汉功曹范式故宅也,式与汝南张劭有鸡黍之约,故名。1984年建镇。鸡黍村坐落于鸡黍镇,为范式出生地。
(二)“鸡黍”名胜古迹
1、鸡黍台
在河南汝南县金铺镇。据清•嘉庆元年《汝宁府志》:“鸡黍台位于府城北三十里。汉范巨卿、张元伯千里期信处。 另据《汝南县志》:鸡黍台位于金铺镇金铺村北,旁有二贤祠,供奉范式、张劭。
2、范张庙
在河南汝南县金铺镇。据清•嘉庆元年《汝宁府志》:“在府城北鸡黍台上,祀汉范式、张劭。”
3、张劭墓
在河南汝南县金铺镇。据清•嘉庆元年《汝宁府志》卷十二《冢墓》:在府西北三十里。鸡黍台西二里许,旁一冢世传为劭母墓。
4、二贤祠
(1)位于河南汝南金铺镇集北头,旁有鸡黍台。
(2)在山东金乡县鸡黍镇鸡黍村。始于汉代,明代重建。范式,字巨卿,乃范庄(今鸡黍)人。东汉时曾任荆州刺史,官至庐江太守。张劭,河南汝州南城人士,与范式结为生死之交。二人约定重阳节这天,隔年互拜尊亲。后来,范式有病在身,不能按时赴约,唯恐失信,遂自刎,让魂魄前去约会。张劭得知范式死因,白装素裹,星夜兼程,前往奔丧。至范庄,手扶范式灵柩,悲死于灵前。村人将其合葬,修建二贤墓。汉明帝感其诚信,遂下令修建范、张二贤祠。现存二贤祠为明代重修,并存有纪事碑。
(三)诗文
东汉以降,一些仁人志士以“鸡黍”故事为题材,书写了大量凭吊怀念文章,讴歌张劭、范式肝胆相照、千里期信的友谊。
题鸡黍祠 元•王万祥
鸡黍祠邻古道旁,石碑高处草生香。信来南北绕车马,愧杀翻云覆雨郎。(《汝南县志》)
金乡铺题鸡黍祠壁 清•舒逢吉
汝阳北去金乡铺,祠祀金乡范巨卿。鸡黍片言生死易,友朋千里路途轻。世情反覆兴云雨,古道寻常费谏张。一自素文人断绝,徒闻伐木响丁丁。(《汝南县志》)
鸡黍台 张御採
胜友传鸡黍,交情数范张。两人心独契,千古道难忘。落日明残碣,高风起大荒。长留一丘土,仿佛尚登堂。(《汝南县志》)
过鸡黍祠 付鹤祥
昔人重一诺,鸡黍迄如今。约以神相照,交于信可深。天空秋色回,霜冷碧潭沉。岂为山河阻?永坚金石心,登堂敦幼礼,握手庆朋簪。落落阳春调,洋洋流水音。高风肃古迹道,爽气溢青岑。下马徘徊久,荒祠柏影深。世情苟如此,勿复绝交吟。(《汝南县志》)
无题 清•金镇
凭轼高贤里,登台重友生片。片言轻远道,一梦信交情。野黍无人设,荒鸡尤自鸣。寥寥千载后,此又竟谁明?(《汝南县志》)
留别诸生 无名氏
漫说河阳花似潘,满城幸种畹中兰。阳春谁道希人和,明月偏来向我看。壁府茫茫星斗远,书台寂寂典坟残。范张千古情难断,何日重来旧雉坛。(《金乡县志》)
鸡黍城 明朝•秦士奇(山东金乡人)
千古论心地,山阳汝水头。相看明月夜,犹是汉时秋。(《金乡县志》)
踏莎行 无名氏
千里途遥,隔年期远,片首相许心无变。宁将信义托游魂,堂中鸡黍空劳劝。月暗灯 昏,泪痕如线,死生虽隔情何限。灵輀若候故人来,黄泉一笑重相见。(《喻世明言》)
民国•张鼎彝《复立范张祠记》(略)
四 发扬光大“鸡黍文化”的途径
充分挖掘“鸡黍文化”内涵,弘扬“鸡黍文化”精神,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弘扬“鸡黍文化”,对于我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加快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以“范张鸡黍”故事为载体,向中小学生开设以诚实守信等为基本内容的品德教育课程,丰富中小学生道德建设的内涵。
(二)加大宣传力度,鼓励进行以“范张鸡黍”故事为题材的文学艺术和影视创作,通过宣传,使“鸡黍文化”品牌能叫响全国,走向世界。在驻马店各级政府网站上,增设天中文化专栏,加大“鸡黍文化”、“梁祝文化”、“重阳文化”和“盘古文化”等的宣传力度(比如山东金乡鸡黍镇的“名片”是这样介绍的:“鸡黍镇由东汉泸江太守范式杀鸡煮黍善待其好友张劭而得名。……鸡黍镇一向有以诚为本、以信为荣、勤劳淳朴、热情好客、重情守义的遗风,是全国闻名的诚信之乡。”该“名片”就很有创意),使外地游客和来天中投资兴业的客商能真正领略到历史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天中文化”。
(三)为扩大“鸡黍文化”影响,逐级申报,更改汝南金铺镇地名为鸡黍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恢复“鸡黍文化”历史遗存(如鸡黍台、二贤祠、张劭墓、张母墓等)。由当代知名书法家执笔书写,建造历代关于“鸡黍故事”的诗词文等为内容的书法艺术长廊等。
(四)召开鸡黍文化研讨会,编辑出版鸡黍文化理论刊物。出版包括“范张鸡黍”故事在内的历代诚信故事集,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将张劭故里建设成为豫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对公民进行诚信道德教育的基地。
(五)努力打造“天中文化”旅游大格局。定期对驻马店市各旅行社导游队伍业务培训,加强“天中文化”教育和诚信道德教育,提高导游队伍自身修养。(六)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舆论氛围,先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待条件成熟时,与山东金乡县联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真正成为能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刘心铭.天中史话[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2]郭超、刘海峰、余全有.驻马店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3]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4]范晔.后汉书(珍藏本)[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5]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M].长沙:岳麓书社,1989.
[6]宫天挺.死生交范张鸡黍[C] .//全元曲(上、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7]洪楩.清平山堂话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冯梦龙.古今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汝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汝南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10 萧良有•龙文鞭影[M].
[11]恩格斯. 路得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C].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上).人民出版社,1972.
[12]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书社,1991.
[13]张为才.春秋左传礼记尚书[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