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几个小伙伴一起看完《飞跃疯人院》后,聊到如果我们自己被当成疯子关进精神病院,该如何证明自己不疯,又有什么办法能逃出来?最后大家都沉默了,并没有讨论出结果。细思恐极,一致认为这可能比和正常人一起关在监狱更让人无法忍受。
这样的故事先被拍成了话剧《你好,疯子!》,接着又改编成同名电影。近几年话剧改编电影开始流行起来,《夏洛特烦恼》和《驴得水》口碑和票房双赢,也正是得益于它们的话剧基因,话剧局限于舞台格局不大,但胜在扎实的剧本和演员出色的表演。而通过这两部作品的成功看来,话剧要比小说更容易转化成电影,编剧不用做太大的改动就能得到让观众认可并满意的故事。
这一次也不例外,没看过话剧的观众,看电影《你好,疯子!》会有更好的观感,对故事的完全陌生能更强烈的感知到电影的惊悚和悬疑元素。七个正常人,被关在一间形似废弃仓库的精神病院,每餐只给一份饭、一份药,拒绝吃饭可以,拒绝吃药会被电击。在这样的情况下,逃出去成了七个人的唯一诉求。
这样的故事看似简单,实则能够带给观众多重悬念,他们为什么要被关进精神病院?为什么会选择七个不同职业的人?要怎样才能从这里离开?观众的这些疑问,同时也成为了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动力,镜头始终聚焦在这七个人身上,不厌其烦的表现他们所做的尝试,看似滑稽却顺理成章。首先他们想到的是在监控镜头下证明自己是正常人,他们做了一系列如睡觉、一见钟情、驾车等即兴表演,他们想到去做集体有秩序的行为,唱歌、跳舞,还表演了一段儿千手观音。这部分非常有趣,七个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他们的各种集体行为看似很有合理性,也不断引来观众笑场,但在精神病院里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几轮表演过后,观众也不由产生了疑惑,到底他们是不是精神病?至此,电影传递给观众的悬念由最开始的“这几个正常人怎么才能离开这里”,又加上了一个“他们是不是精神病还真难说,接着往下看,看他们能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很像是一道要解出来两个答案的几何题,导演把求解的任务抛给了观众,同时随着剧情的推进,再一个个的增加条件,让观众不断的推翻已经下的结论再重新开始,这时观众其实已经不知不觉被带入剧情,成为了七个人中的某一个,电影具有极强的代入感。
正如前面所说,话剧改编成电影不太可能成为遍布特效的大片,《你好,疯子!》的场景基本局限在这间破败的仓库里,和盲人的听觉更敏锐同理,在极简的场景和有限的道具下,观众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到演员身上,而仅有的八个演员,则回馈给观众教科书级的表演,七个“精神病患者”演技始终在线,对不同身份角色有非常精准的刻画,随着剧情推进,也完成了从正常到不正常、从礼貌到动粗、再到最后归于平静的自然、流畅的切换,水到渠成毫不突兀,特别是废旧仓库冰冷、了无生机,除了紧锁的大门,所有的窗子、阳台,通向的都是悬崖峭壁。发现自己无法离开之后,他们几个把愤怒、焦灼、沮丧、绝望等种种情绪都表现出来,精准且富有层次感,是今年看过的电影中最棒的群戏。
电影另外一大看点,是在这种极度环境下展现出来的人性写真。这种套路并不陌生,在电影中曾反复出现,比如《泰坦尼克号》在生死关头不同的人做出的抉择,又比如《黑暗骑士》中,小丑策划的两艘船的人谁先按下炸弹按钮。《你好,疯子!》更是玩到尽,留给七个人的不是一次抉择,而是在密闭的空间下,每抛出一个条件,就要让他们重新选择一次。最初是七个人尝试想办法离开,他们表现的文明又团结;接着当发现无法离开之后,其中有人开始暴露出兽性的一面,甚至开始享受这一切;接着又抛出七个人中只有一个是精神病的条件,只要找出来那个人其他人就可以离开。至此我感觉电影推向了高潮,人性贪婪、自私的一面充分展露出来,七个人开始站队、互相伤害、教师、律师、医生……不但扒掉体面的外衣,还要扒的体无完肤,所有的讽刺和批判集中爆发,给观众带来波澜壮阔的战栗,同时也不由问自己,如果换做是我,又会怎样?
电影就这样层层递进,被推到了这个自以为高潮的高潮,最后选出了精神病者,大铁门徐徐打开,明媚的阳光直射进来,六个人缓缓走出去,在模糊的背影中感觉尘埃落定,电影也该接近尾声,之后才发现迎来真正的高潮,这个高潮是影片的结局,一个意想不到、非常合理的逆天反转,同时在长达几分钟的长镜头里,让我领略到其中某一个演员绝赞的演技,当我写下这段文字时,还忍不住想拍手称赞。《你好,疯子!》的演员表现上无可挑剔,剧情逻辑上无懈可击,悬疑和惊悚元素保持到最后。很高兴观众开年就能迎来这部佳作,我们会牢牢记住这部电影,以及电影中无法遗忘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