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一位37岁的年轻人和著名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一起,
获得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1年,当时的年轻人已是82岁的老人。
这一次,他站在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上。
他就是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
今天,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吴文俊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对数学的核心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数学机械化新领域,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他的研究工作涉及代数拓扑学、微分拓扑学、代数几何学、对策论、中国数学史、数学机械化等多个数学领域并在其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6年到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工作。1947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1949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随后在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吴文俊于1951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中国科学院系统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任职。
1952年,北京大学任教时的吴文俊
1953年,于北京
1956年的吴文俊 新华社记者蒋齐生摄
1962年,吴文俊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讲课。
吴文俊先在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授,1952年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直到1980年转入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所,1998年转入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他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1985-1987),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1992-1994),全国政协委员、常委(1979-1998),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1993年开始任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名誉所长。
新华社记者张刘仁摄
1974年,吴文俊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作学术报告。
新华社记者杨武敏摄
吴文俊在办公室里阅读书籍。
吴文俊在家中翻阅资料。新华社记者吕全成摄
吴文俊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首届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数学奖、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他培养的许多学生已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建立的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是国际符号计算领域最主要的研究中心之一。
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右)、吴文俊(中)在交谈。 新华社记者杨武敏摄
1977年10月1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文俊(左二)、陈景润(左四)和副研究员杨乐(左三)、张广厚(左一)在颐和园游园。 新华社记者赵勇先摄
2002年8月30日,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文俊(右)和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主任谢定裕教授在中国首届应用数学前沿国际研讨会间交谈。新华社记者王呈选摄
2002年8月27日,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文俊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中国数学史国际研讨会上作公众报告,用英语介绍中国数学史并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报告结束后,波兰数学家泽马内克(左)请吴文俊院士签名留念。 新华社记者于小平摄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中)、数学家吴文俊(前右二)、物理学家马大猷(左五)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同学们在一起。 新华社记者吕淑梅摄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左)、吴文俊在主席台上。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吴老在七十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首打油诗:“七十不稀奇,八十有的是,九十诚可贵,一百亦可期。”到了八十岁大寿的时候,他对这首诗做了微妙的修改,把每一句都增加了十岁。 在熟悉的人眼里,吴老是位“老顽童”,他乐观开朗,常有一些惊人之举。有一次去香港参加研讨会,开会间隙出去游玩,年逾古稀的他竟坐上了过山车,玩得不亦乐乎;一次访问泰国期间,他坐到大象鼻子上开怀大笑,还拍下了照片。
1978年,吴文俊全家于北京合影。
2000年12月,吴文俊在度假时与大象合影。
2000年12月,吴文俊在泰国参加“亚洲计算机数学会议”期间与夫人陈丕和观光时留影。
报国何止一甲子,离去已近百岁身。吴老,走好!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未标注署名信息照片均来自中国照片档案馆
部分文字材料来自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官网
编辑: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