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垃圾分类想要顺利开展,单单在居民区放置“绿蓝灰”三色分类桶还远远不够。
日前,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上,“垃圾分类”话题再次被提起。据有关负责人介绍,京城已探索形成了四种垃圾分类投放模式。
垃圾驿站、定点回收、智能设备、呼叫上门,垃圾分类回收到底哪家强?各具特色的背后,又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居民需求?本报记者走上街头,探究四种模式的优劣,献上第一手测评。
模式1
垃圾分类驿站
全年无休值守 投厨余还能攒积分
下午两点,家住东总布胡同2号楼的刘大爷提着一个装着西瓜皮的袋子,来到了楼北边的“赵家楼绿色生活驿站”。看到有居民上门,值班的垃圾分类指导员许冬梅马上接过袋子,确认袋里都是纯净的厨余垃圾后,许冬梅拿手提秤一称,再用机器扫了一下刘大爷的积分卡,本次投递的积分就进入了刘大爷的账户。
赵家楼绿色生活驿站是建国门街道在2018年7月设立的,负责接收居民投递的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类似的驿站在街道内还有另外六家,居民可以就近前往。驿站全年无休,从早7点开到晚7点,上下午各有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值守。许冬梅负责的是下午班,像刚才那样称重、扫码等一系列操作,她数不清要进行多少次。
居民每次投递的厨余垃圾,只要达到0.5公斤以上就达到了积分标准。为了鼓励居民及时投递垃圾,驿站还制定了一条特别的积分规则:每天可以积两次分,第一次投递积两分,第二次积三分。刘大爷表示,以前他都是攒下来一天的厨余垃圾,第二天早上再扔,现在变成了中午晚上吃完饭后各扔一次,一天能有五分进账。攒下来的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刘大爷的账户目前已经有228分,可以换一瓶洗衣液和一卷手纸了。
相比在每栋楼下放置一个无人管理的厨余垃圾桶,这种集中投递式的驿站也方便了垃圾分类数据的收集。居民每次投递的厨余垃圾都会进行称重,数据也会直接返回到系统后台。通过计量、分析和追溯,有关部门也可以对垃圾分类进行更精细的管理,并从源头促进垃圾减量。
驿站点位要密 居民才能少走几步
厨余垃圾能换积分,驿站对可回收物也实行了“明码标价”:纸箱一元一公斤、铝易拉罐八分一个、小矿泉水瓶五分一个……居民来投递时可以当场换取现金。刘大爷投完厨余没过多久,家住小羊宜宾胡同小区的武女士带着两个孩子也来到了驿站,母子三人手里都拿着塑料袋,里面装着快递包装盒等垃圾。“纸箱一共2.8公斤,干垃圾也是2.8公斤。”许冬梅称重过后,按照规定的价格返给了武女士4.2元。
武女士表示,以前没有驿站时,她会把废纸箱扔到楼下的垃圾桶。但因为扔垃圾的人太多,经常会遇到桶满了的情况。有了驿站之后,楼下的可回收垃圾箱被撤除,楼门环境也变好了许多。现在,武女士有时出来扔垃圾也会带着孩子,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垃圾分类的意识。“他们看到垃圾能换钱,就明白这些垃圾也是有用的资源,以后不会再乱扔了。”
对于垃圾分类驿站这种模式,武女士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也认为它在推广上要注意一些问题:“主要就是点位要密,因为有了驿站就没桶了,居民想扔垃圾得多走几步。”从武女士家走到驿站需要五分钟的路程,她表示还可以接受,“如果要再长的时间,可能就不太合适了。”
加上武女士送来的这几袋子,驿站大约六平方米的小屋几乎已经被可回收垃圾占满。许冬梅表示,这些是居民从昨天下午到今天送来的“一天的量”,再过半个小时左右,就会有专门的师傅将这些垃圾统一收走。
一天就能送来这么多垃圾,背后离不开一些热心居民的帮助。每一次投递垃圾,值班人员都会在账本上写明垃圾投递人的名字、垃圾重量和支付金额。从今天的账本往前翻,明显能看到有几个名字的出现频率很高,而且每次来都能带来十几二十公斤的垃圾。“这些不是志愿者,都是普通居民。因为能换钱,有的居民还主动帮附近居民处理不要的垃圾再一块带过来。”
模式2
宣传效果佳
智能回收成小区亮点
6月10日上午10点,新怡家园社区南门附近,四五个居民正围在新装的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前指指点点。
就在上周,智能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设备入驻社区,蓝色的金属箱体,颇具设计感的投放口,外加人脸识别、扫码投放等高科技功能,一时间吸引了居民的注意。
智能资源回收设备的对面,则是更早入驻的智能垃圾分类箱,如今已运行了两个月。无论是分类箱还是回收箱,主打的都是“返点奖励”机制。其中分类箱可以通过自动称重等方式,计算居民分类投放的垃圾重量,并为居民积分,换取相应奖品;回收箱则按照与市场一致的价格,实时结算回收旧衣物、纸品、塑料、金属等可回收资源。为了让更多的居民能够了解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知识,并迅速上手相关设备的使用,智能垃圾回收设备还配有几位工作人员从旁指导。
“不出小区就能卖废品,还是挺方便的。”拎着塑料瓶和纸箱,居民赵女士轻车熟路地操作起智能分类回收箱,两三分钟的工夫,垃圾就被分为纸张和塑料,分别“喂”进了不同的投放口。而对于居民陈先生来说,智能设备的介入,除了提高垃圾分类的便捷性外,更多的是呼唤起居民的环保意识。
“设备上标的很清楚,各种分类,还有电子的、有害的,扔垃圾的过程中,还能上一课。”新颖的设备无疑是小区的亮点,就算手中没有垃圾,也有不少居民驻足围观。毋庸置疑,智能设备的宣传效应“杠杠的”。
维保难度大
昔日网红如今受冷落
作为“网红”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在备受期待的同时,也有着无法忽视的隐忧——维护运营难度大、成本高,智能设备能在风口“飞”多久,仍让人看不到答案。
作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的先驱者,在京城推广不到一年时间的“小黄狗”,上线后曾受到不少居民的追捧。但也有居民发现,今年4月左右,“小黄狗”曾“黑”了一段时间,无法使用。“小黄狗”公司表示,受股东影响,“小黄狗”设备确实曾停用一段时间,在4月底已经基本恢复使用。但即便机器重新上线,居民在使用时还是发现了新的问题。
南四环附近,富卓苑小区南门内,立着一排蓝黄相间的铁柜子。铁柜中间是一块触摸屏,不断变换着垃圾分类的推广内容。触摸屏右侧有个圆圆的洞口,刚好可以放入饮料瓶。来来往往的居民挺多,却鲜有人在此驻足。据居民回忆,这是年初刚刚进驻小区的智能分类垃圾回收设备“小黄狗”,除了此处外,小区里还分布着四五台相同的设备。设备安装伊始,投放废品随时返现的模式,吸引了不少居民的注意。可是好景不长,有居民很快发现,由于小区需回收的废品过多,仅靠几台“小黄狗”根本吃不下。尤其是纸箱等大件,往往两三名居民的废品量,就能占满整个柜体。
“废品回收站有专人,你拿来纸盒子、饮料瓶,他都会叠好、踩扁,这样一天还能拉走一大车呢。你这柜子没这功能啊,扔进去一个箱子‘支棱’着,后面的人就别卖了。”这并不是富卓苑一处特例,通过APP搜索便可发现,处于已满或维修状态的回收设备,占到了京城已上线设备的大多数。
除了柜子容易满,清运不及时的问题也让用户感到了不便。“好长时间没见人了,早就‘喂’不进去了。”富卓苑小区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已有月余没见过工作人员来清运废品,具体原因不得而知。由于长期处于无法使用的状态,也鲜见有居民再来使用设备。
点评
推行垃圾分类,没有居民的支持可不行。无论是有人值守的垃圾驿站,还是主打智能的回收设备,都在这一点上做文章——积分、返现等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居民的垃圾回收意识与动机。而这两大垃圾分类模式,也面临着相似的难点——想要满足需求,就要多设点、勤维护。
本报记者 吴楠 莫凡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