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力叶
近日,一本名为《爸爸陪我一起长大》的13万字长篇纪实小说面世,由中国盲文出版社发行。作者王丹是桂林市全州县一位脑瘫女子,一天学也没上过,却自学成才,创作出了两百多万字的作品。她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本报记者日前对王丹进行了专访。
父母用爱为她保驾护航
今年30岁的王丹,出生在全州县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在她满月的那天晚上突然发高烧达43℃,值班大夫抢救了一夜,才将王丹从死神的手里抢回来……然而在王丹一岁多时,父母发现她总是浑身软绵绵的,在各大医院奔波检查后,王丹被确诊为脑瘫。由于严重的小儿脑瘫后遗症,影响到运动神经对肢体的控制,所以王丹除了左手能够自如活动,力气较大外,身体其他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痉挛。从此每一天的生活,王丹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她只能待在家里,独自跟墙壁对话。
尽管如此,王丹的父母并没有放弃这个来到世间的宝贝女儿,他们知道女儿只是行动不便,但是心智仍然健全。在王丹很小时,他们就教她识字、算数,教她写字。在王丹的记忆里,每天黄昏或是晚饭后,她父母就会拿一本书教她知识,在她心里种下了好学的种子。女儿双手是蜷缩的,他们就找来各种玩具,耐心地引诱她去抓、去拿。在电脑和手机普及的时候,王丹又学会了使用键盘打字与上网……
父母的善良和对生活的乐观,也深刻地影响着王丹的性格。王丹的父母喜欢种花草,家里的植物都被他们打理得生机盎然,每一天家里总是满眼的绿,带给王丹不一样的新鲜感。除了照顾王丹,他们还要照顾王丹外婆的生活起居,平时邻居老人有什么需要,他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用行动告诉王丹什么叫“爱他人,爱生活”。
王丹对自己的父母充满了感激,她说:“我童年大部分的时光是温馨的。我是不幸的,但同时,我也是幸运的。因为父母没有放弃我,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我,很少有怨言。父母用他们的爱,培养了我乐观向上的品格,让我和其他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成长。”而王丹的长篇小说《爸爸陪我一起长大》,正是以父女关系为主题,向读者呈现了作者从5岁到22岁的成长经历。
王丹与父母在一起。(图片由本人提供)
创作路上众多热心人倾情相助
王丹与写作结下不解之缘,始于她12岁时和当时读初中的表姐通信联系。有一次,表姐要她写篇作文,这个要求难住了她,但好强的王丹决定要完成这一难以完成的任务。她绞尽脑汁想了半天,硬着头皮写出了一篇不足200字的记叙文。信寄给表姐后,没想到表姐把她大大地表扬了一番,还给她写了很多鼓励的话……这些鼓励仿佛给王丹打开了一扇窗:写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
14岁那年,王丹萌发了写一部科幻小说的想法。而在写小说的过程中,王丹常常遇到不会写的字,不仅不会写,甚至连它们“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每当这时,王丹只有放下笔,搬起砖头大的辞典,一页一页从部首翻到正文,看字的解析,凭直觉找出她认为对的字……
幸运的是,在写作这条道路上,王丹并不孤独,总能在不同的时候遇到不同的热心人,为她指路,催她奋进。
广西电台950女主播黄莺是第一个采访王丹的电台记者,一直与王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王丹失意无心写作向她倾诉的时候,黄莺及时给予了鼓励,并让王丹用手机把每一天的所思所想发短信给她,她再与王丹进行交流。她用这种方式不间断地持续交流了100多天,直到王丹走出低谷。
广西作协会员邓艳春在全州县报做编辑的时候,从王丹第一次给她投稿就给予了关注,并时常到家中看望她和谈心,指导她怎样写出好作品。
北京一位关怀弱势群体的志愿者张大诺,在王丹与他联系上之后,无微不至地指导王丹的写作,帮助王丹梳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样的帮助,一直持续了六年。
此外,有的人帮助并推荐使王丹的作品第一次登上了期刊,有的人与王丹交流指导创作并推荐《爸爸陪我一起长大》给出版社出版,有的电台主持人在节目中朗诵和推介王丹的文章……当王丹说起这一个个名字时,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的一个个善举都在改变王丹对生活的态度,给王丹的创作带来莫大的扶持,所以王丹都把他们称为“给了我深远影响的人”。
写作对于王丹来说,就如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是她自己精神世界天马行空的表达方式。据王丹自己介绍,她如今成文的小说诗歌散文已有将近300篇,加上零散的日记和博文,大概创作了上百万字的作品。早在2007年的时候,王丹已经在区内外的各家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并加入桂林市作家协会。
王丹很喜欢阅读著名作家史铁生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她说史铁生让她认识到应该接纳残疾的躯体,然后去做许多和健全人一样的事情,甚至健全人做不到的事情,而这种接纳本身,就是一种超越自己的力量。而王丹自己作品里头的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刻画等方式的写作,大部分都是从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学到的。
最初的创作,王丹只是觉得能够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是自己打发时间的最佳方式,同时她也觉得自己真的太寂寞,通过写作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她,交到朋友。随着王丹阅读涉猎范围的扩大,人生阅历的丰富,她认识到一个人无论身体多么弱小,只要精神世界是强大的,那么自己就是真正站立着的人。她后来的作品尝试着把自己看到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用文字去挖掘呈现出来,意图使读者得到一份共鸣与收获。她的长篇纪实作品《爸爸陪我一起长大》就是这方面的尝试。
王丹对于自己的作品出版有清醒的认识,她只把这当作是一个求索的开始,多年以后能够写出一部关注人和社会的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这才是她的追求。王丹现在有一个小小的希望,就是能够给自己开一个小小的新书发布会,她想借着这个发布会,感谢30年来辛劳照顾她的父母,同时借着这个机会,跟那些在她创作道路上给她提供过帮助的热心人好好聚一聚,让他们都能和她分享这一份喜悦。
出版之路一波三折
《爸爸陪我一起长大》写的是一位父亲陪伴残疾女儿一起成长的故事,基本上完整再现了王丹从5岁到22岁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告诉读者“每一个残疾孩子,都是璞玉,都要经过雕琢和风雨历练,才会闪现原有的光芒。当努力接纳了生命的不完美时,我们就会发现,残疾与不幸,是没有那么糟糕的。因为有一种努力,是可以消除残疾所带来的无辜和不幸的”。王丹的父亲王利民在抚育女儿的过程中,也遭遇到各种困难与矛盾,最终他用山一般的父爱将女儿这块璞玉雕琢成艺术品,让女儿走出阴霾,也使自己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
王丹创作这部作品,花了几乎三年的时间,之后又经历了三年的寻求出版社出版的时间,六次向数家出版社投稿。有两次是因为出版社要求删减得太厉害,王丹舍不得删,在没签约之前就主动退出了,还有两次是内容不符合所投递的出版社的要求,另有一次是出版社认为王丹的作品火候还不够。最近一次是前年,已经进入三审阶段,但结局还是不了了之。多次投稿的失败令王丹很受打击,对于出版几乎不抱希望了。
这时,一直与王丹有联系的辽宁省抚顺市盲人作家董玉明听说了这件事,刚好他在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作品,与该出版社编辑李刚相识,于是向李刚推荐了王丹的这部书稿。而此时的中国盲文出版社也计划出版一些体现残疾人正能量的作品,于是在董玉明的牵线搭桥下,李刚与王丹联系上了。李刚说:“王丹的书稿传给我以后,我们看过后感觉很震撼,书稿中女儿与父亲的一些事情写得很尖锐,但是也很温情。我们就想这本书稿对那些有残疾孩子的家庭会有帮助。”王丹的个人经历与书稿都打动了李刚,他认为很有出版的价值,于是决定为王丹出版这部充满励志的作品。李刚说:“虽然王丹的文笔还有点稚嫩,但是温馨,文字里透出的感情真挚动人,读来使人动容。”
尽自己微薄之力去帮助别人
去年年初,脑瘫网络诗人余秀华走红并出版了两本诗集,成为当年的一个文化热点,不过对于这位与自己有同样身体缺陷的作家,王丹对她的看法仅止于“听说过,没怎么关注”。王丹解释说:“我对于诗歌相对比较敬畏,现代诗除了名家的让我喜欢之外,其他人的就不怎么感冒。”所以王丹对诗人海子比较“感冒”,前几年海子的诗集纪念全集出版,她还专门买了一本。
令王丹高兴的是,在她写书和投稿的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和她丈夫王佐良的帮助,时至今日,王佐良还与王丹保持着邮件联系。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嘎玛丹增也很关心王丹的创作,好几次送书给她,在王丹创作遇到困惑时,耐心地为她答疑解惑。
得到他人关心的王丹在成长的同时,也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别人,她通过电话、电邮和读书的方式,学习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了不少需要帮助的人。2014年初秋,王丹被网友拉进了一个QQ群,群里的网友大多数都是一些残障的孩子,他们大多都因为残疾中途辍学,或者跟王丹一样从没有踏进过校门。经过跟孩子们交流之后,王丹感受到了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只不过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常常会陷入迷茫。于是王丹决心给这些孩子在网上讲授一些哲学课、读书课和写作课,这一度成了王丹生活的重心。
除此之外,王丹还开通了自己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跟朋友们一起创办纯文学电子杂志,接触了微商。去年天津塘沽大爆炸,王丹参加了一次义卖,将所得款项进行募捐。有一位生命垂危的肌无力的父亲,希望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攒足他未满两岁的女儿在成长路上足够的读物,王丹知道后在自己熟悉的QQ群、朋友圈中发起了号召,短短半个月这位父亲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快递寄来的569本图书……
在生活的道路上,王丹没有停止自己的追求。她说:“书出版了,也翻开了我人生的另一页。而我,依然会携带着生命中那份厚重的爱,带着积淀在我生命里永远不会放弃的梦想一直走下去!”
他们眼中的王丹
北京关怀弱势群体的志愿者张大诺对王丹写作《爸爸陪我一起长大》进行了全程指导,他表示,这本书很难得,王丹把父亲对自己孩子的照顾写得非常真实和朴实,而且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写得很有画面感,读来一点都不累。张大诺说,在王丹写这部书的过程中,真正的困难是在确定写作主题上,他与王丹反复沟通了三个月,最后才定下了写作的方向。张大诺还透露了一个王丹写作过程的事情,王丹在完成书稿将近三分之二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情绪陷入了困境,一度对写作失去信心,以至于把整个书稿都删除了。幸好张大诺那里留有备份,等王丹走出低谷之后,才在张大诺的鼓励下继续完成了书稿。张大诺说,王丹的创作过程同时也是她自我认识的过程,在她对自己的经历有一个回顾之后,她将会对父亲的良苦用心有更进一步的体会与领悟,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张大诺相信这一领悟不仅是对王丹自己,包括阅读了她的书的读者,也会有这样的体会。
桂林市作协主席李时新知道王丹经常有小说散文等作品在区内外的期刊报纸上发表,而且每一年的写作质量都在提高,“这次出版了图书,是王丹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的结果,在这方面她应该是我们作协年轻人的一个代表。”在市作协秘书长徐强的印象里,王丹是一位积极的会员,只要是需要王丹参加的会议,她都会参加,王丹能够出版图书,他为她感到骄傲。
广西作协会员邓艳春通读了王丹的书稿。她说:“只要你读这本书,从字里行间,你会读到一种毅力、坚强、自信、执着甚至是拼命,那就是她和父亲一起成长路上的付出和收获。”邓艳春觉得,王丹的身上有一种人格魅力和令人敬佩的精神,能够鼓舞更多的残疾孩子和有残疾孩子的家庭,让他们意识到正确处理父母与残疾孩子和残疾孩子与父母间关系的重要性,这于社会于国家于家庭,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全州工作的王女士,也很开心王丹终于出版了自己的长篇小说。她说:“我看着王丹长大,她很不容易,看了她的书就知道她是怎么走过来的。她是我的榜样,她的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乐观豁达的个性感染着我,她是能给人力量的。”
日前,记者在桂林图书馆随机采访了六位读者,在对王丹的事迹做了介绍之后,四位读者表示王丹很不容易,如果有机会他们愿意阅读王丹的作品,对她有进一步的了解。读者张先生表示:“一个人从没上过学,却能写出书,这本身就让人好奇,而且这个作者还是一位脑瘫作家,太不简单了,听起来就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