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架开始转动 张帆 摄
(新春见闻)探访小山村里的国家“非遗”:300年“抡花”绽放河北滦平
中新网承德3月2日电 (记者 张帆)3月1日晚,正月十四,在河北省滦平县火斗山乡大店子村广场,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山村一片欢腾。作为“压轴戏”,在当地传承300多年的“抡花”拉开了这里一年一度元宵花会的序幕。
初时火花闪闪 王占山 摄
据介绍,“抡花”是滦平县火斗山乡大店子村的传统民俗文化,属于民间花会中的一档,在当地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当时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免于火灾而祭祀“火神”的一种仪式,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并于2014年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48岁的梁志福是当代“抡花”传承人。作为唯一的传承人,梁志福从13岁开始学习“抡花”制作及表演。
铁花开始飞溅 张帆 摄
梁志福说,“抡花”制作材料简单,主要材料有铁锅碎片、木炭、花筒及表演时所用的铁质花架,但制作工艺全部是手工制作。
“抡花”须在夜晚进行才能达到最佳视觉效果。当日,夜幕降临,在大店子村广场中心的花架上,梁志福和他的助手们点燃花筒,缓缓转动摇臂。花架上的两个花筒开始转动,初时火花闪闪,接着铁花飞溅,大约20分钟左右,抡花人摇动花架的速度逐渐增加,观众的加油声也此起彼伏,金色的铁水被一层层地甩出来,瞬间整个场地火树银花,交织成耀眼的光环,似一巨大金钵倒扣于地发出万丈光芒……场上欢呼四起。
整个场地中央金花四射、流光溢彩 王占山 摄
极具表演性和观赏性的“抡花”看似简单,但其中的技艺和经验只有梁志福自己清楚。他说,要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需要“抡花”人对铁片和木炭的质量进行鉴别,并不是所有的铁锅和木炭都可以用,例如生铸铁的效果优于熟铸铁,木炭也须用桦木或柏木焖制而成,铁片与木炭的配比要有精准的把握,同时要很好地掌握装筒时的分层技巧;抡花人在抡花期间使用的力度和速度等都会影响出花效果。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花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抡不出花来。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梁志福在继承祖辈传统技艺基础上,自己多年来潜心钻研,对“抡花”的技巧和装置做了改进。现在花筒比原来大了,材料更讲究了,出花时间延长了,轮出来的“花朵”更大更美了。
似一巨大金钵倒扣于地发出万丈光芒 王占山 摄
眼下,他仍在琢磨如何改进,争取做出“多层花”效果,并尝试往材料中加入一些其他材质,以求抡出五颜六色的“花”。
据了解,“抡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协调专项资金,组织评比、外出汇演等活动,实施抢救性保护。“抡花”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看“抡花”的人不仅是十里八乡的村民,更吸引了京津冀周边地区的民众慕名而来。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元宵节当天,观看人数达2万余人。为此,滦平县政府出资,不仅在大店子村修建了抡花广场,还在山坡上修建了木栈道及观看平台,该工程于2017年11月完工,今年元宵节首次投入使用。
火树银花,耀眼夺目 张帆 摄
“图的就是个红火和热闹劲儿!”当地村民称,每年的元宵节,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村里都自发搞花会,秧歌、高跷、猪八戒背媳妇等民俗节目,“抡花”是必不可少的“压轴”大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