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决赛,中国选手王丽萍为中国赢得当年奥运田径运动中的唯一金牌。参赛前王丽萍并没有受到大家关注,意外夺金后甚至没有人为她准备好国旗庆祝。因此,多年来她被网友称作“最孤独的奥运冠军”。
王丽萍1976年出生于辽宁凤城,13岁开始练习竞走,1997年入选国家田径队,并先后参加悉尼和雅典奥运会。2005年满身伤病的王丽萍宣布退役,进入北京体育大学攻读运动教育学。毕业后的王丽萍留校任教,直到今天还在北京体育大学担任竞走项目的专职教练。后来,王丽萍转型成为一名投资人,搭建商业平台,给退役运动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8月5日,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专访了王丽萍,听她讲述当年的夺冠经历和创业故事。在王丽萍看来,奥运精神是运动员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目标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永不言弃、敢于拼搏的精神。王丽萍表示,“创业这条路跟一个运动员去征战奥运会的路是非常像的,接受掌声的同时,也要接受失败。有鲜花的同时也会有泪水。”
【对话王丽萍】
南都:当初为何选择竞走项目?你觉得竞走的魅力是什么?
王丽萍:竞走其实不是我选择的,我最开始也是练中长跑,后来到了业余体校,教练给我改的竞走项目。
我觉得每项运动都有各自不同的魅力,但每一项运动的共性,都是运动员背后的拼搏和不言弃的精神。竞走虽然在外界看来是比较枯燥、孤独的一项运动,但在我看来,它是一个人坚持、自律和不言弃的体现。观察竞走选手你能发现,其实他们也像一个舞者一样在运动,能给人很多美感。
南都:你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夺得金牌,当时拿到这枚金牌感受如何?意外吗?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吗?
王丽萍:我当然感到喜悦和自豪,因为能够代表祖国参赛,还获得了冠军,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比赛过程中我还算平静,因为比赛时间持续很长,自己身处什么样的位置,什么时候对手被罚下场,其实都是比较了解的。
比赛中包括另一位中国选手在内的好几名运动员,都因为动作违规被罚下。当时心里想,身边的澳大利亚运动员被罚下,我可能就是冠军了。每个运动员只有在做好准备拿金牌的时候,才能把握住机会。如果连想都不敢想,或者你曾经都没有这个目标,没有这个梦想,很难有获奖的希望。
南都: 有人称你为“最孤独的奥运冠军”,你怎么看待这个称呼?赛后有什么遗憾吗?
王丽萍:我觉得其实也称不上“孤独”,但可能会有一些遗憾。确实在那届奥运会拿到金牌后,自己没能在赛场找到一面国旗,也没能身披国旗去庆祝那一刻的胜利。
这对于运动员来说,怎么都会留下一些遗憾,当时有一些失落。但是,“孤独”可能是大家赋予我的一种标签,我觉得倒也称不上。毕竟,电视机前还有那么多观众一起见证了比赛。
南都:2004年雅典是你参加的最后一届奥运会,当时为什么选择复出?
王丽萍:冲击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时候,我的女儿刚满三个月。当时和我同时期的竞走运动员很多选择了退役,中国竞走出现了一个断层,也就是青黄不接的一个状态。
我当时也算中国竞走的老运动员和领军运动员了。怀孕生完小孩以后原本希望从此相夫教子,但看到这些小运动员没能及时顶上来,对自己也有一些触动。
中国田径协会的领导也来鼓励我,希望我能重新归队,鼓舞中国竞走的士气,传授给年轻运动员一些经验。我觉得这是一份责任和一份使命,我必须要去担当这样一份责任,所以就毅然决然开始备赛了。那届奥运得了第八名的成绩,虽然没有获得奖牌,但我觉得只要尝试了就是值得的。
南都:你觉得什么是奥运精神?“金牌论”是否理性?
王丽萍:我觉得“更高、更快、更强”,包括现在提出来的“更团结”,一定是奥运精神的一个最高体现。于我而言,奥运精神是运动员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目标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永不言弃、敢于拼搏的精神。每个奥运冠军都是由汗水和泪水浇灌而成的,所以我觉得对“奥运精神”的最好诠释,是在运动员去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展现昂扬的斗志和不服输的勇气。
我觉得,如今观众对金牌的追逐已经弱化了很多。比如,这次苏炳添他虽然没有拿到金牌,但他创造了历史,站到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赛场,大家也会给予他很高的一个赞扬和评价。他的影响力真的不亚于拿到金牌的分量。
其实,随着中国的腾飞和发展,我们已经不再需要金牌去证明祖国的强大。我觉得大家现在关注比赛,更多的还是关注奥运赛场上运动员的自信心和表现力。我倒不认为,现在观众还会把注意力只放在是否拿到金牌上。
我也希望借助这样的一个机会,呼吁大家更多地去关注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他们付出的过程,因为每个运动员能够代表国家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就已经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虽然可能在比赛中,他们没有办法触达顶峰,但对每个人来讲,他们已经在创造奇迹。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多地为所有的运动员加油呐喊,为他们喝彩。
南都:你退役后还在从事和体育相关的工作吗?
王丽萍:退役后我先是在辽宁找到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但觉得自己心有余、力不足。我感觉多年的文化知识缺失还很严重,所以就决定上学深造,后来到了北京体育大学。
结束学业后,我选择留校担任教练。现在我还在北京体育大学担任竞走项目专职教练,也培养了包括梁瑞这样的世界冠军。我觉得自己“后冠军时代”的价值还是重新得到了体现。
2015年之后,体育产业也算迎来了一股春风,那个时候一方面我看到了大众健身如火如荼地发展,另一方面也感受到很多退役运动员面临的就业问题,他们没有一个非常好的就业平台或者就业机会,所以当时就做了一家体育公司。
公司主要有两项业务,一是青少年体能培训,二是马拉松全民健身的跑步培训。我还是希望给运动员搭建一个平台,给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开展运动员就业、再就业的培训等,能够帮助更多的运动员在退役之后找到更好的出路。
南都:从体育运动员变成一个公司的管理者,这个转变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王丽萍:两种角色确实有很大的差别。角色的转变对我来说还是挺难的,特别是在经营公司这个层面。当运动员相对就比较单纯,接触的东西也很单一。但在商业领域对我的要求就很全面,在商业能力、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方面会给我很多考验,初期我也会处于一个迷茫和焦虑的状态。
但是,运动员骨子里不服输的这种劲头,也会在商业领域显示出来。遇到困难,我还是积极学习、提升自己。感觉不管是什么行业,想要做好的话,都需要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创业这条路跟一个运动员去征战奥运会的路是非常像的,接受掌声的同时也要接受失败,有鲜花的同时也会有泪水。
南都:有什么话想给征战东京的奥运健儿说吗?
王丽萍:接下来,我也会参加东京奥运会竞走项目的一些解说工作。我觉得在赛场上表现自信,做最好的自己,将自己最棒的一面表现出来就可以了。当然,我特别希望每一个运动员都能够圆梦东京,希望他们凯旋!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杨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