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让台湾文艺男神陈柏霖回归文艺片的电影,究竟在演什么?
结果却发现,这是一部很复杂的三段式文艺片,分别讲述了亲情,爱情,友情。
故事纠结如同它的名字:《再见,在也不见》,而不是“再见,再也不见”。
一字之差,述说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况味。
这部集合了台湾、新加坡、泰国文艺片导演好手的文艺片,其实包含着一个巨大的野心,它试图述说的是人类普世的情感。
三个具有文艺片资质的导演,都没有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更糟糕的是,尽管讲述的是同一个主题——再见,三个段落却如同三个残片一样,分散在电影的不同角落,并没有串成一个整体。
在主题的叙述上,它没有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完整性,在情感表达的逻辑上,它也没有体现水滴石穿的渗透力。
陈柏霖,他依然是一个好的文艺偶像,不是一个好的电影演员。
这部电影,并非不精彩,只是没有我们想象的精彩。
忻钰坤的“背影”,说的是血溶于水却欲说还休的亲情。
陈柏霖与秦沛是父子。后者在陈柏霖小的时候抛弃了家庭(因为躲债),多年以后已经是公司高管的陈柏霖,再见父亲,却只能远远跟踪。
落魄的父亲,被新组建家庭的私生子百般刁难,活得狼狈。
更令人难过的是,时间太久,秦沛早已不认得自己长大的儿子。
可是陈柏霖也舍弃了对父亲的仇恨, 将父亲的私生子暴打一顿,间接帮了父亲。
忻钰坤的导演技法依然如同《心迷宫》一般,安静中静水流深,明明一个很煽情的故事,却被他拍得冷静到可怕。
当陈柏霖终于和父亲坐在一张桌子上,父亲谈论的依然是那个私生子的事情,这算是见,还是不见呢?
所谓再见,其实就是在也不见。
陈世杰在三个导演中资历最浅,可是他的这一段,却最受观众好评,他的故事叫《湖畔》,讲述的是同志情。
(陈柏霖注目远望)
这是三段故事中最浓烈的一段。
导演把故事设置在一个极端的情景下:杨佑宁角色的死刑前夕。
(陈柏霖接受检查)
他用漫长的段落描述了陈柏霖来看望好友时,接受安检的细节。
又用闪回的方式,展现了两人曾经的少年岁月,讲述了两人再也不见的原因——陈柏霖的父亲,因为杨佑宁而死。
最后,陈把朋友带回了当年的湖畔。如同画完整了一个圆。
三段故事中,这一段陈柏霖演得最好,也许是因为演对手戏的,是同为台湾文艺片男神的杨佑宁。
故事最堪玩味的是两人到底什么关系。
开始是好友,后来,彼此间肯定有了超越友谊的某种情感,如果说那是同性之情,却没有性的元素。
而如果说那不是爱情,那种彼此身在天涯却难以割舍的情感交织,又只能是恋人间才有的东西。那近乎缠绵的感情,在两人见面这场戏中,浓烈到无以复加。
(陈扬二人相顾无言)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情感就是这样吧,那一刻像朋友,像恋人,只是时间已经回不去了。
西瓦罗·孔萨库的段落,叫《再见》,说的是忘年恋。这是全片最受期待的一段,也是观众吐槽最凶猛的一段。
这一段最大的问题是情理不通
一个三十出头就当教授的中文系博士为什么要跑到泰国去发表论文?
蒋雯丽与陈柏霖为什么不痛痛快快一夜情?
这些或许都不是导演想说的重点,但因为缺乏了这些肌理,故事就失去了可信的感觉。
其实我们原本就不应该对这一段抱太大期待,一个泰国导演,拍摄一个台湾男演员与大陆女演员的忘年之爱,想想就有不接地气的感觉。
这是三段中拍得最不扎实的段落,连那一吻,也来得太突兀。
(陈柏霖敢问你经过顾导的同意了吗)
可是依然惊爆全场。
其实,导演拍得最好的地方:
是把一个本来可以很狗血的故事,拍成了一次次吃饭的过程。
这些细节与主线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导演很用心地拍两个人不断见面、试探、犹豫的过程,如同在拍摄一次武侠片中缓慢的推手。
真正将三段连在一起的,不是陈柏霖,而是孙燕姿的歌——《在,也不见》。
歌声响起的时候,观众才突然有了一种将三段故事连在一起的感觉。
有人说,陈柏霖在3个故事里其实都是同一个人。
也有人说,这是三个不同的角色。
其实是与不是,都不重要了。
在三个故事中,无论见或不见,陈柏霖的角色,始终孤独,这仿佛才是人类永恒的宿命。
曾经那么亲密的两个人,或者那么亲密的关系,面对时间,却再也找不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再见中,我们看到了误会、时间、社会,甚至死亡对情感的击溃和不可逆转的伤害。
《再见,在也不见》的精彩,在于电影之外。
作为一部文艺片,《再见,在也不见》最厉害的地方,是勾起观众自己的人生回忆。
(陈柏霖似有所思)
人与人之间感情和命运的玄妙,莫过于“再见”。说完再见,究竟能不能再见呢?
再见,许多时候意味着物是人非。曾经炙热如火,现在却已经是陌生人了。
其实这个世间,哪有什么见与不见,爱都在那里,不增不减?
不见了,感情就淡了,再见面难免恍若隔世,这才是人之常情,爱情、亲情、友情莫不如是。
《一代宗师》里说:
世间所有的相逢,都是久别重逢。
那么,世间所有的再见,原来也不过是为了再度分离。
《再见,在也不见》没那么好,可是我听说,有个胖大叔在影院里为它哭了很久。
你难道不好奇,让一个中年胖大叔痛哭的,是怎样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