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妈咪(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国的父母责任心太大了,供孩子念书考学校,介绍对象买房结婚。父母们总是说你们好了我们就好了,其实是父母应该学会独立而不是儿女应该学会独立了。再苦不能苦孩子,一句话就概括了父母对于孩子无私的爱。
留学归来的牛晓晓属于受过西式教育的海归派,生在传统的家庭里,受到的也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她知道父母养育她付出多少艰辛和汗水,当然还有大把的金钱。她也不负众望,公费留学。
在接触的外国家庭里给她这样的感触,为什么人家的家庭周六日总是出去旅游,而我们的家庭周六日都等你等孩子课外结束。为什么人家的孩子童年玩耍居多,我们的孩子上课时间不少。对比下来,国内父母养孩子要比国外累很多。
养儿育女,中外对比,哪方家长和孩子更累?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承载父母的梦想
大多数的父母都想盼望自己的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抱负和梦想会寄托于孩子身上。在父母看来,这是为孩子好。
其实这是一种强制的压迫,无论还是想不想实现父母的梦想,在父母看来无关紧要。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孩子没有家庭中的话语权。
无法和父母在同等地位沟通,就会被裹挟的做不喜欢的事。相比而言,条件好的家庭,父母经济能力、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等条件都还不错。强制要求孩子必须完成的父母的愿望几率就小。
国外都是父母与孩子都直呼其名的,孩子可以选择喜欢的事,承载父母的梦想这种事也有,只是比国内少罢了。
教育资源不对等,考生数量不一样
先要明确一点,我们这套教育理念是源于国外的。也就是国外的教育理念比我们早不少年。从西学中用开始,我们的教育就有了大刀阔斧的深刻改革。
现代,我们的大学教育水平逐渐提高,迎头赶上世界名校。最新数据,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中国占11所,占比11%还不错。可是跟欧美名校水平比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清华的排名也历史性的突破了前20,排到了16。
欧美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人才教育”。基础教育的宗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维创新,而非赋予学生实用技能。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欧美大学的申请是不需要过多的考虑专业问题。
国内是九年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对于大学所学专业的选择,大部分是由高考时所填报的志愿决定,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由于成绩问题被调剂到所报学校的其他专业。
二者各有优劣,但总体来说,我们的考生人数多。阶级固化不严重,上层通道并未关闭,学习这条路最通向上层最好的渠道。
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是客观存在的,大城市教育资源丰富,小地区教育资源匮乏,人才选拔也是不同的。小地方的家庭需要付出太多才可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这也就是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症结所在。
赢在起跑线上,结束于生死线上
在公交车上,旁边一位大叔接到一个电话,“下周往家里打3千,璐璐要上艺术课。”大叔回答,上个月不是已经学了。电话那头传来一阵声音,那是专业课。大叔还想说什么,张张嘴啥也没说出来。对方就挂了。
周围的孩子们都在报班学习,点亮各种技能树,那负责的家长不想让自己孩子被同龄人落下,只有加入到补课报班的家庭中,才能赢在起跑线上。
大家算过一笔账吗?养小孩从出生到结婚,得花多少钱。没有标准答案,各地的情况不一。但按照现在的物价来算,百万以上是有的,起码一套房子至少几十万。
一个小孩从学前班,到大学毕业,就算不上私立学校、国际学校,也不出国留学,花费的教育费用,也已经让一个年入10万的家庭无法承受了。
中国式家长的真实写照,没有自己的时间,全部的身心都扑在子女身上。花光了毕生积蓄,却无法换来自己想要的人生,只能把这个梦想传承下去。所谓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一地鸡毛。即使孩子学业有成,工作顺利,婚姻完美。
家长还会有操不完的心,惦记不完的事。心系于子女一身,一直关心负责到他们无法在关心为止。现在想想,以前的父母,就是未来的我们。
另外,看国外的中产阶级,也存在很大的焦虑,也希望孩子上好的私立学校,上常春藤名校,但是国外的教育资源相对宽松,孩子自己努力,一般都是能上的。最关键的一点,孩子成年后要学会独立,父母不会对他们再经济上进行给予,父母会回归到二人世界的生活中。
本文由孕妈咪育儿经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