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在自撰西狭颂景区门联前留影
走过2016年,作为甘肃唯一一个省级楹联学术团体,甘肃省楹联学会已经三十而立。
两行字撑天柱地;三十年振藻扬葩。如今的楹联陇军,已作为联坛“陇上现象”受到关注和肯定。但很多人并不熟知的是,三十年前,是怎么组建的这支队伍?其实,这个学会的成立,正是得益于老会长安维翰于1986年前后接连组织了几次省内大型征联活动,以此来发现和吸引楹联方面的特殊人才,为三十年前“楹联陇军”的组建打下了基础。而陈琳,也由此步入了陇上联坛,这一坚持,就是三十多年。
1953年,陈琳出生于陇南成县。从小在那片绿水青山中生活、学习的他,对家乡十分眷恋。1982年,陈琳工作岗位从陇南调至天水地区政府机关。1986年,偶然在一份报纸上,见到了“春节《对联·射虎》有奖比赛”的征稿信息,当年主办方落款中刚有了“甘肃省楹联学会”的字样。素来喜好楹联的陈琳有了一试身手的机会,报纸上刊登的几个出句,他几乎每一个都应对了好几比。后来他回忆,当年自己逐步掌握了一些诗联的基本知识,但创作方面还是个“生手”,有时“就是凭着感觉来写”。也许“感觉”,正是成为一个楹联家的先天禀赋。令陈琳感到惊喜的是,这次征联比赛结果揭晓时,他不但获了奖,而且一举夺魁,与几位联家并列拿下一等奖,另有两副作品位列二、三等奖。“这次活动,极大地鼓舞了我学习、创作楹联的热情,也让我因领奖活动,结识了我敬重的程凯等联友”,他说,在颁奖之后,老会长安维翰最激动的事情就是联系、动员和安排他们几个地县上的获奖者,赶紧加入省楹联学会。
从那以后,他同那两年也曾获过奖的马永惕、张举鹏、程凯、刘益民、张希骞等一同加入“楹联陇军”阵营。他们都开始在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弘扬陇原楹联文化贡献着一己之力。“陇联人”这个并不显贵、但却有着浓厚情感的标签,也由此伴随陈琳至今。
(一)为联痴迷,精研联艺
陈琳心中的楹联“种子”,播种在他青少年时期。
山青水秀的古成州,曾是杜甫流寓之地,历代人才辈出,兴盛于乡间的楹联文化,也让这个有着文学情节的少年满怀憧憬。
陈琳同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左)
“文革”尚未结束,青年的陈琳就开始留心收集、鉴赏楹联,但那时传统文化尚处在“四旧”的阴影下,要收集、欣赏楹联难上加难。好在春联等楹联习俗并未完全泯灭,在成州乡间,偶尔能见到两句文辞出彩的门联,陈琳便赶紧抄录下来。随后几年,世风好转,“楹联”这个陌生多年的“古董”开始见诸报端,陈琳便利用业余时间,从书中摘抄、从旧报刊中剪辑各类楹联。那时,喜欢楹联的他几近痴迷。在下乡、出差等外出过程中,只要有楹联,绝对是“每见必抄,每闻必记”,有时甚至在看电影时,对屏幕中出现的联语,也会努力记忆,抄录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日积月累十几年下来,陈琳积攒了七大本剪辑摘抄的楹联资料。同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凡是新出版的、能购买到的各类楹联书籍他都不错过,没有接受过专门楹联教育的他,饥渴地通过这些书籍恶补楹联知识,逐渐对这两行文字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因而在1986年,虽然是“凭着感觉”写了几副联语去参加全省征联大赛并获奖,但其实他为此所做的积淀,已经十年有余。
陈琳同省书协主席林涛为合作撰书的南郭寺杜公祠联揭幕
加入省楹联学会后,陈琳除了对楹联一如既往的喜好外,也多了一份责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关注楹联文化。此后几年,他写过不少有关楹联常识和赏析的文章,陆续在《甘肃日报》《少年文史报》《甘肃青年报》《天水日报》等媒体发表,并且让楹联文化主动渗透到周边亲友婚丧嫁娶和一些节庆活动中,让大家对这个相承千年的风俗又重视起来。
同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陈琳就坚持楹联创作至今。三十多年来,他先后创作各类主题的楹联作品五百多副,有不少联作参加各级比赛获奖,并在陇南、天水、兰州等地名胜景区刊挂,为往来游客所称赞。如题天水纪信祠大殿门联:“救主焚身,鹿鸣汉鼎;封侯拜将,犬泣烹笼。”题天水南郭寺联:“空庭叩老柏,问沧海桑田,人间几度;古寺焕新姿,瞰朝烟暮雨,陇上一城。”题天水织锦台联:“柔肠九曲,怅别绪离愁,陇头我望玲珑月;彩线千迴,尽情丝恨缕,塞外谁识锦绣辞。”题成县莲湖集句联:“池上碧苔,波上清风花上雾;梅边佳致,草边芳径柳边城。”题兰州兰山三台阁联:“寄兴抒怀,一城灯火千秋梦;登台揽胜,四季烟霞万里河。”
陈琳主持兰州老街全国征联终评评审
尤其是刊挂于其桑梓成县西狭颂景区山门的一副长联:“古郡生辉,自绛帐传经而后,有汉德铭书,杜公流寓,州牧凿湖,双吴跃马,文治武功,胜迹千秋彰国士;长峡焕彩,由阙门溯水以西,观丹崖落瀑,野岭飞花,龙潭映月,四季鸣禽,曲桥云栈,画廊十里盼游人。”上联叙古,下联摹景,文字洋洋洒洒,情景交融,成为往来游客竞相留照之地。
(二)辑编联书,影响深远
基于自己十几年收集、整理楹联资料的习惯,陈琳一直在思索着如何将这些资料利用起来。
起初,他想着编辑一部全国风景名胜楹联集。但八十年代中期,当他正要着手时却发现,一时间,此类书籍突然多了起来;再后来,甚至一些小出版社出的楹联集,不仅校对不精,还相互抄袭,“过来过去,都是那些内容”。打消了编辑全国名胜楹联集的念头,陈琳将目光投向了本地。当时他工作和生活的天水,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人文鼎盛,联家辈出,风景名胜古迹众多。陈琳常去的市委旁边的水月寺旧址,就曾是天水近代联家任其昌、哈锐、冯国瑞等雅集唱和的地方;工作之余,他也会时常注意到市政府大楼一路之隔的纪信祠门口,名将邓宝珊重书的清人名联……天水有这么丰富的楹联文化资源,为何不立足天水编辑一部楹联选辑?
陈琳等前去看望“陇上联圣”刘尔炘之子刘宝厚先生(中)
他的想法立即得到同道好友,既是楹联家,也是书法家程凯的大力赞同,也得到天水楹联名家和文化界友人张举鹏、刘肯嘉、罗培模、王天德、吴恒泰、胡喜成、王元顺、刘益民等老先生和众多同事好友的支持。程凯先生还受邀同他一起来完成这份“光荣使命”。
这样,有了明确的目标,陈琳干劲更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他将目光锁定天水地区,埋头于故纸堆中,勤搜勤检,深怕漏掉一副同天水有关的楹联。在还未实行每周双休日的情况下,他和程凯又放弃周末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不计寒暑,往返于天水名胜古迹,实地寻访抄录,并动用各种关系,联系拜访两区五县健在的老联家,向他们亲自索稿。有时,还委托在县区工作的同事朋友,甚至外地的朋友帮忙抄录。即便在一次饭桌上,当天水联家、书画家何晓峰无意间讲起一则有关麦积山的楹联故事时,他都不忘掏出兜中的小本赶紧记录下来。他的执着精神感动了天水联界,尤其是许多年逾古稀的老联家。像霍松林、张举鹏、朱据之、赵槐青、马永惕、马永慎、蔡景文、何晓峰等老先生,都是亲自书录自己的联作或有关联话史料交付于他,让艰难搜求的他备受感动和鼓舞。
陈琳出版的主要诗联著作
就这样,经过一副一副的积累,他同程凯先生先后于1993年和1997年,正式出版了《羲皇故里楹联选》和《羲皇故里联话录》,使得“羲皇故里”天水从此有了本地区的楹联和联话“双集”。获悉消息后,天水藉著名学者、楹联大家霍松林先生亲自为之作序,并多有勉励;甘肃省楹联学会老会长安维翰先生也欣然题词致贺。
回顾这两本楹联书籍,为人处世一向谦和的陈琳,时常给人说是“都很粗浅,还有许多遗憾和不足”。的确,两本三十二开的小书不可能将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楹联收集完备,但是在当时那个条件下,没有大量书籍可供筛选,也没有网络检索系统,联友之间交流也只能通过书信,完全靠个人力量搜集寻访,手抄辑录,能成数千副之著,其艰辛程度可以想象。我们站在那个历史时期来评价这两部联书,其价值是十分重大的,即便是今天,其文献价值和弘扬楹联文化的意义也依然凸显。而且时至今日,因为出版了《羲皇故里楹联选》和《羲皇故里联话录》,天水也因此成为甘肃省内唯一一个正式出版了楹联集和联话集的地区。
这两部书出版后,在天水及周边地区广受欢迎,《联话录》还得以再版。二十年来,影响了几代联人。十五年前,还在天水读中学的王家安,偶然在旧书摊上买到一本《羲皇故里楹联选》,拿到此书,他如沐春风,躺在床上一口气就读完全书,这是他读过的第一本楹联专著。或许就是因为此书,让这个少年对两行文字开始着迷。上大学后,王家安开始系统学习楹联,后来渐有所成,二十几岁就当选为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并被中国楹联学会评为全国“联坛十秀”。后来,王家安在兰州托人找到陈琳,第一次见面时他还特意带去了那本泛黄的《楹联选》。陈琳也出乎意料,他那本“小书”,正是眼前这位素昧蒙面的青年联家的“启蒙老师”。
陈琳同省学会会长薛渊(右二)等考察鲁土司博物馆楹联文化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这两部联书尽管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天水及周边地区楹联史料,但其中最为珍贵的部分并不在古代,而是近当代。因为古代楹联资料,陈琳他们也多是从其他资料摘录而来;但是近当代部分,则是他们直接向天水代表性联家本人搜求而来,起到了重要的文献保存作用。陇右天水,是甘肃文化重镇,楹联文化亦是如此。经历过楹联文化最为辉煌的清末民国这个时间后,还有不少陇上联坛耆宿从近代走到了当代,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相继离世。这其中,就包括甘肃当代楹联史上的代表联家如马永惕、裴慎之、张举鹏、甄载明、何晓峰、董晴野、霍松林等,而他们的联稿,因为各种原因,时至今日大都没有出版传世,但在编辑这两部书稿时,陈琳依次走访了其中八十年代中后期还健在的老联家,正是由于他们亲手将自己的联稿交付陈琳编入这两书,我们才庆幸在今天能够看到这些联坛耆宿的遗作。否则,随着这些老者的逝世、联稿的散落,甘肃楹联史上将留下一个巨大的遗憾。这并非危言耸听,有些联坛前辈,就是未等到成书之日便已离世;再比如张举鹏先生逝世后,其手稿竟然因故遗失,幸好他生前将自己九十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联作都交给陈琳收入这两本书中,否则,一代陇右联坛大家就此堙没!
两本并不算大的联书,却维系了一个地方的楹联文化命脉。
(三)弘扬楹联,尽心支持
卦演两行雄,一划天开新境界;地推三陇秀,千秋水润好文章。
2015年10月31日,天水市楹联学会正式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陈琳是唯一一位没有准备讲稿的讲话嘉宾,但他讲话时间最长、讲得最动情。在讲话中,陈琳满含深情地回顾了自己三十多年前在天水工作,业余从事楹联活动,并和几位老联家,包括已故多年的老搭档程凯等,一起筹备天水市楹联学会的波折历程。
陈琳指导成县裴公湖打造楹联文化景区
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省学会推荐下刚刚加入中国楹联学会的陈琳、程凯,就受到老会长安维翰先生的嘱托,让他们牵头在天水成立一级楹联组织。为此,陈琳等人回去后就做过一些努力,并依托一些企业和单位,搞过几次全市范围的征联比赛,但因工作任务繁重和一些客观条件制约,终未如愿。没几年,陈琳相继调任定西、兰州工作,这件事也就搁浅下来。但他心中这个念头始终未却,尤其是2010年老友程凯去世之后,他知道,这也是程凯先生的一个遗愿。2014年,当省楹联学会会长薛渊再向他提及此事时,陈琳认为正是时机,他主动提出要帮助协调推进,并身体力行,前后往返兰州、天水多次,推动天水市楹联学会的筹建工作,甚至一些具体事宜,他都亲自协调督促。得益于他当年在天水工作时的好人缘,四面八方都给这个学会的成立开了“绿灯”。天水市楹联学会顺利成立,活动还搞得有声有色,赢得了各方点赞。
促成天水市楹联学会成立,只是陈琳这些年来关心、支持陇原楹联文化事业的一个缩影。从八十年代后期加入省楹联学会,陈琳相继担任学会理事、顾问等职,并尽其所能地支持学会各方面工作,考察接待、推荐会员、资料收集、经费筹措及一些景点和单位征联活动的组织、协调等,他都积极参与,尽力支持,并在许多关键时期出谋出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省学会两任会长安维翰、薛渊的一致高度肯定。
陈琳同省楹联学会一行考察兰州东郊学校楹联教育
在省楹联学会秘书长王家安那里,还珍藏着一份上世纪九十年代,陈琳写给老会长安维翰的信札,那是安老临终前交给王家安的。在信中,清楚的记着在学会一段发展困难时期,陈琳帮助协调经费,让学会渡过了难关。对于楹联学会这样的民间团体来说,大家都是热爱楹联、凭着兴趣走到一起,但是民间团体办什么事都不容易,没有谁划拨一分钱经费,任何困难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但难得的是,会遇到一些像陈琳这样喜爱楹联、了解楹联、尊重楹联的党政领导,他们淡泊名利、尊崇文化,愿意为楹联文化出力。因为这个圈子里,大家都没有私心、没有私利,是一份纯粹的以弘扬楹联文化为己任的质朴之情。
陈琳是一个楹联人,也是一个支持楹联事业的热心人。楹联陇军发展壮大,没有忘记他在不同领域所作的积极贡献。2016年9月,在甘肃省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学会设立了全省楹联艺术领域的最高奖项“刘尔炘楹联艺术奖”,并且经全体评委一致表决同意,陈琳等10人成为首届获此殊荣的楹联家。
陈琳(右二)领取“刘尔炘楹联艺术奖”
在颁奖台上,陈琳缓步上前接过了“刘尔炘楹联艺术奖”的奖牌。这或许是他这位政绩、口碑均很好的党政领导,人生半世以来,无数表彰和荣誉中最为特殊的一个。
陇上楹联事,缘来四十年。这块奖牌,是对他近四十年从事楹联文化事业的一个温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