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叶晓东受组织委派兼任泰顺县文化馆馆长。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往事重提,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进入泰顺县文化馆工作之前,叶晓东在泰顺县越剧团工作。剧团解散后,他调入县文化局,先后历任文化干部、乡镇干部,最后回到文化局任党组成员。访谈中,叶晓东感慨万分。
难忘“天路”开通文艺晚会
要问叶晓东担任馆长期间,记忆最深的是什么?
他笑着回答——经费。
当年因为经费困难,泰顺县文化馆每次开展群文活动,总是显得捉襟见肘。经费不够怎么办?馆里只能自文己想办法,曾通过办培训班、幼儿园的方式赚取费用,解决活动经费不足花的问题。这种方式曾帮助文化馆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时期。
叶晓东的记忆里兼任泰顺县文化馆馆长期间,最难忘的事是2007年泰顺县新58省道开通庆祝晚会。
新 58 省道当时被外界誉为“天路 ”。泰顺人民翘首期盼了多年,总算迎来了一条通往山外的便捷通途。
县里对开通仪式高度重视,并将庆祝仪式上的文艺演出重任委派给了泰顺县文化馆。领导有言在先:新58省道开通是全县人民的大喜事,文艺晚会既要隆重又要节俭,文化馆要确保晚会圆满成功,绝不许“掉链子。
那几天,想到领导提出的几点要求,叶晓东辗转反侧了好几天。因为保质保量完成一场大型晚会,若无经费支撑,显然寸步难行。毕竟演员演出服装、舞台道具等一切都要花费开销。
他暗下决心,既然立下了军令状,就得靠馆里开动脑筋,解决实际困难,主动去克服。
“一场晩会必需要有几个大明星压阵,但是我们考虑到邀请明星大腕前来助阵,出场费用不菲,经费不足,邀请大明星根本不现实。”叶晓东说,“经过反复讨论,大家最后想到在外的泰顺籍文艺家,如果邀请他们回来献演,很多难题就可以迎刀而解了,可是他们会答应吗?任何人心里都没底。后来在泰顺县文化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馆里向当时在北京的泰顺籍明星吴兰馨紫发出邀请,请她来为家乡的喜事添彩。她非常支持,很干脆就答应了。”
庆祝新 58 省道开通文艺晚会最终圆满结束,演出内容贏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样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直到这一刻,叶晓东才松了一口气。因为一台晚会演出,涉及到很多环节,稍有差错便会功亏一篑。
培养人才给他们提供舞台
叶晓东兼任泰顺县文化馆馆长期间,与历任的文化馆馆长一样,面临着馆内专业人才奇缺的困难。这一问题当时成为制约文化馆发展的瓶颈,影响了群文工作的深层次推进。
没有人才,普及群文谈何容易!
没有人才,群文工作举步维艰。
县文化主管部门针对这一现象,当时也出过不少政策。如公开选调、招考文化人才等,以此加强文化馆专业干部队伍建设,但是人才紧缺依然困扰着文化馆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叶晓东又将人才培养的目光投向馆内,从现有的文化专业干部中间挖掘、培养,以此来持续性地推进文化馆各项工作的稳步发展。
现任泰顺县文化馆长夏灵芝就是其中的一位。
当时,县里举办大型文艺晚会缺少编导策划人才,馆里发现了馆内文化干部夏灵芝在这方面的特长,便将一台晚会的策划文案交待给夏灵芝完成。叶晓东说:“令人惊喜的是,灵芝把文案做出来后,内容环节衔接缜密,可操作性也强,充分展示了她在这方面的潜力。
后来,文化馆又将其它文艺演出活动的策划编导任务也交待给她做。每次,夏灵芝都能有条不紊地组织好,完成好。经过几次实践,灵芝在这方面的能力愈发凸显出来。于是后来,但凡县里组织大型文艺晚会,上级文化主管领导和馆里都很放心地委派夏灵芝担任策划编导工作,经过几年来的锻炼,灵芝在这方面的业务能力得到了飞速的提升。”
从第一次执导“辉煌 90”庆祝建党90周年广场大型文艺晚会至今,夏灵芝先后执导组织策各类文艺活动达 400 余场。同样在后来几任馆长的接力培养下,经过无数次的历练,夏灵芝在群文工作中做到了轻车熟路,驾驭自如,最终挑起了馆长的重担。
类似培养人才的例子很多,那几年馆里经费紧张,无论有多么困难,只要馆员乐意学习,喜欢学习,叶晓东都在能力范围之内,给予大力支持,他只有一个心愿,期待大家学有所成后能回报文化馆的培养,为泰顺群文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叶晓东认为泰顺群文工作受交通信息条件闭塞影响,本身就存在短板,要想提高,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和深造。一个人只有外出交流学习,才能开拓视野,学习到更为先进的经验,并提高群文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当时一位馆员想带薪外出学习专业技能,担心审批通不过,找到叶晓东后,他排除异议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采访中,叶晓东告诉笔者,这些年来,看着馆里年轻一代茁壮成长,泰顺的群文工作飞跃式发展,他感到十分开心。
群文工作惠及面很广,需要一代代群文人接力前进。
这项工作与别的工作不一样,需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年来,泰顺县文化馆获得的多项荣誉,就是对馆内全体工作人员辛勤付出最好的证明。
非遗工作白纸描绘蓝图
说起非遗文化,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当下,每个县域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你可能不知道,其实早在 2005年,非遗工作刚起步时,这项工作尚属文化馆日常工作中的一项内容。
谈到非遗,叶晓东感触更深。
“当时,泰顺非遗工作才起步,就好比一张白纸,在人才缺少、专业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抓好这项工作,很多人心里都没底,一切都靠摸着石头过河。” 叶晓东说。
“当时非遗普査工作人员都由馆内工作人员兼任,经常下乡开展非遗普查。文化馆干部深人乡镇后,率领文化站文化员一起深入乡村的角角落落,逐项调查。非遗项目普査工作之初线索很多,需逐一筛选,逐条核对,最后再认定,庞大的工作量常人难以想象。有的项目一次不成,还要跑好几次。有时候为了考证一个项目,甚至要跑遍全县各乡镇,可谓‘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叶晓东说,如今国家高度重视非遗工作,成立了专门的保护中心。我县的非遗工作还走到了全省的前列,这些都离不开当年文化馆工作人员用汗水和心血打下的扎实基础。
非遗项目筛选,立足乡野调查,
非遗技能传承,需要细心呵护。
访谈中,叶晓东提到了一件事情,当时,非遗项目“药发木偶”因为人工制做火药,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因法律对火药使用有严格的规定,木偶艺人在非遗顶目制作过程中遇上了“难题”。
一边是需要传承发扬的非遗项目,
一边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禁止私人制作使用火药。
如何解决好两者之间的矛盾,避免打击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
在县文广新局领导的支持下,叶晓东会同工作人员多次奔走于相关部门之间,反复呼吁关注保护非遗项目的传承,最终妥善解决了问题,避免了民俗传承与法律约束的抵触。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避免了打击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
为解决民俗项目传承保护与火药使用合规合法之间的矛盾,找到了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法,使得这门技艺延续至今,成为泰顺非遗中的一道奇葩。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70年来,泰顺县文化馆在推动泰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群文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到建馆 70 周年,叶晓东表示,群文工作成为老百姓生活中越来越难以分割的一部分。未来的道路上,祝泰顺县文化馆的群文工作更加接地气、贴人心,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把每部作品都打造成精品,使之能在群众中间久久传唱。
爆料、投稿、合作请联系(670495)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