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9月2日电 题:罗大佑两岸四处搬家:只有扎根才能了解
中新社记者 蒋雪林 邢利宇
自己买了一辆车,在大街小巷里开着,了解这座城市的市井生活,这是罗大佑曾在上海安家的生活场景。
“只有扎根,您才能了解。”罗大佑1日在台北说道。当天下午,一场主题为“当年离家的年轻人”的讲座在台北举行,台湾艺人罗大佑、黄子佼和张小燕分享了各自的人生。
罗大佑曾于2002年在北京安家;2006年来到上海,自己购买装饰材料和马桶、镜子等物件,安居在了打浦路。他还买了一辆轿车,去大街小巷里感受上海的柔情万种,体验“洋场十里华灯凄迷”。
资料图:罗大佑。
60岁前的罗大佑不停在搬家,从台北搬到香港,又从香港搬到北京,走到一座城市就融入,然后吸收,把从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写成歌曲。“我写的歌很多风格都不一样,其实跟我跑过很多地方有关系。”罗大佑说。
他说,没到大陆之前,自己对大陆的认知很片面,“以为大陆民众都吃不饱饭。结果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和香港的朋友去上海,实地了解之后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那里的人们生活很舒适”。
罗大佑说,离开台北父母的家,是因为外面有梦,而到香港,是因为1997年香港要回归。“我想,1997年香港一定会发生很多大事情。”
罗大佑也没有辜负大时代的变迁。在香港的岁月,他分别写出1986年及1991年两个版本的《东方之珠》。他总在不停地用歌曲来观察香港、关注香港。1997年,香港回归,罗大佑又参与创作了《明天会更好》。2008年11月15日,罗大佑凭借该曲获得第六届东南劲爆音乐榜华语乐坛杰出贡献奖。
罗大佑透露,之前多次搬家皆因要“寻找一种孤独”。他认为,创作不能没有一样东西,就是孤独。孤独时,会有一些很特别的状态。
1954年出生的罗大佑,在58岁老来得女,终于回归家庭。
以前享受孤独的罗大佑,于1984年创作了《家I》;后来出于对成家的渴望,又有了创作《家II》的灵感;如今的罗大佑已走入人生的稳定阶段,有了家、照顾和陪伴,他创作了《家III》。
“我四处搬家的原因,就是想把自己的创作理念拉宽。每个地方都要面对不一样的语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年轻时离开家,直到年近花甲才返回台北的罗大佑,也因此收获了8张个人专辑,被誉为“华语乐坛的教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