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向捕舆者讲述环飞中的趣事。(图片来源:中新社华舆客户端)
中国首次环球飞行的机长张博有着不少头衔,既是伊利诺伊大学博士,也是美国通用航空公司的董事长。5月30日在张博即将参加新书发布会于廊坊下榻的酒店里,记者见到了他,白衬衫、黑西裤,一个随和的人。
中新社旗下华舆客户端报道,为了接受华舆的专访,张博换上了环飞时的机长服,他指着肩章说,四道杠代表机长。在2016年8月7日至9月24日,张博单独驾驶N661EK单引擎涡轮螺旋桨飞机,经过49天、23个国家、44个起降点、从西向东40818公里的飞行,从北京起飞又返航北京,成为中国环飞第一人。
环飞五人在飞机前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刘可欣、奥威尔·雅格、张博、杨德灵、冯国轩。(图片来源:由受访者提供)
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
《从北京到北京——中国首次环球飞行纪实》是一本真实记录了张博此次环飞历程的画册,以照片与文字的形式再现了从环飞准备到成功之后的情景。张博捧着厚厚的画册告诉记者,这里面有240多张照片和30多万字,尽管这么厚、这么大,却也不能尽述此次环飞之旅的种种。
翻开图册,张博长舒一口气,一个以梦想为名的故事就此开始讲述。
全世界有5000多人次成功登顶珠峰、有超过500人次进入太空,进行环球飞行的人才300多人次。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至今,全世界已有的351次环球飞行中,没有一次是从中国的国土起飞并回到中国。
“环飞是我在拿到飞行驾照后想要挑战自我的一个梦想,同时也想要去填补中国在环飞领域的空白,这也是我的一个中国梦。”两年多前,已经年过50的张博为实现环飞梦开始着手准备。
在熟悉掌握了流体力学、机械尝试、飞机构造、高空应急知识、导航、航空语言以及航空气象等飞行相关知识的同时,张博在平时的训练中还反复模拟了各种飞行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比如发动机停转、飞机失速等。
与此同时,除了张博这位“50后”机长外,他还陆续凑齐了其他几位环飞成员,其中包括“60”后随机记者杨德灵、“40后”机械师奥威尔·雅格、“90后”翻译刘可欣和“80后”工程师冯国轩。
杨德灵是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台的主任、高级记者,也是张博的多年好哥们。在张博的讲述里,环飞就是一次对梦想的追求,是一件已经决定的事情。而作为随行人员的杨德灵看来,此行的风险他必须更加慎重考虑。
“家人还有很多朋友都劝过我,关于这次环飞的风险说了很多,我也是顾虑重重。”张博和杨德灵在准备阶段进行过几次深度的讨论,张博的意思一直很执着,这事得做。
梦想的力量很大,不过在一些人眼里追梦既虚无缥缈又显得矫情。“在我忧心忡忡的时候,张博给我说,‘说句实话,不管还是财富还是什么也好,我都比你杨德灵要多,这些都足以让我这辈子衣食无忧。我大可以去享受。’”杨德灵听出了张博的意思,要论担心失去,张博背负了更多。好兄弟的话未免有些直白,不过也让“追梦”这事更加纯粹。
张博指着画册对记者说:“广大的航空爱好者,特别是年轻人以及那些有梦想的人在看过环飞梦是如何实现的之后,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给予他们启发和鼓舞。”
一次充满人情味的历险
张博告诉记者,他们此次环飞共拍摄了1万多张照片和300多个小时的影像资料,不过没有办法都体现在《从北京到北京——中国首次环球飞行纪实》这本画册当中,在精挑细选之后,怀着些许遗憾,他们收录了其中240多张照片在书中。
记者发现,在240多张照片当中,不乏人物合影。“环飞尽管途径了许多自然奇观,但这里面很多人都值得我们去感谢。”张博指着一幅一个男子正在给飞机加油的的照片说,环飞起飞那天现场来了很多华侨华人支持我们,这位专程专程漂洋过海从美国赶来,我们就选了他作为代表为我们的飞机加上了代表好运的第一壶油。
在张博环飞经过23个国家里得到了各地许多华侨华人的热情欢迎。“我带着出发仪式上濮存昕写给我们的一幅‘带着梦想一起飞’的字,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让当地的华侨华人在上面签字。”张博说,当地华侨华人们听到中国人在做环球飞行,填补了环飞的空白,大家都非常欢欣鼓舞,同时也给我了不少鼓励。
张博在飞机抵达的每一站,走出舱门时都会先挥舞起手中的五星红旗,“我主要就是想让人们知道这是中国的首次环球飞行,也是让五星红旗降落在途径的每个城市。”
张博在飞行前受聘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宣传大使,此次环飞不仅填补了中国环球飞行的一项空白,同时也是一次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环球宣传,让全世界更多的国家和民众了解中国,尤其是丝绸之路沿线中国地区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
阿拉木图作为丝绸之路沿线重镇之一,同时是张博环飞进入中国前的最后一站,降落之后,他们准备到街上去做一些采访。“在一个停车场我们遇到一个保安,我们互相之间言语不通,他忽然把自己的手机拿出来,上面的是一条俄文新闻,”张博回忆说,“虽然我们看不懂,但是上面的照片正是我们的飞机。”
张博指着在画册最后部分的一张合影说说,在我们互不相识,也言语不通的时候,居然是这样一种方式把大家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看到非常感动,就用手机照相留下了当时的情境。
在张博环飞的5人团队中,如果说张博作为机长代表了责任和担当,那么其他成员可能就是信任和勇气。张博环飞团队的随行记者杨德灵告诉捕舆者,他既是环飞的参与者,也是历程的见证人,像是旁观者,又感到几分“庆幸”。用他的话说,这次环飞,是把性命托付于了张博。
环飞途中张博和他的队员受到了华人华侨的欢迎。(图片来源:由受访者提供。)
一次历经生死的冒险
在49天的环球飞行过后,杨德灵心中不免有些“庆幸”,他说:“我也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并非一开始就怀抱着崇高的理想,不怕牺牲就要干这件事,环飞之后一开始我还是很后怕。”
“在飞行前我们做出了大量的准备,也预想了许多坏的可能,但我心里说实话还是一直没底,”随行记者杨德灵还会想起飞前的情境时,从他脸上仍旧能够感受到当时的顾虑,他说,“不过随着起飞临近,我心里的底数也越来越大。”
杨德灵的“底数”来自张博的充分准备,无论是从飞行技术还是飞机配备上,张博团队都做了最万全的准备。杨德灵说:“张博临飞行前,他还是在不停的训练,能看到他一定是拼尽了全力,而且各方面准备的越来越精细,一定要努力把这次飞行完成。”
就算是再完善的准备,张博团队的此次环飞无论怎样也算不上一次惬意的旅行。“非常的风险我们经历过大概5、6次,其中一两次都可以说是生死之间。”杨德林打开画册,指着一幅在云层上的照片说,这就是其中一次。
从照片上看,机翼下是层层叠叠的云彩,远处是傍晚的太阳和天空,一片祥和宁静。“这是我们正在飞往美国领土最南端的岛屿KeyWest时,我们遇上了可能是美洲大陆上面积最大积雨云的恶劣天气。”杨德灵说,当时,我们的飞机因为续航能力不够而无法绕行,张博判断“还是冒险可以冲过去”。
接着,张博的飞机一点一点向高度极限9000米爬行,穿过一片片乌云,前方忽然出现一个像是房间窗口一样的空隙,窗外就是蓝天。张博指着那说:“如果今天我们从那个窗口成功穿过去,那飞机受到气流的影像就会变小,但如果我们飞到那儿,窗口已经合起来了,那大家就要准备好,那我们可能就要用比较高的速度迅速地下降,或者躲开这片云。”
杨德灵一边讲述一边用手模拟着飞机在云头穿梭的样子,他接着说:“当时周围的云里有的还闪着电,能看到云彩都已经发红。张博做完决定之后,坐着副驾的奥维尔对他竖了竖大拇指,不是说他认为这个决定多么棒,我觉得是在鼓励张博。”
那次飞行,张博的飞机已经持续飞行了几个小时,按照他们飞机的续航能力,如果绕行,将面临很大风险,说不好就要迫降于海面。
“最终我们冲过了那个窗口,也就是在那一瞬间,我拍下了这幅照片。”若不是杨德灵的讲述,或许人们很难感受到这幅“祥和”照片背后的惊险。
一本备受鼓舞的图书
《从北京到北京——中国首次环球飞行纪实》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时代新媒体出版社联合出版,以画册形式,中英文对照,约32万字、240多张图片的篇幅,图文并茂地记录中国首次环球飞行的全过程。
负责本书策划的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程春雷告诉记者,在同张博的几次交通当中,他感觉到这样一次环球飞行不仅是他个人的环飞梦,也是中国的飞行梦。
程春雷表示,张博同时作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宣传大使从空中来俯瞰古丝绸之路,他是把个人情怀与国家情怀结合了起来。该出版社计划未来还将携此书参加国际图书展,把中国环飞第一人的故事介绍给全世界人。
张博说,希望《从北京到北京——中国首次环球飞行纪实》能为年轻人们提供一种参考,也能带来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