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山网
【走进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协克帕提中心管护站(7月28日无人机拍摄)。保护区里草原、湿地、沙漠、湖泊、雪峰景观独特,但因为高寒缺氧等自然条件制约,这里没有自然生长的树木。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聂宁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黄凌燕 赵梅 王琦铭 聂宁
在海拔3520米的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素甫阿勒克检查站的院外两侧,10棵高矮不一、粗细各异的青杨摇曳着翠绿的树叶,在斑驳的石灰墙映衬下显出勃勃生机。
“这是我们保护区的‘第一代树’,也是保护区的‘希望之树’,在保护区海拔3500米以上的范围内,这些青杨绝无仅有。”种植这些树的玉素甫阿勒克检查站站长张圣发自豪地说。
放眼保护区 难见一棵树
“植物生长的季节,保护区平均温度只有8摄氏度左右。我工作的前几年,从未在这里见过一棵树。”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科长赵旭东说。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寒冷、干旱多风、蒸发强烈,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暖季短暂且温差大,冷季漫长且干冷。7月底8月初,记者采访之时,保护区正处在一年最暖之时。在路上,眼前不时出现野生动物的身影,茫茫荒野,除了土堆、山坳,再无遮挡之物。保护区多为匐地垫状植物,连稍高一点的植物都非常少见。
尽管如此,在高原上,对于植树的尝试,从不缺少,也从未间断。
2005年,赵旭东初到保护区工作,被分配到玉素甫阿勒克检查站。雪山、草甸的高原风光让他惊奇了一段时间,“时间长了,总觉得缺点啥。”
这年3月,他托同事从库尔勒市带回几棵胡杨苗,先将胡杨苗根部掩埋在附近的泉水边,待5月气温转暖时栽下。“第一年,接近树根的地方还有新芽发出,第二年,树就枯了。”
尝试种树失败后,赵旭东开始琢磨种花。2012年,检查站盖了采光棚,既隔绝风沙、又降低温差,他种上易生长的花,竟然成活了。直到现在,依然年年发芽年年新。
“活下来的花让检查站越来越像一个家,但和树木的感觉还是不一样。”赵旭东说,“当时,我们一直在尝试种树,也种过松柏、红柳,但都没成活。”
化身树“奶爸” 种活10棵树
2013年3月,张圣发和同事李欢一同来到检查站工作。
“刚到检查站,除了盆栽花,出门就是驼绒藜、蒿草,没有高度超过半米的植物。”现任保护区依协克帕提中心管护站站长的李欢说。
距离检查站170公里的青海省茫崖市花土沟镇,平均海拔2900米。“我们去采购物资时,看到路两边长着青杨,就琢磨着能不能在检查站试种。”张圣发说,“我们托人带来30棵和花土沟镇同一品种的青杨树苗。”
“检查站周边的土壤碱性大,而且容易板结,啥都种不活。”张圣发和李欢从种树的基础——土壤开始“研究”,他们尝试按1∶4∶5的比例,将羊粪、细沙和黄土混合,制成了“青杨专用土”。“既有营养,细沙还能防止土壤板结,降低碱性。”张圣发说。
买买提·吾斯曼当年是检查站管护员,他说:“刚种树的时候,我们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其实也看不出啥来,但心里有个盼头。”
第一场霜冻时,检查站所有的破衣服、旧棉被都用来包裹树干,防止树苗冻伤。“我们就像‘奶爸’一样悉心呵护这些树苗,但第二年开春还是一下死了10棵,第三年又死了几棵。”李欢心疼地说。
“我们猜测是因为只包裹了树干,裸露的树冠冻伤了,所以树苗没活下来。树像人一样,不能冻‘头’。”李欢说,第四年他们用毡毯把树上上下下全部包裹起来,当年的30棵树苗,在全站人员的悉心照顾下,顽强地活下来10棵。
青杨已长成 再添新伙伴
检查站最粗的一棵青杨直径有七八厘米,相当于成年男性的手臂,细的直径只有三四厘米。
“好不容易把它们养活,所以这点绿色很珍贵,连树根部的草都舍不得拔。”张圣发说,“在这里种树比养个孩子还难。”
这10棵在高原上倔强挺立的青杨,像磁石一样吸引着经过者的目光。往来检查站的工人总要问几句:“这里有树?咋种活的?”羡慕的语气让检查站的工作人员很骄傲。“2015年开始,我们每周一都在小树旁举行升国旗仪式。”李欢说,“我和张圣发在其他站工作期间,也都会叮嘱玉素甫阿勒克检查站的同事照管好这些树。”
当年的青枝嫩叶已长成,如今它们身边又有了新伙伴。2020年,有同事找到了同种树苗,又补种了数十棵。“这些树生长在这里,和我们一起守护保护区。”张圣发说。
本文来自【天山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