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平(中)在为同事讲解。
12月20日上午,在四川达州市西外莲湖片区,一名身材不高、略显瘦弱的电网员工正在指挥施工人员搭接10千伏西狮线新建线路,“大家要注意工艺,投运一台没有缺陷隐患的设备,对电网后期的运行维护至关重要。”这名员工便是国网达州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配电运检技术员王思平。自2007年参工以来,王思平勤钻苦学,已经成长为四川省电力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员工。
“火眼金睛”的线路运维人
2016年10月12日,10千伏岗金线跳闸。王思平接报后,迅速判断出故障可能地段,并第一时间找到故障点抢修复电。从接到命令到查找并隔离故障点仅仅用了17分钟,极大的减少了故障停电对客户的影响。
“主要是对线路熟悉。”王思平讲述当天的情况时说,“那条线路的日常运行和影响到哪些客户都心中都有数”。要做到这一点王思平是下了苦功的。2013年,他刚到配电运检室,就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和配网精益化管理系统,对每条线路的走向、起止、负荷和承载量等基础数据进行“储存”。两个月后,王思平已对辖区内的54条10千伏及以下线路了然于胸。
一段时间,配电运检室运维的线路在用电高峰期跳闸率高,故障报修频繁,王思平心急如焚。他下定决心,将“实现配网无故障”作为致力追求的目标,建立“预防为主、多措并举”的思路,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治理,建立隐患档案,采用“集中检修、综合检修”方式,大力消除输电线路隐患。在两年时间内,配电运检室的线路事故跳闸率下降了51%,故障报修率下降了70%。
“颠倒黑白”的电网守护者
对于城区配网的检修,开展零点作业是最优方案,这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城市交通和客户生产生活的影响。王思平每年都会参与20次左右的零点作业。每次作业前,他都会到现场反复踏勘,确保万物一失。而零点作业通常都会工作到凌晨4、5点,有时甚至是7、8点钟,施工结束后,王思平就直接到办公室,经过短时休息,又投入到新的一天日常工作中。
今年5月6日,达州城区遭受风灾袭击。18时,在接到第一个线路跳闸报告后,王思平立即赶往现场,发现是行道树被大风掀翻,倒在了线路上。随着天气越来越恶劣,陆续又收到多条线路跳闸报告,王思平被安排到调控中心值班室协调抢修。由于熟悉人员安排,熟悉线路位置走向,知晓线路运行方式,王思平为现场5个事故处理小组分配倒闸操作地点,事故定位和处置任务,并且做到每个小组清楚事故处理方案,为快速消除故障赢得了时间。当晚11时,所有受损线路恢复送电,王思平才用一碗方便面当晚餐结束了一夜的繁忙。由于经常长时间的夜间操作,眼睛疲劳过度使其患上了视神经炎。
知行合一的技术创新能手
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王思平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在大学期间,他已拿到工学和管理学双学士学位。参加工作后,他又参加在职研究生的攻读,获得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自2007年工作以来,王思平先后从事继电保护、变电检修、配电运检专业,都能快速的成为技术能手,独当一面。
2010年,在继电保护所期间,王思平建立了一套班组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提升了班组管理水平,获得了四川省电力公司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2011年,王思平发明的“可移动母线架”在达州公司6个大型施工项目中得到运用,有效解决了开关柜改造、开关站改造及大型作业负荷转移过程中的重复停电问题,为降损增效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2013年,为配合城市综合管网建设,永兴路上10条配网线路需进行改造,由于此次施工负荷转移工序复杂,牵涉部门多,持续时间长,面对施工难度极大的王思平精心设计了“大型施工作业提示卡”,在提示卡中明确每个班组每天的施工作业内容,危险点分析及预控措施,同时标明了每一天必须联系的部门、单位、人员等,为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历时40余天的工期内没有发生任何偏差和设计更改,没有遗漏一个事项,任何一个施工点都能得到有效管控。
工作中,王思遇到问题喜欢追根求援。2012年,他发明的“低压空气断路器标签卡座”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先后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专业论文两篇。在配电运检室每周组织的“微讲堂”上,他多次上场讲课;经常利用周末时间给新进员工传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工作体会,帮助他们尽快成才。
郑林华西城市读本记者李兴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