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对《大明风华》上了瘾,因为全剧的演员几乎用演技齐刷刷的把剧质提升了一个级别。主角也好,配角也罢,各个精彩。
当然女主的配音有点糟糕,这是个遗憾,放下不谈。今天想聊王学圻饰演的朱棣。
王学圻,今年已经73岁,首先报以敬意来评论这位戏骨级的人物。
老先生饰演的一代帝王朱棣,给观众呈现了这个人物不同的侧面与身份转换。
他是曾经谋逆的罪臣,是霸权者。
他是雄才伟略的开拓者,有真正的王者风范。
他是一个操碎了心的老父亲,和普通百姓一样,想让儿孙太平无事,相安静好。
他还是一个需要外力帮助自我救赎的忏悔者,半生都在为当年的错误赎罪......
然,圣意不可揣度。他有他的深不可测。始终与所有人隔着一种不可逾越的距离,或者无法攀登的高度,那里就是高处不胜寒。
这些,王学圻都表达的清楚明白。在不同的戏份里,就是一个不同的朱棣,而每一面又都是真实的朱棣。
这样一个复杂的角色,该如何呈现?
就这么一集集看下来,看王学圻对朱棣的塑造,感觉他这次对人物的诠释更像是对表演的痴恋,每一次的举手投足,就连自然的挠一下鬓角,挑一下眉毛,都是赋予了深情,最后浑然天成。
记得有一集,朱棣斜躺在榻上,絮絮叨叨的和朱瞻基说自己老了......
那时,他就和普通百姓家的爷爷一个样,对着孙子如同看到未来的希望,眼睛里放着宠溺的光。可一会儿又似乎想到自己的暮年,变得有些颓然。但终究他是帝王,转念间他的目光里又带上了审视。因为,他还要考虑未来是否可以把天下交付给这个皇孙。
这是暮年帝王的大局观。
再看朱棣被老和尚一语说破,如若他对靖难事件不承认错误,未来朱家必定继续骨肉残杀。
其实这正是朱棣的顽疾。这一朝戳破,反倒出了巨痛。所以朱棣在大发雷霆后,要求儿孙发誓不可互相残杀。
那段戏实在精妙得很。
朱棣的内心从未有过如此恐惧。他害怕恶念重生,悲剧重演。但这分明又极可能发生。当他告诉朱瞻基和太子老和尚说的话时,他的眼珠因为还没有到来的可怕景象吓到不能凝神,来回转动,似乎唯有誓言才能让他安心。
可是,誓言又好像不能真的奏效。
于是,他让三个皇子和孙子都跪在自己面前,一个一个的念着他们的好。
太子仁德,汉王骁勇,赵王心细......
其实,对于哪一个孩子,他都心疼。于是,说着说着,老泪纵横。
他太想用这亲情化解皇位之争,阻拦兵戎相见,避免血肉相残。
这是父辈对儿孙的寄望,是他的家庭观。
最为精彩的,也就是更新到最近的一段剧情,朱棣与二儿子汉王翻了脸。
那段戏几乎高燃。
因为汉王监国失误,永乐大典拨款停滞,各地旱灾严重,倭寇横行,这使一再容忍儿子的朱棣实在按捺不住心头怒火。于是,雷霆震怒,对汉王进行了严厉批评、责骂。
哪知,汉王竟然翻了脸,直接对怼父皇。这一对性格最相像的父子正面刚了起来。
显然,汉王的翻脸,是朱棣意料之外。
且看他从先前盛怒下的破口大骂到汉王反击后的哑口无言再到汉王拂袖而去被气愤到大笑时的双眼含泪。
这样一个情感递进中,暴怒、震惊、无奈,统统都在他的表情里。那一会儿不像是演,定是真的动了气,也定是真的伤了心。
这真是特别精彩的一段。因为俞灏明接住了王学圻的招,两人就真的像是一对性格相同的父子在掐架,还动了真格。
朱棣大笑之后,两眼含泪,眼神悲伤。满是无奈和无助。
就那一个眼神,我瞬间泪目。相信许多观众同感。这就是演员的感染力和共情力。
这部剧,中心人物显然不是朱棣,但是剧情到目前为止,王学圻是把朱棣演成了灵魂人物。他的气场在,他的举手投足在,就连坐卧的姿势都增加了这部剧的厚重感。
基于这部剧有着正剧和喜剧交叉的风格,所以看那兄弟三人时,往往会被搞笑到捧腹。而朱棣的戏份中就多了正剧的深沉、严肃,以及人性中那种复杂的、多元的、无以言表的,甚至细枝末节的小情绪都在淋漓尽致的展现。这让人不得不对这位有着大半生表演经验的老戏骨竖起大拇指。
如今,王学圻已过古稀。七十有三的年纪让老先生的表演更多了一份经过修炼后的收放自如。生于四十年代,十四岁就去了部队当兵,返城以后又去了做了最普通的工人。这些让他对于基层有更直观的认识,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最初因《我们都是八路军》与电影结缘到考入空政话剧团。从80年代涉足影坛到如今各种奖项收入囊中,他给观众塑造了太多经典形象。
《梅兰芳》中,他是十三燕;《十月围城》中他是商人李玉堂;《武则天》中,他是长孙无忌等等。而今,他又是《大明风华》中的明成祖朱棣。
总之,无论他是作品中的谁,观众都会看到一位用诚意、用专注、用敬业来演戏的表演者,因为他演出的人物,不仅仅让观众看到一个角色,还可以看到角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