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智勇,祖籍河北,1943年生于东北,长于广东。先后任职羊城话剧团、广东省话剧团、珠江电影制片厂,1994年调入广东电视台任台长助理,1998年起担任广东电视台副台长,直至退休。他是业内知名制片人,担任过《情满珠江》《和平年代》《惊涛》等电视剧和《军嫂》等电影的总制片。
“生仔未必就是福,要娶媳妇要分屋,老屋飞入外来雁,鸡同鸭讲眼碌碌……”作为《外来媳妇本地郎》的主题曲,这首歌以洗脑神曲的姿态留存在几代广州人的记忆里,如今,它依旧在循环播放。
最近,《外来媳妇本地郎》出品方广东广播电视台录制了该剧开播16年突破3000集的主题晚会。16年来,《外来媳妇本地郎》播出超过3000集,创中国电视剧集数之最。毫无疑问,它成为广东广播电视台的一块“生招牌”,也是重要的门面担当。是谁独具慧眼,让一出肥皂剧在一众流量担当中杀出一条血路?可以说,《外来媳妇本地郎》第一代制片人董智勇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其实,董智勇职业生涯里的得意作品,又何止《外来媳妇本地郎》一部。赶上广东影视行业的黄金时代,他也曾是一名弄潮儿。在制片人的圈子里,他打拼出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地位。
董智勇说:“做制片人最重要是有好剧本、好班子、好票子。”在“三好”理念的支撑下,他推出了不少获奖无数的精品,接洽过不少大腕儿明星。他的奋斗历程,是那个黄金年代最精彩的缩影。
■打造爆款长寿剧
《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故事架构其实很简单,一个西关传统家族孕育下的“光宗耀祖”四兄弟,娶了四个外来媳妇,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故事。这个故事在21世纪初的广东——这片开放的天空下,却是最接地气的,就像在诉说你我家里都会发生的故事。开播之后,《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收视率在广东地区一度超越40%,创造收视神话,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部剧出“娘胎”之前曾经历重重困难。
外地媳妇本地郎部分演员合影。
第1难:调动编剧积极性
他以人格担保“稿费一定会有”
《外来媳妇本地郎》于2000年开播,而早在1998年就开始筹备。被提拔为广东电视台副台长的第一天,董智勇就开始决心要制作广东台自己的剧集。董智勇透露,当时台里的电视剧制作中心几乎要被赶到市场上,为了救活他管辖的这个制作中心,他根据中心队伍的现状决心制作短剧,因为这个制作中心有制作短剧的经验。“带什么样的队伍,就要打什么样的仗。”
领导下定了决心,但员工却人心惶惶。董智勇说:“那时候人心已经散了,调动不了积极性。你动员大家写、开了很多会,他们都怀疑你会不会给稿费。经过反复动员,最后出了5个提纲。”多年的制片人经验让董智勇一眼就相中了《外来媳妇本地郎》这个故事,“因为它非常具有广东特色,既传统又开放。改革开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人的大迁徙,各种各样的人集中到城市来,这个传统的大家庭可以衍生出很多故事。”
题材选定以后,如何动员编剧们继续创作出完整的故事,也让董智勇耗费了很多心思。当编剧们踟蹰不前的时候,董智勇用人格向大家担保,稿费一定会有的。他按照当时的市价,为编剧支付每集3000元的酬劳,并给他们租了独立的创作空间。于是,编剧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第2难:有高层投反对票
他提前争取一把手支持,终获通过
剧本是一剧之本,当剧本创作完成,《外来媳妇本地郎》却没能顺利开拍,因为资金还没有到位。董智勇最初的设想是拍摄60集,每集经费3万元,一共需向台里申请180万元。他最开始向时任台长梁浩泉和时任副台长、副巡视员张惠建提出申请,获得了两位领导的支持。不过,后来难关还是卡在了180万的经费上。
原来,台里的重大决策都需要召开联席会议来决定,当时董智勇提出要投资180万来拍摄《外来媳妇本地郎》,但7位台领导和2位党委委员开会时,却有3位副台长投了反对票,会议一度陷入了僵局。董智勇说:“投反对票的三个人,也有他们的考虑。当时在外面买长剧的价格是2万一集,每集45分钟,我的短剧只有23分钟,3万一集,价格比外面贵了两倍,这笔账从经济学的角度算是需要权衡的。”
幸好,董智勇获得了贵人的支持。时任副台长张惠建第一个给他投了赞成票,而时任台长梁浩泉也破例抢先发言,鼓励大家应该做好广东台自己的品牌。董智勇欣慰地说:“一把手都发话了,其他人就顺理成章地赞成了。假如这个会议没有通过我的提案,就没有《外来媳妇本地郎》这部剧了。”
第3难:长寿剧如何延续辉煌
他认为可以学习美剧的季播形式
会议上的这次拍案,成就了这部16年的长寿剧,不过结果却和董智勇的初衷有些出入。他希望制作一部“永动机”,但这部“永动机”是一个栏目,而不仅仅是一部剧。董智勇认为,“作为栏目剧,它应该是有竞争的,可以学习美剧的季播形式,多推出一部短剧,交替播出,形成良性的互动和竞争。”
追了16年,不少观众认为,现在看这部剧追的已经不是剧集,而是情怀。这是一种褒赏,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期望。播了16年,观众会乏,主创或许也会乏。再加上剧集经过了人员的大换血,难免会有观众觉得《外来媳妇本地郎》已经不是原来的配方。这部长寿剧,该怎么走下去才能延续当年的辉煌呢?
在董智勇的观念里,艺术一定要永远保持新鲜感,而保持新鲜感的最有效方法还是紧扣时代的脉搏。他说:“从2000年到2016年,我们与时代同步,每个人的命运都在发生变化,这里可以衍生出很多故事,仍然需要紧扣时代的脉博。”
■实力演绎制片人
《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威水史无需多说,光是收视一度高达40%、在广东地区征服了2400多万观众,在自制剧的范畴里堪称“前无古人暂时后无来者”。但在董智勇看来,《外来媳妇本地郎》并不算他出产的精品剧,他将其视为快餐汉堡包。翻看董智勇的作品履历可以发现,他的作品是飞天奖和金鹰奖的常客,他的剧集跻身过央视的电视剧黄金时段。出身话剧团的他,一生都在追寻影视行业的朝阳,也曾见证广东影视圈的一个黄金年代。
制作《南拳王》
他展示了优秀制片人的组织能力
董智勇是话剧演员出身,1962年从广东戏剧学校毕业之后,他加入了羊城话剧团,之后再到广东省话剧团任职编导,写过《春暖人心》等知名作品。后来,随着电视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话剧行业逐渐没落。时代在进步,人总不能停滞不前。1983年,董智勇阴差阳错之下进入了当时的朝阳行业——电影。
董智勇回忆道,当时《南拳王》的港方制片是他的好友,而导演又是他的同班同学,剧组来到广州之后不熟悉环境,于是邀请他出任副导演和制片,负责管理群众演员。对董智勇来说,“那一部电影,让我踏进了电影圈,也让电影圈发现了我。”
董智勇和同剧组的工作人员都没有想到,第一次参加电影的制作,董智勇竟然能够展现出如此惊人的组织能力。“当时需要12条龙舟,每条龙舟上有88个人,岸上还有1000多名观众。那个年代通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只有两艘快艇、一个大喇叭和1000米的无线报话机。”
董智勇出色的组织能力,帮助剧组顺利完成拍摄,也帮助他成功打响了自己在影视圈的第一炮。此后,陆续有电影制作方找上门,他陆续参与了《玩命小子》和《生死树》的拍摄,成功转型成为制片人。
制作《情满珠江》
他展示了优秀制片人的人脉资源
逐渐积累市场经验后,董智勇在省话剧团组建了广东省艺术发展中心,拍摄短片、宣传片,自负盈亏,“下海”赚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87年,董智勇转投了珠江电影制片厂。那时候,珠影正处于盛产精品的黄金年代,董智勇的加入,无疑又是一次对自我的提升。
在珠影效力期间,董智勇最得意、拍摄经历最多困难的作品就是《情满珠江》。这部讲述知青下乡返城故事的作品,是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还获得了“金鹰奖”优秀长篇连续剧奖、“飞天奖”长篇连续剧一等奖。这部作品从筹备到开拍也并非一帆风顺,但董智勇的人脉关系帮助剧集解决了很多难题。
《情满珠江》的诞生背景有点特殊。董智勇透露,当时电视剧《渴望》轰动全国,广东业界也希望做出一部叫得响的作品。在公开招标之后,珠影动员所有精英策划的剧本《红棉树下》(即后来的《情满珠江》)过五关斩六将,成功中标。当剧本创作完成,资金却迟迟没有到位,性格直率的董智勇写了一份恳切陈情的报告给主管部门,成功“讨来”250万元资金。但是,即便再加上省电视台80万元的款项,还是远远不够制造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考虑到这部剧将在央视播出,于是,董智勇选择到央视“化缘”。他说,当时央视一位领导是客家人,而董智勇的太太刚好也是客家人,于是,他就用不咸不淡的客家话给这位领导打了一个电话,说是“自己人”,成功“讨来”150万元经费。
后来,该剧到香港拍摄了半个月时间,董智勇又多方联系,获得了香港中旅的赞助。全剧组在香港的住宿、饮食、交通和道具等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一分钱经费也没花。
制作《和平年代》
他展示了优秀制片人的胆识和魄力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董智勇加盟了当时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的广东电视台。在电视台时期,电视剧《和平年代》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剧由张丰毅、于小慧等人主演,讲述了改革开放条件下部队建设以及军队与地方关系的故事,获得了金鹰奖、飞天奖、五个一工程等重要奖项。
在《和平年代》拍摄初期,剧组只获得了650万元的经费,制片人董智勇再一次遇到了资金紧缺的麻烦。当时,作为电视台的企业管理中心总经理和台里一个印刷厂的董事长,他竟然把印刷厂抵押了600万元,拿来“资助”《和平年代》的拍摄。
现在回想起来,董智勇也心有余悸:“我做了很多冒险的事情,自己的乌纱帽都押上了。整个戏没钱啊,回不来的话我的责任就大了。”幸亏这600万元的贷款让《和平年代》成功渡过难关。董智勇的胆识和魄力成就了这部出色的电视剧作品。
■慧眼捧红风头趸
经过《情满珠江》、《和平年代》、《情暖珠江》、《惊涛》等作品的口碑累积,董智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制片人里,我也算是个腕儿。”他认为,制片人要保证有好剧本、好班子和好票子。他用独到的眼光挖掘好剧本,他靠经营能力讨来好票子,他也用知人善用的本事合作过很多好班子。这位制片人腕儿,在上世纪捧红了不少明星腕儿,他们现在都是娱乐圈里响当当的大人物。
聊刘涛
“刘涛是个可爱的孩子,怎么留都留不住”
刘涛现在是娱乐圈的风头趸,《欢乐颂》、《琅琊榜》等爆款剧将她推上了事业的巅峰。熟知刘涛的观众都知道,她出道的第一部作品正是珠江台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当年有份将刘涛从平面模特圈带到影视圈的董智勇评价她:“刘涛真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可惜我怎么留都留不住她啊!”
刘涛在《外地媳妇本地郎》中。
出道之前,刘涛工作在广东的平面模特圈。《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导演将她推荐给董智勇,董智勇看了刘涛一眼,就决定“幸子”这个角色非她莫属。董智勇说:“刘涛形象好啊,形象是爹妈给的,表演不会的话我们可以教,所以我们剧组配备了舒力生(祝师奶扮演者)、刘效国(赵处长扮演者)等好演员,以老带新来帮助她。”
后来,在拍摄的过程中,刘涛被台湾的金牌制片人杨佩佩相中去拍琼瑶剧,于是向《外来媳妇本地郎》剧组请辞。董智勇当时就知道刘涛有走红的潜质,于是千方百计想留住她。“我找她谈话,告诉她我会重点培养她,每年给她开一部大戏,保证她在《外来媳妇本地郎》剧组期间能有2万元以上的月收入,但还是留不住。”
聊左翎
“梁淑贞这个角色捧红了她”
蒋雯丽在娱乐圈打拼多年,代表作无数,还获得过多个“最佳女主角”的奖项,演技自然毋庸置疑。董智勇和蒋雯丽打过交道,诚恳地评价“她是一个好演员”,两人曾因为《情满珠江》有过交集。
原来,《情满珠江》原定的女一号并非后来的左翎,而是蒋雯丽。当时蒋雯丽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与《情满珠江》签约后,进组一个多月体验生活,突然有一天,她提出要退出,理由是“不喜欢这个角色”。
后来,《情满珠江》里的梁淑贞这个角色成功捧红了左翎。
聊胡军
“胡军演得太出彩,把《惊涛》救活了”
胡军的硬汉形象广为人知,各个年龄层的“迷妹”都不少。殊不知,当年胡军就是靠自己的硬汉属性演活了一部电视剧,并成功上位。而促成这一次合作的,是董智勇的当机立断。
1998年,广东有关部门希望将抗洪救灾的壮阔事迹以文艺形式呈现给大众,《惊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由于时间很紧,剧本还未成形剧组就开始拍摄。开机一周,剧组因男一号的问题而延宕。董智勇说:“我发现男一号的气质不够硬朗,不符合军人的形象,就马上把他撤了下来,交代当时的制片主任,先拍边角戏,我重新找一个男主角。”
接着,董智勇去了北京。当时罕有的艺人经纪王京花推荐了胡军,董智勇看了资料就觉得非常合适,于是让胡军结束了手头上的工作就立刻到《惊涛》剧组报到。胡军的表现没有令大家失望。这部剧在央视一套播出之后,反响很大,胡军也顺势走红。董智勇感慨:“胡军演得太出彩,把这部准备时间很紧的电视剧演活了。”信息时报记者 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