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网坛,有越来越多的球员在尝试着来到网前,上网截杀。随球上网以及发球上网的全场紧逼型的压迫式打法,正在成为男子网坛的主流和趋势。不仅费德勒崇尚上网,有越来越多的90、甚至95后球员也在追求上网打法,曾经风靡一时的上网打法真会成为主流么?
还是把视线先拉回到今年的伦敦总决赛,半决赛,费德勒对阵瓦林卡。
瓦林卡在这场比赛中曾经手握四个赛点,其中头三个还是在握有发球权的情况下。在这三个赛点中(因为是非连续的,所以都发生在占先区),瓦林卡全部采用了发球上网的打法(有两个是二发,一个是一发),当然也全丢掉了。事后媒体和球迷也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干嘛老上网啊?少上一次没准就拿下了呢!
对此,来自瓦林卡自己的解释是:“我必须作出选择。很明显在比赛后半段我有些紧张,在底线击球就不是那么容易控制了。而他(费德勒)仍然照常地回出反手切削,我尝试上前截击,不想等他的失误,企图拿下这一分。”需要指出的是,瓦林卡这三次发上的发球落点全部集中于费德勒的反手,而且也全都是上旋发球,他希望藉由这种发球制造出费德勒比较绵软高飘的反拍切削回发球,然后上网截杀。
如果瓦林卡的三个赛点如果是连续的,也许留给他的战术选择余地会大一些,他也不至于那么紧张。又有球迷会问了:前两次上网都失败了,为什么还要上呢?这就是所谓“逆向战术思维”了:在所有人都认为我不敢也不该再上网时,我还是上来了——当然,对付深谙此道的费德勒,瓦林卡这招没管用。
你可以说瓦林卡在战术执行方面还有些死板,但他在今年许多重大比赛(比如今年澳网的1/4决赛、半决赛、决赛和蒙特卡洛站决赛)关键发球局的的关键分(尤其是占先区)上都采用了发球上网打法并取得不错结果后,大家也就可以理解他的死板其实就是一种固定的战术套路。在这方面,他必须还得大哥费德勒再多学几手。
举瓦林卡的例子只是想说明,跟几年前“底线当道”的局面相比,上网重新进入顶尖男子球员的战术体系之中,也许比例不是很高,但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一趋势其实从埃德伯格、贝克尔、伊万尼塞维奇这批元老出山执掌教鞭时,就已经注定了。
2012年澳网德约科维奇对阵纳达尔的男单决赛,既是底线型打法的登峰造极之作,同时也为这一高度体能化和同质化、欠缺技巧性和多样性的单一打法敲响了警钟乃至丧钟。看完这场由世界前两号球员联手上演的耗时近6个钟头的马拉松战役之后,不仅是两位当事人,我想其他球员和他们的教练都会受到两方面的震惊和启迪:积极的那面是——这俩人充分发扬了超越自身极限的体育精神,是学习的楷模;消极的那面是——再这么打下去,大家都会同归于尽被活活累死,还得想点别的法子。
网前和底线,一直是网球打法当中互相制约也互相促进的一对矛盾,由于草地变少变慢、中慢速硬地大幅增加以及球拍和球线材质的变化,底线打法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有了高速发展以至趋于穷尽,而网前技术则在同期内几乎停滞甚至倒退。当然,这也为上网打法的回流埋下了伏笔。
从本届伦敦总决赛上看,虽然场地较慢,但混合了强力底线、随球上网以及发球上网的全场紧逼型的压迫式打法,正在成为男子网坛的主流和趋势。八位大师中,也只有伯蒂奇还在坚持固守底线的打法,连身材最为矮小的锦织圭都会选择积极上网,甚至偶尔采取发球上网的突袭。穆雷今年表现不佳,除了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原因外,跟打法过于保守、战术思维滞后也有相当关系。
不只是顶尖球员,从今年ATP“最佳新秀奖”得主邱里奇、温网击败纳达尔的澳洲新星克耶高斯等这批“95后”球员身上也可以看到上网打法“回到未来”的嬗变。
无发上不网球 ——几位前辈上网大师
麦肯罗:他细腻的击球手感和对角度的超敏感,使麦肯罗的上网打法充满了艺术感,也使他在解说时对网坛后备充满了优越感。费德勒伦敦决赛退赛后,麦肯罗在那场临时组织的双打表演赛中再次展示了他在场上的无穷创意:本来跟穆雷是搭档,但他突然临阵叛逃,跑到亨曼和卡什那边来了个“三打一”:三位老将一起上网,穆雷一人在底线打穿越。他似乎以这种方式在提醒大家:现在打上网,太难啦!
埃德伯格:埃德伯格秉承的是经典的发球上网打法:不但一发上网,二发也上网;不但草地上网,硬地、红土也上网。埃德伯格并不仰仗ACE球,他的得分更多来自出色的网前截击。埃德伯格所有的击球技术都不含暴力因素,他之所以被称为“网坛绅士”,一是其运动精神,二是其优雅态度。
贝克尔:贝克尔对男子网坛有两个特殊贡献:一是炮弹发球,二是鱼跃救球。他的发球上网充满了男性的阳刚之美。贝克尔至今也是夺得温网男单冠军以及卫冕冠军最年轻纪录的保持者。有意思的是,贝克尔也是费德勒儿时偶像之一,应该也是费德勒新教练的候选人之一,但被德约捷足先登一步。
桑普拉斯:桑普拉斯夺得的2002年美网,不但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大满贯,也是纯粹的发球上网打法夺得的最后一个大满贯。当埃德伯格、贝克尔、伊万尼塞维奇、张德培、布鲁格拉都纷纷结束归隐生活出山执教后,不知哪位现役球员能能凭借不凡的潜质和诚意请得动这位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