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疫症阴霾下港人如何阅读?
中新社香港4月23日电 题:疫症阴霾下港人如何阅读?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香港书店多数闹中取静,隐蔽于城市各大商业中心地带的高楼之中。坐落铜锣湾闹市的诚品书店的一隅,松散地坐着戴着口罩阅读的人,空间内静得只听得见纸张翻页声。往日这里时有一些读书会,或作家分享会,人与人紧密地并肩而坐。
资料图:香港中央图书馆。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4月23日,今年世界读书日正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时。病毒阴霾下,人人自危,加之特区政府延长禁止聚集等相关防疫法规,文化活动接连延期或取消。
足不出户的日子,反倒变为以书为友的契机。
黄诗涵在本地大学念中文系,停课至今,习惯深居简出。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时,她正翻完一本书,放回书架,从随身包里掏出酒精搓手液洁净双手。她的腋下夹着一本选中的书,是香港作家刘以鬯的早期作品《失去的爱情》。重读经典是她近日的计划。
“疫情令人焦虑、抑郁,唯有慢慢捱过”,囿于寓所有限空间内,压迫感无所遁形,于是黄诗涵翻出几本旧书,当中包括加缪的《鼠疫》和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又名《爱在瘟疫蔓延时》),“在这个时间重读这两本经典,再适合不过”,价值不在社会现实情状相似的趣味,而在体味人心随着疫情不同阶段发生变化,共鸣油然而生,黄诗涵将这称之为“情绪的一个出口”。
社交受限,人们一切活动被迫迁移到虚拟网络世界,黄诗涵在Facebook加入了一个读书群组,成员不时在线分享读书感悟,也推荐读物。“最近有一个‘抗疫时期特别推荐’的栏目,推荐一些适合在疫情时期读的书。”黄诗涵说,那些故事大多叙写瘟疫临城,人们深受病痛和恐惧煎熬,却又勇敢地面对。由此放眼时下香港,隔空打气。
香港书籍向来价格不菲,动辄过百港元。对一众如黄诗涵般的爱书之人,可谓一重负担。公共图书馆受疫情影响关闭至另行通知,又少了一个读书之处。
“通常一些理论书,英文原版几百港元,实在太贵了,我就会到大学图书馆借阅,现在在网上找电子版,如果没有,唯有等复课再去图书馆看。”黄诗涵说,另一些感兴趣的书本,则不受疫情影响,“该买还是照买,唯一改变就是去少了书店,改在网上购买。”
这一疫情下网络购书的趋势,也令一些书商和出版社纷纷推出优惠,如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中大出版社)日前就公布官网新帐户首次购书可享八折;网上书店“香港书城”大部分图书可享八折至九五折优惠。
从事广告行业的郭家铭在中大出版社官网一口气购入七本书,优惠约300港元后,花费近1300港元,“很划算,优惠的价格够再买多两本了。”他对此很满意,指折扣幅度已与每年夏天举行的香港书展相近。
但疫情毕竟影响实体书店人流,生意重挫。上月中旬,又有扎根香港40年的大众书局全线结业。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字,今年首两个月,书报、文具及礼品销售额较去年同期下跌35%。在郭家铭看来,香港书店向来“在夹缝中生存”,经历去年社会动荡后,疫情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
实体书店销售额亦不能完全客观反映疫情下港人的阅读状况。“如果要问疫情期间读书的人变多,还是变少,我个人感觉反而是更多。”郭家铭说,见到周围有平日不怎么爱读书的朋友,因居家过于无聊,也开始在社交网站分享近日读的书,“有些人旧书重读,有些人在kindle(电子书设备)上读电子版”,无法仅凭有关数字一概而论。他视疫情为一个“暂停键”,令往日“一追再追”的香港人暂缓匆匆脚步,有心、也有闲暇去翻阅一本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