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脚下的这个自然村庄叫东哄哄村,属阳城县管辖,距离县城60多公里,到县城多半以上是崎岖盘山路。以往,东哄哄村150多户350多口人,现住人口不足80人,中老年人居多。是抗日时期十八兵站中的一站,通往垣曲同善兵站和前往沁水下川的必经之地,是一个偏僻的山中窝铺村。(高海鹏老师授权发布)
阴天,东哄哄村56岁的高海珍坐在房前石板台阶上吃着早饭,为上山采药储备能量。其实,碗里没有高能量的成分,几片青菜叶炒昨天的剩米饭。由于今天要去采药的地方山高路远,高海珍炒米饭时多倒了些油,他说,油大耐饥,早上吃好了,能顶饱一天。
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一碗饭还没吃完,豆粒般大雨噼里啪啦就下起来,高海珍不得不起身退到房子的廊下,就靠着门框继续吃起来。
眼看雨越下越大,高海珍急忙把院子里晾晒的布鞋和袜子收起来,顺手搭放在廊下窗台前。
高海珍吃罢饭,看着雨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说:这季节正是采菖蒲的时候,山里凉,其它植被还没完全长出来,菖蒲已经长出了叶子,上山容易采到,如果下连阴雨,上山就不方便了,错过这个季节,菖蒲叶子一落,被其它杂草叶子盖住后就不好采了。今天这场大雨,路滑就上不了山,如果天气不好转,几天内也上不了山,看这情况,今天是上不了山了。
高海珍一家四口人,老大是个女儿,去年结婚出嫁了,在县城一家服装店打工。老二是个儿子,两个月前,去了阳城一家煤矿打工,一个月2000多块钱,老婆腰椎病多年,家务和地里的活基本上做不了。
高海珍说自己会木工活儿,年轻的时候在村里跟一个老师傅给人家做圈椅、板凳、条几等一些家具,近十几年里,年轻人都出去务工,村里人口越来越少,做家具的活也越来越少了,干脆就放弃了木匠这一行。家里2亩多地,都是靠着山的坡地,土质不好,一年就种些小麦和玉米,即便是雨水好,也产不了多少,够吃外,没有其它经济作物,一年家里的开销重担他得挑起来。
提起他儿子的婚事,高海珍摇头说,儿子在外也前前后后谈了几个对象,都是因为女方要求在县城得有住房为借口,吹了。在阳城县城,一般房价一平米也得3000多元,娶个媳妇,怎么也得花三、五十万。
高海珍一年到头大多是在村里,除了农忙季节外,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山里采药,他说,这是去年采摘的青翘和黄翘,已经卖了一部分,还剩这些还没卖,如果有好价格收购,还能卖4000多块钱,人只要勤快,一年里靠采药能赚两三万元。
高海珍从屋里拎出来一个编织袋,打开说,这就是叫菖蒲的药材,昨天采了七、八斤,晒干后能卖200多块钱,一个体力好的采药人,一天最多也就采十多斤。
妻子去女儿家还没回来,高海珍这几天为了采药总是早出晚归,回到家自己做饭,吃了倒头就睡,床上的被子也顾不上叠起来。
高海珍说自己身体还好,腿脚还很利索,为了一个家,也不敢有啥毛病什么的,趁着还能干,就多干一些,儿子也到结婚年龄了,想帮他在城里买套房,早日成家是他的心愿。(更多图片故事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