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则小故事,感触颇深:
洪又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先生曰:“何以见之?”对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先生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先生一言剪裁,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在坐者莫不悚惧。
人之为人,最怕无敬畏无谦卑,能够真正修炼到从高处又能回到平地上的人,少之又少。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高人”:
第 8 期
她从农村小妹变身国际登山探险家,9次登顶8000米级山峰,包括3次登顶珠穆朗玛峰,连续143天完成地球九极(7+2)登山探险项目,是世界上完成此项目的最短时间,被誉为“高山雪莲”。但即便如此,她却又始终将自己的身份“深植”在平地上。
她说:站在山顶上没什么了不起,你回到平地上还能和大家一样,这才是最难的,才是你应该做的,因为那些都过去了。
来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采访 / 陈为、垅青
文字 / 垅青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设计 / 颜玉奉
回应“直升机静”:云淡风清
前行还是放弃?
王静不敢再让思绪流动。任何情感和思考都可能让她退却,唯有平静,能指引她,前行。
于是,一个女人,与7个陌生的夏尔巴男人,临时组成“Jing 之队”,攀登一座8844米的世界高峰……而此刻珠峰上原本有的“路绳”都因一场山难被损毁。
2014年5月23日18:30分,王静登顶,创造了世界上登顶珠穆朗玛峰最晚时间纪录。这个纪录意味着,王静跨越了珠峰过往约定俗成的最后“关门”时间,中午12点,意味着下撤中会遇到什么,没人能预计:天气突变?体力衰竭?意外滑坠?突发废水肿?脑水肿?死亡……
在即将推出的新书《静静致极》中,王静这样叙述在顶峰的状况:
“我的真的没有想到,我们今天可以登到顶峰,因为太难太难了!我们没有安全绳,结队上来。今天我觉得,走在最前面的Pasang表现得太勇敢太勇敢了!我真的觉得,还不知道怎么下去……”
“太阳从8844米的高空,庄严沉落。有光,到山尖。绵长洁白的喜马拉雅山脉顶峰,黄金尽染。”伴着世界上最孤寂最壮丽的落日,王静和夏尔巴们安全归来。
然而,“黄昏”登顶的巨大欢喜并未持续多久,因中间搭载直升机绕过了危险的孔布冰川,王静被国人嘲笑为用直升机登山的“伪登山者”,“直升机静,你浑身散发着用钱买来的证书和荣誉的恶臭”,“神圣的珠穆朗玛峰被你玷污了,你是个狡诈而丑陋的人”……
对于这些来自祖国“无知”的“指责”,王静选择了沉默,之后甚至有三个月不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事实上,她曾经攀登珠峰、努子峰、洛子峰而通过恐怖冰川18次,但却无一家媒体提及。
两年后的一个下午,王静带着即将推出的新书《静静致极》,与我们进行了一次长长地倾心对谈。对于当年那场“舆论暴力”,王静云淡风轻地说:
“我就一小会儿就过了,因为那不是真的,在我微博里的那些暴力评论我都没有删除,它会作为历史留在那儿,这也反映出当今社会的另一面。”
“1996年攀登珠峰的一个美国女生,因受不了舆论压力,两年后头发都白了。我遇到的这个事儿的不公平和责骂比她严重太多。但如果我两年都耗在这个事儿上,什么都要较劲的话,我的生活将是一片混乱,那真的要气死人了。”
“在两年里,我做了很多事情,我觉得我还是一个阳光的行动派,内心没有受到太多外界干扰。”
“但并不是说,我心里没有波动,大概有三个月吧,我拒绝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在思考我做的这件事情,也在思考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这件事情,究竟影响有多大,我给你讲三个故事,你就明白了。一个故事是:和朋友一起去见北大哲学系主任,然后介绍说:‘你别看王静这么娇小,她可是登过珠峰。’然后他第一个反应就是:‘听说最近有个坐直升飞机登珠峰的女的。’当时我就笑了,然后就开始跟他解释。”
“还有一次,也是一个认识我的朋友,从北坡登顶珠峰回来,在他从北京回天津家的火车上,一个女生问他:‘听说王静是坐飞机上去的?’然后他就在微信朋友圈里很气愤地发了一条信息并圈上我,我看见了。面对这样的大众误区和恶论,我毫无还手之力,因为那时几乎各大媒体和头条新闻都报道了。”
“另一次,我的一个朋友去香山后山徒步,然后前面一队年轻人对话,一个女生说:‘真的好累!’另外一个人就风趣的答道:‘那你坐直升飞机上去嘛。’那时大家已经把这事当笑料了。当时我听了只能是无奈地一笑而过。”
“其实这三个故事代表着社会知识界的最高层、专业户外圈和大众对这件事情的认知,我很无奈,但媒体也是有责任的。现在,我就把它当做一个有趣的事儿去聊。其实,如果你真的是坐直升机登顶的话,这也会是个世界纪录,至今世界上也没有人能搭乘任何人飞到过珠峰顶啊,这根本就做不到。”
“不认识王静的人,肯定是不懂,但真正认识你的人,反倒就不会胡说。像这种没办法改变的,你去计较它干嘛?因为一两句话你也解释不清楚,现在我的新书出来了,那里面都清晰的记载着,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大的推动力去做这事的原因和事实,登山不是去冒险,需要很科学的计划和实施。”
一个来自小山村的“调皮”川妹子
王静,中国户外用品品牌探路者联合创始人,国际登山探险家,9次登顶8000米级山峰(其中3次登顶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短时间(143天)完成地球九极(7+2)登山探险项目,她完成的著作《静静的山》、《静静致极》,也是记录片《云端有路》制作人,她也被誉为“高山雪莲”。
她如何从一枚农村小妹变身为“国际登山家”?促使她成功的是天赋还是性格?“登山”给予这个女人的最大滋养究竟是什么?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身穿丝柔长裙衬托地十分温润娇小的王静,就着一玻璃杯淡雅的清茶,向我们回忆了她平凡却又熠熠生辉的人生故事:
我是个川妹子,来自四川的一个小山村,小时侯就很调皮,爱爬树。那个树是酸枣树,树干有点儿像竹子,上面很滑,没有节,一般人上不去,但我能上去。
上去以后怎么办呢?果子又不结在树干上,然后我就听到树干响了,赶紧收回来。实际上,这个是要有判断的,你的腿要站在哪儿,你才有可能收得回来。
然后其他的小朋友,在底下捡得可开心了,因为他们上不去,摘不着。所以这也得说好了,你们捡到所有的东西,要都拿出来摆在这儿,下来我们再分。
其实,你小时候还不知道这是一种能力,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你就知道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管理能力嘛,小朋友们凭什么要听你的,他捡到不能跑吗?就是说,你平时还是要比较照顾大家,大家才会这样。
18岁那年,我去了广西北海打工,在一个餐厅里端盘子。三个多月里,从服务员到领班,再到迎宾,再到收银员。也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我的先生“强哥”,然后我们开始一起创业。
创业很苦,但我还记得那个喜鹊窝
创业就像登山,一路都很艰难。快乐还是痛苦,完全取决于心态。我们当时在北京香山的时候,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又是搬运工、又是裁减师、又去跑业务,什么都得干,但很快乐。
现在能想起来最快乐的事,是关于一颗泡桐树上的喜鹊。它们每年都在那里筑巢。有一年刮大风,把小鸟给吹下来了,但窝没有吹掉,那个喜鹊妈妈就在上面大叫。
于是,我们就把小鸟捡起来,放在笼子里养,每天喂它点吃的,比如虫子啥的。那个时候,我和我们家强哥一从门口出来,那喜鹊就在上面叫。因为它天天都看到我们俩,在那儿喂小鸟,有时候还会把小树枝砸下来。差不多10天后,感觉小鸟差不多会飞了,我们就又给它送到树上的窝里去了,然后那喜鹊就不叫了。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喜鹊特别通人性,好玩儿极了。
香山那边,其实是五六十年代的一个什么养殖厂的宿舍,我们把它租下来时,里面全都是杂草,进去都没灯,暖气也不会用。我就记得我们在修房子的时候是12月1号,下着大雪,我们在那儿弄冰冷的暖气管,修冲水马桶,找人挖粪池等。
时间过得真是快,怎么突然间就变成这样了呢?回想起来就是这种感觉。
我还记得我们第一年去的时候,我就跟我们强哥说,要是我们能挣到100万,那该多好,那状态,你知道吧?那时候觉得,100万多好,可以买房子……结果一下子,就到了现在这种状态,但这个过程,不是说平白无故就来的。
第一,你要有方向感,把握时机。在每个关键点,都要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二,取决于你的做事态度,我的态度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个“最好”是指你自己的最好,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能力和擅长的地方,能做最好的自己,就足以。
我第二本书,名字叫“静静致极”,就是说,你要追求极致,因为只有你追求极致的时候,才可能走向最后的成功。为什么叫“致极”?那是尊敬、敬畏的意思。
▲ 探险并不在于谁第一个横渡了某片海域,或是谁第一个等定了某座山峰。探险在于内心的成长,在于突破自己的极限,到达那些你本来到不了的地方,然后再回到生活中来,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电影《跨越鸿沟》
这本书里写的,如果以前我没有经历过艰难与生死就感悟不出来。你对路边的一颗小草、一滴露水、一粒雪花,你都是要敬畏的,因为有这些东西,它才能成就你,走到这里。
登山,为了什么?
▲ 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用生命去换任何东西,因为谁都知道,你死了,结果就没了。——王静
2007年,王静选择退出探路者公司的日常经营。
关于这场“退出”,盛发强在给王静的第一本书《静静的山》写的序言中,这样记述道:
有一天晚饭后,我找静静谈心:“静,要不你从副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下来,让给外聘的经理人吧?公司里面家庭气氛淡下来,他们才好发挥啊。你不是正好也有时间圆自己的大学梦了吗?还能有更多时间多照顾下两个女儿,你说呢?”
思量了几天,王静同意了。
谈及当时的心境,王静在接受《21CBR》记者采访时,回答是三个字——“很自然”,她顿了顿,补充道:“我清楚,公司已经到了何种状态,需要进什么样的人,想得很明白。只是,一个人从一种状态切换到另外一种状态,一开始可能有点不适应,在内心要努力调整。”
于是,2007年春节前夕,王静偶然联系了前往非洲乞力马扎罗的登山队。这自此成为她“新生”的开始。
“7+2”地球九极项目,是我在143天完成的,这个跟你两三年内完成,太不一样了。你完成这座山后,你可以去休息,但我是在全世界连续不断地过每一座山,不带助理不带翻译,全是自己一个人走,背5大件行李:两个大驼包,加一个专门装摄影器材的箱子,再加一个自己背的45升的背包,前面还要挂一个小的,28升的。大大小小上百件东西,你自己所有要用的都要带上。那就是一个家,得随时随地都跟着你。
我曾经三次登顶珠峰。第一次登顶珠峰的时候,我的感觉就是“辛酸”。你爬的时候,怎么感觉那么艰险,可当你爬上去以后回头看的时候,队友就在悬崖边攀爬着,当时就觉得,可能要没命了。为了站在这个山顶上,有多少人失去生命?那种感觉,就是觉得太不容易了。还有顶峰不是我想像的那么“干净”,有各种东西,比较辛酸,我不叫感动得流泪。
▲ 王静说,有时候会难以想象自己怎么走过了那些冰天雪地的日子
第二次是看日出。第三次就是2014年,看到日落,这是历史上以来,最晚时间,18点30分登顶,意味着下山就是黑夜,而当时我们没有路绳的,历史上没有登山团队是这么干过。
有人问我,究竟是什么东西,驱使我去“登山”?英雄主义式的征服感,还是为了探路者的品牌宣传?我要说的是,都不是,这是发自内心的兴趣爱好。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用生命去换任何东西,因为谁都知道,你死了,结果就没了,没有一个人会这样去做的。只有骨子里的兴趣爱好,才能挖掘出这样看似不可能的潜能。
这可能也跟我小时候的感觉有点儿像。小时候,女生可能都是要乖乖地,但我就属于一放假,跑去山上摘野果、掏鸟窝、下河的……
▲ 我要走到我的天性带我去的地方,有狂野的风吹着山腰。——【英】艾米莉·勃朗特
再比如,我的登山训练都是在山里头一边走,一边训练,一边适应。当然,也不能完全这么说,你刚开始的时候,无知者无畏的状态,你就是不懂事儿,然后你就去了,队友说你来“捣乱“的,但结果是出乎意料的你把这个事儿干成了。
还有人说,你是不是要从这种“自虐”中找到快感?不是。这就像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不管你在哪个领域,假设你做的一件事情,别人从来没有达到的高度,你成就感就来了嘛?做任何事情都一样。人就是在做事过程中不断学习、完善自己。
当我在给年轻人做分享会的时候,都会下面三条感受:
一,你不要在乎你现在的位置在哪里,关键是看你往哪个方向移动,你移动得够不够快,是不是能够坚持;
二,你必须坚持做你感兴趣的事情。因为只有你感兴趣的事情,你才会快乐,快乐才会做到极致;
三,你要学会分享和感恩,因为你所有的成就都与你周边的人有关系,不管你是多牛的人。
经常大家都觉得,你站在珠峰顶上——好高,但我觉得你站在山顶上没什么了不起,你回到平地上还能和大家一样,能保持平常心才是最重要的。
▲ 听说跳下去就能永生。——王静
问答
正和岛:你没有“恐惧”吗?
王静:有,不可能没有。但你得把自己镇定下来,对我来讲,山里的一切都是值得敬畏的。
所谓“冒险”,就相当于可以失去生命,但不要这样。对我而言登山的时候,如果没有回来都是失败。我只要一出发,就会给自己一个死命令,你必须活着回来,我做任何决定,都设立在这个前提下。
▲ 珠峰遇难纪念墓地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候,有些人活下来了,是因为他身体素质好吗?不是的,是因为他坚信自己能活下来,求生欲望强。所以这背后是有一个信念在做支撑。当然,不管计划多么周全,这里面也有不可预知的风险。
我忍受不了差不多,当你说差不多时,实际上就差得挺远的,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没有追求完美的态度,怎么可能把事做到极致?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不能放纵自己不追求完美。你生活中你可以很开心地玩儿,但是当你做事儿的时候,你得像个做事儿的样子。
正和岛:未来还会有新的攀登计划吗?
王静:人要懂得知足,不能把运气用完了。
后记
2016年,王静的新规划是,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侧重于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学习。去年尼泊尔地震之后,她在尼泊尔支持创立了一个公益基金-Everest Future Foundation,并希望未来能发展成为一个国际NGO机构。
▲ 这里的人们已示我为夏尔巴人,我也觉得挺像的,穿上很亲切。——王静
“从自我做起,把生活活得精彩一点,这种精彩也许能感染身边的人。什么创业、登山,只要你觉得很快乐、生活有积极向上的意义就行了。”王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