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州人物综合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1998年“两会”期间,在当时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记者招待会上,因朱镕基一句“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卫视的吴小莉,我非常喜欢听她的广播”,使得吴小莉立刻名声大噪,一夜爆红。
吴小莉,出生于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毕业。1988年进入台湾华视担任新闻记者、主播,1993年,离开台湾赴香港发展,加盟卫视中文台,1996年卫视在中国大陆的部分改制为凤凰卫视中文台,吴小莉成为凤凰卫视首席新闻主播,2001年凤凰卫视资讯台开播后吴小莉出任资讯台副台长,并继续主持多档电视节目。
利落的短发,弯如上弦月的笑眼,干练不失亲和就是吴小莉的经典形象。大多数人对吴小莉的最初印象,来自于1998年朱镕基总理记者会上的钦点提问。但在这之前,吴小莉已经做了10年媒体人。
1
有目标和追求实现目标的毅力
吴小莉从小就善于与别人打交道。她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吴小莉排行第五,从小就被当男孩儿养,剪短头发、穿姐姐长裤改成的短裤。隔壁邻居还有五六个小孩儿,就是在这样的孩子堆里,吴小莉学会了最初与他人的沟通。她也很早就具备了面对公众说话的能力,小学时就常参加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演讲成功的秘诀来自于母亲的传授:“你说话时,就把台下的人都当成木头、西瓜好了。”但直到高中,她才确定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记者。“能坐在那儿跟大家说世界发生什么事情,我觉得特别好。”
凤凰卫视行政总裁刘长乐在吴小莉的《足音》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小莉的成功,更多的是来自她自己的勤奋。‘九七’回归时,新闻60小时播不停,她连续3天带妆作业,诱发严重的皮肤过敏。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她会悲叹‘我实在顶不住了!’可事后,她照样笑容可掬地出现在观众眼前。”
吴小莉的成功与她的坚持和韧劲密不可分。在台湾辅仁大学读大三时,因为学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采访一些商界名流,吴小莉大胆地将她的采访人物确定为可口可乐总裁,并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冲到哈佛大学采访到了那个人。
不空手而回是吴小莉的标签。凤凰卫视约访董建华,台编辑部先拟了一份采访提纲,吴小莉没有用。她用心研究采访对象,力求更多了解董建华背后的故事,最后重拟了一份提纲。对此,董建华的评价是:“我收到过很多约访函,你们那个提纲高度在这儿(手势过头),别人的提纲高度在这儿(手势及胸)”。
有人问吴小莉,你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机会?吴小莉说,不是有机会,是因为有目标和追求实现目标的毅力。“做记者就是要张开眼睛,张开嘴,伸长耳朵,知道目标在那里,然后就富有创造力地去实现,朝前走。”2001年,吴小莉从凤凰卫视的当家主持人成功步入管理层,成为当年1月1日开播的凤凰卫视资讯台的副台长。
2
“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
“秉持着见证历史、眼见为凭的工作信念,我来到了香港,求真相、求知识、求进步。对未来,我的自我期许是——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我。”1997年4月1日,凤凰卫视首个常态性新闻栏目《时事直通车》开播。宣传片中,吴小莉出镜,以这一段话诉说了自己的新闻理念。
“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这句话是吴小莉对自己从事新闻行业的最基本要求,也成了日后最能代表《时事直通车》精神的经典语录。见证“大事”,是吴小莉一直以来的愿望。1988年,吴小莉从台湾辅仁大学新闻系毕业,从上百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与4名同伴一起进入台湾中华电视公司,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一路走来,从记者、主播,到执行制作人、制作经理,再到副台长,她的身份越来越多,职位越来越高,统筹的事情也越来越复杂,但回忆起来,她仍然觉得第一份记者工作于她而言是最有挑战性的。
她最初的职责,是一天到晚守在电话旁等新闻线索。“当时刚刚毕业,从学校进入工作,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吴小莉说,“我们是‘菜鸟’,怎么找线索,怎么想选题,怎么和比你资深的摄影记者合作,完全靠自己摸索。”进入电视台半年不到,原本就瘦弱的吴小莉又狂瘦了三公斤。父母看在眼里,心里都是担忧,一度还曾试探性地问她,“女儿,要不你再去念书?”
吴小莉没有去念书。半年后,由她播报的第一条新闻在电视上播出。心怀忐忑的她守在电视机前,却被自己僵硬扁平的声音吓了一跳,“怎么这么难听。”为此,吴小莉还沮丧了很久。但之后,她的记者之路就越发顺利起来,没隔多久,就被她跑到一条独家新闻。“那天我刚好在值班,接到一个提供新闻线索电话,不知道是真是假,但还是申请去了。没想到果然被我们拍到了一段东西。”
这只“菜鸟”在台湾越飞越高,但这并没有让她冲昏头脑。1993年,她果断地离开工作了四年的台湾,到香港发展,成为台湾电视媒体跳槽岛外的第一人。“之所以来到香港,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想见证香港回归。”卫星电视中文台(后来改组,更名为凤凰卫视)是吴小莉在香港的第一个东家。1993年,她初到香港,打开事业起点的同时,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孤独”。
“我出生在一个有六个小孩的家庭,从小到大,家里都很热闹。那是我第一次知道‘lonely’这个词的意义。”背井离乡,吴小莉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人生地不熟,加上不懂粤语,她连日常生活的沟通都成问题。
“你看过电影《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夜)吧,我当时是sleepless in Hongkong。”忙完一天的工作,她却迟迟不愿意回家——那是一个空空荡荡的房间,四面白墙,几乎没有家具,只有一张床垫铺在地上。到了晚上,看着在夜空里流离的城市灯火,躺在床垫上的吴小莉却被孤独感折磨得整晚都无法入睡。“我就一直看《末代皇帝》,看到半夜。”
这种人在异乡的孤独感并没有维持太久,吴小莉很快就被讲求速度和效率的香港节奏所感染。她投入了新一轮的工作中。几年后,《时事直通车》让观众开始接触到这位知性文雅的女主播。与此同时,吴小莉也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愿望,成为《香港回归世纪报道——60小时播不停》的主持人,见证了这一年的“大事”。
接下来的几年间,吴小莉又推出了《小莉看时事》、《小莉看世界》等一系列个人风格明显,紧跟时事、追踪深入的新闻节目。更有趣的事情发生在1998年,吴小莉第一次到北京采访两会。记者会上,吴小莉几次举手,却没被点上发问。当时的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突然来了一句,“你们照顾一下凤凰电视台的吴小莉小姐好不好,我非常喜欢看她的节目”,这让吴小莉获得了一次宝贵的提问机会,更让她成为了当年两会的另一位“主角”。
3
快乐才是成功的标准
时至今日,她的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距离当年在镜头前说出自己的新闻理念,也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但吴小莉说自己从未改变,“我现在也想要见证大事,但我想看的是‘势’,趋势的势。在科技浪潮发生时,人们的生活发生改变,而科技的力量,就是通过商业的力量转化为现实的。我觉得应该要看商业的力量怎么运用科技的力量去改变世界,我们需要先前瞻性地去看到这个力量。这也是我为什么想要去跟这些商业大佬对话,我想要看到他们眼中的‘大势’。”
聆听吴小莉讲述巨变的新媒体时代下,媒体人该如何成就自己。
2014年《精英平安生活》4月刊对吴小莉的采访
记者:很多采访者喜欢从生活化的角度切入。你的访谈无疑更加专业、更加深入。那么除了受访者对于经济形势的看法,你会从受访者的性格特质出发来设计采访吗?
吴小莉:不同的栏目不同,这个栏目是谈未来,我就不会特地把这个内容放进节目里。但一定会因为受访者不同的特质使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导,比如马云,他很容易兴奋,现场就准备了几个可以刺激到他的想法的嘉宾;他特别喜欢有创意有创业精神的人,现场找了两个年轻的创业者跟他对话。再比如宗庆后,他处于制造业,我们就设计了一个关于3D打印机的对话;他一直觉得电商因为不交税所以成本低,我们现场也找了电商跟他对话。这样的节目就很好看,因为交流有火花,大家会把问题阐释得很清楚。
记者:媒体人不是采访者本行业内的人,因此关注行业的未来和动向,肯定会有不一样的观察点。对此你是如何去把握的?
吴小莉:我记得柳传志说过,企业家首先要看这个东西好不好吃,还要看它好不好看。好吃,是看这个产品有没有市场利润;好看,是看它有没有社会价值。我们媒体人更注重后者,因为好不好吃跟我们没关系。在做媒体一段时间以后,经验累积和跟这些人的交流,会有不同剖面的分析,大家在节目和对话中看到的内容,是我们设计和精心安排的内容,让大家很流畅的进入,和更多内容的展现。很多内容展现不了,但自己可以感受到的东西,我们可以透过眼睛和笔记录下来。对话之前,有前期大量的准备,直面的前采,现场的交流,这整个过程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和观察。
记者: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吴小莉:我认为平衡很重要,我的生活有一个稳定的三角:事业,包括我的社会工作;家庭,包括我与父母的家庭,我与丈夫孩子的家庭;第三个点是我个人,我会给自己一个个人空间。像今天上午,我们从苏州过来,团队中午去吃饭,我就回酒店休息,休息完就做了一个瑜珈,我觉得这是我个人可以支配的放松时间。
记者:你怎么看待成功与卓越这个话题?
吴小莉:我觉得成功不一定要有标准。可能世俗会有一个标准,但你不一定要把这个当作自己的标准。在我看来,应该以自己的快乐作为成功的标准。另外,世俗对于成功者的标准,大约是社会地位、财富积累,但是卓越者这个概念则更广泛。昨天我在苏州跟西郊利物浦校长对话,他说到把自己身上的unique(独特之处)做到极致,就可以创造价值。我觉得这个说法很好。
4
她是女人的最高境界
在外人看来,吴小莉是一个十足的女强人。可她对自己的诠释却是:“强而不悍,柔而不媚”。吴小莉虽然有多重身份,但她似乎无论哪重身份都能做到最好。吴小莉有着自己的角色排序,母亲、妻子、记者、主持人、副台长,家庭永远是第一位的。工作之余,她会把心思全部放在家庭和女儿身上,尽量把时间留给丈夫、女儿和自己,如同每一个平凡的女子。生活也让吴小莉更加具有厚度,以至于陈鲁豫在专访中称赞吴小莉:“你是女人的最高境界。”
《问答神州》节目组每年都会组织一次集体活动,吃吃饭,唱唱歌。记得有一年吴小莉的先生周秉钧(祖籍温州龙湾区)正好在北京,韩烟和同事们正坐着聊天,忽然看见吴小莉站了起来,原来是她先生来了,她过去给他脱了外套然后挂在架子上。大概是惊讶于她姿态转换的自然,同事们一下子都笑了。吴小莉说:“女性在该坚强的时候扛起责任,该需要被支持的时候勇于表达。女人是家庭的重要中心,是孩子的天使和保护神,也是另一半最坚韧的后盾,以及温柔的港湾。”
吴小莉与先生周秉钧结婚10多年,她认为夫妻之间的感情,从最初的爱情到有了儿女后的亲情,情感自然一步步加深,“常常要记得当初相守的原因,也常常要感恩,提醒自己感受相处快乐的能力。即使工作再忙,世事多沧桑,有家人相伴就是最美好的日子。”
吴小莉丈夫,世界温商周秉钧
作为妻子,吴小莉最关注的是,她跟丈夫的婚姻里还剩多少爱情。要是爱情的含量开始降低了,她就会马上想办法增加。女儿小时,等吴小莉把孩子哄睡着了,往往已到了晚上10点钟左右。虽说这个时候她也很困,但还是叮嘱保姆照看好孩子,自己挽着丈夫的手,一起逛夜市,或者吃一顿小吃。
不过,吴小莉认为女儿是最重要的:“对女儿来说,我作为一个母亲的角色没法被替代。”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中,吴小莉依然惦记着为女儿做一些事,比如在北京采访之余请假送女儿去夏令营,在香港的家长会她也争取亲自出席。
吴小莉的一句“To do something, not to be someone(去做些什么事情,而不是成为什么人)”,真正表达了她坚定的人生态度。吴小莉对卓越有着更深的理解,在大众意义上的她已经成为一个卓越者,但在吴小莉看来,卓越并不等于成功。卓越是一种人生态度,而成功是这个态度之下的一个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