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邢台,姓氏文化非常丰富,不仅产生过张、邢等重要姓氏,而且是许多姓氏的郡望,古代这里的许多名门望族渊源流长,产生了一大批精英人士,在中国古代产生重大影响,成为邢台姓氏文化中灿烂的一支。1清河崔氏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10房崔氏。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清河崔氏作为中古时期的世家大族,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煊赫的政治地位,同时还包涵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文化地位。清河崔氏形成于魏晋,经过十六国时期的发展,至北朝达到鼎盛,它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后,崔氏家族经唐末五代,至宋遂衰。清河崔氏是一个文化功底深厚、学识渊博的文化世族。在他们之中,历代都有闻名于世的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及医学家,好学的家风与学术传家在整个家族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了世代不替的传承性。2任县游氏 据史料记载,“游”受姓于春秋时期姬姓郑国,迄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是中华古老的姓氏之一。春秋末期,郑国动荡,游氏迁至任县。“任,晋县,今属广平郡。”而游氏郡望立于广平任地,则源于北魏朝中赫赫有名的任县“游氏三杰”。 日前,邢台考古工作者与任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有关人员在对任县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时,发现一座南北朝时期古墓,经研究考证,古墓的主人为北魏假梁郡公游雅。游雅,字伯度,公元403年生于任城,少有高才,天资聪颖,素有过目不忘之称,且练就一手好书法,十五岁便成为当地名士,后仕官北魏,历任中书博士、著作郎、太子少傅、雍州刺史、秘书监等职,晋爵假梁郡公,公元461年卒,终年58岁,葬于家乡。据《任县县志》记载,游雅祠在任县庙上村。 游雅墓现存一高大土冢,封土高十米,东西长约30米,南北长约25米。据考古专家推测,古墓中埋藏有大量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在研究游氏姓氏文化,任县历史变迁以及南北朝时期政治、文化、风俗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价值。 除游雅外,“游氏三杰”还包括游雅堂弟游明根和游明根之子游肇。北魏三游,誉满当朝,为后世所称颂,故宋修《百家姓》称:“游,宫音,广平郡,系出姬姓,郑穆公子游吉之后。”这里所称广平郡是因任县曾属古之广平郡,并非现在的广平县。据此可知,广平任地是天下游姓的郡望,即今之任县。3柏人李氏柏人李氏,史籍有时称作“赵郡李氏”,柏人李氏出自赵将武安君李牧。李牧是战国时期,赵惠文王的司寇李兑的后代。李兑为老子李耳的三世孙,李兑的五世孙李昙,为赵国柏人侯,死后葬柏人西(今隆尧县西)。李氏遂以柏人为籍里,史称柏人李氏。其中,李昙的一个儿子李崇后去陇西做官,成为李氏陇西一脉,李昙次子李玑生三子,李牧为李玑第二子,战国末期,李牧为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所以李牧死,赵国亡,也就成为历史必然。柏人即隋之象山,唐之昭庆,亦即李渊、李世民父子的祖籍之地。李牧所居,正是柏人之地,今以隆尧为中心的隆尧、柏乡、临城、宁晋一带。后李氏有李机者,迁家于平棘南,至其重孙李慎、李敦、李义,又迁回柏人,因其“南徙故垒,世谓之南祖”。据邢台临城县出土的《李祖牧墓志铭》考证,李灵一支,即南祖子孙。根据《北史·李灵传》记载:其远祖李显甫“豪侠知名,集诸李数千家于殷州西山,开李鱼川,方五六十里居之,显甫为其宗主”。殷州治所在广阿,治域全部在今邢台市辖范围内。殷州西山泛指邢台西部太行山一带。李灵之子李元忠曾辅佐高欢建立北齐,其人“粗览书史及阴阳术数,有巧思”,尤善医药,“性仁恕,无贵贱皆为救疗”。李浑为李灵之曾孙。天平初年(534年),李浑出使南梁。梁武帝接见他并赞叹:“伯阳之后久而弥盛,赵李人物今实居多”。北齐文宣帝以东魏《麟趾格》未精,诏命李浑、邢邵、魏收等人修撰。李浑曾经对魏收说:“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君不如我。”李公绪,字穆数,博通经传,李灵后人。“以侍御史徵,不就”。他“尤明天文,善图纬之学”,雅好著书。著有《典言》十卷、《礼质疑》五卷、《丧服章句》一卷、《古今略记》二十卷、《玄子》五卷、《赵记》八卷、《赵语》十二卷,并行于世。
李灵、李顺及李孝柏等柏人李氏一门自北魏至北齐,仅史籍有载者就不下百人出宦,又多以明经通史被最高统治者赏识。李门之女,亦具通诗书,多有皇室子弟所聘者。
柏人李氏传至隋朝,曾经走出了修建赵州桥的知名石匠李春、李通兄弟,到唐初,李渊、李世民父子走出,建立唐朝,更使柏人李氏赫赫有名,此后人才辈出、绵延不绝,为邢台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之一。
邢台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中柏人李氏代表名人有:李牧、李左车、李灵、李公绪、李春、李渊、李世民等。4清河张氏不少文献记载,挥是黄帝的孙或子,“世居青阳,封于尹城”,挥的居住地“青阳”就是今邢台清河县。《张氏统宗世谱》中《得姓郡望》篇说:“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张氏南轩族谱》记述:“吾族本黄帝后裔,始祖为弓正,封清河,赐姓张,此郡所自治也。”《香港张氏宗亲总会特刊·张氏世系源流考》记载:“我张氏受赐姓之始祖挥,乃轩辕黄帝第五子,为三妃彤鱼氏所生,观弧星,司弓正之职,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世居清河。” 明朝永乐癸未年《清河家乘》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名策鲂),仕秦为相,“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遂以清河公为郡”。清河郡是张氏祖居之地,历来人多势众。从十六国北朝直至隋唐,以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部)张氏最为显赫。张幸,十六国时期仕南燕。任东牟太守。归北魏,赐爵平陆候,官至青州刺史。他的儿子准之,任北魏东青州刺史;孙子灵真,早去世。灵真的儿子张彝承袭候爵,历任秦州刺史、侍中等职。张彝有两个儿子,始均、中 。始均的长子之承袭候爵,次子晏之文武双全,北齐时官至北徐州刺史。
他的儿子乾威,兼性聪明,博览群书。隋炀帝时官至谒者大夫。乾威的弟弟乾雄,也很有才气,曾任秦州法曹参军。
乾雄有三个儿子,名叫文禧、文瓘、文琮。张文瓘在唐高宗时任宰相,为政勤俭,执法平允,深受高宗倚重。他有四个儿子,官位都在三品以上,被当时人称为"万石张家",意思是说一家五人都做到了受奉"二千石"的高官,又因为张文瓘三兄弟同居一处,房宅门前都列戟以示尊贵,一时号称"三戟张家"。
张文琮官至史部侍郎,三个儿子都做了高官。幼子张锡在武、韦后时两次出任宰相。唐代清河郡东武城张氏,一门出了张文瓘等三位宰相,被列为十"国柱"之首。是当时全国最显赫的姓族之一。5巨鹿魏氏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南部一带,从一开始就繁衍迅速,春秋至秦,还是以此地为其繁衍中心,并且再繁衍到邻近的陕西、河北等省部分地区,后尤以河北省巨鹿境繁衍得最为旺盛,故魏氏郡望有巨鹿,魏姓因巨鹿为最望,故多以“巨鹿堂”为其堂号。魏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许多先祖先贤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过卓越贡献,他们的思想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巨鹿是大唐名相魏征故里,以敢言直谏而名垂青史的魏征,被誉为“千秋金鉴”。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思想影响深远,为世人所敬仰。汉:魏攀,钜鹿人,知人好士,名盛一时。闻高邑睦夷,少有大度,眈好书传,高尚不仕,寄情邱壑。夷乃以女妻之,情同朋好,未尝备翁婿之礼。夷亦作朋友论以答之。辞义为时所称。”隋,魏德深,钜鹿人。以阳武书佐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治。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所在征敛,民不堪命。唯德深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百姓不扰。寻转馆陶。将行,士民送之,号泣之声沿路不绝。父老诣阙请留,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郡不能决。会使至两县,断从贵乡。馆陶民从之者数百家。”
唐肃宗复有钜鹿县魏少游,官至刑部尚书、国公,卒赠太子太师。
魏宗谅,邢州巨鹿县人,魏徵曾孙,生于唐咸享庚午(公元670年)十月十五日。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任台州刺史,卸任后定居郡城临海。钜鹿县自汉以降便有魏氏定居,遂成最大郡望,且代有名人显宦,如魏攀、魏德深、魏徵、魏宗谅、魏少游等。6邢台柴氏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有一通宋代“柴孝子墓碑”,碑铭曰:“古今姓纂,柴为姜姓,齐太公之子名高,孙奚以王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氏。”可见柴举乃柴姓之始,而高柴齐人,在濮阳做过卫国副宰相,后居太康,故太康为柴氏始发之地。在之后的秦、汉、晋、唐、五代约一千四百年的漫长岁月迁徙变迁里,邢台逐渐形成柴氏望族,载入史册的柴氏名人多集中在以邢台为中心的冀南一带。今邢台平乡县北柴村的重点文物北齐造像碑(又称柴半朝碑),即为北齐时广平郡太守柴x兰率柴门一百四十多位在朝为官者镌于北齐天统元年(565年)八月,集中显示了邢台一带柴氏一门在当时的显赫地位,上百位柴姓在朝为官者,多为同乡同宗,时称为“柴半朝”。
柴诞,河北邢台平乡人。据《平乡县志》记载,柴村是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冀州刺史柴诞的故里。柴诞曾封“开国任城侯,随官爵士国,封广平。”死后葬于他的封地(今南和县)西任城村西。现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齐天统时邢台柴氏出为官者多如牛毛,其中有:章武(今河北黄骅西南)太守、柴惠始曲安令、柴惠元虎喷将军、柴柳舒州(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主簿、柴洪琥渤海(今河北南皮县)太守、柴神奴赵州(今河北省隆尧县旧城)主簿、柴养奴赵郡(时治所在广阿,今隆尧东旧城)太守、柴次州任县(今邢台市任县)令、柴路生易阳(故址在今邯郸)令、柴惠文柏仁(今隆尧县西部)令、柴道回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太守、柴宝香镇远将军、柴句龙广阿(今河北隆尧县旧城)令、柴善兴南和(今邢台市南和县)令、柴军文襄国(今邢台县)令、柴于无极(今河北省中部偏西)令、柴安熹平舒令、柴灵凤襄国(今邢台县)令、柴龙朝邯郸令、柴队生山羊太守、柴宝荣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太守、柴灵和隔县令、柴太和五原(今包头市西北)令、柴军仲上柱国、柴怀振冠军将军中散大夫、柴士和高平(今山东济宁市)令、柴世安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令、柴庆义阳(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柴由灌弭侵将军、柴令和白马(今河南滑县旧滑县城东)令、柴党世上乐太守、柴焦汉南和令、柴韩真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令、柴江郡主溥、柴加禄光州(今河南光山)都督、柴神宝清野将军、柴奴恒广州(今广州市)主薄、柴钟离乡豪都督、柴挥涯平阳和广平(河北省南部)二郡太守、柴世文郡功曹、柴周、柴秋淑、柴太兰、柴僧业、柴龙、柴散和柴赵显等,世称“柴半朝”。
唐代太原柴绍一支是其先祖于西晋时由邢州南和徙此。柴守礼,后周邢州尧山(今隆尧县西部)山南村人(一说南和人)。与周太祖郭威同里,妹归太祖为后。后无子,以守礼三子为子,是为世宗。守礼从洛阳终。世宗之世,未尝至京第,以元舅礼之。圣穆皇后柴氏,邢州尧山人(一说邢州龙冈人)。与周太祖郭威同里,遂以归焉。太祖微时,喜饮博任侠,不拘细行,后常谏止之。太祖状貌奇伟,后心知其贵人也,事之甚谨。及太祖即位,后已先卒,乃下诏:“故夫人柴氏,追册为皇后,谥曰圣穆”。
周世宗柴荣(公元921-959年),周太祖郭威养子,圣穆皇后之侄。改名郭荣,世称柴世宗。邢州尧山人,生于邢州龙岗之别墅。封晋王,判内外兵马事。太祖崩,遂承大统。他在位六年,改革政治,整顿军事,奖励生产;先后取后蜀的阶、成、秦、凤四州和南唐的江淮地区十四州,又北攻契丹,收复莫、瀛、易三州,这些措施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不愧为一代英主。驾崩,葬河南省新郑市郭店乡陵上村西,陵曰庆陵,庙号世宗,谥曰睿武孝文皇帝。现皇陵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柴宗训,周世宗柴荣第四子,生于澶州之府第,封梁王,显德六年(959年)嗣位,立八月,因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陈桥兵变逊位。入宋,封为郑王,开宝六年(973年)崩于湖北房州,同年十月葬于陵上村庆陵之东。陵曰顺陵,谥曰恭皇帝。从上述柴氏先人的业绩中,表明迁徙到邢台一带的柴氏可谓人才济济、英杰辈出,他们的历史足迹充分显示了这一时期柴氏家族繁衍发展的主脉络。从载入历史的柴氏第一人西汉的棘蒲侯柴武,到西晋的开国任城侯柴诞直至五代周世宗柴荣,表明柴氏家族的文化中心逐渐转移道今邢台地区的平乡县、隆尧县、南和县、任县、邢台县一带,并在这里形成望族,延续长达260多年。从北齐天统年间(565-569年)《柴村寺碑记》中收录的柴氏仕官名单中知,上至将军,下到县令达40多人,这种“柴半朝”现象确实值得人们深入研究。柴诞及其子孙所处的年代,正是西晋永嘉至东晋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导致了北方汉民族十之六七,纷纷南迁。在这种背景下,居住在邢州地区的柴诞家族,处乱不惊,不但没有消沉和南迁,反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有那么多的精英到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做官,最远的北到内蒙包头的五原,南到广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罕见的奇迹。此时的邢州不仅是柴氏家族文化的中心,也是柴氏家族走向华夏大地的新起点。
正是有了像柴武、柴诞、柴绍的众多精英,才铸就了柴氏家族的历史辉煌,也正是有了像柴荣这样的英主,柴氏家族才迈向了鼎盛。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以上所提到的柴氏所居之地的村庄,平乡有南柴、北柴和柴口村;尧山(隆尧)有柴家庄;邢台也有柴家庄。又查任县有柴庄;南和有柴垒(里)村;巨鹿有柴王城。这是邢台柴氏聚族而居,安土重迁,落地生根,不忘始祖的重要体现,也是柴氏文化的一大特征。这意味着邢台一带的柴氏一脉相承,同属一支。7南宫白氏南宫白氏的历史渊源悠久,多以“白香山”、“思命堂”为堂号,为白氏郡望之一。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为晋所灭。虞之公族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为孟明视。孟明视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白乙丙的后代以他的字命氏,就是白氏。南宫白氏的历史渊源悠久,有白氏三进士(白圭、白钺、白杲)、一朝四尚书(白进忠、白友谅、白圭、白钺)的丰功伟绩。其楹联有:“父承子继两世六朝少保,兄前弟后一门四代尚书”;“位列工部、兵部、礼部;爵位一品、二品、三品”。白钺乃白圭之次子,白圭、白钺父子是邢台历史名人,埋葬在邢台南宫南白塔村的白圭、白钺二尚书墓被列为河北省名胜。
白圭,字宗玉,南宫人,明英宗、戴宗、宪宗三朝元老。正统七年进士,历任湖广巡抚、工部尚书、兵部尚书、资政大夫、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并领太子太保衔。受命督造裕陵(英宗的陵墓)和修建承天门(即今天安门)。
白钺,字秉德。白圭次子,进士及第,授编修。累官太子少保,礼部尚书。
其族人后代现居邢台南宫市西白塔村,约1500人,村中约九成的人为世袭白姓。8邢台孟氏邢台孟氏的历史渊源悠久,邢州巨鹿郡自古为孟氏的郡望之一。中国的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邢台孟氏自汉朝以来就在此繁衍,出现了许多名人,尤其五代时期,昭义镇节度使孟方立,滁州节度使孟迁,后蜀高祖孟知祥,后蜀后主孟昶,太子孟玄喆,孟玄珏,孟仁贽、孟仁裕、孟仁操.....自孟知祥立国四川后,孟氏一支传到四川,在那里更是繁衍旺盛,明代时期,孟氏在邢台仍是望族,更是有孟氏昆仲兄弟同时参加科举同时高中进士的“龙岗一门四进士”的科举佳话。9邢台房氏
天下房氏,无出清河.
房氏起源于姬姓,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以国名为氏。尧的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史称丹朱。尧没有把帝位交给丹朱继承,而是禅让给了立有大功的舜。这是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开始。舜继位以后,改封丹朱于房(今河南省遂平县),为房邑侯。其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后代遂为房姓。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守(今河北省清河县东),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并成为一个望族,后又因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也曾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并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之说。
在南北朝甚至更早时期,清河房氏作为当地望门贵族,一直保持着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勃海封氏等望族的通家之好相互联姻。到公元4世纪末,清河房氏与清河崔氏、平原刘氏等家族因战乱部分迁移到山东半岛,成为慕容氏南燕国的上层家族---青齐房氏。房氏家族没有卷入北魏和刘宋在山东半岛的争夺,一直到469年以前,清河房氏一直是“世家大族”意义上的贵族。东晋时,河南房乾被朝廷派到北方游牧民族鲜卑那里做使者,后因中原战乱,无法回到中原,只好留居北地,因鲜卑人把“房氏”称为“屋引氏”,称“屋引氏“, 但心中念念不忘故土故族。到了南北朝北魏时,中原局势相对稳定,其后代又举族南迁中原,并从“屋引氏“恢复为房姓,并在洛阳所在地的河南郡成为望族,被称为"河南房氏"。据《北史》《魏书》等记载,该支先后有北魏骠骑大将军、晋州刺史房谟,隋柱国、徐州总管房兆,隋海州刺史房恭懿,唐武则天朝宰相房融精通梵文曾译<<愣严经>>,玄肃二宗宰相房琯(清河郡公}。
10.宁晋曹氏(资料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