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是电影界公认最难搞的人。
他永远像十七八岁的愣头青,从来不在乎惹毛谁。
随着年纪渐长,我们并没有看到他身上出现应有的内敛之光和让多数人受用的慈祥。
喜欢的说这是天才的骨头,不喜欢的干脆说他是以很man的方式在装。
其实打小,他就开始挨亲妈的揍。
小时候,姜文和弟弟姜武
他轴,不会像小孩那样发嗲,弟弟姜武嘴甜招爸妈喜欢,经常笑嘻嘻地看着亲哥挨揍。
被从小打到大的姜文,外表顽劣,内心敏感。
这份敏感,帮助他考进中戏表演系,与丛珊、岳红、吕丽萍成为同班同学。
作为班里年龄最小成绩最好的那个,老师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
毕业第二年,姜文就被选中拍摄电影《末代皇后》。
当时他22岁,初出茅庐。饰演皇后的潘虹31岁,早已成名。
相较于80年代体系演员潘虹,姜文出道的表现就是震撼的,他仿佛不是出自培养他的那个表演体系。
演过溥仪的人很多,姜文这款,是把傲慢、憋屈和变态融合得最好的。
这一角色,让大导演谢晋相信,他配得上刘晓庆这样的搭档。
《芙蓉镇》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平和理智地讲述了一段动荡惨烈的历史中人性的故事。
它是伤痕文学的一部分,是80年代集体反思作品中闪亮的一部。
姜文以二十出头的年纪,演出了一个中年知识份子对不公平待遇的豁达,对生命的热爱,对爱情的执着,一举摘得百花奖影帝。
另一个奖品是,他遇到了生命中第一个红颜知己——刘晓庆。
这个当时中国最红的女人给了姜文真正的成人礼,也给了他久久难以释怀的人生创面。
这个创面成了他拍摄《鬼子来了》的最大动力。
此时他年仅23岁,生命大门全开,史诗般的人生蛮不讲理地上路了。
此后,各大名导接二连三敲门:
法国人雅克·道夫曼和中国第四代女导演张暖忻的《花轿泪》。
年轻的姜文成功塑造了一个慈爱又无可奈何的父亲,而他的女儿,一度是大他40岁的秦怡;
中国第三代大导凌子风的《春桃》,饰演善良又纠结于世俗的刘向高,再拿百花奖影帝;
中国第四代大导谢飞的《本命年》,姜文扮演劳改释放犯李慧泉,这个孤独而纯净的人物被某些影迷认为是他作为演员的最佳表演;
还有那部把吴镇宇这样的戏精都看跪了的《大太监李莲英》。
上述所有的角色都是他演完之后你觉得没人再能演的,姜文把他们演绝户了。
但这期间最为人所知的却是与首当导演的张艺谋合作的电影《红高梁》。
你可以理解为从艺术的角度,姜文开着天眼。
彼时,张艺谋刚刚凭电影《老井》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的影帝。
时年24岁的姜文和时年37岁的张艺谋,一起在《红高梁》剧组吵了几个月,吵出一部中国最野的视觉故事片。
该片横扫国内外各大奖项,包括金鸡、百花的最佳影片。和国际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亚洲电影首次获得此奖。
姜文饰演的我爷爷,首次在中国银幕中展示出散发着雄性荷尔蒙的动物般的男人。
当时就有人盛赞:这样的演员,500年出一个。
成名后的姜文回大院胡同,灌煤气管理员让他唱上一段,他抡起煤气罐上肩,唱着妹妹你大胆往前走扬长而去。
如日中天的姜文,突然在简历上留下两年的空白。
因为他在孕育一个大的: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可以盖上姜文戳的作品。
此时,一个中国电影圈最有权力的女人推了他一把——刘晓庆。
当时姜文和刘晓庆已经不在一起了,但是刘晓庆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他的才华。
她给他勇气,给她人脉,也给他钱,姜文开始筹备个人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期间,因为缺钱,他抽冷子拍了个人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
在上世纪90年代,这是一部曾造成万人空巷的作品。
彼岸的神话和传说,移民梦和梦的虚幻,天堂和地狱间的撕裂,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
话题、口碑、收视、奖杯、思考,这一部剧都占全了。
据说,当时中国有超过六成的人口看过这部电视剧。
姜文再次刷新了自己的角色,又酷又牛掰地拿走了当年的金鹰奖最佳男主角。
再然后,他就变得越来越酷,与外界的关系也越来越拧巴。
对姜文来说,所谓酷,就是极端的高傲和害羞。
一个记者在给他拍电影的宣传片中发现,这个半生都在面对镜头的男人,面对镜头竟然有些害羞。
姜文的高傲则体现在,他拍电影从来没为钱妥协过。
在遥远的1993年,他敢把计划投资400万的片子,花成1000多万。
他一边挥金如土,一边调动所有关系借钱,还搭上自己的积蓄。从不考虑——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他还把自己漫长的戏份剪到只剩惊鸿一瞥,让初出茅庐的夏雨挑大梁。
因为他发现自己演不好90年代,哪哪都不对。
于是,新手导演姜文,拍出了中国最好的青春片。
1995年,在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全球十大佳片中,《阳光灿烂的日子》排名第一。
它也是1995年票房最高的内地电影,狂收5000万。
姜文还将一个毫无表演经验的夏雨,一举推上威尼斯最年轻的影帝宝座。
一战封神,实现了他拍片之前狂言——我,是中国最好的导演。
然而姜文不是一个吃了什么甜头就迫不及待复制的人。
他的第二部导演作品没有马上出现,有三四年的时间,他一心一意当演员,拍了好几部电影。
《秦颂》没在内地上映,却在20年后被奉为神作。
同样是皇帝,会不会有窝里横的代入感?不存在的。
不仅霸气冲天,与高渐离的相爱相杀还把如今大肆流行的基情四射梗提前了20年。
接拍的《宋家皇朝》,横扫台湾金马、香港金像两大颁奖礼,拿下金鸡奖最佳合拍片。
姜文客串宋家三姐妹的父亲宋查理,寥寥几场戏,却获金像奖最佳男配。
这部电影再次证明:姜文可以在任年龄演任何人的父亲。
《有话好好说》则是姜文与张艺谋合作的又一部作品,它展示了小人物在情势所迫下的疯狂状态,情节的荒诞和情绪的爆发正是姜文擅长的。
有人问姜文,导演天赋这么高,当演员是不是有点浪费了。
姜文却说,那不会,因为他爱演戏,演戏能让他休息,导演则是把他掏空的事。就如同一个外科大夫出身的院长喜欢手术台一样。
姜文执导的每部电影都是一场大耗,少则三年,多则七载。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鬼子来了》,按开画日期,隔了五年;按杀青日期,足足六年。
他舍得花钱,也舍得花时间。
他尊重写实,更在意自己的主观世界的表达,他认为电影是主观世界的真实。
这些观点在《一个电影的诞生》中有精彩的描述,让很多年轻电影人如获至宝。
就像曹雪芹用真实和想象构筑了《红楼梦》,令无数人身陷其中。
姜文亦用《鬼子来了》承载了自己的天马行空,引来众多影迷的顶礼膜拜。
他把大家想当然的抗日电影,拍出了弗洛伊德的视角。
这是姜文执导的作品中,豆瓣评分最高的,在戛纳获得评审团大奖。
姜文说,他拍这部电影是为了治愈,治愈自己三十多年累积在心底的恐惧。
硬汉姜文的内心,偷偷埋着很多恐惧,比如生死,比如爱恨,比如善恶,比如女人,还埋着10年前那段奇情。
马大三的故事是姜文的自传,精神自传。
他希望能正视自己的恐惧,然后达到忘却。
于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躁而不发的巨大张力,在《鬼子来了》里一下子炸了——他用一连串的幽默,点燃了一个巨大的悲剧。
你要摆脱恐惧恰恰要用接近、拥抱死亡的方式。——姜文
片子结尾,马大三人头落地的那一瞬间,姜文爽快了,解脱了,很多人却陷进去了。
因为他们骇然发现:姜文表达出的荒诞人性,竟是自己从来不敢面对的心灵黑洞!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伟大电影,姜文从此被冠以天才之名。
他对这个称呼并不接受,觉得自己还配不上,也不想死的太早——天才几乎等于短命。
但,他接受别人称自己为“英雄”,这部电影是一个英雄所为。
《鬼子来了》因为是在未过审的情况下私自去戛纳参展,他被禁拍五年。
这导致他在之后五年里,只能当个演员。
他倒安之若素。
一方面,他喜欢演戏,演戏单纯,可以令他快乐。
另一方面,演戏可以赚钱,“我导戏基本上是赔的。”
他当导演,对演员的要求极为苛刻。
他当演员,对导演的要求倒很宽松——顶好是新手。
这样,他的话语权跟导演就差不多了。
也由于这个原因,陆川的《寻枪》一出来,不少人问他:这是你的电影还是姜文的电影?
搞得陆川很郁闷。
但陆川是幸运的,和姜文拍戏是痛苦的,可又是一个青年导演的魔鬼训练班。
姜文饰演的因丢了枪而绝望到癫狂的马三,就是他平日丢了家什时的状态。
由此也许可以说明:他是个极端害怕失去的人。
害怕失去,就会想拼命把每件事做好,做到完美,做到极致。
比如他写剧本,都是写好几年;他当导演,必须身兼数职才放心;他用的演员,开拍前必须腌透了才起锅;他要的场景,绝对不考虑成本是什么东西。
这样的姜文,自己痛苦,也让别人痛苦。
这种情况下,姜文基本靠面子接活。他这个人看似铁板一块,其实很重感情。
好在,能与他达成友情的人,水准都不差。
因此,他为朋友接下的一堆杂七杂八的电影,至少在口碑上没输过。
接连参演徐静蕾的导演处女作《我的爸爸》以及次导演处女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看王朔的面子。
两部片子都很成功,亦使徐静蕾成为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女导演。
《茉莉花开》是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候咏,个人执导的第二部作品。
女主章子怡当时正红到发紫,却为能与姜文搭档欢喜不已。
而姜文之所以参演,是因为监制是田壮壮。
他拍《绿茶》,是因为他的朋友张元特别想拍一部很淡很淡的电影。
其实,他不喜欢。但他喜欢和特别有热情的导演合作。
片子一出来,有人说实在想不到姜文和赵薇竟然配一脸。
然而在《绿茶》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当众说某位记者弱智。唉~~
从此,姜文从“记者最难相处的人”进阶为“记者的噩梦”。
有记者曾专门写了一篇“如何正确地采访姜文”,帮助同行避险。
姜文令人痛恨的地方不止于此。
拍摄电影《理发师》时,他与陈逸飞各种不合,最终决裂,扬长而去,男主角被迫换成陈坤。
拍古装电视剧《大清风云》时,因为与陈婉婷分歧巨大,剧组向姜文妥协,将导演换成陈家林。
陈婉婷可是与他合作过《宋家皇朝》唉,还是位女性。
从此,姜文在导演圈内恶名远扬。
2005年,与姜文合作过或者想与他合作的导演们,出于各种目的舒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再惦记这个令人爱恨交织的男人。
因为,他五年期满,可以继续当导演了。
大家纷纷擦亮眼睛,想看他是不是还能横膀子晃?!
是的,他能。
从此,他基本只给自己的片子当演员。以及编剧、剪辑、制片。
从此,他的电影有了相对固定的女主角——他的第二任妻子周韵。
姜文不止一次表达过,女人在他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这在他的每部电影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同时,他又在某些时刻对女性表现得毫不留情。
观众对姜文作品的态度,亦如此。
姜文执导的第三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他个人风格最决绝的作品,他很得意。
我有时候看这个片子,拍成这样,谁拍的?我都佩服,我起码是《太阳照常升起》的粉丝。 ——姜文
该片也为他带来更多的国际声誉,入围金狮金马金像,并获东京电影节“亚洲之风特别提及”。
观众普遍认为:中国只有一个姜文,我们必须好好保护他。
与此同时,票房一如既往地赔。
《阳光灿烂的日子》票房很好,但烧钱太多,赔;
《鬼子来了》是因为根本没在国内上映,赔;
《太阳照常升起》是因为多数观众表示看不懂,赔。
姜文觉得,这不是他该在乎的事儿。
他坚定的地认为,一个导演,不该负责考虑钱,包括投多少钱、赚多少钱、赔多少钱。
他还始终认为,他现在的电影,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让现在看不懂的人产生醍醐灌顶的快感。
你说看不懂,他觉得那一定是你的问题,为什么不带着脑袋多看两遍。
嘴是一如既往的黑,但其实他挺受伤的。
一方面,这如同把自己的心血倒进下水道;
另一方面,终其一生也无法令母亲满意的姜文,其实一直内心深处有不被人知的自卑,特别渴望听到赞扬声。
如果不是王朔所言,谁能相信:
几年来,他无数次易稿,在自我意识和观众理解之间挣扎、犹豫、摇摆。
几年来,他不知疲倦地与各式各样的人长谈,说服、解释、施展个人魅力和手腕,微笑、客套、无比耐心和好脾气地循循善诱。
所以,姜文电影根本不可能两全其美?
他冷笑:我可以拍出既让观众看懂,自己还能站着把钱挣了的电影。
姜文最大的狂,就是说到做到。
《让子弹飞》被认为是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站着挣钱的经典案例。
姜文第一次采取全明星阵容,高潮迭起、台词超拽、放荡又纯情,能让人笑出眼泪。
但,它仍保持鲜明的姜文特色,荒诞、深刻、幽默、躁烈、充满符号和多得数不清的隐喻。
豆瓣评分高达8.7,好于 97% 喜剧片,好于 95% 剧情片。
追平《阿凡达》最快破4亿纪录,成为首部票房过4亿的贺岁片。
总票房6.61亿,位列2010年度内地票房亚军,投资人第一次在他身上赚到钱,还不少。
这部取得全面成功的姜文电影意义不仅仅在于在票房和口碑双赢。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认为姜文长大了。
在中国电影市场如此繁荣的情况下,多少烂片都能屡创票房神话,姜文这样有品格的天才只要能拍出大家看懂的故事,成为一个有品质的票房收割机,对中国电影当然是好事。
一句话,钱让姜文挣了,大家觉得值。
然而事实证明,我们想错了。
又一个4年,按他一贯的节奏姗姗而来的《一步之遥》。
豆瓣评分创下他个人最低,只有6.3。
观众认为,他又回到不想让我们看懂的状态,并且更加过分。
一些人表示:他太超前了!
又一些人断言:他被惯坏了!
也有人认为:他不懂节!制!才!华!
不管咋样,这部电影首映当天还是创下高达66%的全国预排片。
最终票房5.13亿,在当时绝不算少。但相比于3亿的投资,天知道是否已经收回成本。
此情此景,让姜文吐出了那句让太多人对号入座的话——
我再也不干包饺子喂猪这种事了。
大部分人将之解读为对观众智商的轻蔑。
通常一个导演票房失败,首先要总结是不是和观众口味脱节,为什么个人的有趣成为大众的无聊。
姜文不,他觉得电影不是一个茶余饭后供人消遣的东西,生命中廉价的娱乐太多了,何必再多一个电影。
电影应该是理想的涂画、超凡主张的表达,人类上半截的精华。
又一个四年,《邪不压正》开画。
看懂的人会觉得,这是继《鬼子来了》之后又一部伟大的作品。
作为一部文学改编作品,他完全拆烂了原著的框架,尽情构筑自己的主观世界。
中国爸爸、美国爸爸、日本人、想当皇帝的大师兄、梁启超被割错肾的医院、七十岁的美妇人、如女神般的周韵,众多让人猜谜的符号凑成了一曲疯狂的交响乐。
故事很通俗,甚至很多都是历史真事,可大部分观众还是get不到。
因为,姜文拍了一个无法与人分享的话题,这个话题太深、无论谁解读对会发现里面藏着一句针对自己的粗话。
连最爱解读的影评人都不敢解读了,这部神作就成了没有攻略的风景。
很多人说与《我不是药神》连贯的、冲击泪腺的故事相比,《邪不压正》味同嚼蜡。
可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告诉我们,讲故事这种事对姜文来说就像吃饭一样简单。
虽然上次说了不包饺子给猪吃的气话,他还是忍不住想给观众比故事更高级的东西。
与4年前不同的是,这一切对他都是意料之中的事,票房还不错,看起来能收回成本,该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费劲口舌也懂不了,他认了。
这大概是他25年来首次接拍的电视剧叫《曹操》的原因。
那个被无数豪杰追随的超世之杰。
那个被天下人骂的天下人。
姜文,越来越不啰嗦,一句话把天聊死。
因为别人的问题,于他毫无价值;而他那颗热乎乎的心,也无求奢侈的珍惜。
他买下《邪不压正》的原著《侠隐》的时间,早在十年之前。
剧本写了好几年,到了拍摄时还在改。一直改。
饰演“影评人”的史航每次向编剧李非打听剧本,他就会“像从兜里掏毛票一样”递来几段词,压低嗓子说:“就这些,先拿着用。”
彭于晏有一场戏穿的中山装换了一件,姜文一眼就看出扣子大了0.1厘米,要他换回原来的,所有镜头重拍。
他对待这个世界就像对待他的母亲,已经尽力讨好,但没用。
因为他讨好的方式,不是人家需要的类型。
人家需要的,他又不屑。
你什么时候摸着你的心,按照你的冲动,忠实于你的主观世界来搞个东西,什么时候才有可能赢得未来的观众和市场。——姜文
他觉得简单的,别人觉得好复杂;他觉得精彩的,别人觉得好无聊。
这是姜文的悲哀,也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一直生活在误解中,你就别怪他会刻薄、会小心眼。
好在,沟通不畅,从来不会降低姜文爱的能力。
就像母亲去世后,姜文更加纠结于自己为什么一直没能令她高兴。
而今,他终于开始筹划二十多年前就买下电影版权的《父母爱情》,初定2020年上映。
2014年电视剧版《父母爱情》原定男主角就是姜文。
书中嫁给土气军官的资本家大小姐安杰,正是她母亲的样子——
无论身居高位的丈夫,还是功成名就的儿子,在她面前,就是莫名气短。
同年,他迄今惟一一部大女主电影《施剑翘传》,由爱妻周韵领衔。
从来不向任何大师致敬的姜文,开始诚心诚意地向女人致敬。
恐怕这是姜文独特的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电影,可以没有姜文,因为四年才一部电影的他在票房市场中渺如微尘;
中国电影,不能没有姜文,因为他是不被市场裹挟的一块坚硬的骨头。
英勇的、荒诞的、孤独的……惟一的。
被娱乐太久的我们忘了,真正对社会有益的往往是那些非娱乐的东西。
保护姜文,也许就是保护我们的心灵深处,保护姜文,也许就是保护这个世界。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文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