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能升级的刚需驱动下,“智能制造”正在成为企业的下一个风口。
近日,《中国智能制造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必须把推进智能制造作为培育先进制造业的新动力来抓”。“智能制造”成为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绕不开的热词。
另一方面,中投顾问今年5月的相关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制造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研发阶段,仅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段。而90%的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实现程度较低的原因在于智能化升级成本高,抑制了企业的升级需求。
在位于浙江杭州北部的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澎湃新闻(www.)记者走访发现,在产能升级的刚需刺激下,商业嗅觉灵敏的浙商已经成为先行者之一。他们纷纷掷重金引入自动化设备,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线改造成智能生产线。当问及智能制造升级过程中有什么“硬骨头”时,企业一致表示,人才能不能随着生产线的升级而匹配成为最为共性的难题之一。也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如何将“过时”的老设施融入到智能制造新领域中的烦恼。
“浙商对市场有着非常灵敏的嗅觉,明白如果不走智能制造这条路,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很容易被淘汰。”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产业发展局局长王永忠表示。2016年,在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30多家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开展智能制造,130多个项目实施机器换人。
比如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它的数字化智能制造基地是工信部评出的64个“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之一。
据了解,老板电器总投入7.5亿元,在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无到有地建造起智能化工厂,并在2015年9月投入生产。“随着老板电器每年30%的销售增长,智能制造成为产能升级的刚需。”该公司生产三部部长仲崇善表示,尽管前期是重资产投入,但智能化生产后,所需人力从800多人减少到500多人,仅人工费一年可节省4000万元。更为重要的是,智能制造升级后,生产线可实现250万台的年产量,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产业优良率提高20%以上。
杭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二家拿到纯电动乘用车生产门票的企业。在今年9月的G20峰会上,长江汽车的纯电动中巴车、商务车作为唯一进入核心区服务的纯电动汽车品牌亮相。
在长江汽车位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厂房内,一辆还未成型的中巴车经过扫码正式进入生产线,不管流转至哪个工位都会被感知和控制。在传送带上,这辆汽车的前后可能是和它外型不一的另一款商务车,而柔性的设置使得同条生产线可以“一心二用”,灵活在两种车型之间切换夹具。10秒之内,1700多个感知点、3000多个控制点全部切换完毕。
长江汽车的生产车间内,机器人正在协作加工一辆客车。
这是国内客车行业里唯一一条柔性生产线,年产量可达2万辆,总投入达10亿元,已于今年4月17日批量生产。
另一个出现在G20上的浙商身影是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各国政要的专车驶向会场时,春风动力生产的护卫摩托车在车队前锋。作为主要生产全地形越野车和摩托车的民营企业,春风动力如今独占中国全地形越野车出口60%的份额,是雪豹突击队反恐用车的定点购买企业。
在“生产指挥中心”,澎湃新闻记者看到,巨大的显示频上,生产数据分析所得的各式图表实时更新。据工作人员介绍,车间布有126个摄像头进行安全监控。每个生产设备装有物联网终端,销售订单一生成,系统将自动采集数据,排出生产计划,自动配送到每台设备。
春风动力的智能制造指挥中心。
尽管实现了数据化生产和智能化控制,但春风动力信息管理部经理金兴宜坦言,中国企业要想达到德国工业4.0的程度,还有一段路要走。“我们是传统的制造业,在这中间每一步探索的过程中会发现,人员遇到瓶颈。”金兴宜说。
这一点得到了老板电器和长江汽车的共鸣。老板电器工艺总工程师曹永祥表示:“职工的技能和水平都需要提高,不光是引导操作,维护设备等这些方面都要提升。”此外,曹永祥总结老板电器在智能制造升级中的经验时说,技术依然是难点之一,智能制造对技术的要求不仅仅是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简单融合,还需要对大数据的处理。
对于自2006年就从浙江温州搬工厂到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春风动力来说,它还有一个很多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智能制造升级中会碰到的麻烦——如何处理之前建设使用的老网络、老生产线和精加工设备等等硬件设施,如何充分利用老设施,把它融入到智能制造的新领域内。
“我们其实在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也是一步一步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金兴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