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翻译英语中的“I Love You”再简单不过了,最美的翻译不是“我爱你”,而是那一句“今晚月色真美”,日本的“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在翻译课上这样教导他的学生。虽然这个故事无从考证,却早已成为网络空间里的都市传说。若论夏目漱石在日本文坛的地位,必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夏目漱石
12月9日,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的二松学舍大学8日向媒体展示了夏目漱石造型的智能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借助身体动作说道:“竟然已经过去100年了,现在十分感慨。”并朗诵了夏目漱石小说《梦十夜》中的一段。为什么是100年?因为,一百年前的这一天,“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因病去世。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日本近代作家。他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
国民大作家
夏目漱石不光是在日本文坛享有盛名,对中国的文学也有很大的影响。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他:“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登在俳谐杂志《子规》上的《哥儿》、《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1908年,鲁迅住在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旧宅里(东京本乡区西片町十番地乙7号)。
鲁迅还翻译过夏目漱石的著作《挂幅》和《克莱喀先生》,并在《华盖集·忽然想到的》中首次将夏目漱石的“余裕论”译介到中国来。巴金也曾承认夏目漱石的作品对自己的创作曾有影响,称他是自己的“日本老师”。
2000年,日本《朝日新闻》发起“一千年来最受欢迎的日本文学家”的调查。在两万多张选票中,夏目漱石以3516票高居首位,这与夏目漱石那“国民作家”的称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就连之前发行的一版1000日元钞票上,都印有夏目漱石的头像。由此可见夏目漱石及其作品在日本文学界及大众心中的地位。
1000日元的纸币上印有夏目漱石,2004年11月改为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
1867年2月9日,夏目漱石出生于江户,由于他出生时家道没落,两岁时被寄养在严原家,十岁后回家。但是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母亲在他15岁时去世。于是,十九岁时就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夏目漱石一生创作了207首汉诗,这与他自幼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不无关系。1881年4月,15岁的夏目漱石进入“汉学塾”二松学舍学习,他与中国古典文学有了更多的接触。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他阅读了包括《左传》、《史记》、《汉书》在内的重要作品,以及诸多唐诗、宋词。
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从这一年开始他开始用“漱石”的笔名。
1890年,23岁的夏目漱石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青年时期的他接受了汉文学所蕴含的道德观念、英国文学中的启蒙主义思想以及俳谐文学中的文人趣味和美学观点的影响,大学期间已不时发表学术论文,从事俳句写作。
1899年8月,他于《杜鹃》杂志发表《评小说》一文。此时,夏目漱石才刚刚32岁。文学才华已势不可挡。
1900年,夏目漱石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国留学两年。留学时期,夏目漱石体认到所谓的英国文学和他以前所认识的英文有着极大差异,精通英文不足以增强国势,这使夏目漱石赖以生存的理想几乎幻灭,再加上留学经费不足,妻子又因怀孕而极少来信,他的神经衰弱因此更为加剧,一直到回国后他始终为神经衰弱所苦,但也刺激他更专注于写作。
对于这次留学,他曾说自己是“怀着被英国文学欺骗的不安之念开始了伦敦之行”,而借着这次机会,他试图想弄清楚“文学是什么”和“文学的作用”等问题,以及进一步探究明知维新时期下的日本的“全盘西化”的做法的利弊。当时的日本在学习西方时颇有疯狂之势,甚至有人扬言“脱亚入欧”,完全抛弃日本文化而选择西方文化。这些情况都成了夏目漱石后来在创作、演讲中批判的靶子。
留学后,夏目漱石开始了文学理论心得之作——《文学论》的书写。在夏目漱石的《文学论》的理论构筑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论证方法是西方经验论哲学以及心理学理论,思想的基础却是汉学中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这一经国济世的“有用之学”。
1905年,38岁时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
夏目漱石所著《我是猫》
夏目漱石借猫的口吻,对明治维新时的社会进行讥讽、批判和嘲笑,展露了日本的诸般病态。例如,铃木藤十郎对珍野苦沙弥说的那句“要是没有和金钱情死的决心,就做不成资本家”,就暴露出了那时的资本家的嘴脸,而珍野苦沙弥那句“我从在校时就非常讨厌实业家。只要给钱,他们什么事都干得出”则是夏目漱石对拜金主义的批判。众多的讥讽及批判,让《我是猫》给了当时的日本民众“当头一棒”,好让他们从病态的精神世界中醒来。
不难看出,夏目漱石是一个有着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家,即使有着《伦敦塔》这样的浪漫主义创作,他的写作主流还是像《我是猫》、《哥儿》等以人物主观反抗社会客观现实的作品。
他那深刻的思想及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成了他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的明显区别。这样的“反自然主义”的风格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也大有影响,形成“以尖锐的批判精神针砭社会现象”之势。
(文中资料来源于中新网、界面、百科、老照片等,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