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2011年,郝蕾萌生了为大众提供免费身心灵公益课程的念头。她记得《金刚经》的句子:“财布施不如法布施。”能否把曾带领她走出心灵困境的方法传递给更多人?她把想法和导师李俊商量,两人一拍即合。郝蕾认为昂贵的学费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亦不利于扶助大众。“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大部分以此盈利的工作坊都很贵。心灵受苦的人要么生活不顺利,要么工作不顺利,总之处于人生低谷。再让他们花很高的费用去上课,不是更抑郁了吗?”她于是成立了“浮屠身心灵”(ftsxl-gzf),坚持不收费、不盈利的原则,为此还拒绝了许多商业合作邀请。
从2013年至今,工作坊的家排课程不定期举办,均由李俊老师带领,每次20位左右学员参与。课程地点几经辗转,由高档会所转移到“七彩云南”,再到798映画廊,多是靠郝蕾刷“人情卡”,友人无偿提供。
课程地点最终在去年夏天固定下来,就在郝蕾的工作室新址。那是一个空旷的房间,二十个简易懒人沙发环形摆放在地板上,营造出舒适自在的氛围。进门左侧的书架上摆放着几排心灵成长书籍,学员可以任选一本作为赠书。课程类型也逐渐由家排扩展到中医,再到5月份即将举办的曼陀罗疗愈。越来越多的老师参与进来。她的坚持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时而引来朋友的惊叹:“你竟然还在做这件事!”他们以为她只是三分钟热情。
她自己偶尔会来课堂上看看,也会把影视圈的好友请过来参与。三月份的家排课上,她坐下来跟大家一起上了两天课,像普通学员一样做自我介绍,并在现场做了一个家排个案。整个过程中,素颜,衣着简单,把最日常的状态坦然地暴露在一群陌生人中。有学员窃窃私语:“她跟电视里感觉不太一样啊。”言下之意,她的做派太不“明星”了。
作为释迦牟尼的忠实信徒,郝蕾拒绝当励志榜样,也不想做心灵导师。尽管开工作坊是为了疗愈他人,但她相信最终的疗愈不是来自身心灵课程——“你不去医院,医生不会到家里给你治病。如果你能走进工作坊,就已经疗愈了一半。改变只能由你自己推动发生。”——编者按
首次接触家排:她们是在表演吗?
心探索: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家排的?
郝蕾:其实我接触家排很偶然。2009年,我看了魏斯博士的《前世今生》之后,对催眠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一天大半夜,我上网查资料,查到了李俊老师当时所在的一家机构,里面有很多心理医生、催眠师。我看到李俊老师的面相觉得非常舒服,可能是某种缘分吧,于是我就打电话过去咨询。接电话的人提醒我,还有年纪更大、更资深的老师,我说不,就找李俊。
见到李老师之后,他并没有给我催眠,只是叫了两位工作人员进来,让她们一个代表我妈妈,一个代表我姥姥。当时的效果让我非常震撼。李老师也没有说这是家排,什么都没说。我是职业演员,所以我第一反应是,她们在演戏吗?但是怎么可能演得这么好?完全忘了催眠的事,就说我很想跟他学习。于是他做沙龙或者上课时,就会叫上我。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慢慢地想到去创建一个公益组织,通过家排帮助更多的人。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感觉到自己做的这份工作特别棒,帮助了很多人。李俊老师也很伟大,是心怀善念的引路人。
心探索:演戏跟家排的原理有相通之处吗?
郝蕾:看起来很像,但其实不是。首先大家不是演员,即使是演员,也不可能呈现得那么真实,只是形式上比较相似。我也让编剧廖一梅来上过课。她看了两天,没有做个案,也没有人找她做代表。之后她对我说:导演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职业。家排有“进入”和“退出”的仪式,但演员,不管进入一个多么苦难的角色,你都不能离开这个状态,导演会要求你必须保持这个状态。可是她同时又说,如果所有的剧场排练都能达到这种效果,那所有人都是超级好的演员。因为你站对了位置。
好演员控制情绪,就像控制双手一样
心探索:接触家排对你的工作有影响吗?
郝蕾:在家排现场见到各种不同的人和他们千姿百态的人生,这也对我的表演有启发。另外,如果一个虚拟灵魂被我们演好了,它就可能会真的存在在人们心中。以前我没接触家排的时候,也会受角色影响。虽然我竭尽全力去分开,但我的生活还是会莫名其妙地发生改变,不知道艺术和人生谁影响了谁。但接触了家排以后,我就会给自己做仪式。到了拍摄现场,我就是角色,但是一回来,马上是我自己。比如电影《亲爱的》,我们几乎每场戏都哭,可是在现场一停机就欢乐得不得了,我跟黄渤天天开玩笑。好演员控制情绪,就像控制双手一样。
心探索:你怎么理解家排和催眠的作用?
郝蕾:它们是不同的维生素。家排是让你看见自己的潜意识,催眠是疗愈你的潜意识。我觉得催眠可能更神奇一点,有些潜在的困惑在催眠状态下不知道为什么就消失了。我是一个胆子特别大的人,什么都不害怕,但冥冥之中老觉得自己在恐惧什么,具体是什么也不知道。比如走在马路上,突然有个人走过来吓一跳,但我也并没有集中精力在想事情,所以无法解决。通过催眠,我对很多事情都能慢慢放下来,不再恐惧了。
身心疗愈并非唯一拐棍
心探索:举办课程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
郝蕾:从第一次开课就说,不希望学员再一次出现在我的课堂上,我们现在报名都把没来过的新学员往前排。不是我不欢迎他们,而是为了让他们带着修复的状态回到生活中。可有的人就是“课迷”,没有课活不下去,总是一再地回到课堂上,反复诉说同样的问题。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反而是害了他。
心探索:“课虫”依赖症,没法自己走路了。
郝蕾:身心疗愈不是唯一的拐棍。工作坊是一个很温暖的场域,每个人都不会带着敌意进来,都愿意帮助大家。但这样的疗愈场域不用非得在课上,如果回到生活和工作中不是更好吗?人创造快乐还是要靠自己。
有人告诉我,收费有时候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有些人付了费才会特别认真,要不然他觉得课程没什么价值。确实有些学员因为是参加公益课,所以迟到早退,比较随意。并且,也不是所有老师都愿意来上公益课,因为他们是以收费课程来维生的。我们虽然也为老师付费,但肯定比不上几十个人的学费,只能尽量为大家请优秀的老师过来。
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心探索:很多人想不到你能坚持做工作坊这么长时间,动力在哪里?
郝蕾:成功的终极法则就是坚持。当你们都放弃的时候我还在做,不用怕,总归有一天会成功的。我觉得自己的福报非常大,拥有慈悲心,还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这几年太多活不下去的人走到课堂里来,两天以后,他至少可以微笑着和大家打招呼,那一刻我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我跟工作人员说:你们都是周末来加班,也没有加班费,都很辛苦。毕竟我要做慈善,但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来做慈善。他们每次都特别真诚地对我说:“我们都是期盼着上课。有时候工作压力比较大,这两天课程结束,我们自己也得到了疗愈。”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希望浮屠身心灵越来越好,成为有影响力的公益组织。
心探索:身心灵的圈子是相对小众的,你在把这些内容介绍给公众的时候,大家能理解吗?
郝蕾:我至今还没有听到质疑的声音。或许我们太缺乏信仰,太需要心灵的滋养了。2008年去台湾,诚品书店的第一排全是身心灵书籍。现在内地也逐渐变成这样了。机场书店的情况最具代表性,因为店面都非常小,如果书不畅销马上下架。仔细看,里面摆放最多的不是佛教书籍就是身心灵自助书籍。
去讨论家排、催眠具体的科学原理没有意义,关键是它是否能治愈你的问题。我们往往头脑想得太多,才造成各种困扰。有时候不用管太多,能解决问题,其实就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