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一寸山河一寸血,千万青年千万兵”的全民族抗战热潮中,从黄冈这块抗战热土上,先后走出了四支抗日武装,在伟大的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四军第四支队
新四军第四支队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主力部队之一,其前身是诞生于鄂东地区的红二十八军。
抗战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停止内战的指示精神,坚持在大别山区的红二十八军政治委员高敬亭主动致函国民党鄂豫皖边区督办公署主任卫立煌,提出举行停战谈判的倡议。1937年7月27日,双方在安徽岳西经过谈判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根据协议,9月上旬至10月下旬,红二十八军和活动于大别山区的地方游击队(包括鄂东的黄安、麻城、黄冈、浠水、蕲春以及鄂皖边的30多个便衣队),陆续集结于黄安(今红安)七里坪和礼山(今大悟)吕王城、宣化店一带。
1937年12月,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红二十八军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为司令员,林维先为参谋长,萧望东为政治部主任(后戴季英)。整编扩充后的第四支队下辖第七、八、九团和手枪团、直属队,共3100多人,人数位居新四军各支队之首。
1938年3月8日,四支队在七里坪沙滩上召开东进誓师大会之后,开赴皖中、皖东抗日前线。4月,四支队于皖中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开展抗日斗争,建立抗日敌后根据地。5月12日,四支队一部在安徽巢县蒋家河口伏击乘船的日军,歼灭日军20余名,缴枪10余支,从而打响了新四军组建后的抗日第一枪,揭开了华中敌后抗战的序幕。
从6月下旬开始,为策应国民政府军的“武汉保卫战”,四支队一面坚持皖中,一面潜近合(肥)安(庆)公路两侧积极寻找战机,并先后发起了范家岗、棋盘岭、椿树岗、铁铺岭等十多次战斗,击毁日军汽车百余辆,毙伤日军数百名,并缴获了大批战利品。9月3日,四支队在安桐公路棋盘岭伏击战中,炸毁日军汽车32辆,击毙日军54人,伤62人,缴获步枪20余支,取得新四军挺进华中抗日以来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9月中旬,四支队一部在舒城椿树岗连续3天伏击过往日军,先后击毁日军汽车10余辆,歼灭日军近200人。经过一系列战斗,牵制了日军兵力,有效地迟滞了日军的“西进”。
截至1939年4月,战斗在皖中、皖东广大地区的四支队发展到近万人,对日伪军作战90余次,共毙伤日军1700余人,俘12人;毙伤伪军600余人,俘400余人;歼灭土匪及反动武装3700余人。至此,第四支队初步打开了皖中地区的抗战局面,为建立抗日根据地打下基础。
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第四支队划归其指挥。6月,高敬亭被错误处理,四支队随即进行了整编,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徐海东兼任支队司令员(后张云逸兼),戴季英任政治委员(后郑位三),副司令员林维先,参谋长谭希林,下辖第七、九、十四团。
7月1日,以四支队第八团为基础,组建了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政委郭述申。不久,四支队挥师北上,开辟了以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五支队则开赴津浦铁路以东,开辟了以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经过两个月的连续战斗和发动群众,四、五支队初步打开了皖东敌后抗战的局面,从而为打退国民党顽固派挑起的反共磨擦,实现皖东抗日形势的大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1940年1月,四支队归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3月,四支队与五支队协同作战,在新四军苏皖支队和挺进纵队的支援下反击国民党顽军的进攻,取得定远战斗的胜利,旋又取得来安县半塔保卫战的胜利。8月,四支队一部协同五支队开辟了淮安、宝应新区,并打通了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的联系。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2月,四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五支队改编为该师第五旅。至抗战结束,以原四支队部队为主体的新四军第二师在淮南开辟了拥有330万人口、3万平方公里的解放区。
独立游击第五大队
独立游击第五大队的前身是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系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外围直接组织和领导的最大的一支抗日人民武装力量。
1938年10月24日(即黄州沦陷次日),中共黄冈县委领导的秘密游击队在杜皮张家山正式打出“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的旗号,队长张体学,指导员文祥。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成立后,即四处张贴《告黄冈父老同胞书》和宣传抗日的标语,并开始公开发展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遗址展队伍。11月,鄂东特委副书记方毅率领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1个中队袭击了淋山河日军据点,打响了黄冈敌后抗日的第一枪。至12月,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已达400余人。
1939年1月,鄂豫皖区党委为使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取得“合法”名义,以解决给养问题,经与驻防大别山区的国民政府军第二十一集团军谈判商定,将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并划定麻城夏家山、黄冈芦泗坳一带为其防区。
整编后的五大队共有4个中队730余人,大队长张体学,副大队长丁宇宸,政治处主任文祥。五大队组建的同时,成立了五大队军政委员会,作为党的领导机关,统一领导五大队及其活动区域的军事、政治和党的工作,书记方毅(1939年2月谭希林接任),副书记刘西尧。1939年4月,刘西尧接任军政委员会书记,张体学任副书记。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