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说千百次也不为过),其他所有站位,本质上都是推卸责任。
而这两人思考的角度都认为是新关系“碍了事”,甚至是求助者责难自己“碍了事”,一个想解散战队,一个想自动退出,才让事情显得这么复杂和棘手。
② 接受狗血道理的催眠,没有捍卫自己心底的善意,也舍弃了共同利益。
求助者担心如果对孩子管教严格会被带上“狠毒后妈”的帽子,如果讨论孩子与原来家庭连接太密会被先生指责“太狠心”,所以,不敢和孩子开诚布公谈论这些事,也不知道和孩子保持多远距离才合适。
态度越模糊,越无法建立一个坦诚真实的关系,孩子越容易感到不安而躲闪。越躲闪,求助者越自我怀疑,对婚姻越难以清醒认知。
其实,作为旁观者,求助者也觉察到了其中的问题,即一味妥协和不一致的教导对孩子不利,先生离婚对两个人是两败俱伤。可是,明明心里有足够的善意,明明两个人的感情还想要经营,却被这套狗血逻辑绑架而无法抗议,这是自尊与价值感不足造成的。
最后,作为目前婚姻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孩子。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孩子在父母离婚后变化这么大呢?也有两个原因:
① 缺少一个一致性的、可信赖的家庭支持系统。
这是一个10岁的孩子,许多价值观、规则方面都需要父母引导和身体力行的示范,而在许多关键的事情上,孩子得到的是不同的答案。
爸爸爱妈妈么?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想把孩子往进拉,一个想把孩子往外推。矛盾还不仅仅包括这些,根据这位父亲的行事风格,我想孩子对于父母为什么分开、将来怎样照顾自己,恐怕也没有得到过一个正面、踏实的答复。
一切都如此未知和矛盾,孩子怎么会对父母和家庭有信任和依赖呢?如果只能孤独面对,离家这样的方式也就不难理解。
② 缺少用心的关爱与感情支持。
不得不说,在这个阶段,孩子的父母、继母,都为自己的婚姻状况自顾不暇,所做的行为目的也都在于克服自己的焦虑感——无论是继母努力的和孩子拉近关系,还是父亲一个劲的表示内疚,还是生母为了加强关系而无微不至。所有人在这个情况下,都没有多余的心力去体察孩子真正的感受和需求。
这种面对重大变故,害怕被亲人抛弃,害怕不被新家庭接受的感觉,确实会驱动一个孩子的“孤儿感”:不如我先自己抛弃自己。而这细腻敏感的心情,估计家里人更是看不懂。
这个案例,带给我们的反思是什么呢?
第一,警惕“传统”的男人/女人。
他们常常以“别人都说”为由把分辨与选择的责任抛给社会,以“孝道”为由把照顾父母的责任抛给另一半,以“为了孩子”为由把自己决策的责任抛给孩子,而且非常擅长用低效的行动制造自我牺牲感,引发对方内疚。
而他们对自己,本质上也相当无情——深信自己是一个满足别人期待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有独立人生的人。他们很可怜,但请不要被他们绑架。如果自己就是,那多想想是不是要给自己松松绑。
第二,运用对婚姻更理性的视角,从纷繁的现象里看到问题本质。
要理出头绪,确实需要善用专业、第三方的资源,交流评估自己的情况。
第三,最根本的还是要进行内心建设,增加自己的价值感和自主性。
我们许多担心和恐惧都有情可缘——群体的许多评价和社会压力确实会造成伤害。所以,只有我们足够强大和清醒,才能分的清楚哪些是乌合之众的愚昧之言,哪些是有价值的提醒和借鉴,什么时候该抱团,什么时候要独行。
咨询师推荐:杜潇婷,幸知在线高级情感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接受多年萨提亚家庭治疗体验与技能训练,并坚持在生活中亲身实践。能通过对当下状态的精准感受找到来访者的成长点。擅长方向:婚恋关系的发展与持续、个人成长、情绪、父母关系、人际关系 。
微信搜索“潘幸知”或 sharpshow 免费获取文章,学习女性情感自立,探求婚姻幸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