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妇产科事业,解除了女性的痛苦,分享帽子的喜悦,放弃了一个女人应该享有的爱和家人的权利。1940年,她晋升为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首位华裔女性主任。在协和,外国人获得这个职位也绝非易事。但是,由于高超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当妇产科主任空缺时,医院方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位黑皮肤、大眼睛的中国女医生。幸运
神总会眷顾那些勤奋而有准备的人,那些勇于承担责任,胸怀大爱的人,那些坚持不懈,奋斗终身的人。奋斗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责任让生命充满意义,压力让我们不断成长,成就让我们充满自豪。
不要抱怨生活艰辛,其实奋斗也是幸福的一种,不是吗?
大爱如天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协和医院关门。
林巧稚在北京弄堂小胡同10号租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以平民大夫身份穿街走巷。在中华民族惨遭蹂躏和杀戮之时,她用一双美丽的手迎接着民族一个个新生命、新希望。
身单力薄的林巧稚,总拎着一个特殊的出诊包,包里带着现金,用来资助那些贫病交困的病人,药费分文不收。
她经常去那些漆黑、脏乱、偏僻的小胡同出诊,给那些在日寇铁蹄下痛苦挣扎的父老乡亲倾注一腔热血和一片爱心。
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医院恢复,林巧稚回医院任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在短文《打开协和窗户看祖国》中写道:
协和的窗户打开了,竖起了五星红旗……我们为祖国伟大的进步感到光荣骄傲。
她用自己的大爱为祖国献礼,为人民服务,她的心中只有妇女和儿童的保健事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大爱谱写一曲曲壮歌,鼓舞激励着每位有志青年。
深秋夜晚的月光把窗户映照成淡青色,像是医院看X光片的荧光屏。
林巧稚还在灯下查阅资料,一位患者让她在心底深处不能释怀。
患者董莉,31岁,结婚6年才初次怀孕,怀孕数月有轻微出血的症状,她担心流产,来协和检查,结果发现宫颈处有乳突状肿物,怀疑为恶性肿瘤。这样的情况,必须尽快手术,切除子宫,防止癌肿扩散,以保全患者的性命。
林巧稚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为患者的幸福考虑,反复研究董莉的病理报告,发现异常,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患者出院。
林巧稚拉着董莉的手,深深叹了口气说:
我当了20年医生,头一回碰到你这样的情况,你把我的头发都愁白了。
回家后有什么不舒服,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立即来医院,立即来找我。
正是她的敢于担当,敢于探索挑战的精神,科学严谨的医学态度,以及她的坚持与仁爱,才没有让一个生命消失,让董莉做了妈妈,女婴取名为念林。
孩子是母亲的天使,婴儿是人类的天使,那些迎接新生命的人是守护生命的天使。
几年以后医学界得出了结论,董莉所患的宫颈肿物是一种特殊的妊娠反应,被称之为蜕膜瘤,虽然具有瘤的形态,却不是真正的肿瘤。
这一结论至今在妇产科临床中广泛采用。
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光明从黑暗中诞生。
1950年,一位内蒙叫乔淑梅的患者,因新生儿溶血症连续夭折三胎后写信求助林巧稚。
她查遍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提出和进行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约有关专家座谈,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圆了乔淑梅的母亲梦,她又创造了奇迹,填补了空白。
她说:“我对妇女、儿童充满了爱,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那是一首绝妙的生命进行曲,胜过人间一切最悦耳的音乐。”
她用最美丽,最温暖,最给病人战胜病痛力量的微笑关爱着妇女、儿童,如同一米阳光,给予生命旺盛成长的能量。
1959年,林巧稚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春蚕到死丝不断
文革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
林巧稚被划为“重点改造对象”、“反动学术权威”,被发配到病房做护工,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工作她都做的一丝不苟,每天仍以最美丽,最温暖的微笑努力工作。
毕竞,她还没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了。
看着协和几十年的规矩被破坏的荡然无存,学术气氛淡薄,医护人员对业务不专心,门诊室毛哄哄,大查房借故取消,她的学生闭门哭泣,她以最严厉的语气鼓励他们,重振医风,支撑着风雨飘摇中的协和。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
只有微笑面对,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返回中国。
在首都医院,经检查,她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
患病期间,她开始在轮椅上、病床上写关于妇科肿瘤的书籍,4年后,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完成。
1980年12月2日,病情加重被送进医院,但她还坚持工作,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
林巧稚逝世后,平生积蓄的3万余元捐献给首都幼儿园、托儿所;遗体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周围的海面上。
这位鼓浪屿的女儿,终于魂归故里。
林巧稚的同乡,曾三次由她亲手接生的作家冰心说:“她不平凡的形象永远在我的心中闪光!”
“一辈子的值班医生”是她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有了这种定位,她的生活简单而丰富、充实而宁静。
床头那部电话是她唯一的伴侣,胸前的听诊器是她最珍贵的财产,可她的一生是极其丰满充盈的,快乐的。
她像一团火焰,一块儿磁石,她从来不想到自己,把自己所有的技术和感情都贡献给倾注给她周围一切的人。
林巧稚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深深影响着她精心培养的学生们。
郎景和至今记忆犹新:
林大夫的一举手一投足,就能感觉到她对病人的爱,她用对亲人的方式对待她的病人,直接用耳朵贴在病人的肚子上,为病人擦擦汗水,掖掖被角,拉住病人的手,她是怕病人触摸冰凉的铁床架子落下病根。
“原本不安害怕的病人,也就慢慢安静了下来,这是一种关爱的力量,也是医患之间互相信任的力量。”郎景和回忆。
林巧稚的精神遗产在中国医生群体中潜移默化,代代相传。
做个心灵纯粹的人
林巧稚的一生,是坎坷的,无论是失去亲人,还是民族灾难,她不曾被击垮,用爱撑起一片天。
她的一生也是快乐的,她曾为自己的医学理想而坚定求学,坚守在妇产科的岗位数十年如一日勤勉工作,曾用她的双手迎接过千千万新生命的到来。
她是一个有着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人,她终身未婚,却拥有最丰盛的爱,她没有子女,却是最富有的母亲,她是东西方文化交融陶冶出的杰出女性,是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她是落入凡间的天使。
春蚕到死丝不断,留在人间御风寒。
林巧稚离去了,但她纯粹的心灵,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崇敬,鼓舞人们去攀登新的高峰。
回复「女子」,给你持续前行的力量!
-图片来源-
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们哟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