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浓烈、配舞酷炫,而韩国电影的类型性更是突出,无论罪案、动作、黑帮、还是爱情、社会、喜剧,略微资深一些的影迷都能看出,虽然故事不同,但在电影技术、叙事结构、剧作原理等方面,往往都有高度雷同。然而这并不是缺点!恰恰相反,这是韩国文娱产业已经跨过门槛,进入比较成熟的自由王国的标志。与之相比,中国的同行们往往就总感觉还欠一口气。
芝诺的乌龟,中国文娱业赶不上韩国?
然而对于不少人相信的:在可预见的将来,由于在技术积累、题材开放性以及从业人士专业素质等方面的优势,韩国文娱产业的领先优势几乎都是不可动摇的,笔者却还是无法苟同。反而认为如果真正深入分析就会发现,韩国文娱产业现在(对中国)的相对优势,很可能已经达到了巅峰,以后恐怕只会往下滑落,而且这个转折的来临之近和它发展的速度,恐怕会远超许多人的想象。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韩国文娱产业的开发度、成熟度已经非常高了,百尺竿头再要前进半步自然会困难的多。还是以电影为例,韩国从2013年开始,连续三年全年观影总人次都超过2亿,平均每个韩国人一年内会看超过4次电影,蝉连世界第一。这个成绩固然可喜,但也意味着韩国电影在本国市场上已经没有多少潜力可挖了。实际上,根据韩国权威的电影振兴委员会统计数据,从2006年达到巅峰后,近十年来韩国国产电影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已有逐步降低的趋势,2014年和2015年更分别只以50.1%和52%的占有率,勉强过半。
其它文娱行业类别也都面临着类似问题,已经或是即将遇到国内市场容量的天花板,而且韩国毕竟只是一个中等偏上的国家,即使再掘尽潜力,与大国相比市场规模仍然相当有限。同时,既然现代文娱产业已经工业化了,总体上也向一般工业化生产的规律靠拢,即生产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而且文娱产品还有一个复制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特点,“大制作”相对于中小规模作品的优势尤其会被显著放大。这方面好莱坞在全球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化娱乐市场也就是近十几年才真正开启了全面市场化。电视、综艺类节目靠“上星”,打破了央视、本地台的实际垄断;电影在国家开放拍摄主体资格,影院向院线制转型后,传统“学院派”对商业电影的排挤、钳制终于变得无力化;而网络平台的出现,更是带来了传播方式和途径上的根本性颠覆,长期同时受困于盗版和传统僵化束缚的游戏、小说、音乐等类型,在有了合适的商业化渠道后,活力产生之快、之大完全出乎事先所有人的预料。
随之而来的是火山爆发一般的市场喷涌。2004年盛大集团买下国内排名第一的网络小说平台起点中文网时,只花了大约1500万元(200万美元),而在2014年末至2015年初,腾讯公司从盛大手中接盘时,起点的估值已经高达50亿元。电影市场的例子肯定更为人所熟知,但早已是世界第二大的内地影市,其实在去年2015年,全国人均观影尚不足1次/年,其潜力从任何角度观察,都还远远没有到头。
有人也许会问,这只是市场大小,和质量有关吗?
事实上,有关,而且密切相关!
由于电影是当今综合要求最高的文娱产品,还是以它为例。
对当代电影幕后产业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仅在数年前,韩国在电影制作技术,尤其是在当代影视工业的王冠——特效制作上,一直毫无争议居于最领先的位置。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即使在全球范围内,韩国电影工业技术也已经仅在美国之下。中国近年很多大制作影片的特效,从2007年《集结号》到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背后都有韩国特效公司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去年中国国产电影里,一部《寻龙诀》和一部《大圣归来》的横空出世,一下子证明了无论是在真人影视,还是动画作品上,中国影视工业的最高水准都已经全面追上了韩国,甚至反超了一头。而从未来数年内中韩电影重要作品的制作计划看,这种差距极可能还会进一步拉大。
《大圣归来》代表了中国动画制作的新高度
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到“好为人师诲人不倦”
电影行业的情况绝非孤例,类似情况在许多其它文娱产业上也都正在和即将发生。而在游戏、小说、动漫等一些领域,中国无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技术水准、扩展延伸品牌价值等方向,早已把韩国同行们甩在了身后。甚至还不止如此,近来在中国风起云涌的知名“IP”争夺战,其产业链之长、之广、之深、之大,在全世界除中美以外恐怕也找不出第三家了,又何止是反超韩国。
当然,韩国仍然在另一些领域保持着技术和经验优势。比如在电视综艺、真人秀节目制作上,目前正是“韩流”劲吹之势,从央视到地方台,纷纷大力引进韩国相关节目版权制作中国版。从新鲜出炉不久的《无限挑战》到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等,原始版都来自韩国。据统计,不计联合创意的节目,现在有超过20台的来源于韩国综艺真人秀正在或是即将播出中国版,声势之盛,在中国电视史上哪怕不是绝后,也是空前。
至于有人担心长此以往,是否韩国将会垄断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意权”。虽然不失为警诫之语,但实际并不必过于担心。韩国文娱产业在内容创意上现有的优势,主要还是来自于他们的先发性。根基不见得牢固,而现在大量韩国的相关专业人才,带着他们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积累,与中国广泛合作,对于中国迅速吸收他们的经验,青出于蓝是极有好处的。在这方面,内地与港台文娱行业的合作历史就是最佳的范例。而且和港台一样,韩国从业者也一样难以抵御中国市场的“黑洞效应”。事实上,仅公开消息所知,就已有多个韩国综艺资深制作团队、数家韩国顶级影视技术公司整体转向中国发展,为这一过程的加快进一步添砖加瓦。
不少中国艺人到韩国学习,又反身回来开拓大陆市场
观察一国一地相关产业是否在进步,应该是看它优秀的、发展的那部分,而不是只盯着某些差乱的部分。那样固然能找出些“新闻”来,但无法看清整体的趋势,误导了自己,更误导了别人。中国的文娱产业这些年遭到的批评很多,其中有些是完全有道理的,但也有一些批评采取的却是双重标准。
例如去年韩国票房亚军《暗杀》,是观影人次超过千万(1270万人次)的所谓“现象级”大片。在引进国内后,“专业性”评论也是一边倒的赞誉,顺便猛批国产同类影视,又是典型的“为什么人家孩子那么好”。然而笔者看片之后,可以肯定地说,虽然《暗杀》确实是一部合格的动作类商业片,但同时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抗日神剧”(《暗杀》故事主线正是韩国地下抗日武装的锄奸行动)——从剧情的设计,到各段重要的高潮战斗,都严重脱离了现实性,还有一些更是正常人类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一边把“手撕鬼子”作为国产影视作品的某种固定标签,一边却将同样毛病的外片夸成花,难道仅仅是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吗?
当然,这并不是在为国产文娱产业和产品的薄弱之处开脱,但应该看到,真正能反映中国文娱产业现状与未来的是《寻龙诀》《大圣归来》《美人鱼》,是《琅琊榜》《北平无战事》,是《开心麻花》,是不计其数、不断被市场和受众认可的新作家、新画家、新主创、新导演、新演员,更是无数隐身幕后,用自己的工作推动中国文娱产业向着工业化、科学化发展的工程师、技工……。笔者有幸结识一些也在其中的朋友,所以敢说,给他们再多些时间,华丽舞台的中央必定将有中国的一份子。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