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行列。加强“两岸合作”,才是拯救“台湾制作”的良药。
最近,央视频频提及曾影响一代人的台剧《包青天》《新白娘子传奇》。现在去看这两部剧会发现:前者是在台北拍的,空间逼仄,容易让人出戏;后者是在大陆拍的,实景较多,就不会太尴尬。这20年,咱们说故事、做造型、设计动作的水平并未提升,提升的是钱、景和技术。而“钱”“景”两个字,恰是台湾综艺和电视剧不能承受之重。边拍边播的台湾偶像剧和本土长寿剧、坐以论“道”的谈话类综艺和政论节目盛行,就是因为“性价比”高。于是,台湾放弃“大制作”,尤其是古装剧已经很久——有让创意发挥的空间,有愿意投资的“金主”,才有“制作”,而渐渐放弃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台湾,只能坐看本土人才西进“淘金”,甘当“北漂”“横(横店)漂”。
这些年,大陆综艺和电视剧却在台湾实现了逆袭。对此,台湾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讽刺。台湾各电视台争相转播《我是歌手》时,苏贞昌大说酸话:“大陆搞入岛入户入脑。”另一种是反思。台湾制作人焦志方说:“如果有人愿意找到资金,台湾一样能做出好的古装剧。”
人才、创意、资金……归根结底是“用心”的问题。都说台湾古装剧没地方取景,但我们厦门与台湾合拍的《神医大道公》还特意去新北野柳“女王头”取景呢!没有宫殿拍宫斗,没有钱做酷炫服装,难道不会多拍点平民视角的古装剧?而如今的大陆荧屏,基本上靠由粉丝众多的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IP(知识产权)剧和由境外引进的真人秀撑场,也需要找到更好的发展之路。
事实上,“台湾制作”“大陆制作”早已悄然变成“两岸制作”或“两岸合作”——不管是借大陆剧红回台湾的吴奇隆、林依晨、黄维德,还是被大陆真人秀重新包装的林志颖、林志炫、林志玲,这些台湾明星让两岸观众耳目一新,不就是“两岸合作带来双赢”的绝佳案例吗?甚至,就连台湾人最为怀念的早期的“《包青天》式辉煌”也离不开大陆锦上添花,因为,该剧编剧之一陈文贵就是咱们厦门人。
不管某些人怎么嘴硬,“两岸交流,文艺先行”已成事实,且必然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譬如,上海小伙胡歌为什么能演活梅长苏?有人说,因为两者都曾“重生”——命运的试炼不容忽视,但胡歌曾在台湾导演赖声川的话剧里锻造演技,也许才是主因。看,两岸合作的硕果总是比较甜,无论你知或不知、愿与不愿。
【两岸观察】
本报记者 李惠萍
连战最爱《水浒传》 宋楚瑜最爱《大宅门》
大陆古装剧风靡台湾
最近,两岸观众在追大陆剧方面达成空前一致意见,就跟我们多年前曾一起追看台湾综艺一样——上月《琅琊榜》“登台”,台湾观众奋勇追剧,将收视率推向无线台第一,连一向看不惯大陆的某些台湾网站也忙着点赞。可以说,两岸观众“联合主演”了一场比剧情更精彩的集体狂欢大戏。
精美考究的画面、不疾不徐的节奏、全员“在线”的演技,构成了《琅琊榜》的质量,至于它的口碑,要看观众入戏有多深:还记得各地景区曾“应游客要求”抢注“琅琊阁”吗?还记得有多少女同胞深深嫉妒“靖王妃”吗?还记得有多少医生为破解“火寒毒”操碎了心吗?还记得梅长苏上过多少学校的试卷和PPT吗?更有甚者,两岸不少观众从角色移情到主演,得了一种名为“觉得胡歌是病秧子”的“病”,有网友要求胡歌提供体检报告,还有媒体见到胡歌就问:“穿秋裤了吗(因为梅长苏极度怕冷)?”直到“胡歌一个月练出六块肌”的新闻爆出,并被华视新闻转播,台湾网友才放心笑称:“再也不担心宗主的身体了!”
不过,狂欢之余,也难免乐极生悲,不少台湾观众因熬夜追剧出现头晕和睡眠障碍等症状。于是,台湾医师警告说:再熬夜,小心变老变胖!
或许,正如台湾作家廖信忠所言,大陆影响台湾最深的事物是连续剧。更精确地说,是大陆古装剧。这几年,《后宫甄嬛传》在台湾播了又播,“温太医”张晓龙曾5天跑47个通告,台湾粉丝还排队请他“把平安脉”,陶晶莹、朱立伦也是该剧粉丝,而连战最爱《水浒传》,宋楚瑜最爱《大宅门》《宰相刘罗锅》……如今,大陆综艺在台湾也备受追捧,这些看似大陆一枝独秀的精良制作,背后都有“两岸合作”之功,只要加强合作,两岸文艺的前景必将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