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卡线(NazcaLines)是位于纳斯卡沙漠的一个巨大的地面图形,纳斯卡沙漠是一个非常干燥、绵延53英里(80公里以上)的高原,位于秘鲁的纳斯卡镇和帕尔帕市之间。1939年,美国考古学家保罗科索发现。有些地方的人体石刻以帕拉卡为主题,但纳斯卡巨幅画被认为是纳斯卡文明在400至650年间创造出来的。有数百个单独的图形,它们来自组成鱼、螺旋、鸟、鹰、蜘蛛、花、鬣蜥、鹭、手、树、蜂鸟、猴子和蜥蜴的简单线条。
除了天空外,纳斯卡线条不能被公认为连贯的图形。自从NASCA人假设在这个有利的位置上没有看到他们的作品以来,人们对建筑师的能力和行为方式有很多猜测,这些图案在安第斯山的祈雨仪式上有重要作用。
从秘鲁南部的“纳斯卡荒原”坐飞机从高空往下看,你会发现荒野上刻着一幅无边无际的奇异巨幅画。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新闻)这些精雕细琢的史前巨幅画是从哪里来的?它包含着什么友谊?
南美是一个谜铺的大陆,各种神秘的建筑和古代文明的遗迹随处可见。南美西南部的秘鲁是一个更加神秘的国家。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建筑艺术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奖项
惊人的色塞瓦曼遗址、欧阿坦部城堡、矩形欧兰泰坦城堡等需要解开的谜。相比之下,《纳斯卡荒原》的史前巨幅画吸引了全世界无数科学家的极大关注,关于它的争论还在继续。
“纳斯卡荒地”位于秘鲁西南部沿海伊卡省东南部,面积约250平方公里。这个广阔的原野上有很多不可理解的奇迹。1938年,一名秘鲁飞行员穿过安第斯山脉上空,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地面。令人惊讶的是,平时看起来奇怪的指标线变成了巨大的图案。飞行员这样描述了后来看到的情景。这些巨幅画中的每一条线都是从荒地表面挖出的细卵石,其中一些线由构成几何图案的“格鲁冰”线组成,如三角形、矩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螺旋。有装饰风格的动物图形,也有与今天机场的跑道和标志性图案非常相似的线条,这幅巨幅画中出现的跑道宽度窄,长度不同,长度5公里,有的大约1公里左右,都很直,角和交点都很明显。这位飞行员将这一情景公布于世后,当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直到1939年纽约长岛大学的保罗科波罗克博士在纳斯卡荒原重新发现这幅巨幅画后,这个奇迹才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
2014-09-17 14:59互联网Kaokui我想评论一下0
字体大小:
秘鲁纳斯卡平原巨大的绘画鸟瞰
1939年,保罗科波罗克博士为了完成关于古代转换系统的博士论文,决定驾驶自己的运动飞机沿着古代转换系统的路线进行一次考察。在干涸的纳斯卡荒原上空飞行时,地面上巨大的画面吸引了他的视线。广阔的纳斯卡荒原上有一幅巨大的直线图,就像平行跑道一样!科波尔克博士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乘飞机返回,再次仔细观察了这些巨大的图形。是啊,确实是平行跑道!面对这个巨大的发现,科波罗克博士激动不已,后来惊叹地说:“我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文书籍。”
科波尔克博士有重大发现的消息扩散开来,很快在美国同事中传播开来。不到一周,这个惊人的发现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反响。随后,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化学家和人类学家纷纷进入南美洲大陆,奔赴不久前还不为人知的“纳斯卡荒原”。1945年以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各种学科的研究再次蓬勃发展,南美这幅奇怪的巨幅画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1952年,国际考古界和天文界决定共同对纳斯卡荒原的巨幅绘画进行大规模考察。
德国天文学家玛丽亚莱西小姐是此次大规模考察活动的一员。自从被这个神秘的图案吸引后,她再也不想离开这片土地,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她在这片平原上认出了数百个三角形、正方形或平行跑道。那些巨大的交叉直线有时相互平行,有时是文字型的。在这条纵横交错的直线上,她发现路和宽条纹横在其间,有的像路,有的像格子、圆、螺纹,还有很多难以形容的东西像某些植物。
物的具体形态也被“画家”省略了,只剩下简练的线条。在一本书中,她曾这样描绘这一巨型图画:“在方圆50平方公里内,各种各样的线条纵横其间,勾画出巨大的鸟兽和各种准确的几何图形,从高空看,这一巨画就好像是用巨人的手指画出来的。”纳斯卡荒原上的这幅巨图除了有无数笔直的宽广线条之外,更令人吃惊的是还有许多动植物图案,例如飞鸟、猴子、蜘蛛、不明植物,甚至鲸鱼等。在这些千奇百怪的图案中,有一幅著名的蜘蛛图。这只50码长的蜘蛛,以一条单线砌成,是纳斯卡荒原上最动人的动物寓意图形之一。赖希小姐认为,这幅图很可能是某个特权阶层的图腾,也许他们是在某个特定的节日制作了这个图形,而图形中的蜘蛛很可能与预卜未来的仪式有关,但也可能是纳斯卡人崇拜的星座之一。此外还有一幅名字叫鸟图的图案,在纳斯卡荒原上共砌着18个这种鸟图。这种鸟图尺寸非常巨大,长30~40码不等。一条三又十分之七英里的太阳准线,穿过这幅宏大的鸟图中140码长的翼展。同时,在纳斯卡出土的部分陶器上也发现有类似的鸟。更奇怪的是,在皮斯科海湾附近一座光秃秃的山脊上,刻着一个巨大的三叉戟图案。那个时代的印第安人从未见过三叉戟图。这又是怎么回事?
纳斯卡荒原上的巨画里,由宽广的线条组成的几何图形更激起科学家们无尽的迷惑。首先,巨画中的那些宽广的线条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它是怎样设计出来的?考古学家们在实地考察后,发现这些由线条构成的图案确实是由深褐色表土下显露出来的一层浅色卵石造就的,与秘鲁飞行员的描述相差无几。这些图案是将地表褐色岩层刮掉3—4公分,露出浅色岩层而形成的,线条平均宽度10—20公分,有的线条甚至宽达10公尺。纳斯卡平原的降雨量很少,每年最多只下半小时雨,有人估计,这里也许已有一万年没有正式下过大雨。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条件,荒原上的那些神秘图形才能历时1500余年而依然完整无损。据考察队的专家计算,每砌成一条线条,就需要搬运几吨重的小石头,而图案线条中那精确无误的位置又决定了制作者必须依照精心计算好的设计图才能进行,并复制成原来的图样。而当时的纳斯卡居民尚处于原始社会,那么这些巨画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赖希小姐认为,古代居民可以先用设计图制作模型,然后把模型分成若干部分,最后按比例把各部分复制在地面上。另一些人认为,这些巨画是按照空中的投影在地面上制作的。这样解释虽能比较直截了当地解决设计和计算的困难,但却引出更多的问题。古代纳斯卡人不可能掌握飞行技术,那么,是谁在空中进行投影呢?另外,对巨画制作方法的不同解释,也是与对巨画作用的不同理解联系在一起的,而这恰恰是令全世界考古学家都困惑的难题。有人说,纳斯卡平原的直线可能与某种天文历法有关,因为这些图形中有几条直线极其准确地指向黄道上的夏至点与秋至点。也有人说,图案中某些动植物图形是某些星座变形的复制品,某些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线条则是星辰运行的轨道。
纳斯卡平原地处秘鲁西南部,地理环境极其恶劣,贫瘠而又荒凉,故此才有“纳斯卡荒原”之称。美国航天总署也为这里的恶劣生态环境而震惊,感到它与火星上的环境有些类似,曾一度专门派人研究这个地区,想用它来进行火星生命能否生存的实验。同时,纳斯卡平原上的土著居民的社会发展程度也非常低下,有些领域至今还停留在石器时代。但是,这幅巨画却表现出高度的设计、测量和计算能力,同时也显示出建造者对几何图形的极高的认识程度。这些都与纳斯卡平原现有的社会发展水平形成强烈的反差。可以设想,土著居民不可
能是这些杰作的创造者!于是,西方不少天文学家推测“纳斯卡荒原”在古代很可能曾经是“外星人”设在地球上的一个宇宙航空港,扇形场地很可能是一个宇宙机场,而巨画里的各种神秘的图案可能是远古时代迎接外星人飞碟着陆的导航标记。他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根据美国航天飞机拍下的图片,在百万米高的太空中即可看到纳斯卡巨画的线条,而只有从300米以上高空才能看清这些巨画的全貌,因此,巨画只能是为从空中向下观看它的人绘制的。而在遥远的古代,有谁能从高空或太空中观看这些巨画呢?显而易见,只有外星人才有这种能力和必要。另外,迎接外星人飞碟着陆的各种导航标记不只该幅巨画中有,而且在秘鲁的其他地方也发现不少。例如秘鲁喀喀湖的太阳门上刻有一个喷气式飞机的航标,该航标在空中清晰可见。在秘鲁首都利马南部皮斯科港上有一个高达250米的红色岩壁,该岩壁上雕有一个巨大的三叉戟符号,该符号很可能是导引某种空中飞行物着陆的。因此,以《众神之车》的作者冯·丹尼肯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这幅巨画是天外来客光临地球时在他们的降临地建起的跑道,并且,从这幅巨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跑道’有着明显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但也有人指出,从现代航天技术看,航天飞机是不需要跑道的。
与天文学家的观点相反,民俗学家则认为这幅巨画是古代印加文明中著名的印加路,是古代印加人用来计算天文历法的。梅森教授是一位研究秘鲁古俗的专家,他怀疑这幅巨画是宗教上所使用的某种标志,也许可能是一件古代的历法。但是依照考察队的专家利用碳14对图案中镶嵌的陶瓷碎片进行测量的结果,这些碎片的年代至少是在纪元前350年到纪元后600年间,也就是说,纳斯卡图案的历史至少已超过千年。而古代印加文明是从公元1200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这一事实使民俗学家的观点不攻自破。在当地土著居民的传说中,这幅巨画被认为是由半人半神的“维拉科查人”所遗留下来的作品。总之,关于南美史前巨画的来源及其用途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迄今尚未有哪一种解释可以给这些巨画作一个圆满的回答。
令人奇怪的是,诸如秘鲁“纳斯卡荒原”上的这一史前奇迹不仅南美有,而且北美也有。1943年,美国一名飞行员从印第安纳州出发准备飞向加利福尼亚执行一项秘密任务,当他快要飞到加利福尼亚时,发现地面有一巨人,驶近一看,才发现不是巨人,而是一幅长达30多米的人形图案。他抑制住内心的惊讶,驾驶飞机继续往前飞去,很快,他又发现了一幅巨大的动物图案,看起来很像一只狗或一匹马。为此,美国洛杉矶博物馆立即派德维尔率领一支考察队前往考察。考察队很快在目的地发现了三组巨型图案。其中最突出的是一幅人形的巨型石刻,长30米,宽5米。在此之前,竟无人发现这些巨型图案,而此地并非荒漠地带,附近常有居民出入。为何就没有人发现呢?这些图案究竟出自谁人之手?它们标志着什么?经过反复调查,考察队并未发现任何有启发性的线索,但他们肯定这三幅巨型图案是史前时期遗留下来的作品。与“纳斯卡荒原”的神秘巨型图案相比,北美这一奇迹的规模要小得多,但风格极为相似,体现出了某种共同的一致性。
南北美的史前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些向天空展示的作品,是在炫耀自己的才干?还是在呼唤某种生灵的再次光临?抑或其他?对此,我们还无法作出解释。我们相信,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南北美史前巨画的谜底终有一天将会大白于天下。
在20世纪中叶,人类考古工作的一次重大发现,是在秘鲁伊卡省纳斯卡小镇。考古队员们在这座荒凉的边陲小镇,发现了方圆百里的土地上遍布纵横交错、形状各异的深沟,这些深沟显然是经过人工精心构造而成。
身居其中,看不出这些变幻莫测的沟寓意着什么。当考古队员坐上飞机在空中做一次观察时,顿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那些沟其实是一个个几何图形,一个个动物图案、植物图案。这些形象生动、错落有致的图案,构成一幅蔚为壮观的图画。这庞大的地画使人一饱眼福。巨鹰、三角形、四角形、螺线、章鱼等络绎不绝。海洋生物怎么会出现在纳斯卡高原上的呢?当地一位女教师在二战期间,不断地清理着纳斯卡高原上的地画。由于她的辛勤努力,长达80米的卷尾毛猴、46米大小的蜘蛛、长有人手的180米大小的蜥蜴,以及鱼、穿山甲、蚂蚁等都被发现了。这位女教师还发现,完全相同的动物画,如同用图章盖的一样,每隔几十公里就出现一批。同时,她还发现了比这些动物大数十倍的人物画。其中的一个人物高达620米,躯干挺直,双手叉在肋下;一幅人物画没有脑袋,确有六个手指,等等。
几十年前的一天,一位飞行员来到秘鲁首都利马的民族学博物馆,声称在秘鲁的安第斯山一带纳斯卡高原的沙漠上,发现了古代印第安人的“运河”。博物馆馆长闻听这个消息后,不禁大吃一一惊。因为纳斯卡高原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在这几乎被骄阳烧焦了的地区,有时连续好几年滴水不降。为了证实自己所说的话,飞行员拿出一张地图让众人观看。这张图上用铅笔勾抹着一些奇怪的线条。遗憾的是,馆长在飞行员离去之后,立即将这张地图放进了古文书保管所,随后很快将此事忘记得一干二净。因为他无法相信印第安人会开渠灌溉300平方公里的沙漠。
几年过去了,这张标有奇怪“运河”的地图辗转到了历史学家鲍尔.科逊克手里。这位古印第安文化研究的专家,聚精会神地观察着标在地图上的交错线条。在“运河”周围的三角地带,有几条曲线,看去好像是一幅画,画着海神尼普顿所持的叉子。它果真是运河吗?或许它是旧时的公路遗址,或是大自然风化侵蚀的痕迹吧?
冒着烈日,科逊克率领一支考察队来到了纳斯卡高原。他们在黑褐色的高原上,发现了十分清晰的“白带”。不过,把它称做运河,未免过分地夸大其辞了。河床顶多深15到20厘米左右,而且在平坦的原野上,水也不会在这样的运河里安然流淌。倒不如将这些“白带”称做沟更为贴切些。有的沟形状奇特,沿途弯曲曲;有的沟则笔直,长达1.5到2公里。考察队员们在思考,这一片大沙漠,窨画的是什么呢?
这支考察队很快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手拿指南针,一面沿着弯曲的沟行走,一面在地图上记下沟的方位与形状。一段时间过后,沟的形状和方位图完成了。令人惊异的是,这是一只喙部突出的巨鹰图。鹰尾与一条长约1.7公里的笔直的沟相连。
这样,纳斯卡高原沙漠向考古学家们展现了它谜宫的一角。然而,为什么要画这只巨鹰?又是谁画的呢?
这幅巨鹰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呢?而且,他们是怎样确定线条方向,又是怎样准确地制定鹰身各部位的比例的呢?当时他们用了什么样的测量仪器?
接着,他们又发现一些奇异图案:植物的画和巨大的人工平行线。随后,考古学家们登上飞机,想在500米高空欣赏一下纳斯卡高原上的杰作。可奇怪的是,他们却一点都看不见地上的沟和画。纵然使用望远镜观察,看到的也只是黑褐色的地表。科学家们大惑不解,不明就里。谁知当飞机在纳斯卡高原上空缓缓盘旋至一定的角度时,竟然看见了熟悉的地上画。只见数千条线朝向不同的方向,形成一组奇妙的图画,组成三角形、四边形、螺线等多种几何图形。令人称奇的是,其中还有一幅张着8条弯弯曲曲触角的章鱼图!飞机再次盘旋,地上的画又消失了。
对纳斯卡高原上画的研究,虽因二次大战暂时中断了一阵,但随后进行的研究,却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难解之谜。
更让人费解的是许多沟。它们由南向北,十分精确,误差不超过一度。史料中没有南美居民持有指南针的记载,而且在南半球又看不到北极星,在这样的条件下,画家怎么能画得这般精确的呢?许多圆和螺线也费人猜测。
后来,科逊克与这位女教师两人一起入神地观察,他们在30多年前发现的巨鹰图,那一天恰好是冬至。突然,科逊克发现沉没在远方地平线的太阳光线,和与巨鹰喙相连的那条笔直的沟正好重合。在6个月后夏至的那一天,他又一次发现西沉的太阳光线和这条沟重合。这一惊人的发现,使科逊克第一次发表了纳斯卡高原的地上画可能是巨大的天文学启蒙书这一设想。也就是说,纳斯卡高原上的沟,起着天文历的作用。
科逊克等人把纳斯卡高原平面图和星相图进行对照,发现了地上画标明有整个四季的天文变化。有的标记,表示月亮升起的地点,有的指出最明亮的星的位置。在这部“天文历”上,太阳系的各大行星,都被标上了各自的线和三角形。通过形状,可以在地面画中找到点缀在南半球空中的众多星座。
在秘鲁海岸的皮斯科湾。有一堵很高的石壁,上画刻着一幅古老的图案,看上去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三叉戟或烛台。根据目击者的解释,它不同于长800米以上的纳斯卡地面线,入侵的西班牙人很容易从海上看到这个图案。西班牙人认为,三叉戟是三位一体的艺术象征,是鼓励征服和转变异教徒的标志。不管建造者的意图是什么,这个图案在空中比在海上看得更清楚。而且,就像是指向某处的路标似的,人们清楚地发现,这个三叉戟的中戟直接指向纳斯卡山谷!
莫非这里原来就是古代宇宙飞行的一处巨大“机场”?
由于这种种原因,纳斯卡高原上的地面画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惊叹。有些学者把它称做世界上的第八奇观。认为它可以与埃及金字塔和巴尔贝克神殿媲美。小说家、记者也蜂拥而至,对纳卡斯高原地面画大加渲染,给这一景观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虽然对这些巨大的地面画的成因的解释众说纷纭,但有上点大多数人都同意,这是由拥有高度发达的计算仪器和测量仪器的人们所制作的,而且它们也是为从空中看到才制的,因为只有在空中才能看到它们的形状。
既然如此,我们必须就得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图案是给谁看的?地球的文明人?还是来自外星的神?
著名考古学家丹尼肯认为:
从秘鲁的皮斯科、纳斯卡到智利的塔拉帕卡、恩拉德里拉多的巨大的一条地画,是“外星人着陆的航线”。
他的依据是:皮斯科的“三叉形灯台”的朝向是向着天空设计的。而这“三叉”的最长的“一叉”又是指向160公里以外的纳斯卡平原的。而纳斯卡的地画就如同跑道。他提出的见解如下:
在今天的纳斯卡这个小城市附近,不知什么时候有一次,外星智能生物在荒无人烟的平原上着陆,并且为他们的据说在近地点运行的宇宙飞行工具修建了一个临时机场,在理想的场地上,他们铺设了两条跑道。或许是他们用一种我们所不了解的原材料将机场跑道作了标记?宇航员们又一次完成了他们的任务,飞回到他们自己的行星上。
但是,印加人的部落——他们仔细观察过给他们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的外星生物(或外星人)的工作——极其热切地希望这些诸神归来。他们年复一年地等待着,当他们的愿望实现不了的时候,他们便开始在平地上建造新的跑道线,正像他们在诸神那儿所见过的那样。最初的那两条跑道的扩建和翻新就是这样出现的。
可是,诸神一直没有光临。他们做错了什么事呢?他们何以触怒了这些“天上的神仙”呢?一位教士回忆道,外星的诸神来的时候提过建议:开辟通向群星的吸引人的交通线。于是,这一工作重新开始了,通往天体开辟的线路因而产生了。
在这期间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而复死亡。原来的跑道——外星智能生物所建的真正跑道——许久以来已经毁坏。成长中的拉美印第安人的后裔,只是依靠口头叙述获悉曾经从天而降的诸神的故事,教士们将事实的报告变成神圣的传说,并要求人们始终不断为诸神树立起新的标记,使他们有朝一日能重新返回。
由于人们借助划线方法未曾获得成功,所以便开始创出宏大的动物形象。首先,人们描绘各种各样的鸟——它们应该是飞行的象征——的形象;后来,想像力赋予他们去描绘蜘蛛、猿猴和鱼的概貌。
我承认,这是对于纳斯卡的“搬创画”的假设性的解说。不过,事情大概不可能就这样了结了吧?我看到了,每一个人也都可以看到:唯有从高空才能看出跑道的坐标和动物的标志。
然而,就凭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在纳斯卡城四周的悬崖峭壁上,有的肖像画,从人像头顶上射出光线——犹如基督教所描绘的对像头上的光环。
离皮斯科的空中直线距离160公里:纳斯卡!突然间我有这样的想法:比如在皮斯科海湾的三齿叉与纳斯卡平原上的杰作和蒂华纳科高原上的满眼废墟的荒野这三者之间,难道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吗?这三者以微不足道的偏差在一条笔直的航空线上相互连接着。可是,如果纳斯卡的事情所系乃机场问题,皮斯科的三齿叉所系乃着陆信号问题,那么,甚至纳斯卡以南的着陆标志肯定也是可以找到的,因为人们几乎无法假设,所有的宇航员都是从北都——从皮斯科飞进来的。
事实上,在秘鲁南部城市莫延多——与纳斯卡的空中直线距离400公里——附近直到智利的安托法加斯塔省的荒漠和山脉里,在倾斜的高高的峭壁上,发现了巨大的标记符号,它们的意义和目的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弄清楚。在某些地方有矩形的、箭形的或者带有弧形横木的梯形标记清晰可辨,有时人们看到的整个山坡上,都有部分地充满装饰图案的四角形。人们沿着标明的航线飞行,在险峻的悬崖峭壁上也发现了有指向内部的光束的圆环,画满棋盘图的椭圆,在塔拉帕卡荒漠里很难到达的绝壁上发现了一个宏伟的“机器人”图形。
关于这次发现,智利报纸《水星报》1968年8月26日以《从飞机摄影获得的考古发现》为题报导说:“一个专家小组成功地从空中获得一次考古新发现。当他们飞临位于智利最北部的塔拉帕卡荒漠上空时,他们发现了一个刻划在沙漠里的具有简单传统的线条风格的男子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大约100米高,它的轮廓是用由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标出的。它位于约200米高的一个孤独的小丘上……在科学界,有人持这样的观点:这种方式的空中勘察对探索史前史有着重大意义……”
科学考察旅行的参加者估计,这个“机器人”约有100米高,它的身体是四角形的,像一个柜子。它的腿是笔直的,细长的脖子上坐着一个正方形的脑袋,从脑袋上冒出12根同样长的,笔直的天线杆。它的左臂向下悬垂着,右臂弯曲着向上抬起。在身体上从胯部起一直到躯干末端,左右两边都接上了三角形飞行尾翼——类似于超音速战斗机的尾翼。
1968年夏天,智利政府报纸圣地亚哥《阿劳科人》报写道:“智利需要一位能满足我们长期好奇心的人的帮助,因为无论是赫还是多梅科(都是考古学家)任何时候从未说过有关那个恩拉德里拉多平台的事,对于该平台,一部分人断言它是人工兴建的,而另一部人则坚持,它是其他行星上的生物修建的工程。”
另一位伟大的考古学家葛瑞姆.汉克与丹尼肯的论断不同,他认为纳斯卡地画是远古超文明的“太平洲”人的遗迹。他的依据是:
这一带(纳斯卡)的老百姓都说,这些线条和图形不是凡人的产物,而是半神半人的“维拉科查人”遗留下的作品。好几千年前,这个族群也曾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其他地区遗留下他们的“指纹”。
<-秘鲁纳斯卡荒漠上的巨大地画,是南美考古中最令人着迷的谜题之一。这些地画只有在空中一定高度才能看得全面,地画的线条往往绵延9-10公里,甚至更长。这些地画的年代难以确定,是谁在没有精密的测量仪器的古代画上如此精确度极高的作品呢?
<-这只巨大的蜘蛛地画,被包括在一个最精确地完成的几何图形的线性系统之内,这一系统在不懂得精确的角度测量方法的情况下似乎是不可想像的。
皮鲁格博士的发现所蕴含的意义,我们将在下文中详加探讨。这儿,我们必须特别指出:纳斯卡的蜘蛛图形也精确地描绘出一种学名为“节腹目”的蜘蛛的形状。这种蜘蛛十分罕见,全世界只有亚马逊河雨林中最偏远、最隐秘的地区才找得到它。“原始的”纳斯卡艺术家,如何穿越高耸险峻的安第斯山脉,进入亚马逊河流域,以取得一定节腹目蜘蛛作为样品?更让人纳闷的是,他们为什么不辞劳苦,千里迢迢去抓一只蜘蛛?他们没有显微镜,为什么能够精细描绘出一只蜘蛛的身体结构,尤其是位于右脚末端的生殖器官?
纳斯卡高原的图形充满这类奥秘;除老鹰之外,它所描绘的鸟兽几乎没有一种是土产的。一如亚马逊河蜘蛛、鲸和猴子在这个沙漠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有一个图形描绘伸出右手、瞪着滚圆的眼睛、脚上穿着厚重靴子的男人,这个人长相奇异,怎么看都无法确定他究竟属于哪一个时代或民族。其他图画展现的人体也同样奇特:头上围绕着灿亮的光环,模样宛如来自外星的访客。在体型上,纳斯卡图画所描绘的鸟兽也庞大得令人吃惊:蜂鸟身长165英尺,蜘蛛身长150英尺,老鹰从喙到尾羽几乎长达400英尺。尾巴如今被泛美公路切成两半的晰蜴,身长167英尺。纳斯卡高原上的图形,几乎每一幅都称得上规模宏大,而且,全都是使用艰难的方法制作——以一根连绵不绝的线条,小心翼翼描绘出一个动物的轮廓。
类似的精细手法也显现在几何图形上。有些图形采用的直线超过5英里长,看起来如同古罗马的公路,穿过沙漠,伸入干涸的河床,翻越乱石坡,从头到尾保持笔直。
这种精确度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勉强可以理解。最让人惊异的反倒是那些动物图形。当时没有飞机,不能从空中检视创作的进度,艺术家如何完成如此庞大,如此完美的图形?站在地面上观看,这些图形只不过是镂刻在沙漠上的一条条杂乱无章的沟痕。只有从数百英尺的高空俯瞰,我们才能看到它的真正形貌。
20世纪人类学会飞行后,纳斯卡线条图形才开始被正确地辨识出来。16世纪末叶,名叫路易士.狄蒙松的地方行政司法长官,是第一位亲眼看到这些神秘的“沙漠印记”的西班牙人。他不但带回目击报告,也搜集了跟纳斯卡图形有关的“维拉科查人”各种奇异传说。然而,直到1930年代,秘鲁首都利马和南部城市亚雷奇帕之间的定期班机通航后,世人才蓦然发现,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平面艺术作品,竟然存在于秘鲁南部的荒原。航空工业的发展,让凡人飞上天空,像诸神一样俯瞰世人前所未见的一幅幅炫奇、美丽的图画。
人类历史上,许多文物、纪念碑、城市和神殿,在岁月的摧残下消失无踪,而最具弹性的宗教传统却一直留存下来。
秘鲁古老宗教传统的最后守护者是印加人。印加传说提到,好几千年以前,秘鲁曾经有一个伟大的神带着随从从“海中而来”,在当地父老的记忆中,这个神是维拉科查人,而这个神秘的族群据说就是纳斯卡线条的绘制者。
维拉科查人绘制这些巨大的地画,目的是向那些从“太平洲”向太空拓殖生存空间的同伴发出的“呼唤”和着陆的地点之一吗?
那么,这些神秘线条的主人是谁呢?
纳斯卡和朱马纳大草原在利马以南约四百公里,位于秘鲁海岸的干旱的草原上,占地约四百五十平方公里。这些线条图大约刻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间,就其数量、自然状态、大小以及连续性来说,它们是考古学中最难解开的迷团之一。有些线条图描述了活着的动物、植物,想像的形象,还有数公里长的几何图形。这些物品被认为是用于与天文学有关的宗教仪式。
纳斯卡线条图约出现于公元1世纪。在辽阔的荒漠上,有人用网状线条,蚀刻出巨形飞禽走兽的图案。
纳斯卡线条图是一种巨形的,镂刻在纳斯卡山谷的潘帕·因哈尼奥荒漠中的一些奇怪的超大图形。有直线形、几何图形,还有飞禽走兽等各种各样的图形。在地面上,它们似乎像在暗红色的砂砾上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径。只有从高空往下观望时,这些线条才能呈现各种兽类的巨大图形。
例如:一只50米的大蜘蛛;一只巨大的秃鹰,其翼展竟达120米;一条蜥蜴有180米那么长;而一只猴子则有100米高。
这些迷宫般的图案占地500平方公里,它们是靠移开坚硬的表层石块,让下层黄白色的泥土露出地面而创造出来的。
自1926年人们发现了这些图案后,众说纷纭,然而对这些图案想表示的意图,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艾尔弗雷德·克鲁伯和米吉亚·艾克斯比,这两个最早注意到这些图案的人以为,这些是灌溉用的水渠。后来,艾克斯比认为这些小径与印加帝国的“神圣之路”相似,那些圆椎形石堆是“聚焦”(即这些线条的聚合相交点),也可能是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
保尔·考苏克在1941年到达该地时,在夏至那一天,他碰巧观察到太阳恰好就是从这些红条中某一条的末端的上空落下去的。这一奇妙的现象他认为,这里是世界最大的天文书。
德国学者玛丽亚·莱因切在经过30余年潜心研究之后,提出相同的理论。她解释道,这些直线与螺线代表星球的运动,而那些动物图形则代表星座。
在所有的理论中,最出名却又最牵强附会的要数埃里克·冯丹尼肯在他那本《上帝的战车》一书中所作的解释:这些是为外星人来参观而留下的入口处标记。另一种同样异想天开的妙说是,古代时,这里的人乘坐在热气球上留下这样的残迹。这一猜度的依据是,这些图案在空中才看得清楚,还称图案中有许多看上去很可能是当时为使气球飞离地面时那些燃烧物留下的痕迹。不过,乔奇艾·冯布鲁宁又声称这是赛跑比赛时留下的轨迹。
考古学家乔斯依·兰其奥则更直接而简单地把这一切解释为地图,标出的是一些进入重要场所的通道,比如地下水渠等等。对于这些图案形成的时间的争论则少多了。
考古学家们最新的估计是出现在公元1世纪前后,这估计比原先的推算更早些。然而,不管是行家还是非专业的分析家都无可置疑地对其魅力感到难以抗据。为了让它们能一直保存下去,当今已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例如,参观者不准步行或驱车前往。在纳斯卡北部20公里处,建了一座瞭望塔,专为不宜乘飞机的游客们,提供斜向观望其中三个图案的机会。倘若站在平地上去观看,那么这些奇妙的图案将即刻失去期所有的魅力,因为它们规模之大,式样之繁多,是难以被觉察的。
纳斯卡山谷这块辽阔的考古沃土,还孕育了一座座卡瓦奇锥形塔。那里众多的土砖建筑和昆切(用木条,藤,竹等捆绑在一起,外面涂盖泥土的建筑)虽然平淡无奇,但是有几幢建筑物运河不一般,它们也许是公众聚会进行祭奠活动的场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大寺庙。
这是一座有石阶的塔状寺庙,建造在一个斜坡上,随坡度逐渐增高到20米。庙前及最高处,都有长方形土砖砌成的墙。寺庙底基周围有用土夸砌的房间,还有一些广场,其中最大的有45×75米。在纳斯卡文化早期(从公元100—800年间),教士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那里的宗教活动却鲜为人知。不过,后人能从那里的陶器以及纺织品上的动物图案推断出几种当时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如:猫科动物。另外,那里还埋着不同时期的一些墓穴,从有些寞穴中,人们还挖掘出一些当时的纳斯上学人所使用过的陶器和吃过的食物。
在秘鲁许多博物馆里存放着许多展现纳斯卡各个时期的文化的陶制品,其中最出名的是存放在利马的一件精品。早期的陶壶以其现实主义手法之描绘为特点,壶上用多种色彩画出各种飞禽走兽(秃鹰、美洲驼、蜂鸟等动物)以及庄稼(玉米、辣椒、利马豆等)。后期的图案就更抽象了,而陶壶本身则更笨大了。
纳斯卡线条是干嘛用的呢,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古纳斯卡人分配水源的标志,而那些图案是不同家族的族徽。人们发现,在那些的图案覆盖的地下,分布着大量的水渠。这一说法较易为人接受,因为纳斯卡平原是一片很荒凉的平原,几乎是没有降雨的。
1983年,一支意大利的考古队在纳斯卡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陶器,这些陶器上都装饰有一些动物图案。而这些图案在荒漠上又以更大的规模重复出现。这些图案的相同使人们相信神秘的线条是古纳斯卡人所为。
根据纳斯卡制陶风格的不同,考古学家们把纳斯卡文明分为5个时期。考古学家在线条所处的地层里,找到了那些陶器,由于处于同一地层,因此纳斯卡线条的年代与陶器的年代是非常接近的。而通过对陶器的碳14测定,人们得出了陶器的年代,从而也就间接得出纳斯卡线条的制作年代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300年。
纳斯卡平原上最常见的是黄沙和黏土,上面铺着一层薄薄火山岩和砾石,长期的风吹日晒使它们发黑变暗。在这些所谓天然黑板上画线条,不过就是古纳斯卡人刮去几厘米的岩石层,让下面苍白的泥土显露出来。如果是在另外一种气候条件下,也许剧烈的外界侵蚀会在数月内磨蚀掉这些线条,但纳斯卡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再加上那里几乎没有强风,因此风蚀也微乎其微。寸草不生的纳斯卡高原是如此贫瘠,如此与世隔绝。这些都为纳斯卡线条保留至今提供了条件。
然而,纳斯卡线条太巨大了,人们在地面上根本无法识别,以至于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被人们从飞机上全部发现。但是,这些线条是在2000年前创造的,那时的人们不可能掌握现代飞行技术,那么,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况下,古代的纳斯卡人又是怎样设计、制造出这些巨大的直线、弧线以及那些动物图案来的呢?
上世纪80年代,纳斯卡镇的学生们在赖歇的带领下,向人们演示了古人是如何制造一条纳斯卡线条的:首先用标杆和绳索标出一条笔直的线,然后,再把表面的黑石拿走,漏出下面闪光的白沙,反衬着周围富含铁矿的岩石,于是,一条线就出现了。也许,这就是纳斯卡线条的本来面目吧。
尽管赖歇的实验形象地验证了她的假说,但是,有一点,她的实验无法解释,那就是,在纳斯卡地区不仅有大量的直线条,还有众多的弧线所组成的图案,比如,那只长达100多米的猴子。
天然屏障作保护
经过专家们将镶嵌在线条上的陶器碎片作详细研究后,证实「纳斯卡线条」已存在经年。他们推测这些「图案」是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的,当中最短的也至少拥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这些巨型图案能够保存千年而没遭受到大自然的破坏,其实是和纳斯卡平原的气候有关。纳斯卡平原是一个气候乾旱而贫瘠的高原,由于遍布高原的碎石,将阳光的热能吸收及保留,从而散发出一股温暖的空气,在空中形成一个具有保护作用的屏障,令到高原上的风不像平地般强劲。
再加上其长年不下雨的乾旱气候,令纳斯卡平原成为地球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有专家便推断,这块无风无雨、面积达二百平方英里的辽阔高原,便是因为这种气候条件而成为当年绘画「纳斯卡线条」的理想地点。
推测有观星之用
由正式发现图案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尽管科学家们努力钻研,依然未能解开绘画这些巨型图案的目的何在。有人认为这些几何形状的图案,是外太空飞船所留下的跑道轨,但其他的动物图案又要如何解释呢?有天文学家利用电脑分析,发现其中一幅蜘蛛形图案,和猎户星座的形状很类似,而连接这个图形的笔直线条,其作用则在于追踪猎户星座三颗星的踪,所以有科学家便由此推断「纳斯卡线条」的原意可能是用作观星之用。
此外,这幅蜘蛛图形实际上亦描绘出一种学名为「节腹目」(Ricinulei)的蜘蛛的外形,这种蜘蛛十分罕见,全世界只有亚马逊河雨林的深处地区才能找到。那麼,当时的人又是怎样得到样本来依照绘画呢?以上的种种谜团,科学家们到目前为止仍然未能解释。
女数学家一生解谜
德国女数学家玛利亚·赖歇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纳斯卡线条。作为一个数学家,她特别想知道那些纳斯卡人在设计和刻画线条时是否依据了几何学原理。她发现,许多线条爬坡穿谷,绵延很长距离却能保持笔直,很可能是在木桩间拉线作为画线的标准,只要三根木桩在目测范围内保持一条直线,那么,整条线路就能保持笔直。
上世纪80年代,纳斯卡镇的学生们在赖歇的带领下,向人们演示了古人是如何制造一条纳斯卡线条的:首先,用标杆和绳索标出一条笔直的线,然后,再把表面的黑石拿走,漏出下面闪光的白沙,反衬着周围富含铁矿的岩石,于是,一条线就出现了。也许,这就是纳斯卡线条的本来面目吧。
赖歇穷尽自己的生命来解答纳斯卡的秘密,在她生命的末期,终于找到了她认为最合适的答案。那些弧线是通过把线的一头固定住,另一端像用圆规画图一样在地上旋转,就能画出每一条弧线。赖歇的研究还表明,古代纳斯卡人会事先在约1.8米的小块地皮上设计图案。她在几片较大图案的旁边发现了这些泥土草稿,设计者们在小型草稿上确定弧线、中心点和辐射线的适当比例后,再作适当的放大。
赖歇一生的核心就是那片静止不动的沙漠和它的居民。逐渐地,这个身着简朴的棉质衣服、脚穿橡胶拖鞋,瘦削而结实的女性成了秘鲁的英雄,纳斯卡全镇庆祝她的生日,并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所学校和一条街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位老太太在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纳斯卡的秘密……
尽管赖歇论证详细,但是,她那些关于巨型线条是如何刻制出来的解释并未得到普遍接受。赖歇理论中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无法解释那些不规则图案是如何制作的?比如那只巨大的蜘蛛和那个神奇的牧羊人。很显然,蜘蛛和牧羊人的图案,不是古纳斯卡人随意或者是无意中在广阔的地面上绘制出来的,而肯定是先有了设计蓝图,然后再制作出来的。
曾经有过巨大高台吗?
我们的疑问又一次回到了前面,古纳斯卡人是怎样将图纸上的样子放大到10000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土地上的呢?他们又是怎样在施工过程中保证图案不至于变形或走样呢?要知道,人们在地面上是根本无法辨认出这些线条的形状的。
也许,我们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假设:那就是古纳斯卡人很有可能在地面上人工建立一座宏伟的高台,来监督制造巨大的纳斯卡线条。
在纳斯卡不远的地方,矗立着一些金字塔,它们是玛雅人的杰作,那么,古纳斯卡人是否也建筑了金字塔式的指挥塔,用来监督制作巨大的线条呢,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纳斯卡高原上的指挥塔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那些谜一样的线条呢?
但是,修建如此之高的瞭望台,不仅令人难以想像,更重要的是,建筑高台所需的材料从何而来呢?2000年前的纳斯卡地区干旱少雨,不可能有茂密的树木生长,高台也就不可能用木头来制造。而假如用土,那么,这里地表是以砾石为主,仅有少量的沙土,根本没有足够的泥土来修建如此高的高台。假如用岩石,我们今天为何在纳斯卡地区没有发现取材用的大规模采石场呢?看来,在地面上建造高台的说法,似乎也是站不住脚的。
纳斯卡人会飞吗?
今天,纳斯卡线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而要想欣赏到线条的全貌,就必须乘坐当地提供的一种轻型飞机。在众多的游客当中,不乏对未知事物持有浓厚兴趣的探索者。伍的曼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仅是美国佛罗里达航空公司的总裁,还是国际探险协会的会员。
当他乘坐飞机飞过纳斯卡上空时,灵光突然出现在他脑中,古代纳斯卡人是否乘坐一种飞行器来监督制作出线条的呢?更多的证据使伍的曼相信自己的结论:纳斯卡人在秘鲁山区的后代印加人至今还流传着会飞的物体的传说,而且,许多纳斯卡陶器和织物的残片上都饰有飞行的图案,包括气球风筝和鸟一样的飞人。
兴奋不已的伍的曼开始采用一种实验性考古方法来证明自己大胆的假设。他决定仿照古纳斯卡人制造一个热气球,并将其命名为“兀鹫一号”,这是安第斯山一种高飞的巨鸟。为了令人信服,伍的曼清楚,制造兀鹫一号的材料,必须尽可能接近古纳斯卡人所用的材料,而气球的样式则与纳斯卡陶器上的飞行图案一样。
1976年11月,26米高的兀鹫一号终于完工。人们在地面上建起一个炉灶,以生产出足够的热气灌入气球。几天后的凌晨5点半,伍的曼和一名热气球飞行冠军乘坐它飞上天空,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他们在沙漠上迅速攀升了122米。
地面上一阵欢呼,实验成功了,古代纳斯卡人的确可以乘坐热气球飞上空中,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令人沮丧,因为气球只在空中停留了短短的三分钟,这短短的三分钟,对于修建庞大的纳斯卡线条相比,显然是远远不够用的。
关于纳斯卡线条是如何制造的?人们的探索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这些神奇的线条后面,可现在它已经流失在时光之中了。
纳斯卡线条和灿烂星空
但是,人类探索的热情依然没有止步。
如果我们无法解释这些线条是怎样制造的,或许,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再去考察一下这些神秘线条的意义,会对研究它的制造有所帮助。
冯·丹尼肯为纳斯卡线条赋予了神秘的光环,这位旅馆经理出身的作家在他的《众神的战车》一书中,提出纳斯卡线条是外星飞行器使用的跑道。他认为,不明身份的天使在远古某时降落在纳斯卡高原,在那里为自己的飞行器修建跑道,而他的证据就是那些酷似机场跑道的线条。
冯·丹尼肯的作品在1968年问世后,立刻成为国际畅销书,同时也使纳斯卡线条获得更高的知名度。但是,科学家们却不假思索地抛弃他的看法,他们认为,这个疯子根本就没有科学常识,因为不仅航天器不需要跑道,而且,纳斯卡柔软的沙土根本不适合任何沉重的飞行器降落,假如那样的话,恐怕这些宇宙飞行员会陷进土里拔不出脚来。
尽管冯·丹尼肯的“外星人假说”受到科学界普遍嘲笑,但是却启发了一些人。人们把注意力投向天空,古纳斯卡人会不会参照天上的星座来绘制地面上的图案呢?从考古学的发现可以看出,远古人们对于天象是极为崇拜的。中国濮阳的一座新石器时代墓葬里,曾出土了用贝壳做成的北斗七星图案。那么,古纳斯卡人是否也是这样制作出的线条呢?
但星象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在星空下,是无法产生投影的。
一个祭祀用的城市
1983年,一支意大利的考古队来到这里,他们在纳斯卡地区的南端发现了一座名叫卡华赤的古城,这里有宽阔的广场,雄伟的石级,还有几十座大约有30米高的金字塔。然而,令考古者迷惑不解的是,卡华赤城中并没有发现繁忙的市镇中心和军事活动的遗迹,相反,这座城市似乎只用于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
那么,古代纳斯卡人又居住在哪里呢?
很快,人们在纳斯卡线条范围的北端一个叫文蒂拉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生活痕迹,虽然,它已经被农业耕作破坏了一部分,但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里是一个真正的都市城镇。而在文蒂拉这个古纳斯卡人的生活区,到卡华赤这个祭祀区中间,就是著名的纳斯卡线条的区域。我们可以想见,在2000年前,古代纳斯卡人每到节日,他们都会来到卡华赤,进行大规模的朝圣和祭祀,而在他们到达那里之前,必须要经过的,就是广阔的纳斯卡线条所在地。
纳斯卡线条就是位于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毋庸置疑,这些神秘的线条和祭祀活动有着紧密的关联。那么,古代纳斯卡人又是在祭祀什么呢?
现代民族学的观点认为,对于一个原始民族来说,对生存最重要的,往往就是他们所要祭祀和祈求的。对于纳斯卡地区的人们来说,什么又是他们最为缺乏的呢?
是水。
现代纳斯卡人生活和农耕用水的可靠来源,是雄伟的安迪斯山脉。从卡华赤以下的地区,干旱年年有规律地出现。河流只在短短的两个季节流过这些山区。在古代的某个时期,纳斯卡人修建了一个庞大的灌溉系统,150公里的沟渠纵横交错,遍布这个地区。这些沟渠大部分都深埋于地下,有入口也有出口。而这些沟渠所在的范围恰好就是纳斯卡线条的区域。
水跟纳斯卡线条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是水造就了纳斯卡线条吗?
美国麻省大学研究员戴维·约翰逊,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纳斯卡地区古代灌溉系统,远古时期火山活动导致的地下岩石断层,成为古纳斯卡人引水的天然渠道。1997年的一天,戴维正在山上探察一个岩石断层,他走过一座小山脊,摆在他面前的就是那个宏伟的纳斯卡体型体系和线条群落,它们正好指向戴维要去的那个断层。这时,他突然意识到他的下面有一个水源,戴维后来回忆到,“我当时一下子就坐了下去,抬起头说,‘我的上帝,我想我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 戴维认为这些巨大的图形,还有它们之间数公里长的线条,是纳斯卡人用来记录地下水源地位置的标记。正像今天,我们城市中供水系统图纸一样,这些神秘的线条正是古纳斯卡人所绘制的自己的供水系统图。而在它下面,就是古人用来饮用和灌溉、对于纳斯卡人最为宝贵的水利体系。
根据戴维和其他科学家的发现,我们可以推想,古代纳斯卡地区的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家族组成。关于这一点,纳斯卡地区出土的陶器和织物上的图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足够的证据———研究者发现,那些陶器和织物上的动植物图案,恰巧就是不同家族所崇拜的图腾,也就是他们各自的族徽。
而此刻,安第斯山上珍贵无比的水正缓缓地顺着纳斯卡地区下面的天然断层流淌,家族之间为了争夺水源,曾经发生了很多惨烈的战争。最终,大家意识到,靠战争来解决水源的办法是徒劳而又白费鲜血的,于是家族们终归和好,人们开始坐下来,商量如何有秩序地利用这些公共水源,一个合理的方案最后被家族们所接受。结果,大家都退回了文蒂拉的居住地,纳斯卡地区的水渠被分割为不同的家族所有。为了区分各自的水源地,每个家族根据水流的方向和范围,在地面上绘出自己家族所独有的族徽来,于是,陶器上的蜘蛛、猴子、巨鸟等等,从此出现在纳斯卡高原上。
尽管戴维的纳斯卡线条与水有关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但是,人们依旧不能回答纳斯卡线条是如何制造的这个问题,正像那位德国女科学家赖歇在临终前所说,“我们将无法知道所有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