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方科技发展时,东方有位君主对此颇有兴趣,还请了来华的传教士教授他相应的学科知识。因此,通过传教士的“中间人”作用,使得中西方文化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交流。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高寿皇帝,虽年幼登基却是深谙治国之道,平息内乱、拓展疆域,经过几十年的统治,使中国再次呈现出了繁盛生机。
而康熙也不是一个只读经史之人,他对于世界有着一种天然的好奇。当时,康熙和欧洲来的几位传教士接触后,觉得有些学科很有意思,比如:数学、物理和天文。因此,康熙任命传教士南怀仁为他的第一任数学老师。
康熙是个务实之人,他看到了自己的那些官员在历法较量中败给了汤若望,而要掌握这些知识学数学就是第一步。作为皇帝都能如此好学,这在这些传教士眼中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于是,他们赶紧写信给罗马教廷,让其再多派些传教士来中国,这里的皇帝实在太开明了。
这已经不是传教士第一次向欧洲介绍康熙皇帝,虽然信件内容在欧洲引起了极大反响,但真正有行动的只有法国的路易十四。也许,他们二人有着某些相似处,如:都是年少时就做了皇帝;对文化艺术的偏爱等等。更为关键的是,这二位都见证了国家在自己手里走向强盛。
当然,有一点是康熙没有的:路易十四之所以在当时被看作一个奇迹,因为他父母结婚后二十三年都没有子女,而路易十四本人的寿命,又比他的儿子和最大的孙子活得都要长,于是,路易十四的继位者,就到了他的重孙路易十五身上了。
可以说,路易十四本人对于中国文化有着不一样的情节,就在他人热衷于中国瓷器时,路易十四更加偏爱中国式样的家具,就连修筑的特里亚农宫(为其情妇蒙特斯潘夫人所建),模仿的都是中国建筑风格。当时,路易十四就决定派传教士访问中国,为此他还准备了不少礼物,当然都是康熙喜欢的,有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天文仪器,还有一些数学仪器等。
1685年3月3日,路易十四派出的六名使节正式出发,这一段旅程很是漫长,一直到1687年7月23日才抵达浙江宁波,其中的一名使节还被泰国国王留下了。第二年的2月7日,其他五人来到北京,准备觐见康熙。当时,康熙对于这些传教士的到访,表现出了莫大的欢喜。
康熙允许他们在中国自由传教,还让其中的张诚和白晋做了自己的科学顾问。他们不但向康熙讲解一些天文现象,甚至,还讲解到了人体解剖学,以至于,连康熙的疟疾就是使用了他们带来的金鸡纳霜治好的。1708年,张诚等人建议,用经纬度法来绘制地图。
当时,中俄边境有纷争,张诚就参与了谈判。在他看来,中国原有的绘图技术实在太落后了,非常不精准。于是,他用了10年的时间,在法国传教士和中国官员的齐心合作下,《皇舆全图》完成了,这在当时可是亚洲的最高水平。
在这期间,这些法国传教士和康熙的相处很是和谐,康熙的好学态度让这些传教士心生佩服,向路易十四汇报时,他们更是将康熙夸成了“是法国之外的另一位伟大人物”。
康熙在和这些传教士相处中,对欧洲的好感也是增加了不少,要求法国再多派些传教士来中国。有意思的是,白晋明明是路易十四派出的使节,康熙却任命他为中国特使。白晋返回法国,康熙也给路易十四准备了礼物,是300多卷中文书,那时全法国也不过23册汉文书籍。
此外,白晋自己还撰写了一本书《康熙帝传》。在这部书中,主要是描述他和康熙接触的种种事情,他说:“康熙不但关心西方的科学、西方的文化,更爱听他们谈及路易十四的伟大成就。”简而言之,这部书就是借着对康熙的褒奖赞誉自己的国王路易十四。
传教士当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路易十四收到礼物,在仔细听了康熙的一些事迹后很是高兴,决定再派传教士去往中国,还给了白晋1万法郎为康熙准备礼物。1699年,白晋带着15名耶稣会士再一次来到了中国。
后来,路易十四还写了一份亲笔信,可惜的是这封信没有发出,永远待在了宫廷密档里。康熙和路易十四,通过传教士做“媒介”相互“认识”了对方,虽然无缘会面但却并不妨碍中法交流,也使得中国文化在欧洲掀起了百年热潮。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曾描述说:
“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
只是,康熙之后的子孙并没有继承康熙这份对科学的热爱,若不然怎会以悲惨的结局收场?回过头来看更早的王朝,鼎盛时期都有科技力量的支撑,不发展就落后,落后就注定挨打。
当然,不管是康熙皇帝还是路易十四,他们都是那个时代伟大的帝王,也只有这样的帝王才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交流,从而,促进本国的发展成就一片盛世。
参考资料: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大清圣祖仁皇实录》、《路易十四时代》、《欧洲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