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吃贻贝的季节了。贻贝是学名,海虹、青口是小名,煮熟晒干叫淡菜、壳菜。
在蒜你狠、向前葱势头还猛的当下,身体构造跟蚶子和牡蛎、蚌基本一样的贻贝,实在是最亲民的海鲜,比大蒜小葱还便宜。
以前两毛钱一袋,现在两块钱也能买一袋,十块钱能来四五斤的。用点白葡萄酒煮了,那个鲜。
美中不足,贻贝这些年价格舒心,安全不省心,时不时就出点闹心的事。
秦皇岛已经出了红牌警告,明令全市范围内禁止捕捞、销售和加工海虹。这样的贻贝(海虹)中毒事件,不是第一次了。
1976年,日本宫城县开了个坏头,因为吃了贻贝,首次爆发了腹泻、恶心、呕吐的集体性中毒事件。这些年,日本陆续报道中毒病例一千多例。
欧洲和南美洲的贻贝(海虹)爱好者也未能幸免,一样有中毒病例发生。
2011年到2016年,我国部分地区,运气不好的消费者,偶尔会发生食用贻贝(海虹)后腹泻的中毒事件。
凶手隐藏在贻贝(海虹)的中肠腺内,中肠腺就是贻贝的消化腺。中肠腺内蓄积了一种脂溶性的,不溶于水的,不怕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足以杀死小白鼠。
这腹泻性毒素,毒不倒贝们,毒得倒人类。但也不是害贻贝(海虹)怕被人吃,自己蓄意生产制造出来谋害人类的,贻贝们很乖,知道自己是人间一道菜,这是贻贝的宿命,是贻贝的荣光。
这毒素是贻贝吃了浮游的毒藻,毒藻的腹泻性毒素,赖在中肠腺里不肯走了,贻贝只是个被动的二传手。
所以,加工贻贝(海虹)等新鲜贝类的时候,要记得先把中肠腺这些内脏清理干净;
不管蒸煮贝类的汤汁如何鲜美,也忍着馋,不要喝;
贻贝便宜,但也有悠着吃,不能一次吃个四五斤不停歇;
这毒素耐热,被指望着加热就给清除了,不要吃才是预防的根本大法。
还算好,这腹泻性贝类毒素,虽说让人拉肚子,尤其是让好多人一齐拉肚子,是有些烦心,但是好在一般急性症状较轻,吃完后半小时到14小时之内,出现腹泻、呕吐、恶心、腹痛和头疼等症状,用泻药也没用,照拉不误,但一般在两天内自然就好了。
逐本溯源要揪出始作俑的毒藻,带头大哥主要是渐尖鳍藻和倒卵形鳍藻等。其中紫贻贝、缢蛏、泥蚶和青蛤,最容易积累这种腹泻性贝毒素。
腹泻性贝类毒素只是常见的贝类毒素中,最温和的一种。另外涡鞭藻等产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才是十分的可怕。
麻痹性贝类毒素存在于贻贝、扇贝、蛤等双壳贝类中,内脏中含量较高,常规的烹调加工方式不能将其去除。中毒潜伏期短,先是口部及四肢麻痹、刺痛,以及呕吐、腹泻等,严重者吞咽发音都困难,甚至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很遗憾,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出来针对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特效解毒剂。
1967到1979年间,浙江省发生麻痹性贝类中毒四十多次,死亡23人。
1986年,福建发生花蛤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
1986年,台湾发生50人西施贝麻痹性贝类毒素集体中毒事件。
之后,北美和欧洲发生过沙鳗和鲱鱼的死亡,英国发生两次海鸟的大量死亡。
通过对中国沿海部分海域贝类产区贝毒毒素分布的调查,不得不承认,以贻贝(海虹)为代表的中国双壳贝类,已经受到了毒素污染的威胁。胶州湾、莱州湾、秦皇岛、福建等海域均发现了贝毒毒素,还不算太糟,稍微可以放宽心,最普遍的是杀伤力不强的腹泻性贝毒毒素,凶悍的麻痹性贝毒毒素少见。
怡贝体内的获得性毒素,就是有害藻华的直接产物。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化肥污染、以及水产养殖中过多添加的营养素,使得水体中氮、磷增加,海域富营养化,在夏秋季节温度上升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出现赤潮,贝类毒素迅速增加,造成贝类毒化。
最重要的治本这方面,应该把赤潮,看做海洋生态环境的红灯亮起来,减少污染排放,保护水域的洁净,是人类能吃到鲜美可口海产品的根本,价廉物美的贻贝(海虹)才能自由自在走上我们的餐桌。
最后强调一下,海虹最鲜美时,如果遭遇恰逢赤潮来势凶猛,一定要听监管部门的话,说不吃就不吃,忍一忍,攒够钱,多吃点大蒜大葱吧。另外,检查一下家里的洗衣粉是不是不含磷的,爱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为人类留点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