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开始连载的《比利蝙蝠》(Billy Bat),或许可以称得上是浦泽直树至今最特别的一部作品。
在连载的第一回中,这部漫画以一名叫做「比利蝙蝠」的私家侦探作为主角,开始了一则典型的黑色私探故事。
人如其名,「比利蝙蝠」并非是侦探在江湖上打滚的外号,而是确实就是一只蝙蝠。
就连其他出现在故事里的角色,也是狗与狐狸等动物,而且不只是剧情风格,包括画风也与浦泽过去的作品堪称天差地远,因此让人相当好奇,为何他会在本作中出现如此大的风格转变。
但就在第二回里,真相为之揭晓。
原来,第一回与第二回前半中的「比利蝙蝠」内容,全都只是漫画中的漫画,是《比利蝙蝠》中一名叫做凯文山县的漫画家角色,于1940年代在美国推出的热门作品。
在故事虚晃一招,接着进入正题后,凯文山县从他人口中发现,自己笔下的这个招牌角色,有可能是在无意间受到日本漫画所影响的结果,因此毅然而然地回到故乡日本,想要确认此事是否为真,并试图找寻自己可能受到影响的源头,进而取得对方授权。
在调查过程中,山县发现在一本名为《黑蝙蝠写本》的日本古书里,便曾出现过与「比利蝙蝠」极为相似的角色。
在知道这件事以后,原本只是他笔下角色的「比利蝙蝠」,竟开始不时出现在他面前,暗示他许多接下来将会发生的事,甚至是怂恿他做出某些举动,让他就此卷入一连串危险之中。
在接下来的情节里,《比利蝙蝠》将发生于不同时代的事件陆续安插到故事中,让读者发觉甚至早在文明建立以前,这个蝙蝠角色便已出现在当时的人类眼前,促使对方与日后的无数个创作者画下这名角色,并且将蝙蝠告诉他们的未来,置入到他们的画作里。
因此,我们会在《比利蝙蝠》里看到日本国铁总裁下山定则之死的谜案、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案、911恐怖袭击等历史事件,均成为这部漫画的关键情节。
甚至就连战国时代的伊贺忍者、犹大背叛耶稣等横跨不同地区及时代的事件,也往往会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成为故事某段时期的主线,让《比利蝙蝠》的发展始终叫人难以预测。
当聊到《比利蝙蝠》这种独特的结构时,浦泽曾表示,其实这部作品里的许多篇章及情节,全是出自他与本作编辑在四年间陆续讨论出来的短篇点子,一直到后来浦泽想到《比利蝙蝠》的概念后,才决定要将先前那些短篇内容给运用到这则故事里,就此使本作成为了后来我们所看到的模样。
在确定要连载后,由于浦泽也十分清楚这部漫画将会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作品,是以也邀请了与他合作多年的编辑长崎尚志参与编剧工作。
在他们第一次讨论时,长崎便提出了要将下山事件作为故事开头的提议,同时表示如果要让他参与这部作品的创作,条件便是浦泽要挑战过去从未做过的事,也就是将实际存在的历史人物作为剧情中的重要角色,进一步奠定了《比利蝙蝠》的发展方向。
因此,除了前面提及的下山定则、肯尼迪、犹大与耶稣以外,在《比利蝙蝠》中,我们也会看到爱因斯坦、希特勒,以及将天主教带入日本的传教士 圣 方济各·沙勿略,还有被官方判定为肯尼迪谋杀案真凶的李哈维奥斯华等人,而且还不只是那种仅出现一下的串场式安排,而是确实有充足戏份,并且发挥关键作用的重要人物。
不过平心而论,虽然这种作法确实让《比利蝙蝠》不断为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
但这种不时跳跃故事时空,将短篇情节置入里头的安排,却也让本作因此在剧情上显得较为断裂,也让这则故事在更为宏观的叙事架构下,意外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显得较为疏离,缺乏一个能让人从头到尾都紧紧跟随的角色,因此也在情感传达上,显得不如他过往的那些精彩作品。
但就算这样,《比利蝙蝠》还是有许多可观之处,同时也触及了浦泽过往较少接触的主题。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这部作品甚至还透过了规模宏大的故事,从各式各样的角度,让我们不断窥见浦泽对「创作」这回事的相关想法。
在《比利蝙蝠》中,有个影射华特迪士尼的角色。故事描述他买下了「比利蝙蝠」的版权,并找来山县的助手作为影子画家,将「比利蝙蝠」的风格从原本的黑色路线,转变为可爱童趣的冒险故事,就这么建立起一个巨大的跨媒体王国。
同时还在他们拥有的游乐园底下,暗中设立一个秘密部门,专门消灭那些看得到「比利蝙蝠」,并创造出相关作品的创作者们。
浦泽利用这样的安排,讨论动漫画创作所具有的惊人力量,同时将商业霸权与创作理念之间的种种冲突,透过一连串的惊悚元素加以呈现。
甚至就连他对于漫画电子书的疑虑,以及他拥护纸质书的价值观,也透过故事情节呈现其中(在此补充一下,2021年年底,他还是答应了让自己的作品推出电子书版本,只是也宣扬读者应以跨页形式阅读,以便看到作者原本的构图想法)。
除此之外,《比利蝙蝠》也不断强调创作者坚持想法及创作不辍的重要性,甚至还将故事中的希望屡屡赋予在漫画里,使得创作与观赏创作,就此成为了世界的一种救赎之道,也让这部漫画在看似悬疑惊悚,充满各种阴谋论的同时,展示出其本质则是一部讨论漫画本身的漫画。
透过这样的作法,浦泽告诉我们无论是怎样的形式、画风或故事类型,其实同样都是创作,里头不管好坏,自然都有着属于创作者自身的想法。
哪怕创作者并不这么认为,觉得自己只是为了商业性这种东西而妥协,但其作品却也还是会象征着某些方面或一定程度的自己,至少也能展现他愿意为了什么事情而妥协,就此成为创作者不可切割的一部分。
此外,浦泽也藉由故事里凯文山县的「作者要在哪里让故事结束,关系到最后会变成快乐结局还是悲伤结局。」
这句台词,传达出他对「说故事」这回事的看法,认为就算是同一则故事,也会因为作者在许多地方的取舍,因而让戏剧性出现极大差异,而这些种种元素,加上融合短篇的表现手法,也全是他想透过《比利蝙蝠》尝试挑战的创作观点。
其中最值得留意之处,应该算是里头的某一段关键情节。
在那个桥段中,比利蝙蝠预测了人类将会因为某起事件灭亡,但当时一位能与比利蝙蝠沟通的漫画家角色,却以自己的意志画出了另一个与预言中不同的未来。
结果就这么改变了现实事件的后续发展,也让比利蝙蝠一度表示,这么做将会使未来变得难以预测起来。
从「预言」这件事的角度来看,这个安排可说相当有趣。
有时,某些预言之所以能够成真,其实未必是预言家真能预测未来,而是在于那些预言影响了对此深信不疑的人们,使他们在不自觉中朝着实践预言的方向前进。
正如某些科幻作品的科技之所以能在日后成真,也正是因为那些情节影响到了当时的读者与观众,使某些人就此致力于推动那些他们喜爱的事物化为真实存在。
因此,这样的安排,也让出现在《比利蝙蝠》里的那些「预言」,其实更像是一种「欲言」,象征了创作者的「所欲之言」,将他们的想法与诸多期盼全部透过创作形式加以表现,并透过读者的阅读行为,使整件事得以臻至完整,告诉我们重要的不仅是创作者本身,就连读者或观众,其实也是整个创作过程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要是从浦泽喜欢放任角色自行发展故事的创作理念来看,这样的情节,其实也正代表了角色拥有自己的生命,偶尔会脱离作者原本的设定,使故事朝作者也没料想到的地方发展而去的情况。
因此也让这部漫画就这么层层叠叠,透过主线发展及众多细节,反映出他对于「说故事」这回事的各种想法,同时也让他的书迷们,得以窥见他对创作的种种理念。
而当我们发现这点时,便会了解「比利蝙蝠」这个并未在故事中被完全说明清楚的神秘角色,其真正的身分究竟为何——那个看似掌控了过去与未来的所有发展,但偶尔也会由于其他人物出乎意料的举动,就此难以确定未来的「比利蝙蝠」,其实不就是置身于故事之外,理应可以控制一切发展的作者本人吗?
比利蝙蝠,它的名字是浦泽直树——当读到最后时,我们总会发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