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辱」065
罪辱,◆處罰折辱。○[宋][蘇舜欽]《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詩:“近罹罪辱舌雖在,每避嫌謗口已膠。”
眾辱(众辱),◆謂當眾侮辱。○《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謂[灌夫]曰:‘[程][李]俱東西宮衛尉,今眾辱[程將軍],[仲孺]獨不為[李將軍]地乎?’”○《漢書‧爰盎傳》:“[盎]兄子[種]為堂侍騎,諫[盎]曰:‘君眾辱之,後雖惡君,上不復信。’”[明][張居正]《乞宥言官疏》:“臣竊以皇上一向虛己受諫,今一旦眾辱此人,將使居言路者,畏懼自保,而不敢正言。”
執辱,◆拘捕侮辱;被俘受辱。○《汉书·五行志上》:“一曰,時晉執季孫行父,又執公,此執辱之異。”○《隋书·五行志上》:“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暴顯並爲景所執辱,貴臣有害之應也。”
知足不辱,◆自知滿足就不會招致羞辱。○《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晉書‧列女傳‧涼武昭王李玄盛后尹氏》:“今國雖小,足以為政,知足不辱,道家明誡也。”○[清][姚瑩]《與余小坡書》:“[漢]二[疏],辭官歸里,所謂知足不辱者也。”亦作“知止不辱”。○[漢][荀悅]《漢紀‧宣帝紀二》:“太傅[疏廣]謂少傅[受]曰:‘吾聞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元史‧察罕傳》:“﹝[察罕]﹞嘗以病請告……顧[李孟]曰:‘知止不辱,今見其人。’”
知止不辱,◆見“知足不辱”。
知榮守辱(知荣守辱),◆道家提倡的一種韜光養晦的處世哲學。○《老子》:“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河上公]注:“榮以喻尊貴,辱以喻污濁,知己之有榮貴,當守之以污濁。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谷也。”○[三國][魏][曹植]《潛志賦》:“亮知榮而守辱,匪徇天以為通。”
折辱,◆侮辱。○《史記‧項羽本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唐][吳兢]《貞觀政要‧論納諫》:“縱其小有不是,[越王]何得輒加折辱。”○[明][陶宗儀]《輟耕錄‧待士》:“[整]雖貴,賣國叛臣也,故折辱之。”
責辱(责辱),◆斥責羞辱。○《北齊書‧高隆之傳》:“時[世宗]作宰,風俗肅清,[隆之]時有受納,[世宗]於尚書省大加責辱。”○《文明小史》第八回:“因此,幾個秀才,不致受他的責辱。”
遠辱(远辱),◆I敬稱他人從遠方來臨。○《韓詩外傳》卷六:“[鄭伯]曰:‘寡人無良邊陲之臣,以干大禍,使大國之君沛焉,遠辱至此。’”○《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曰:‘先生遠辱,何以教[文]也?’”[明][馮夢龍]《萬事足‧訪友托妻》:“今朝遠辱高軒過,足見同窗意氣多。”◆II避免恥辱。○《新唐書‧舒元輿傳》:“賢者遠辱自引去,而不肖者為陛下用也。”
幽辱,◆1.侮辱。○《周書‧文帝紀上》:“幽辱神器,弒酷乘輿。”○《舊唐書‧宦官傳‧楊復恭》:“洎朕纂承,益相侮慢……幽辱朕躬,淩脅孺子。”◆2.指受辱。○《晉書‧慕容廆載記》:“顧以皇居播遷,山陵幽辱。”○《陳書‧高祖紀上》:“自寇虜陵[江],宮闈幽辱。”
虛辱(虚辱),◆謂空承美意。○[唐][李商隱]《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懷寄獻尚書》詩:“固慚非[賈誼],惟恐後[陳琳]。前席驚虛辱,華樽許細斟。”○[宋][錢愐]《錢氏私志》:“上悅甚,令左右宮嬪各取領巾裙帶或團扇手帕求詩……人人得其歡心,悉以進呈。上云:‘豈可虛辱,須與學士潤筆。’遂各取頭上珠花一朵,裝公襆頭簪。”○[宋][黃庭堅]《長句謝陳適用惠送吳南雄所贈紙》:“雖然嘉惠敢虛辱,煮泥續尾成大軸。”
幸辱,◆猶言承蒙。○[唐][李翱]《感知己賦》序:“[翱]雖不肖,幸辱[梁君]所知。君為之言於人,豈非譽歟?謂其有古人之遺風,豈非深歟?”[唐][任華]《與庾中丞書》:“[華]自去冬拜謁,偏承眷顧,幸辱以文章見許,以補袞相期,眾君子聞之當仁矣。”
刑辱,◆用刑罰侮辱。○《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時[楚][王戊]暴逆無道,刑辱[申公],無[吳王]謀反。”○[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劉小魯尚書》:“每遇其行法嚴刻,及刑辱建言者,輒苦口規之。”○[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自有歷史以來,[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下來的,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過。”
戲辱(戏辱),◆戲弄侮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當我落拓的時候,也不知受盡多少人欺侮,我擺了那個攤,有些居然自命是讀書的人,也三三兩兩來戲辱。”
無辱(无辱),◆1.謙詞。猶言不勞枉駕。○《左傳‧昭公二年》:“非伉儷也,請君無辱。”◆2.不受恥辱;不受侮辱。○[漢][劉向]《說苑‧敬慎》:“諺曰:‘誡無詬,思無辱。’夫不誡不思,而以存身全國者,亦難矣。”○《三國志‧魏志‧何夔傳》:“[太祖]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夔]常蓄毒藥,誓死無辱,是以終不見及。”○[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唐昭宣帝三》:“﹝[丁會]﹞不北面以推戴弒君之賊,為佐命之勳臣,而身亦可以無辱矣。”
危辱,◆危險與屈辱。○《列子‧說符》:“人不尊己,則危辱及之矣。”○《新五代史‧雜傳‧王師範》:“諸鎮有兵,所以藩扞天子,今天子危辱,而諸鎮反以兵自衛。”○[明][方孝孺]《慈竹軒記》:“身不涉憂患之塗,耳目不接危辱之事。”
受辱,◆遭受侮辱。○[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上不辱先……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水滸傳》第四七回:“這廝兩箇把[梁山泊]好漢的名目,去偷雞吃,因此連累我等受辱。”
守辱,◆安於卑辱的地位。語本《老子》:“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三國][魏][曹植]《潛志賦》:“亮知榮而守辱,匪徇天以為通。”
喪師辱國(丧师辱国),◆軍隊損失,國家蒙受恥辱。○《明史‧楊本傳》:“﹝[楊本]﹞從[景隆]討[燕]有功,[景隆]忌之,不以聞。尋劾[景隆]喪師辱國,遂以孤軍獨出,被擒,繫[北平]獄,後被殺。”○《轟天雷》第二回:“吾國喪師辱國,一見於[熱河]之變,再見於[馬關]之役,這回要做第三次了。”
喪權辱國(丧权辱国),◆喪失主權,使國家蒙受恥辱。○[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一章第一節:“[耆英]、[伊里布]在[英國]侵略者脅迫下,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條款,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江宁條約》。”○[歐陽山]《柳暗花明》八九:“懲辦喪權辱國的官僚!”
三敗之辱(三败之辱),◆[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戰三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齊桓公]許與[魯]會於[柯],將盟,[曹沫]執匕首劫[桓公]於壇上,[桓公]乃許盡還所侵之地。見《戰國策‧齊策六》、《史記‧齊太公世家》。後因以此事為始敗而終雪前恥之典。○[漢][李陵]《答蘇武書》:“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沫]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讎,報[魯國]之羞。”
辱子,◆1.蔑稱。猶小子。○《三國志平話》卷下:“吾怕者[諸葛],誰識辱子[姜維]。”◆2.猶言不肖子。○[元][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摺:“人都道[鄭元和]死為辱子,也只由的[李亞仙];生為逆子,也只由的[李亞仙]。”
辱知,◆謙辭。謂受人賞識或提拔。○[唐][李漢]《<昌黎先生集>序》:“門人[隴西][李漢],辱知最厚且親。”
辱照,◆猶言承蒙關懷。○[宋][李綱]《答錢遜叔侍郎書》:“然反覆思之,辱照之深,而書辭見委甚勤,其敢以固陋辭?”
辱在,◆猶言屈尊慰問。○《左傳‧隱公十一年》:“君與[滕君]辱在寡人。”○[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上》:“[杜]注不解‘在’字。○[引之]謹案,《爾雅》曰:‘在,存也。’存問之也。”
辱遊(辱游),◆離家遠游者的謙稱。○[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辱遊[張珙]書上將軍帥府。”
辱臺(辱台),◆[唐]代官場舊例:御史大夫往往拜相,如任命御史大夫百日內而改由他人拜相,則視為御史臺之恥,謂之“辱臺”。○《新唐書‧李景讓傳》:“﹝[景讓]﹞為大夫三月,[蔣伸]輔政,[景讓]名素出[伸]右,而[宣宗]擇宰相,盡書群臣當選者,以名內器中,禱[憲宗]神御前射取之,而[景讓]名不得。世謂除大夫百日,有他官相者,謂之‘辱臺’。○[景讓]愧艴不能平,見宰相,自陳考深當代,即拜[西川]節度使。”
辱身敗名(辱身败名),◆謂自身受辱,名聲敗壞。○《說岳全傳》第三一回:“一旦失手,辱身敗名,是為不智。”
辱身,◆謂屈辱自己的身份。語本《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史記‧刺客列傳》:“[聶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養老母。’”[司馬貞]索隱:“言其心志與身本應高絜,今乃卑下其志,屈辱其身。”○[晉][葛洪]《抱樸子‧交際》:“以違時為清高,以救世為辱身。”
辱人,◆指可恥的人。○《墨子‧所染》:“此四王者,所染不當,故國殘身死,為天下僇。舉天下不義辱人,必稱此四王者。”○《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鄉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於[齊],則亦名不免為辱人賤行矣。”
辱末,◆辱沒。○[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摺:“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末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明][湯式]《一枝花‧卓文君花月瑞仙亭》套曲:“辱末煞老丈人,羞答答戶閉門扃。”
辱命,◆1.謂交付使命。猶降諭。○《左傳‧昭公三年》:“君有辱命,惠莫大焉。”○[漢][陳琳]《答東阿王箋》:“昨加恩辱命,并示《龜賦》。”◆2.辜負使命。○《漢書‧蘇武傳》:“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晉][傅咸]《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出征入輔,幸不辱命。”◆3.指負人之托。○《文明小史》第二四回:“若請他做個算學教習,那是專門之學,必不辱命的。”
辱門敗戶(辱门败户),◆謂敗壞門風,使家族受到羞辱。○[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一摺:“哥哥,俺是甚等樣人家,着他辱門敗戶。”○《清平山堂話本‧刎頸鴛鴦會》:“留此無益,不若逐回,庶免辱門敗戶。”
辱沒(辱没),◆玷污,玷辱。○[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摺:“俺家無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怎捨得你獻與賊漢,卻不辱沒了俺家譜。”○《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我與你郎才女貌,做夫妻也不辱沒了你!”[郭小川]《閃耀吧,青春的火光》詩:“我們永遠不會把這壯麗的青春辱沒!”
辱臨(辱临),◆敬稱他人的來臨。○《左傳‧昭公七年》:“嘉惠未至,唯[襄公]之辱臨我喪。”○《後漢書‧儒林傳上‧孔僖》:“今陛下親屈萬乘,辱臨敝里,此乃崇禮先師,增煇聖德。”○[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宮夢弼》:“舊歲辱臨,又不明告,遂使開罪良多。”
辱舉(辱举),◆謂違背自然法則而行事。○《管子‧侈靡》:“緣地之利,承從天之指,辱舉其死。”○[尹知章]注:“辱,猶逆也;逆地天以舉事則死也。”
辱井,◆井名。○[隋]軍入[陳],[陳後主]與[張][孔]二妃出[景陽殿],逃入[景陽井],[隋]軍出之。後稱[景陽井]為[辱井]。○[宋][王安石]《次韻登微之高齋有感》:“臺殿荒墟[辱井]堙,豪華不復見[臨春]。”○[李壁]注:“[辱井],即[景陽宮]井。”
辱金,◆指出自墳墓隨葬或曾作釵釧、溲器等的金子。○[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廣知》:“金曾經在丘塚及為釵釧、溲器,[陶隱居]謂之辱金,不可合鍊。”
辱行,◆指污穢的行為。○《莊子‧讓王》:“吾生乎亂世,而無道之人再來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數聞也。”
辱國喪師(辱国丧师),◆謂國家蒙受恥辱,軍隊遭到損失。○《明史‧彭澤傳》:“[瓊]遂劾[澤]妄增金幣,遺書議和,失信啟釁,辱國喪師。”
辱國(辱国),◆受凌辱的國家。○《荀子‧富國》:“其於禮義節奏也,芒軔僈楛,是辱國已。”
辱殘(辱残),◆謂受恥辱與傷害。○《後漢書‧文苑傳上‧崔琦》:“不相率以禮,而競獎以權。先笑後號,卒以辱殘。”
榮辱(荣辱),◆1.光榮與恥辱。指地位的高低、名譽的好壞。○《易‧繫辭上》:“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唐][元稹]《寄樂天》詩之一:“榮辱升沉影與身,世情誰是舊[雷][陳]。”○[宋][劉炎]《邇言》:“或問[蘇文忠公]之志。曰:志在名節,故進退榮辱不足以二其心。”○[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我想,在一個黨員熱望為黨貢獻一切的崇高理想里,就包含着不計個人的榮辱與得失在裏面。”◆2.猶褒貶。○[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
屈辱,◆1.屈節辱命。○《史記‧滑稽列傳》:“﹝[淳于髡]﹞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2.蒙受委屈和恥辱。○[三國][魏][李康]《運命論》:“驅驟於蠻夏之域,屈辱於公卿之門。”○《張子語錄》卷中:“[鄭]介於大國之間,其時得以不屈辱。”◆3.指委屈和恥辱。○[宋][司馬光]《田橫墓》詩:“忍死祗能添屈辱,偷生不足愛須臾。”○[明][陳繼儒]《珍珠船》卷二:“三更後車馬甚眾,來至肉所,問太歲何故受此屈辱,不讎報之。”○[清][吳偉業]《吾谷行》詩:“一株偃蹇踞陰崖,半死半生遭屈辱。”○[沙汀]《呼嚎》:“而且,她還額外碰到過多少的糾紛和屈辱啊!”◆4.使蒙受委屈和恥辱。○[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禮遣》:“[張延賞]為[河南]尹,官人有過,未嘗屈辱。”○[唐][牛僧孺]《齊推女傳》:“彼必大怒,乃至詬罵屈辱。”
窮辱(穷辱),◆困窮恥辱。○《戰國策‧秦策三》:“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
親辱(亲辱),◆謙詞。猶言屈駕親臨。○《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宋]之盟,君實親辱。”
輕辱(轻辱),◆1.輕慢凌辱。○《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雖以臣為賤人而輕辱,獨不重任臣者之無反復於王邪?”○《晉書‧忠義傳‧王育》:“我府君以非罪黜降,如日月之蝕耳,小縣令敢輕辱吾君!”◆2.謂寡廉鮮恥。○《淮南子‧氾論訓》:“逮至當今之世,忍詬而輕辱,貪得而寡羞,以[神農]之道治之,則其亂必矣。”
侵辱,◆凌辱。○《史記‧酷吏列傳》:“[高后]時,酷吏獨有[侯封],刻轢宗室,侵辱功臣。”○《後漢書‧度尚傳》:“如忍以苟免,永受侵辱之恥,生為惡吏,死為敝鬼。”○[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醫術》:“中夜,主人撾門甚急。意其子死,恐被侵辱,驚起,踰垣疾遁。”
棄辱(弃辱),◆疏遠侮慢。○《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遣[芳]歸藩于[齊],以避皇位”[裴松之]注引[三國][魏][王沈]《魏書》:“皇帝即位,纂繼洪業,春秋已長,未親萬機,耽淫內寵,沉漫女色,廢捐講學,棄辱儒士。”
陵辱,◆欺凌侮辱。○[晉][石崇]《王明君辭》:“父子見陵辱,對之慚且驚。”○《宋書‧五行志二》:“是年三月,[王敦]有[石頭]之變,二宮陵辱,大臣誅死。”○[清][陳天華]《警世鐘》:“又[梁欽差]的兄弟,也被[美國]的巡捕陵辱一番,不敢作聲。”
勞辱(劳辱),◆猶勞苦。亦指勞苦之事。○《韓非子‧孤憤》:“惑主敗法,以亂士民,使國家危削,主上勞辱,此大罪也。”○《南史‧張齊傳》:“其居軍中,能身親勞辱,與士卒同勤苦。”○[宋][蘇轍]《李簡夫少卿詩集引》:“其子始棄官以謀養,浮沉里閭,不避勞辱。”
進退榮辱(进退荣辱),◆謂仕途的遷升或降職,榮耀或恥辱。○[唐][白居易]《答戶部崔侍郎書》:“雖鵩鳥集於前,枯柳生於肘,不能動其心也;而況進退榮辱之累耶?”
進榮退辱(进荣退辱),◆以仕途的進升為光榮、降職為恥辱。○[唐][劉知幾]《思慎賦》序:“賦形天地,受氣陰陽,生樂死哀,進榮退辱,此人倫之大分也。”
降志辱身,◆降低自己的志向,屈辱自己的身份。○《論語‧微子》:“[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漢][王充]《論衡‧定賢》:“以清節自守,不降志辱身為賢乎?是則避世離俗,[長沮]、[桀溺]之類也。”
降辱,◆屈身受辱。○[晉][桓溫]《薦譙元彥表》:“身寄虎吻,危同朝露,而能抗節玉立,誓不降辱。”○[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揚雄]德敗《美新》,[李陵]降辱夷虜。”○[唐][李益]《入華山訪隱者經仙人石壇》詩:“鄙哉宦游子,身志俱降辱。”
禍辱(祸辱),◆災禍與羞辱。○[晉][干寶]《<晉紀>總論》:“上諱[業],故改[鄴]為[臨漳]。○[漳],水名也。由此推之,亦有徵祥。而皇極不建,禍辱及身,豈上帝臨我,而貳其心?”[晉][葛洪]《抱樸子‧交際》:“且夫名多其實,位過其才,處之者猶尟免於禍辱,交之者何足以為榮福哉!”
過辱(过辱),◆謙詞。猶言承蒙過訪。○[明][李贄]《答駱副使》:“乃過辱不忘,自天及之,何太幸!何太幸!寂寞枯槁,居然有春色矣。”
負辱(负辱),◆有辱;受辱。○[漢][班昭]《女誡》:“吾性疏頑,教道無素,恆恐[子穀]負辱清朝。”○[唐][陳岵]《上中書權舍人書》:“使吾子為主司,如君之負辱者,將為伸之乎?”
點辱(点辱),◆點污;辱沒。○[晉][束晰]《補亡詩‧白華》:“鮮侔晨葩,莫之點辱。”○[宋][蘇轍]《辭起居郎狀》:“[杜紘]雖才性鄙妄,點辱華要,而罪惡未著。”○[明][陳繼儒]《讀書鏡》卷六:“況摭無影之事,形於奏牘之間,媟褻至尊,點辱士類,此小輩餂刃,祇自傷耳。”
楚辱,◆苦痛與恥辱。○《後漢書‧王允傳》:“﹝[張讓]﹞懷協忿怨,以事中[允]。明年,遂傳下獄。會赦,還復刺史。旬日閒,復以它罪被捕。司徒[楊賜]以[允]素高,不欲使更楚辱。”○[李賢]注:“楚,苦痛。”
城下之辱,◆謂兵臨城下屈膝求和的恥辱。○[梁啟超]《知恥學會敘》:“越惟無恥,故安於城下之辱。”參見“城下之盟”。
不辱使命,◆謂不辜負別人的差使。○[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六:“[壽昌]大笑起來,掉頭對着[立群]說:‘不辱使命!’”
不辱,◆1.不辱沒。○《論語‧子路》:“使於四方,不辱君命。”○[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南朝][宋][傅亮]《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出征入輔,幸不辱命。”◆2.不恥辱。○[唐][韓愈]《送區弘南歸》詩:“服役不辱言不譏,從我[荊州]來京畿。”
敗辱(败辱),◆1.失敗與恥辱。○[唐][韓愈]《省試顏子不貳過論》:“夫行發於身加於人,言發乎邇見乎遠,苟不慎也,敗辱隨之。”◆2.謂敗壞他人名聲,使遭受污辱。○[清][蒲松齡]《聊齋志异‧仇大娘》:“里人[魏名]夙狡獪,與[仲]家積不相能,事事思中傷之。因[邵]寡,偽造浮言以相敗辱。”
拜辱,◆古代賓主相見的一種禮儀。謂拜謝對方的辱臨。○《周禮‧秋官‧司儀》:“主君郊勞,交擯三辭,車逆拜辱。”○[鄭玄]注:“車逆拜辱者,賓以主君親來,乘車出舍門而迎之,若欲遠就之然,見之則下拜,謝其自屈辱來也。”○《儀禮‧鄉飲酒禮》:“主人戒賓,賓拜辱,主人答拜。”○[鄭玄]注:“拜辱,出拜其自屈辱至己門也。”
辱「嗕」001
西嗕,◆[匈奴]種族之一。○《漢書‧匈奴傳上》:“其秋,[匈奴]前所得[西嗕]居左地者,其君長以下數千人皆驅畜產行,與甌脫戰,所戰殺傷甚眾,遂南降[漢]。”○[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嗕,音辱,[匈奴]種也。”參閱《漢書‧馮奉世傳》“嗕種”[顏師古]注。
辱「縟」048
綠縟(绿缛),◆形容草木繁茂。○[唐][韋應物]《游琅琊山寺》詩:“青冥臺砌寒,綠縟草木香。”○[宋][歐陽修]《秋聲賦》:“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院中花木翳如,莓苔綠縟。”
雕章縟句,◆见“雕章鏤句”。
縟豔,◆同“縟麗”。○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七:“邇來題奏章疏,競爲縟豔,不惟九重清覽,難於徧詳,而事體處分,反以文晦。”
稠縟(稠缛),◆多而繁雜。○[明][沈德符]《野獲編‧外國‧外國王儀仗》:“蓋儀仗稍亞于[尚取哈立麻],而稠縟則過之。”
典縟(典缛),◆典雅而多文采。○《新唐書‧徐彥伯傳》:“﹝[彥伯]﹞移[蒲州],以近畿,會郊祭,上《南郊賦》一篇,辭致典縟。”○[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一:“[江淹]擬[顏延年],辭致典縟,得應制之體,但不變句法。大家或不拘此。”
雕縟(雕缛),◆雕鏤彩飾。引申為修飾文辭。○[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志》:“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豈取[騶][奭]之群言雕龍也。”
雕章縟彩(雕章缛彩),◆比喻文彩絢爛。○[唐][劉知幾]《史通‧鑒識》:“此乃綺揚繡合,雕章縟彩,欲稱實錄,其可得乎?”
敦縟(敦缛),◆形容文章風俗淳厚綿密。○[清][包世臣]《再與楊季子書》:“[子由]差弱,然其委婉敦縟,一節獨到,亦非父兄所能掩。”
煩縟(烦缛),◆亦作“煩褥”。◆繁複。○[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親臨稼穡,躬儉節用,不憚煩縟,雅好組紃。”○[宋][秦觀]《五百羅漢圖記》:“該而不煩褥,詳而有軌律。”○[田北湖]《論文章源流》:“《禮》惟煩縟,以記事實,附於《春秋》。”
煩文縟禮(烦文缛礼),◆繁瑣而不必要的禮節。○《朱子語類》卷二四:“[秦]之所謂損益,亦見得[周]末許多煩文縟禮如此,故直要損其太過,益其欠處,只是損益得太甚。”○[明][唐順之]《贈宜興令馮少虛序》:“煩文縟禮之疲其形,惕讒畏譴之鬥其心。”
繁縟(繁缛),◆1.采飾富麗;文辭華麗。○《文選‧馬融<長笛賦>》:“繁縟絡繹,[范][蔡]之說也。”○[李善]注引《說文》:“縟,采飾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明][馮時可]《雨航雜錄》卷上:“近來誌銘傳記之作,惟務繁縟,極力贊述。”○[朱自清]《<燕知草>序》:“近年來他覺得描寫太板滯,太繁縟,太矜持,簡直厭倦起來了;他說他要素樸的趣味。”◆2.繁密茂盛。亦謂(文辭等)不簡潔。○[晉][劉琨]《答盧諶》詩:“綠葉繁縟,柔條修罕。”○[唐][劉禹錫]《蒲桃歌》:“分岐浩繁縟,修蔓蟠詰曲。”○[宋][李綱]《戲賦墨畫梅花》:“群芳種種徒繁縟,脫略丹青尤拔俗。”○[秦牧]《藝海拾貝‧南國盆景》:“這種避免過分繁縟,注意一定的簡潔明快的手法,也很值得玩味。”◆3.繁多;繁瑣。○[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上:“[大中祥符]中,符瑞繁縟,別建禮儀院,輔臣主判。”○《金史‧食貨志一》:“繁縟勝必致於傷財,操切勝必致於害民。”○[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七節:“[孔子]所傳授的禮,內容是等級制度及由此產生的法令和刑罰。外表是朝聘喪葬、揖讓周旋等繁縟的儀式。”○[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她勉強做着[曾]家孫媳婦應守的繁縟的禮節。”◆4.形容聲音細碎。
繁文縟禮(繁文缛礼),◆謂繁瑣的儀式或禮節。亦比喻其他繁瑣多餘的事項。○[唐][元稹]《王永太常博士制》:“朕明年有事於南郊,謁清宮,朝太廟,繁文縟禮,予心懵然。”○[梁啟超]《收回幹線鐵路問題》:“官之為物,重門面而多繁文縟禮者也。”○[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他非常注意浮面上的繁文縟禮,以為這是士大夫門第的必不可少的家教。”亦作“繁文末節”、“繁文縟節”。○《朱子語類》卷四一:“為國以禮之禮,卻不只是繁文末節。”○[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一》:“以深慮遠計為狂愚,以繁文縟節為足黼太平。”○[李劼人]《天魔舞》第十二章:“兵荒馬亂,還顧什麼繁文縟節。”○[老舍]《四世同堂》六十:“文化是文化,文化裏含有許多不必要的繁文縟節,不必由他去維持,也不必由他破壞。”
紛縟(纷缛),◆繁盛華麗。○《後漢書‧延篤傳》:“枝葉扶疏,榮華紛縟。”○[宋][梅堯臣]《游龍門自潛溪過寶應精舍》詩:“時鳥自綿蠻,山花競紛縟。”○[鄭文焯]《鶴道人論詞書》:“[玉田]謂:取字當從[溫][李]詩中來。今觀[美成]、[白石]諸家,嘉藻紛縟,靡不取材於[飛卿]、[玉溪]。”
豐縟(丰缛),◆1.形容草木豐盛繁茂。○[元]王逢《貪山歌》:“氣饙如兮孚尹,草豐縟兮木潤液。”○[清][譚嗣同]《仁學》十八:“四時不新,何以寒燠發斂之迭更?草木不新,豐縟者歇矣。”◆2.形容詞藻豐富多采。○[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五:“朝廷臺閣之文,則其氣溫潤豐縟。”○[明][宋濂]《傅守剛墓碣》:“予讀之,見其遣辭豐縟而考事綜博。”○[清]徐乾學《陳其年<湖海樓詩集>序》:“歌行之運筆頓挫,婉轉豐縟,前[少陵]而後[眉山]不足多也。”◆3.形容富麗華貴。○[明][趙南星]《朝覲合行事宜疏》:“古言人道通,功勳成。交際者,人道之所以通也。匏葉可以成禮,木桃可以抒情;今則豐縟精巧,以結權貴,是賄賂,非交際也。”
浮縟(浮缛),◆鋪張華麗。○[明][宋濂]《故鄱陽劉君墓志銘》:“喜讀書,積至數千卷,為文辭貴理勝,不尚浮縟。”
工縟(工缛),◆精妙繁密。○[明][張居正]《種蓮子戊午稿序》:“何篇什之鉅盛,而文采之工縟乎?”
華縟(华缛),◆華采繁富;美盛。○[明][宋濂]《古三槐隱士王府君墓志銘》:“自幼學詞賦,組織華褥,見者翕然譽之。”○[清][張岱]《陶庵夢憶‧砎園》:“大父在日,園極華縟。”○[清][唐才常]《論文連珠》之二:“蓋聞玉生于山,雕之則華縟;冰出于水,鑿之則紛綸。”
煥縟(焕缛),◆鮮明縟麗。○[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上》:“[聖畫堂]中構大坊為壁,設色煥縟。”
苛縟(苛缛),◆瑣碎繁雜。○[漢][傅毅]《舞賦》:“舒恢炱之廣度兮,闊細體之苛縟。”○[李善]注:“苛縟,煩數之貌。”
麗縟(丽缛),◆華麗多采(的文辭)。○《後漢書‧輿服志贊》:“孰夸華文,匪豪麗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仲舒]專儒,[子長]純史,而麗縟成文,亦詩人之告哀焉。”○[宋][劉子翬]《建康六感‧陳》詩:“永懷興亡端,斯文慚麗縟。”
靡縟(靡缛),◆輕艷華麗。○[明][胡應麟]《詩藪‧古體下》:“[沈][宋]厭[王][楊]之靡縟,稍欲約以典實而未能也。”
濃縟(浓缛),◆濃艷繁麗。○[聞一多]《書信‧致梁實秋》:“《憶菊》、《秋色》、《劍匣》具有最濃縟的作風,[義山]、[濟慈]的影響都在這裏。”
穠縟(秾缛),◆猶縝密。○[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才情雅致》:“[桂孟平]讀此書而作歌一篇,語涉諷刺,而思致穠縟,可誦也。”
綺縟(绮缛),◆1.綺褥。華麗的茵褥。○[南朝][梁][江淹]《學梁王<兔園賦>》:“苔點綺縟,若斷若續。”◆2.華麗。○[清][沈德潛]《<古詩源>序》:“即[齊][梁]之綺縟,[陳][隋]之輕艷,風標品格,未必不遜於[唐]。”
縟采(缛采),◆亦作“縟彩”。◆絢麗的色彩。借指繁華的文采。○[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網之上,其為彪炳,縟采名矣。”○《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固以理窮言行,事該軍國,豈直彫章縟采而已哉!”[呂延濟]注:“縟采,雜色也。”○《隋書‧文學傳序》:“﹝[濟陽][江淹]等﹞並學窮書圃,思極人文。縟彩鬱於雲霞,逸響振於金石。”○[明][張居正]《贈吳霽翁督學山東序》:“故窾言者,棄德之竇也。縟采者,彫朽之飾也。”○[章炳麟]《辨詩》:“宜本之情性,參之政訓,稽之典禮,去其縟采,泯其華飾,無或糅雜故事,以亂章句。”
縟彩(缛彩),◆見“縟采”。
縟節(缛节),◆繁瑣的細節。○[清][鈕琇]《觚賸‧逍遙居士》:“二[戴]、大小[夏侯],各師其傳,然不越天下國家、朝會燕饗、嘉勞贈答、儀文縟節。”
縟禮(缛礼),◆繁複的禮儀。○[唐][李德裕]《贈陳夷行司徒制》:“以茲縟禮,用慰幽魂。”○《宋史‧忠義傳一‧李若水》:“﹝[高俅]﹞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職,示與眾異,而有司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靖公議也。”
縟禮煩儀(缛礼烦仪),◆謂煩瑣的禮儀。○[明][唐順之]《與王堯衢書》:“其於塵俗奔走、縟禮煩儀之事,既以其溷擾而獨避之。”
縟麗(缛丽),◆繁飾華麗。○[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哀吊》:“[禰衡]之吊[平子],縟麗而輕清;[陸機]之吊[魏武],序巧而文繁。”○[唐][張說]《鄎國長公主神道碑》:“絲竹五音之微靡,纂組九華之縟麗,經目所涉,莫不精記。”○[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卷上:“上方造虡、流蘇之屬,以金鈿珠翠飾之,鑄金為二獅子以為趺,綵繒縟麗,一時無比。”○[明][楊慎]《詞品‧徐昌圖》:“冬景《木蘭花》一辭縟麗可愛。”
縟繡(缛绣),◆絢麗的錦繡。亦用以喻文采。○[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今富者縟繡羅紈,中者素綈冰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褻人而居婚姻之飾。”○[晉][陸機]《文賦》:“炳若縟繡,悽若繁絃。”○《文選‧左思<吳都賦>》:“榮色雜揉,綢繆縟繡。”○[張銑]注:“五色曰縟,言花有采色,繁密相錯如繡也。”○[清][陸時雍]《詩鏡總論》:“素而絢、卑而未始不高者,[淵明]也。艱哉[士衡]之苦於縟繡而不華也。”
縟組(缛组),◆草名。有采色。○《文選‧郭璞<江賦>》:“青綸競糾,縟組爭映。”○[劉良]注:“青綸、縟組,二草名。皆有彩色。”
贍縟(赡缛),◆形容詩文詞采豐麗繁密。○《新唐書‧權德輿傳》:“其文雅正贍縟,當時公卿侯王功德卓異者,皆所銘紀,十常七八。”○[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三墳補逸》:“茲篇獨寡脫簡,而文極贍縟,有法可觀,[三代]前敘事之詳,無若此者。”
通縟(通缛),◆流暢華麗。○[宋][葉適]《題<拙齋詩稿>》:“君文峻簡通縟,而詩特工。”
宛縟(宛缛),◆曲折細密。○[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三:“[孟堅]敘事,如[霍氏][上官]之郤,廢[昌邑王]奏事,[趙][韓]吏跡,[京房]術敗,雖不得如化工肖物,猶是[顧愷之]、[陸探微]寫生。○[東京]以還,重可得乎?[陳壽]簡質,差勝[范曄],然宛縟詳至,大不及也。”
婉縟(婉缛),◆指文辭婉轉曲折而富文采。○《新唐書‧虞世南傳》:“與兄[世基]同受學於[吳][顧野王]餘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櫛。文章婉縟,慕僕射[徐陵],[陵]白以類己,由是有名。”○[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三‧林茂之》:“因為披揀得百五六十首,皆清新婉縟,有[六朝]初[唐]之風。”
猥縟(猥缛),◆(裝飾)繁雜。○[清][龔自珍]《問經堂記》:“夫言之厖,由學之歧也;所居之猥縟,由嗜好之俚也。”
文縟(文缛),◆禮節繁多。○《儀禮‧喪服》:“喪成人者其文縟。”○[明][張居正]《暮宿田家》詩:“世儒貴苛禮,文縟意則涼。”
霞縟雲絪(霞缛云絪),◆謂以雲霞作褥墊。○[清][黃遵憲]《中秋夜月》詩:“曾聞[太姆]會群仙,霞縟雲絪敞綺筵。”○[錢仲聯]箋注引[祝穆]《方輿胜覽》:“北壁西廈,設一寶床,謂之[太姥魏真人]座;北壁東間,設一寶座,謂之[武夷君]座,悉施紅雲裀,紫霞縟。”
纖縟(纤缛),◆精細華美;纖巧華麗。○《文選‧張衡<西京賦>》:“故其館室次舍,采飾纖縟。”○[張銑]注:“纖縟,纖細縟繁也。”○[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菡萏赩翕,纖縟紛敷。繁飾累巧,不可勝書。”○[明][田藝蘅]《留青日札‧非文事》:“纖縟者麗而不雅。”
鮮縟(鲜缛),◆猶鮮艷。○[宋][王安石]《上邵學士書》:“雖光華馨香,鮮縟可愛,求其根柢濟用,則蔑如也。”○[清]屈大均《廣東新語‧禽語‧翡翠》:“小者名水翠,宿食各占磯塘,自衒其毛,日浴水中,乃益鮮縟,美於山翠。”○[清][李元]《蠕範‧物性》:“鷸,翠也,述也,翡翠也,狀如鵁鶄,碧羽鮮縟。”
詳縟(详缛),◆周詳細密。○[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林‧詞林知制誥》:“如[陶周望]、[董玄宰]、[黃平倩]、[湯嘉賓]諸太史,咸命代才名,鼓其餘勇,駢麗詳縟,殫巧窮工,幾奪[宋]人四六之席。”
虛文縟節(虚文缛节),◆虛偽的禮數,繁瑣的儀節。○[梁啟超]《過渡時代論》五:“社會既厭三綱壓抑、虛文縟節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風俗上之過渡時代也。”
虛文縟禮(虚文缛礼),◆同“虛文縟節”。◆[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蓋[英倫]爾時,虛偽滿於社會,以虛文縟禮為真道德,有秉自由思想而探究者,世輒謂之惡人。”
優縟(优缛),◆優厚,豐厚。○《新唐書‧裴度傳》:“帝聞震悼,以詩置靈几。冊贈太傅,謚[文忠],賵贈優縟。”
藻縟(藻缛),◆1.繁密的色彩。○[南朝][宋][袁淑]《桐賦》:“越眾木之薰徇,勝雜樹之藻縟。”○[唐][李德裕]《通犀帶賦》:“匠者以其靈可禦邪,光能遠燭,翦截本末,發揮藻縟。”◆2.引申為修飾文辭。○[唐][鄭亞]《<會昌一品集>序》:“鋪舒名實,藻縟文質。”
掩縟(掩缛),◆謂光彩掩映。○《文選‧謝莊<月賦>》:“升清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列宿掩縟,長河韜映。”○[李善]注引《說文》:“縟,繁采飾也。”
絪縟(絪缛),◆裝有棉絮的褥墊。○[晉][葛洪]《抱樸子‧登涉》:“或問道士山居巖棲庇岫,不必有絪縟之溫,直使我不畏風濕,敢問其術也。”
辱「褥」032
褥草,◆1.一種主要的墊料。◆2.墊料的別名。
拜褥,◆即拜墊。○[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十:“客有初相見者,必設拜褥,雖多不講拜,而遺風尚存。”參見“拜墊”。
被褥,◆上蓋的被子和下襯的褥子。○《西京雜記》卷一:“﹝[丁緩]﹞又作臥褥香鑪……為機環轉運四周,而鑪體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為名。”○《南史‧孝義傳下‧殷不害》:“[簡文]以[不害]善事親,賜其母[蔡氏]錦裙襦氈席被褥,單複畢備。”○《儒林外史》第二一回:“[牛老]清晨起來,把自己的被褥搬到櫃檯上去睡。”○[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上篇二:“用具如蓆枕、被褥、痰盂、掃帚之類。”
草褥,◆草墊子。○[晉][葛洪]《神仙傳‧焦先》:“結草為奄(菴),獨止其中,不設床席,以草褥襯坐。”
產褥(产褥),◆1.孕婦臨產時用的褥墊。因用以指坐月子。○《舊唐書‧房孺復傳》:“及妻在產蓐三四日,遽令上船即路,數日,妻遇風而卒。”○[宋][朱端章]《衛生家寶產科備要‧備產濟用方序》:“婦人產褥之事,一有蹉跌,為害不細。”○[郭沫若]《歸去來‧東平的眉目》:“以我學過醫而且自己收生過四五個兒女的人看來,他所描寫的產褥情形,便不夠真實。”◆2.指產褥熱。○[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婦人疾莫大於產蓐,倉卒為庸醫所殺者多矣。”
產褥期(产褥期),◆產婦分娩後到生殖器官恢復常態所需的一段時間。
產褥熱(产褥热),◆病名。產婦在分娩期或產褥期中,由細菌或病毒侵入生殖器官而引起的全身發熱性反應。症狀是持續發高燒,下腹部疼痛,陰道流膿血,頭痛,嘔吐等。
牀褥,◆床铺被褥。泛指卧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桓大司馬詣劉尹,臥不起。桓彎彈彈劉枕,丸迸碎牀褥間。”
墊褥(垫褥),◆褥子。○[郭沫若]《虎符》第一幕:“左龕靠左之下半部有一壁櫥,櫥上陳列若干青銅器和玉器等小擺設,櫥內藏放墊褥。”○[許地山]《桃金孃》:“在那裏,她早已發現了一個僅可容人的小洞,洞裏底墊褥都是她自己手織的頂美的花布。”
煩褥(烦褥),◆見“煩縟”。
鳳褥(凤褥),◆華美的褥墊。○[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下:“堂中設連珠之帳,卻寒之簾,犀簟牙席,龍罽鳳褥。”○[唐][李白]《清平樂》詞:“鸞衾鳳褥,夜夜常孤宿。”○[元][薩都剌]《題四時宮人圖》詩之四:“錦屏三面圍繡床,沈香椅上鳳褥光。”
靠褥,◆半躺半坐時靠在腰後的被褥。○《水滸傳》第五九回:“只教裝做染病,把靠褥圍定在床上坐。”
馬褥子(马褥子),◆1.搭在馬背上的褥子。○《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安公子]﹞隨把個馬褥子鋪在炕沿上,盤腿坐好,閉上眼睛。”○《負曝閑談》第二七回:“也有在車廂裏抽出書來看的,也有扯過馬褥子來蓋着睡覺的。”◆2.方言。指方凳。
毛褥,◆毛毯的別名。○[宋][俞琰]《席上腐談》卷上:“毯之異名曰毛褥。”
皮褥,◆用毛皮做的墊褥。○《後漢書‧王暢傳》:“郡中豪族多以奢靡相尚,[暢]常布衣皮褥,車馬羸敗,以矯其敝。”
衾褥,◆被子和褥子。泛指臥具。○《宋史‧豐稷傳》:“禁內織錦緣宮簾為地衣,[稷]言:‘[仁宗]衾褥用黃絁,服御用縑繒,宜守家法。’”○《初刻拍案驚奇》卷四:“時已夜深,方就竹榻上施衾褥,命[程元玉]宿臥。”○《紅樓夢》第四十回:“及進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無……床上只吊着青紗帳幔,衾褥也十分樸素。”○[嚴既澄]《不遇》:“懶懶地從衾褥狼籍的床上爬了起來的我,總是靜坐在書桌旁邊的椅子上,吸一兩枝紙煙,同時便毫無系統地涉想及一些平時沒有功夫想到的事情。”
卻塵褥(却尘褥),◆傳說不招灰塵的褥子。○[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上:“[載]寵姬[薛瑤英]……處金絲之帳,卻塵之褥。其褥出自[句麗國]。一云是卻塵之獸毛所為也,其色殷鮮,光軟無比。”
柔毫褥,◆神話謂以蛟毫織成的坐臥墊具。舊題[漢][郭憲]《洞冥記》卷四:“薦蛟毫之白褥,以蛟毫織為褥也。此毫柔而冷,常以夏日舒之,因名柔毫褥。”
褥瘡(褥疮),◆指因長期受壓迫而引起身體局部壞死潰爛的瘡瘍。也稱席瘡。常見於重病長期臥床者,多發於腰骶、肩胛、枕、肘和足跟等處。
褥單(褥单),◆蒙在褥子上的布。也叫褥單子。
褥套,◆出門時裝被褥等的布套。反面中間開口,兩頭各有一個兜兒,可搭在肩上或牲口背上。○《醒世姻緣傳》第十三回:“一邊數說着罵,一邊收拾着被套,走到[晁源]床底下扯了一吊錢,抗上褥套,往外就走。”
褥位,◆鋪有錦褥的座位。○[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東西相向,引僕射降階就褥位,直省官贊揖。”○[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元年三月丁酉》:“[金]人冊[張邦昌]為皇帝……前期,有司設褥位於[宣德門]外。”○《宋史‧禮志五》:“既降輦,太常卿前導至褥位南向立,奏請行禮。”○[明][馮夢龍]《智囊補‧上智‧秦檜》:“[秦檜]恬不為意,盡遣部省吏人迎之。朝見使人必要褥位,此非臣子之禮。”參閱《宋史‧輿服志一》。
褥子,◆坐臥時的墊具。用棉胎或獸皮等製成。○《儒林外史》第二一回:“還有一床褥子不好帶去……你替我照應着,等我回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二回:“兩床大紅鸚哥綠的縐紗被窩,白褥子上罩了一張五彩花洋氈。”○[老舍]《二馬》第一段二:“他一手支着褥子坐起來,一手把窗簾掀開一點往外看。”○《二程遗书》卷十八:“如求安不已,又要褥子,以求温暖。”
條褥(条褥),◆長褥子。○《紅樓夢》第三回:“臨窗大炕上鋪着猩紅洋毯,正面設着大紅金錢蟒引枕,秋香色金錢蟒大條褥。”
臥褥香爐(卧褥香炉),◆[漢武帝]時巧匠[丁綬]製作的一種香爐,可使爐體經常保持平衡,便於置之褥中,故名。○[南朝][梁][殷蕓]《小說》卷一:“[武帝]時,[長安]巧手[丁綬]者,為恒滿燈,七龍五鳳,雜以芙蓉、蓮藕之奇。又作臥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本出[房風],其法後絕,至[綬]始更為之。機環運轉四周,而爐體常平,可致之被褥,故以為名。”事亦見《西京雜記》卷一,惟“丁綬”作“丁緩”。
席褥,◆亦作“席蓐”。◆席與褥。泛指鋪墊之具。○《墨子‧號令》:“城上日壹發席蓐,令相錯發。”○《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文公]反國至[河],令:‘籩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後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謝恩》:“入門,並敘立於階下,北上東向。主司列席褥,東面西向。主事揖狀元已下,與主司對拜。”
茵褥,◆亦作“茵蓐”。◆床墊子。○[漢][劉向]《說苑‧反質》:“繒帛為茵褥,觴勺有彩。”○[晉][葛洪]《抱樸子‧譏惑》:“疾患危篤,不堪風冷,幃帳茵褥,任其所安。”○[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一》:“[石崇]廁上有絳紗帳,大床茵蓐甚麗,兩婢持香囊。”
氈褥(毡褥),◆氈製的褥墊。○《宋書‧百官志上》:“尚書郎入直……給帷帳、氈褥、通中枕。”○[唐][白居易]《和<春深>》之十八:“青衣傳氈褥,錦繡一條斜。”
重褥,◆雙層墊被。○[明][劉基]《苦齋記》:“寢必重褥,食必珍美。”
坐褥,◆1.放在炕几兩側或其他坐具上的褥子,用厚氈等製成。○[宋][蘇軾]《繳詞頭奏狀》之二:“﹝[陳繹]﹞縱男役將下禁軍織造坐褥,不令赴教。”○《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那一天,我瞧着他老太太那光景不好,我從頭上直到腳下,以至他的舖蓋坐褥,都給他張羅妥當了。”○《紅樓夢》第十九回:“一面說,一面將自己的坐褥拿了來,鋪在一個杌子上,扶着[寶玉]坐下。”◆2.坐月子。○《金瓶梅詞話》第三一回:“光陰迅速,不覺[李瓶兒]坐褥一月將滿。”
活褥蛇,◆1.《舊唐書‧西戎傳‧波斯國》:“二十一年,[伊嗣候]遣使獻一獸,名活褥蛇,形類鼠而色青,身長八九寸,能入穴取鼠。”○《通典‧邊防九》:“大[唐][貞觀]二十一年,其國又獻活褥蛇。”○[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二‧諸蛇》:“活褥蛇,能捕鼠。”◆2.一種能捕鼠的蛇。○《舊唐書‧西戎傳‧波斯國》:“二十一年,[伊嗣候]遣使獻一獸,名活褥蛇,形類鼠而色青,身長八九寸,能入穴取鼠。”○《通典‧邊防九》:“大[唐][貞觀]二十一年,其國又獻活褥蛇。”○[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二‧諸蛇》:“活褥蛇,能捕鼠。”
褥特鼠,◆鼠名。○《新唐書‧西域傳上‧罽賓》:“﹝[貞觀]﹞十六年,獻褥特鼠,喙尖尾赤,能食蛇,螫者嗅且尿,瘡即愈。”
辱「蓐」023
草蓐,◆1.草席;草墊子。○[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庶人即草蓐索經,單藺籧篨而已。”○《左傳‧宣公十二年》“軍行,右轅,左追蓐”[晉][杜預]注:“在車之右者挾轅為戰備,在左者追求草蓐為宿備。”◆2.指產褥。(坐)月子。○《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二》:“皇后方在草蓐,未任就路,欲以十月幸[洛]。”
產蓐(产蓐),◆見“產褥”。
就蓐,◆臨蓐,分娩。○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就蓐分娩訖,人爭送粟米炭醋之類。”
臨蓐(临蓐),◆臨產。亦指分娩。蓐,床上草墊。○[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十八:“[伊川丈人]與[李夫人]因山行,於雲霧間見大黑猿,有感,夫人遂孕,臨蓐時,慈烏滿庭,人以為瑞,是生[康節公]。”○[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异七‧三僧》:“問之,則夫人臨蓐得一子矣。”○[清][蒲松齡]《聊齋志异‧晚霞》:“然無子,恐一旦臨蓐,不見信于戚里,以謀女。”○[魯迅]《吶喊‧兔和貓》:“卻只見一堆爛草夾些兔毛,怕還是臨蓐時候所鋪的罷,此外是冷清清的,全沒有什麼雪白的小兔的蹤跡。”
落蓐,◆指嬰兒出生。○[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席方平》:“祇宜公門修行,庶還落蓐之身。”
蓐婦(蓐妇),◆產婦。○[宋][范成大]《久病或勸勉強游適吟四絕答之》之四:“羸如蓐婦多忌,倦似田翁作勞。”◆补义条目■接生婆。○《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回:“大尹問説:‘你是箇蓐婦麽?’那婦人不懂得甚麽叫是蓐婦。左右説:‘老爺問你是收生婆不是?’那婦人説:‘是。’”
蓐勞(蓐劳),◆病名。婦女產後所患。○[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產後蓐勞方論》:“夫產後蓐勞者,此由生產日淺,血氣虛弱,飲食未平……時有盜汗寒熱如瘧,背膊煩悶,四肢不舉,沈重著床,此則蓐勞之候也。”
蓐母,◆接生婆。○《宋史‧五行志一下》:“[宣和]六年,都城有賣青果男子,孕而生子,蓐母不能收。”○[清][梁章鉅]《稱謂錄‧三姑六婆》:“蓐母,穩婆也。”
蓐惱(蓐恼),◆打攪吵鬧。○《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九:“最要蓐惱那慳吝財主,無義富人,逢場作戲,做出笑話。”
蓐食,◆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進餐。謂早餐時間很早。○《左傳‧文公七年》:“訓卒,利兵,秣馬,蓐食,潛師夜起。”○《史記‧淮陰侯列傳》:“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裴駰]集解引[張晏]曰:“未起而床蓐中食。”○[清][曹寅]《宿華陽》詩:“最是衰脾慵早起,不堪蓐食遍津梁。”一說“蓐食”為飽食。見[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上》。
蓐收,◆古代傳說中的西方神名,司秋。○《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畢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鄭玄]注:“[蓐收],[少皞氏]之子,曰[該],為金官。”○《國語‧晉語二》:“[虢公]夢在廟,有神,人面白毛虎爪,執鉞立於西阿……覺,召[史嚚]占之,對曰:‘如君之言,則[蓐收]也,天之刑神也。’”[韋昭]注:“[蓐收],西方白虎金正之官也。○《傳》曰:‘[少皞氏]有子[該],為[蓐收]。’”[唐][李白]《古風》之三二:“[蓐收]肅金氣,西陸弦海月。”○[清][顧炎武]《華下有懷顧推官》詩:“為我呼[蓐收],虎爪持霜金。”○[譚作民]《噩夢》詩:“投壺爛醉自矜寵,[蓐收]凜命舞節旄。”
蓐席,◆铺垫之具。○《尔雅·释器》“蓐謂之兹”晋郭璞注:“兹者,蓐席也。”
蓐醫(蓐医),◆產科醫生。○[宋][沈括]《夢溪筆談‧譏謔》:“有一蓐醫,適在其家,見其事,後至御史之家,因語及之。”
蓐蟻(蓐蚁),◆本作“蓐螻蟻”。◆《戰國策‧楚策一》:“[安陵君]泣數行而進曰:‘臣入則編席,出則陪乘。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鮑彪]注:“願為蓐以辟二物。蓐,陳草也。”謂願捨身而為王效勞於地下。後因以指對帝王忠心耿耿。○[隋][薛道衡]《隋高祖頌》序:“一辭天闕,奄隔[鼎湖],空有攀龍之心,徒懷蓐蟻之意。”
蓐中,◆謂婦女產後休息復原的一段時間。○[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梨》:“《吳氏本草》曰:‘……產婦蓐中及疾病未愈,食梨多者,無不致病。’”[石聲漢]注:“‘蓐’是艸薦,也就是‘臥具’;‘蓐中’是睡在臥具裏,即產後休息復原的這一段時間。”
臥蓐(卧蓐),◆猶臥病。○《後漢書‧趙岐傳》:“年三十餘,有重疾,臥蓐七年。”
席蓐,◆見“席褥”。
小蓐,◆小產。○[宋][洪邁]《夷堅乙志‧牛鬼》:“君來時我已有娠,今小蓐以死。”
茵蓐,◆見“茵褥”。
在蓐,◆猶在草。○[宋][梅堯臣]《依韻和答永叔洗兒歌》:“明朝我婦忽在蓐,乃生男子實秀眉。”○[宋][周密]《齊東野語‧昌化章氏》:“兄告其妻,妻猶在蓐。”
竹蓐,◆即竹肉。○[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五‧竹蓐》:“﹝竹蓐﹞生朽竹根節上,狀如木耳,紅色……惟苦竹生者有毒耳。”參見“竹肉”。
追蓐,◆行軍部隊徵集草蓐供歇宿用。○《左傳‧宣公十二年》:“軍行,右轅,左追蓐。”○[杜預]注:“在車之右者,挾轅為戰備;在左者,追求草蓐為宿備。”
坐蓐,◆舊時婦女分娩時身下鋪草,故稱臨產為“坐蓐”。蓐,草席,泛指所墊之物。○[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鶴山先生]母夫人方坐蓐時,其先公晝寢,夢有人朝服而入其臥內。”○《東周列國志》第二回:“為何喚作寤生?原來[姜氏]夫人分娩之時,不曾坐蓐,在睡夢中產下,醒覺方知。”○[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孫峨山]﹞漸入室,見少婦方坐蓐。欲退避,其人背後拊一掌,已昏然無知。”
辱「溽」014
溽潤(溽润),◆濕潤。○[唐]徐浩《寶林寺作》詩:“禪堂清溽潤,高閣無恢炱。”
晦溽,◆陰濕。○[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一》:“眾以謂頻日晦溽,尚且不雨,如此暘燥,豈復有望。”
溽熱(溽热),◆濕熱。○《新唐書‧西域傳上‧天竺國》:“土溽熱,稻歲四熟。”○[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嬌娜》:“時盛暑溽熱,移齋園亭。”○[峻青]《飛吧,南岳》:“像三伏天下了一陣驟雨,一聽說‘[南岳]’二字,頓覺涼風習習,溽熱頓消。”
溽蒸,◆濕熱。○《素問‧氣交變大論》:“中央生濕,濕生土。其德溽蒸。”○[王冰]注:“溽,濕也;蒸,熱也。”○《醫宗金鑒‧運氣要訣‧五行德政令化災變歌》:“土德溽蒸政安靜,其令雲雨其化豐。”
蒸溽,◆1.悶熱而潮濕。○[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今[成都]乃未嘗有梅雨,惟秋半積陰氣令蒸溽,與[吳]中梅雨時相類耳。”○[明][宋濂]《題<栖雲軒記>後》:“今年夏六月,客有授予[蘇太史]《栖雲軒記》,記為本庵上士作,其狀[靈岩]之景,亦分明如畫,蒸溽為之頓消。”◆2.濕熱。中醫學上所指的一種病理現象。○《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蒸溽。”
潤溽(润溽),◆濕潤。○《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土潤溽暑,大雨時行。”○[鄭玄]注:“潤溽,謂塗溼也。”○[明][謝肇淛]《五雜俎‧天部二》:“暑宜乾也,而值六月,則土反潤溽。”
煩溽(烦溽),◆悶熱。○[隋][盧思道]《納涼賦》:“積歊蒸于簾櫳,流煩溽于園篽。”○[元][袁桷]《送文子方使武昌》詩:“桂蠹消煩溽,蓍龜審事宜。”○[明][李東陽]《大雨有感》詩:“移床就牆東,豈為避煩溽?”○徐志摩《雨后虹》:“在这样烦溽的时候,对面四丈高白墙上的日影忽然隐息,清朗的天上忽然满布了乌云,花园里的水缸盆景,也沉静暗淡,仿佛等候什么重大的消息。”
溽露,◆繁多的露水。溽,通“縟”。○[南朝][宋][謝莊]《宋孝武帝哀策文》:“溽露飛甘,舒雲結慶。”○[隋煬帝]《晚春》詩:“唯當關塞者,溽露方霑衣。”○[唐][王勃]《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晨光轉卉,翻寶字之龍花;溽露低枝,蕩真文於貝葉。”
溽暑,◆指盛夏氣候潮濕悶熱。○《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土潤溽暑,大雨時行。”○《後漢書‧張衡傳》:“溽暑至而鶉火棲,寒冰沍而黿鼉蟄。”○[宋][周邦彥]《蘇幕遮》詞:“燎沈香,消溽暑。”○[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溽暑尚自珍攝。”
暑溽,◆謂夏季潮濕悶熱。○[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九:“暑溽異甚,伏望保護寢興,萬萬珍重不宣。”○《宋史‧文苑傳一‧朱昂》:“願在地而為簟,當暑溽而冰寒。”○《紅樓夢》第二九回:“[黛玉]不過前日中了些暑溽之氣,本無甚大病。”
溽夏,◆濕熱的夏天。○《新唐書‧北狄傳‧室韋》:“每溽夏,西保[貣勃]、[次對]二山。山多草木鳥獸,然苦飛蚊,則巢居以避。”
溽景,◆溽暑的烈日。○[唐][陳子昂]《餞陳少府從軍序》:“爾其蒼龍解角,朱鳥司晨,溽景薰天,炎光折地。”
炎溽,◆郁熱潮濕。○[南朝][梁][劉孝威]《苦暑》詩:“暮日苦炎溽,遷坐接階廊。”○宋蔡肇《寄题君山亭送吕天衢秀才》诗:“南天正炎溽,歸思亟飛羽。”○清沈叔埏《阻雨饮澹川宅》诗:“到門凍雨洗炎溽,延客回鐙慚不速。”
燠溽,◆濕熱。○[清][魏源]《聖武記》卷五:“[藏]地萬峰刺天,高輒冰凌,窪輒燠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