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第一轮点映,《雄狮少年》就拿下了1700万票房。
同时,它还口碑完胜,拿下了8.3的豆瓣评分,让一众吃瓜看客甘当自来水。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岁末黑马的它,注定会在今年的院线记录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周,我们观影团带大家一起在银幕提前领略了这部电影的风采。
让我没想到的是,《雄狮少年》不但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还是一部好“听”的电影。
影片选用了五条人的《道山靓仔》和九连真人的《莫欺少年穷》做配乐,一个用在开头一个用在结尾。
两首歌与主人公阿娟朝气蓬勃的少年气相对应。
先用《道山靓仔》做开场,折射出阿娟的随性洒脱,然后用《莫欺少年穷》做收尾,折射出他勇敢不服输的少年韧劲儿。
歌词里的“如何上山,如何下山”,与影片主题相得益彰。
而电影里的台词,也出现了类似的表达,“人这辈子,就像舞狮,上山下山”。
所以,简单来说,《雄狮少年》其实一部关于“上山下山”的故事。
坦白说,《雄狮少年》嵌套的立意,看起来并不新颖,不过是“少年人的追梦成长”、“废柴组团逆袭”式的老生常谈。相似议题,在华语电影领域早已屡见不鲜。
但它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主要在于它对国风元素和现实主义元素做出非常有趣的杂糅与调和。
同样都是讲“逆袭”故事,但换成不同的背景语境,它带出来的故事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海角七号》《缝纫机乐队》是音乐语境下的,《少林足球》是足球语境下的。
而《雄狮少年》,则选取了颇为冷僻的舞狮领域。
舞狮是贯穿影片始终的叙事背景和情感意象。
故事一开篇,便以水墨画的形式交代了舞狮的历史与文化,然后通过主人公学习舞狮的过程,将广州舞狮的特色功夫一一呈现:腾、闪、跃、扑、登高、走梅花桩、采青……
电影里的舞狮,指代了少年人的精神力量。
阿娟、阿猫、阿狗三位少年,原本是公认的“废柴”。他们要么身体瘦弱任人欺侮,要么吊儿郎当无所事事,要么食量惊人、身体肥硕。
尽管庸庸碌碌、缺乏改变现状的梦想与野心,但他们的心底却都有一声试图宣泄的咆哮,有一颗想要成为雄狮的野心。
于是,当他们遇上舞狮、遇上舞狮高手咸鱼强后,他们心底那头蛰伏的雄狮也随之被唤醒,踏上了“病猫”变“雄狮”的进阶之路。
在舞狮比赛的决赛里,当阿娟踏着血脚印向前人不曾问鼎的擎天柱发起挑战时,我们都知道,不管结果如何,阿娟都将超越自我。
他真正要战胜的,并不是眼前的难关,而是内心的恐惧,一如片中台词所说,“古时人们用舞狮吓跑凶猛的怪兽,也是为了驱散自己内心的恐惧”。
《雄狮少年》将少年逆袭与舞狮题材相互交融、臻于化境,这本身就是一项难得的创新,但更难得的,是它让国漫落地,从“造神”走向了“造人”。
最近几年,神话题材为一大批国产动画提供了内驱力:孙悟空、哪吒、姜子牙、白蛇等等。这些神话形象的超载陈列,极大地积压了现实主义动画的空间。
而《雄狮少年》的出现,则让我们接触到了更生动可感的现实世界。
私以为,它的现实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环境真实和人物真实。
先说环境真实。
影片以岭南小镇为背景,有着浓烈的烟火气:火红绽放的英雄花(木棉花)、杂草丛生的河塘、手打牛肉丸、舞狮庆典、祠堂、咸鱼店等等。
导演孙海鹏之前也在广东生活了十多年。因为有这层渊源在,所以通过采风,他们极大地还原了广东的乡村图景。
后半段,阿娟到广州打工,画风调色有了明显的转变,从明亮温暖的乡村气象转变成深沉冷峻的钢筋水泥,用情境对比映照了主人公的心境对比。
这些创作考量,都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本片的质感。
再说人物真实。
主人公阿娟带有很强的普适性。他是一个生活在岭南乡村的留守少年,父母在广州打工,一年也见不上一次,平日里他只能和爷爷相依为命。
后来,在工地打工的父亲突然回来,剧情急转直下,观众也为阿娟的遭遇深感同情。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该片在励志的表象下其实是一层残酷的社会图景。它极大地放大了人生的不如意、不圆满,让舞狮这个核心叙事成为驱动阿娟的人生原动力。
小人物的个人辛酸,几乎无处不在。从小乡村到大城市,阿娟先后遭遇了很多愤懑时刻。在小乡村,他被强者欺压,被嘲笑为“病猫”。在大城市,他被工友欺压,住床下床、当人下人。
每每经历这些,他都积郁于心,隐忍不发。
因为他要低调,要避免生事,要为父亲筹钱治病。
所以,前面阿娟的压抑有多憋屈,后面的阿娟的舞狮就有多高燃。
舞狮,既是阿娟发泄情绪的唯一出口,也是他践行价值的唯一舞台。
除了阿娟,电影里的咸鱼强也被投入了大量的现实关怀。
咸鱼强曾是叱咤一方的舞狮高手,但在乡亲们眼中,他却被视作是不学无术的典型。
由于舞狮无法糊口,最后他只能向现实低头,沦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咸鱼贩。
阿娟和咸鱼强遇到的“月亮与六便士”难题,很多普通人都曾遇到过,可以轻而易举地带出观众们的情感共鸣。
从这个角度来说,《雄狮少年》最大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讲了一个追梦逆袭的少年故事,更在于它立足现实,将一个个个体还原到了他们普世的位置上,让他们找回失落已久的追梦体验,并以此与自我达成和解。
它通篇写人,写的不是集体里大写的人,不是意识形态里符号化的人,不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人,而是一个什么都改变不了,只能和自己和解的普通人。
这种自我和解,是一种很扎人心窝的叙事情感,它不但构成了本片的催泪所在,而且让本片在主题表达上更上一层楼。
就凭这种看似不经意却又笔力千钧的个人和解,这部电影就值得让更多人看到。
因为透过它,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那个努力过、放弃努力或正在努力着的自己。
二刷时候,当所有人为了他而鼓响鼓给他加油,还是会落泪,会被感动。真诚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