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11年卡通之窗想要再版80年代热门套书《兴唐传》,这套书一直都在传说有全套原稿,至今没见过一套原稿,这套书一直都在传全套原稿都在,一直都没见到过一套原稿,后来北京著名连友崔吉鸿说他经手过三套原稿2张封面,买家不是连友圈内人,现在已经联系不上了,可惜了,这套书是我最喜欢的80年代套书,唯一可惜的是80年代印刷质量太差,不能体现原稿的精美,如果能有全原稿再版,我想买10套[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当年在卡通之窗有位火浣布22连友,把他怎么凑齐这套套书的故事讲述一遍,兴唐传的内容和他的喜好都介绍了,并把兴唐传重新P图给卡通再版提建议,有很多老版书,再版书的设计,是位真真的《兴唐传》的发烧友
论坛未经证实的消息,卡通将重出《兴唐传》。于是从箱底翻出偶从初中时代开始收集的中曲版一印的《兴唐传》,34本几乎全新的书,其中33本是从初版上市4、5年的时间,慢慢地从书店买来的,另1本“扬州夺玉玺”当时漏买了,经过3次洗牌一直到今年才终于全部凑齐,历时20多年,看看论坛上讨论讲起整套全品《兴唐传》存世很少,心中颇为得意。虽然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书上已经泛起黄斑,有几本也有少许钉锈溢出,但所有书都是无折痕、无污损、看不出翻过痕迹的挺版书,这要得益于偶从小养成的良好的看书习惯,其实偶对这套书每个故事情节,每个画面的熟悉,都来自于这套书。
偶买的《兴唐传》第一本书就是这本第一集,知道傅、来、王3位画家也是从这本书开始,应该在82年的春季。
贴张偶做的再版跑马封面,偶是喜欢古典连环画封面设计有框的,无框无边设计太现代感,当然光从怀旧角度,保留原封面设计也不错,但是第9集的封面就显得突兀了。当然希望卡通再版的时候封面会比偶的好看。之所以说偶的封面跑马因为所有图是从论坛上其他帖子上下载的,用Photoshop做这里每张封面用时都不会超过5分钟,偶是把做这个当成超级电脑游戏来玩的,其他的事无所谓,只要自己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就行。
刚收集《兴唐传》的时候,由于偶每月的零花钱只有可怜的5角钱,所以仅仅每月能从书店买3-4本连环画,而且还专挑薄的,当时一本书超过2角钱的很少,印象中上海人美的书最便宜,一般2个印张126幅画的书1角4分钱就能搞定。但是第一次在书店看到《兴唐传》,偶几乎没有看价格,毫不犹豫地拿下。最主要的原因是那本同样由中曲出的《兴唐传》评书文字版套书给偶的印象太深刻了,那时候甚至逃课到书店,在柜台外面(那时候书店都不是开架的)向营业员拿一本书出来翻几分钟饱饱眼福,这几分钟就看那插图,对墨浪的画十分神往。这套评书文字版在参加工作后买了一套4本黄色封面的全集,虽说内容一样,但已经不是那套10本的墨绿的封面的书了,此为后话。
第二集是我买的第三本《兴唐传》连环画,当时就觉得这画与墨浪的画有几分神似,钩线粗细基本差不多,直到后来才发觉二者相差十万八千里,无论从画派,还是从绘画工具上都大相径庭
这第三集是偶买的第二本《兴唐传》连环画,偶记得非常清楚是82年的6月1日,6.1买书有二大好处,一是书多,二是能打9折,当时在本地工人文化宫,大展览厅里,各地出版社儿童读物大展销,偶几乎整天都流在那里,6.1的零花钱多了少许,全给了那里。通过这本书认识了这位姓于的画家,直到今天偶也认为他画的第三集和第六集是这套书里最好的2本书,同时也是这位画家画的所有连环画(仅限于偶看到过的)中最好的,这一集的封面画是偶在这套书里最喜欢的。
再贴一张第四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偶已经上高中了,一边上课一边看的就是这本,还好没有被老师抓住。偶收集的古典连环画套书人美《岳传》、《杨家将》、《水浒》,上海的《三国》、《红楼》、湖南的《西游记》、四川的《说唐》都是正在进行时,当然也包括《兴唐传》。
现在也只有连环画能让偶有机会回忆过去好时光。借用一部电影名称——《阳光灿烂的日子》。偶现在年纪一大把,还没有成名成家,升官发财,都是连环画害的。
就此打住,偶与《兴唐传》的破事,稍后继续。
这个第五册《南洋关》与四川出的《说唐》套书里的一册同名,两本书都画得相当有水准。偶更偏爱四川版的《南洋关》,丁世谦的画大气、线条有钢骨,特别是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场面调度不下于沪美《李自成》。而傅、来的《南洋关》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也有相当的创新,印象最深的是对战马的描绘,让战马都披上了盔甲,描线细腻,颇具美感;还有就是人物头像特写引入单幅画面,增强了对人物表情细节的描写,有别于50、60 年代的古典连环画偏重于大场景及中景的描写。当时刚买到这本书的时候,马上对比二本同名书来看,知道原来同一个故事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比着看更有乐趣。《兴唐传》第4、5二集的封面用纸与前几本也有改变,比较光滑,大概是120g铜版纸,书本裁切、装订质量一般,买来时就不是太喜欢,不过内页挺好。傅、来等人的作品在最后一页都有题款,让偶知道了原来在偶们当地有这么出色的古典连环画家
这第六册刚买来就觉得纸张偏黄,偏软,就像现在的宣纸拿在手里没有钢骨,不过装订还好,加上画得出色,成为《兴唐传》中偶比较喜欢的一集。现在拿出来看书的边缘已开始泛黄,可见软的纸张,吸水性强,好处是油墨印得清楚,坏处是泛黄太快。
第七集故事来自于10本一套的评书文字版第3集《贾家楼》最前面的几个章节,之前曾向同学借了一本看看,边看边笑,其中乐趣丝毫不亚于以后看的金庸小说。这一集绘画一般,但不能说跑马,笔法稚嫩而已,如果前面几本能打80分,这本60分还是有的。
高中时,班级开联欢会,每个人都要表演节目。偶不会唱歌、跳舞,于是就别出心裁,给大家说评书,由于对那本看过的文字版“程咬金劫皇杠”一段印象深刻,就选择了说这一段。没有文字脚本,就把这册连环画的文字脚本当做评书脚本,抄了一个下午,然后再背出来。等到哪天表演时,偶一本正经在教室讲坛前讲了半天,下面老师同学听得云里雾里。等说到程咬金在树林中杀将出来,可能自己认为太好笑了,一时忍不住,在台上捧着肚子笑了起来(咱毕竟不是专业的,没有定力),还一发不可收了。一开始台下观众也搞不清偶怎么回事,后来大概觉得偶很莫名其妙很可笑,引发了全场大笑。偶是因故事而笑,其他人是因我而笑。再回忆这段往事偶仍觉好笑
这本8“大闹登州”,一切平平,水准上下,没有什么可以评述的。
偶就来说说《兴唐传》的美编。当初《兴唐传》书一出来,偶就觉得这套书从美编角度来看,有三大遗憾:其一,可能是受了《三国》、《岳传》等80再版书的影响,偶认为完美的古典套书每本书前必须有主要人物绣像,而像“兴唐”这样人物众多的套书,没有人物绣像,实乃一大遗憾;其二,《兴唐传》省略了套书每册应有的“内容提要”和套书目录,举手之劳的事,出版社没做,实在不应该;其三,50、60年代与80年代为中国连环画创作出版的2次高潮,其中80年代有一个以前连环画的良好传统,也可说是一个小细节没有继承下来,50、60年代的连环画大部分书有人物对话框(有连友称口白),而80年代的书大部分没这个环节,就像中国画里没有落款文字一样,画面始终少了一点东西,少了很多味道,包括《兴唐传》。不知今后再版这套书时,能把这三大遗憾补回来几个?完成第一个不难,只要把内页画面中的完整人物抠出来就行;这第二个更容易,毕竟是文字上的东西,好办;最难的是第三个——人物对话框的处理,搞得不好会影响画面整体,弄巧成拙。不过只要记住一点,永远不会走弯路——参照《三国》和《岳传》的画面处理,不要老想着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决不会错
第九集《贾家楼》让偶来评,就一个字——差。封面差、内页差、装订差。前面说过,第9集封面突兀,因为其他分册封面画都是主体构图自然过渡到右边反白,留给书名文字。而这册封面设计简直不像是“兴唐”套书中的一本,书名和画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再回来讲讲偶的封面设计,偶玩的所有封面全部都是“拿来主义”,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古典套书封面带边带框并不新鲜,偶的这几幅《兴唐传》边框和字体的颜色选择是抄张艺谋的,张的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所有道具、场景设计突出的颜色就是金黄色和绛红色,故事背景也发生在隋唐时期。
第10集是高志岳画的,记忆中画家好像也是杭州的,画过天津聊斋、上海东周。对他的画谈不上很喜欢,但绝对过的去,整体看很清秀,构图也很好,就是线条稍弱,可能是画家风格所至,并非功力不到。就好比罗希贤的画,喜欢的人不多,但其在众多连环画家里也能算是一号人物。在偶眼中高志岳比罗希贤要高出不止一筹。偶现在怎么好像有一点指点江山的气概,哈哈。希望罗希贤大师不要生气,与偶等小人一般见识,实事求是地说:罗希贤比偶要高出不止百筹,哈哈。
11集《三计退杨林》一切平平。
记忆这个东西很怪,最初收集的几册《兴唐传》记忆深刻,在哪家书店、什么时间买的、什么时间看的、当时天气怎么样、同时还做了其他什么事等等都历历在目,反而离现在越近的事情往往容易渐渐淡忘掉。对这集的故事的印象反倒是来源于评书文字版的《瓦岗寨》分册,相应的画,偶也只对文字书上的墨浪插图印象深刻。中途11集开始,偶的封面包子会换一种设计,多种口味,总有适合的人群。
说到了第12集,传《兴唐传》重版时,部分被莫些连友誉为“跑马”的分册将重画,估计这集也在重画之列。每个人对跑马书的定义都不一样,有些人把自己不喜欢的连环画都称为“跑马”,有些人把画面简洁、构图简单的书称为跑马。其实在80年代初期即《兴唐传》陆续绘制出版的过程中,正是中国连环画第二次大繁荣的高潮时期,正真跑马的书凤毛麟角,哪怕是公认绘画质量差的书,也是因为作者功力不到,或者是画家希望突破自己的风格而做的探索,工作态度无可怀疑,绝不是为了赶稿出版,2、3天就能画一本书的“跑马”。正真的跑马书应该出现在85年以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在“跑马”上带了一个坏头,当时其隆重推出的2函装32开十大古典悲喜剧套书,可称得上“跑马”的始作俑者,这套书虽说全部出自名家之手,编辑、装祯、印刷等环节可圈可点,但画是怎么样的呢?32开的画幅上,按写字的笔划算,整幅画都不会超过10划的比比皆是。于是,这套书成为了以后经济版、光明版系列跑马书的参考范本。但二者毕竟有本质的区别,名家跑马:形没有了,魂还在,作为单幅画来看还有一点欣赏价值。而像后期的那些跑马书,就是拿广大读者的审美观和欣赏水平在开玩笑了。读者很生气,后果当然很严重。
偶又跑题了,回过来继续兴唐传,偶认为再版《兴唐传》大可不必重绘有些分册,除非被认为“跑马”的分册原稿已经遗失,为了重版书不能“差上加差”,那么推倒重来也是可行的,其实大多数作者创作态度无可怀疑,画面的构图还是可以的,问题出在钩线上,线条一钩,画的风格就出来了。比如三国分册《火烧新野》张大经和叶之浩的2个版本有些构图几乎一样,但最后线条决定了画家截然不同的风格。现在,如果有张大千、刘继卣、胡若佛、傅伯星一脉的画家或爱好者,古典白描连环画就有救了
13集是天津的季氏兄弟的作品,偶认为他们在《兴唐传》中的表现仅次于于骏治和傅、来的作品。最早知道季氏兄弟是天津美术出的《桥隆飙》,构图及风格与5、60年代的连环画比较接近,观赏性相当强,可视为现代战争题材的极品。当时限于偶的购买力,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这套书,都是从书店、学校等其它途径欣赏到的,印象极好。可惜的是一直以来没有再见到重版,初版的在收藏市场也很少见到,偶尔看到也是缺封面、少内页的破书,没兴趣下手。与这本《兴唐传》之《三斧定瓦岗》同年代的作品还有同样现代战争题材的《海啸》套书,我是参加工作以后在书店买的一版n印了。季氏兄弟在《兴唐传》和《海啸》中的画可能是受了当时连环画家追求个人风格的影响,线条上已经具备自己独有的元素,反正偶光看一幅画,无需知道书名,就能认定出自谁手。季氏兄弟在创作上还是相当严谨的,包括80年代后期,也没有完全赶“跑马”的潮流。可惜的是在再版连环画兴起之时,季氏兄弟续画了老李的《野火春风斗古城》之五,形、神皆失,一世英名,晚节不保。可见人到老了,或者长期不练了,线条会回到初学者的状态
从14集开始,连续3个分册都是傅、来的作品,80年代的众多古典连环画作者中也就是他们的作品能得到众多喜爱古典连环画作品的读者的一致认可。有一点偶蛮为傅、来遗憾的,在二人创作高峰期居然还为福建绘制了几本同样题材的《说唐前传》分册,真是浪费大好时光。试想一个电影演员让他同时演相同故事情节、相同角色的二部影片,那是多么荒唐的事。有这个精力,不如画一点其它古典题材,比如二位画家好像一直未涉及的四大名著故事题材连环画,或者多画几部福建《岳传》分册也比同时画二个同题材系列要强,起码到了现在还会多几个收藏热点。
偶并不是说福建的《说唐前传》套书不好,相反当时这套书出来的时候,在本地算是紧俏品,特别是前几册,本地书店根本没有卖过,偶规划了一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扫遍半个城区书店的最佳路线,一般每天都跑2家以上书店,应该不会遗漏。偶是在路边小人书出租摊上看到并认识这套与《三国》封面相仿的套书的,摊主把封面剪下来,粘成一条一条的封面目录,挂在墙上,供租看的人挑选。没有封面的新书,摊主就拿牛皮纸包一下,上面写上编号,平时放在箱子里,顾客指定哪本再拿出来,租价薄的书1分钱,厚的书2分钱。偶当时对一分钱的概念,相当于现在的10块钱,让偶花这个钱,买一个仅仅看在眼里,不能拿回家的东西,着实有一点舍不得。所以也只能经常到那里去看看封面,过过隐。与小人书摊主稍微熟了一点,就问他,这书是哪里买的?怎么书店里没有?摊主告诉我是托人从上海带回来的。偶就此打消了收集《说唐前传》套书的念头。但是越是难得到的,心里越觉得它好,更何况从《说唐前传》套书封面一看就知是傅、来二人的作品,于是心中多了一个念想,偶还为此给福建的出版社写过信,当然不会有人理偶的。过了若干时候终于在本地书店看到了《说唐前传》的后几集,毫不犹豫,立刻拿下。记忆中好像分别是邹越非、王重圭、王井的分册,前面几册通过这几年慢慢地通过收藏市场、连交会以及淘宝网等多种渠道收集购买,直到今年才逐步收齐,收的书品相毕竟不如偶自己从书店买的,现在的价格还不是一般的贵。
罗成破阵》是偶在傅、来作品中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封面好、内页好、故事好。傅、来二人对罗成的人物塑造相当成功,勘与三国里的吕布媲美。
记得高中时,在偶等小人书迷的带动下,班级里有十来个男生也开始收集古典套书,曾经一段时间里,课余饭后都有谈论三国、岳传、兴唐的同学。那时候,卖连环画并不是国营书店的专利,路边个体经营的书报摊、杂货店、甚至偶们巷口的棉花店,都能买到连环画,偶在83年后买的大部分连环画都不是来自于书店,封底没有书店的图章。偶有2个同学,每天放学都要坐一路公交车回家,恰好二人也收集连环画,公交车中途有一个站点10米远的地方有一个书报摊,有小人书卖。每天当车子在这站停下,2人轮流就做一件事,门打开的第一时间,冲到书报摊前看看有没有新书到货,就1、2眼的功夫,再以最快的冲刺赶在车门关上之前,回到车里。偶们把他们戏称为——铁道游击队。这本《罗成破阵》是他们先偶一步买到的,偶看到以后,二话不说,骑着自行车,以最快的速度去拿下本书,虽然当时偶口袋里仅有2毛钱。斗转星移,岁月如歌 ,同学中收集连环画能够坚持到现在,仍痴迷与小人书的就剩下偶和另外1位铁道游击队员。
16集《二打瓦岗山》延续了傅、来二位画家在前二集中的高水平发挥,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发现,二位传承了中国传统刀马人物画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图、线条、视觉美感方面均有较明显的突破和创新。如果把14、15、16三集合为一本三百七十余页的完整作品,再以50开小精装出版,绝对能成为除上美小精外,横扫所有穿着精装外衣、冒充连环画精品的伪劣重版书的古典砖头精品。虽然这个设想太不现实,但正好可以证明傅、来的作品在偶们心中的地位是极有分量的。如果真要挑他们作品的毛病,那就是与张令涛、胡若佛的作品一样,自己的套路练得太熟了,形成了千人一面的模式化加工厂。作为美术的一个门类,连环画算不上阳春白雪,但群众基础最为广泛,读者也最多。读者其实要求很简单,这画只要看着舒服,能从赏画中得到享受就行。而傅、来二位画家恰恰做到了
现在除了新版、再版的书,都已经把20年以前出版的书都称为老版本了,而在80年代,偶把5、60年代的书定义为老版,新创作的书当然定义为新版。书看多了,在众多上市的连环画中,立马能分清哪些是老版再版,哪些是新创作的版本。就古典题材来说,特点差别更是明显。光从画中武将的盔甲细节来看,新老画家的描绘截然不同,老版的画完全继承了传统刀马人物画法的精髓,偏重于盔甲局部细节的图案给人的美感,像三国中赵云盔甲的鱼鳞形图案,吕布盔甲的三菱形图案等等,画家描绘一丝不苟、用料十足,窥一斑而见全豹,整幅画没有一处是偷工减料的。而到了80年代,更多的画家借鉴了相关文物考古成果,反映在古典连环画上,历史真实感是增加了不少,但已经失去了传统刀马人物画法的视觉美感,可看性和受欢迎程度大大降低。偶同样拿武将来做例子,80年代的古典连环画,武将的盔甲大都是几个长方形组成的,绘画风格严谨一点的作者,会在每个长方形中加一点光线明暗效果,以突出盔甲的质感,绘画风格写意一点的画家则干脆在盔甲的地方打上方格子完事,让读者去猜吧。
17集又是高志岳的作品,高的画严格意义上算不上真正的刀马人物,在《兴唐传》的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兴唐传》故事出自评书,整体绘画风格就应该定位在传统刀马人物的白描。高志岳是一位在80年代典型的风格特点不是太突出,但创作态度极认真、严谨的画家。从画上看得出画家创作时已经努力在往《兴唐传》连环画的整体风格上靠,但是画家个人风格决定了,他与傅、来二位画家的刀马人物画的高度还有距离,画面美感也稍欠缺一点。
18集,生林、董健绘,相信大多数连友除了兴唐传,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二个名字。为《兴唐传》绘画的20余位作者中,像生林、董健这样在连环画界的无名之辈占了约60%强一点。如果偶的猜测没有错,《兴唐传》连环画套书应该是这拨人在连环画领域的第一次,可能也是唯一一次表演。这批作者或许在其他画种里已经小有名气,或许更大可能仅仅是刚从学校毕业的连环画创作菜鸟,但如果没有他们,《兴唐传》套书的出版还是极有可能成为像上美版的《李自成》、福建版的《岳飞传》这样的烂尾工程。即使出全了,也可能由于出版周期过长,缺本还将增多,整套书收藏难度还将增加。楼上有几位老师评价他们的画潦草,论坛更有帖子说“跑马”,偶并不完全赞同,从他们的作品中,偶总结了8个字:“工于模仿、失于技巧”。与同时期出来的其他大型古典套书如天津的蓝“聊斋”,上海的绿“东周”里的大多数分册去比一下,他们作品的观赏性不说有绝对优势,打个平手还是毫无问题的。客观地说,《兴唐传》除了7、8个名家创作的近20本较高水平分册外,其余分册的画作虽嫌稚嫩,但还是相当严谨的,创作态度也是认真的。拿“处女作”的标准来衡量,也可算拿得出手。因为他们的作品,《兴唐传》连环画套书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统一的整体风格。可以想像一下,这些分册如果由当时的敦邦、大畏、全昌、恒瑜、博综、希贤、友直、世弼、辅圣、全胜等连坛红人来画,整套书的风格效果会怎样?
《挖汴河》水准平平的诚意之作,说得很多了,不再另述。
回来谈谈偶玩的封面,再次声明一下,纯粹是抄袭、模仿、玩笑、游戏之作,当不得数。等过几天,偶把34本封面通关齐了,偶灰常希望关心《兴唐传》套书重版的弟兄们,能从头至尾就偶的各种封面优劣好坏来个评论,也让偶能从中提高一点游戏水平,如果卡通重版《兴唐传》消息是真的话,书出来后的评价也多一个参照。
偶玩《兴唐传》封面,给自己规定了二个游戏规则:一、画面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二、尽量不加常规性“杂碎”。
这不,上面四张封面稍微加了一点“娱乐元素”,就有楼上的连友老师看出来了。惭愧!惭愧
20集《杨广下杨州》是二季兄弟在《兴唐传》套书里的第二本作品。
如果把傅、来作品比作青春待嫁美少女的话,二季兄弟的古典作品就是年近不惑的少妇,这二个比喻仅指画给人的感觉,与画家资历深浅和水平高低无关。
有道是:“本无优劣分,味道各自品。”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偶的“写意话(画)”和“模仿秀”还过得去吧?哈哈……
21集《大战四平山》刘戈、陈茗绘画,极有可能也是一对连坛新手。既然是新手,偶们就要以宽容的态度来看待他们成长所必需走过的路程,要给他们表演的舞台、允许他们走弯路。这拨人可谓生不逢时,早个5年出来,通过类似《兴唐传》这样的大型套书的洗礼和锻炼,没准会成为新一代的古典连环画高手,几年中也许会留下一批传世套书名作。偏偏《兴唐传》接近尾声时就遇到连环画业的大滑坡,连流星都没有做成,便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了。
在《兴唐传》的整个故事演变过程中,大部分精彩的段落其实都集中在前半部分,后面的故事由于说书艺人出于接近历史真实的考量,把虚构的人物放在历史进程的框架中,限制了本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具体人物个性、命运等细节的塑造大大减少,造成了《兴唐传》后面的故事趋于平淡,用一句话就可描述:就是十几条好汉,拥立各自的权力阵营,互相打来打去,最后成王败寇。后半部虽说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比比皆是,但故事高潮太多了,就意味着没有高潮,因为缺少了鲜明、细致的人物情节塑造,故事可看性及其一般。别说与“三国”这样的经典演义故事,哪怕是与“说岳”、“杨家将”相比,《兴唐传》后半部的故事吸引力也要逊色不少。这可能就是《兴唐传》后面半部缺少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的故事段落原因所在。这也和“水浒”108将排座次后的故事,以及“岳飞传”风波亭就义后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不广的根本因素一样。即使这样,《兴唐传》连环画套书通过前后统一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引人入胜的视觉感受,整体可看性还是对原著有所超越的。
偶把《兴唐传》34本套书的故事及编绘质量总体分阶段打个分数:1~10——整体90分;11~20——整体80分;21~30——整体70分;31~34——整体及格;
个人意见,不要砸偶。
程咬金让位》是傅伯星、来汶阳、王重义三位合作的。在《兴唐传》连环画出来以前,傅、来二人可能仅是插图画家,其中傅伯星本来就是“浙江日报”的美编,在当时出版的报纸和书籍上经常可以看到傅的插图,甚至到现在的浙江省中小学课本教材里也可以发现他的插图画作。即使二人在学生时代可能就涉足过连环画领域,但是并非他们的主业。而王重义则在50、60年代的连环画坛就有许多作品推出,给偶印象的有《槐树庄》、《天山的红花》、《以革命的名义》、《海军少尉巴宁》等等,他画的外国题材连环画多用钢笔黑白画法,偶尔在现代题材中也来一点传统线描,可谓风格多变、发挥稳定。但王重义的古典题材连环画似乎也是从《兴唐传》开始的。80年代,在众多老的古典题材画家作品集体走下坡路时,他们3人的古典刀马人物,可以说是“三剑合璧,天下无敌”。同时期还有二位叫王重圭、王重英的画家,不知是否是王重义的兄弟,不过绘画风格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也不错,绝没跑马,偶也很喜欢。
当年收集《兴唐传》的时候,也不知道整套书共有几集,后面出的书名是什么,反正是出一本买一本,以前媒体资讯远不像现在那样发达。84、85年有一段时间,有空就泡在新华书店里,刚参加工作时的二、三十元工资一多半贡献给了那里,当然购买的已经不局限于小人书了。新华书店有一个订书服务台,有一本国家出版局发行的报纸期刊,大概是半月刊,供订书的顾客检索查询,名字好像叫“社科图书出版信息目录”,我往往是从那里知道《兴唐传》连环画接下来将要出的分册信息的。
对了,在《兴唐传》后几本出版的同时期,偶在“目录”里了解到中国曲艺出版社将要出版的《朱元璋演义》的套书目录和编创人员信息,偶当时兴奋异常,每次去书店都会去多看几眼那本目录。各位看官一定很奇怪,一套《朱元璋演义》有什么值得你这样的呢?偶告诉你在目录里,《朱元璋演义》20本套书的预告中,有15本绘画者居然都是朱光玉。可惜遇到了连环画不景气,这套书成了断尾工程。偶收集了前3册,其中第二集就是朱光玉画的,后来才知道当时共出了4个分册。到了2000年,终于看到了大众版的《朱元璋演义》,后面分册的绘画作者全然不是当初目录里的朱光玉,虽说有近一半的分册画得还算可以,但整体素质离《兴唐传》就差远了。
23集《虹霓关》,看到封面画,就知道里面画得怎么样了,不评罢了。
这本《大破铜旗阵》又是傅、来的作品,虽然与二老生存在同一个城市,且傅老住的浙报职工公寓离偶家仅一街之隔,偶是只见其画不见其人。几年前在杭州的仿古街——河坊街的一个画廊里,看到过傅伯星的画展出,傅老的古代风情画卷依然宝刀未老、精工细致、一丝不苟,单幅画标价均达几万,而且多数已经被人预订。画展上同时还有数幅连环画原稿装在镜框里展出,是画家的另类探索之作《明末英雄张苍水》。偶现在很后悔当时没有拿相机拍下那里的画,当时只在工作人员那里要了一张没有头衔的傅老的名片,随即也就知道了傅老的住址和电话。名片虽然一直保存着,但偶绝对不会去打扰他的生活,除非什么时候偶发财了,会去傅老那里买几幅画来玩玩。傅、来二老偶只见过一次,那是在浙江图书馆广场举行的《南宋风云录》的首发式上,知道傅、来二老会来签名售书,偶提前带了几本他们的作品去,当时《兴唐传》偶还舍不得拿出家门,仅挑了几个有复本的书,大概有浙美的《明末英雄张苍水》、津美<传统戏曲故事>之《李后还宫》、浙少儿的《少林小子》、福建的《义收牛皋》等,全部是10品的书。傅老在签名的时候书翻得很小心,当看到偶的《明末英雄张苍水》时很惊讶,称:“这本书很少见,我这里也没有,保存这么新的书近几年也是第一次见到。”还对偶微笑着点点头,偶真有点受宠若惊。看到其他几位连友手里拿着一打打封面盖着单位图章、边上穿着洞的《兴唐传》旧书去让二老签名,偶真是后悔没有把偶收集的他们的全部作品拿来显摆一下。
今天发的二张封面偶向毛主席保证,偶绝对没有抄袭其他封面,绝对是偶的原创,当然除了那张画以外。
25集谢艺画的《对花枪》在兴唐套书中的境遇,类似于三国套书中徐正平的《战长沙》和《空城计》、人美岳传中陈惠冠的《牛头山》、老版红楼中王靖州的《宝玉出走》,都可算作套书中的异类,为一些连友所诟病。其实上面的画家在艺术上还是有相当的独到之处,如果光看单本书,水准并不差,问题是画家过于强调个人的风格,而不去迁就整套书的总体风格。画家谢艺在当时参与过的大型套书除《兴唐传》外,还有内蒙古的《薛刚反唐》、大众版的《朱元璋演义》等。他的作品用线老到、画面干净、但构图较过于装饰性,显得与整套《兴唐传》格格不入。比较一下,谢艺在《兴唐传》的表现还算收敛的,在后面其他书中,他要更加放得开一点,也更加自我一点。总体谢艺的绘画风格与同时期的线描名家高云(得奖作品“罗伦赶考”)、冯远、于水、吴声等相近。他们的画的书,不看作者署名,只看画,偶是分辨不出这是出自哪位画家之手的作品。
如果没有《扬州夺玉玺》,偶的整套《兴唐传》早在80年代就全品到位了。当时上一集《对花枪》的最后一页写着“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扬州会》”,偶一直在等待这本《扬州会》的上市,现在看来偶肯定漏买了。到了2001年,偶在逛收藏品市场时,在一摊位里看到了一本偶梦寐以求的《扬州夺玉玺》,品相差了一点,大约7品,报价25元。偶一直以为这本是套书中的缺本,所以在还价不成的情况下,买下了此书。又过了2年,在另一摊位看到了一本品相稍好一点的《扬州夺玉玺》,偶毫不犹豫地以40元拿下,但这本书仍旧是偶整套《兴唐传》中品相最差的。直到上个月,托一位在“淘宝网”上开店的朋友帮偶买到了近全品的《扬州夺玉玺》,据称是书店库存,报价16元,连邮费加起来都没有超过20元。至此,历经3次洗牌,成就了偶的整套近全品的《兴唐传》。
第27册《大唐开国》,绘画署名:高志岳、韩力,与前面2集高志岳独画的分册相比,这一集水准要差好多,偶估计是高志岳带着徒弟画的,而其中大部分活都是徒弟干的。师傅敷衍了事,徒弟则功力未到,成就了这册“鸡肋”般的大缺本。可以仔细看一下这册画面中的战马造型,作者画的战马都是粗脖大肚子,不看马头,倒像是武将都骑在牛上。连最起码的绘画基础——造型能力都没有训练好,还来参加《兴唐传》套书的创作,是对广大读者很不负责任的行为,难怪这位徒弟在这连环画的“江湖”上没混出名头。
偶的话可能过了一点,实事求是,《大唐开国》的整体绘画也只能在及格线上下。如果“跑马”书看得多了,回过头再来看《大唐开国》这类书,也算是精品。再看傅、来的作品,便会有“此画只应天上有”的感觉
兴唐传到了这一段,好像隔一本就有傅、来画的分册。
近来,本坛有贴在讨论《三国演义》60本由张、胡二人独画会如何,这确实难以想象,而且大多数连友持反对态度。回过头来想象一下《兴唐传》34本均由傅、来二人独画会如何,偶坚信,傅、来二人独画的《兴唐传》套书将会使《兴唐传》成为与“三国”、“岳飞传”、“杨家将”等套书齐名的传世经典。因为直到现在,《兴唐传》套书在连环画爱好者中之所以广受欢迎,是与套书34册中有多达12个分册是傅、来二人创作的有绝对关系。
今天看到逍遥王先生通报已定参加浙江连交会的画家的帖子,请的又是王重义,付伯星,钱贵荪三位画家,似乎和去年的计划一样,偶感觉浙江范围内应该还有其他好多连环画家可请,每年吃一样的菜,迟早会厌的。如果说上海占中国连环画出版的半壁江山,那么籍贯是浙江的画家要占到连环画作者的半壁江山。就像《兴唐传》套书的一半以上分册来自于浙江的画家。
论坛隔壁有贴“实在不明白,王井没画<兴唐>”,这位楼主老师说了一句大废话,你大可在“实在不明白,***没画<兴唐>”这句话上,把你喜欢的画家填上去,仍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毕竟事实已经无可改变。但话说回来如果当初真把如鲁枫、生林、董健,刘戈、陈茗等“连环画菜鸟”的这拨作者都换成王井的话,《兴唐传》套书的整体素质肯定会再上一个台阶。同样,福建《说岳全传》用了傅、来加王井这个黄金作者组合,如果不是只出半部的断尾工程,在连友心目中的地位会远超现在的《兴唐传》套书。
(29)《尉迟恭出世》又是一部水准平平的诚意之作,拖了《兴唐传》套书整体素质的后腿。
有一句名言叫:做画如做人、画如其人。人画合一应该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人绝对是做给自己看的,很少人会去关心你会成为怎样的人。做画则是给别人看的,或众口难调、或雷同难避、或利益所趋等等都会导致创作者思想动摇,也许会广受欢迎,也许会板砖一片。坚持下来的、老老实实作画的,就会成为读者心目中的大师,例如50、60年代的众多连环画家。而到了80年代的连环画第二次高潮,有些画家就开始打着探索、创新、求变的旗号,与读者耍滑头了。于是,直接造成现在中国连环画业的奄奄一息,只剩下再版老书这一口气了。
回过头来第30集《敬德降唐》,画者作画态度也算是老老实实,在《兴唐传》初入“江湖”,表现一般,其后遇上了中国传统连环画滑入低谷的时候,无从坚持,也无从成名成家。
31集《单雄信踩营》画得也算过得去,作者描线是用的钢笔,线条粗细均匀,少了老画家用毛笔描线所带来的那种味道。虽说傅、来的连环画作也是用钢笔描线的,但他们用的是弯了头的沾钢,不同弯度的笔尖,带来不同的线条,加上用笔角度的控制,笔锋就出来了,所以画的效果会与毛笔描线相近,有些细节描绘甚至超过毛笔描线的作品。可见画家道行深浅,从线条上便知一二。
卡通组织连友高手创作《三国补》工程,偶觉得一方面表现了连友对《三国演义》连环画的痴迷之情,偶苦于因画艺不精而无从参与,但对于连友创作《三国补》十分钦佩并双手赞成;另一方面,任何连环画对原著的改编都会适当进行删减,而目前的60本《三国》套书已是相对完整了,从这个角度看,《三国补》所做的最多也是锦上添花的事。其实真正需要雪中送炭的项目,倒是《水浒传》和《西游记》,人美老版《水浒传》是断尾工程不说了,冀美《西游记》的那十几册狗尾续貂的作品,绝对应该推翻重来。希望《三国补》后,众位高手能继续奋斗,好的题材还有很多那。《兴唐后传》应该会是其中之一吧。
32册《锁五龙》,五大缺本之一。这本书在当时偶买的书摊上整整卖了三个月,早知是大缺,偶全部吃下,现在发了。哈哈,钱少的时候做做梦还是蛮享受地。
来想做封面包子游戏,帖出来大家一起娱乐,每幅文字说明一下。好比包子铺卖包子送一碗汤。谁知汤倒是卖得不错,可包子却无人问津,偶想弟兄们是否能评评偶的封面包子,免得以后包子铺变成灌汤店,卖汤送包子。
33册《夺襄阳》是傅、来二人在《兴唐传》中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五大缺中最物有所值的一本。傅、来二人的画艺到此已入化境,如果说1册《秦琼卖马》、2册《秦琼发配》的线条尚显单薄的话,到了34册《夺襄阳》就可用如火纯青来形容了。唯一的遗憾就是构图方面中景、近景用得太多、置景稍嫌简陋,可能是当时约稿太多,赶稿仓促所至。
近几天最令人高兴的事,是听到上海、河北均在酝酿推出60开本的软精项目,偶觉得“古老的”60开绝对应该成为市场主流。早在《兴唐传》重版消息还没有传出来以前,偶就在想,如果现在有出版社能组织原稿并重新包装、出版《兴唐传》连环画,绝对是有钱途的。如果在保证满足连环画收藏群体的同时,再以64开或60开的平民包装上市发行的话,是可以进入主流图书市场,并像上美《三国》、冀美《西游》一样成为书店常销书的。上美《三国》套书在这短短二十多年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应该不会少于几千万,否则怎么会翻着花样出同一个套书。不算50、60年代的初版60开《三国》,文革后上美的三国品种就有:64开48本整套、12本增补本、32开上下图精装合订本3本套、5本套、华宝斋大宣纸、64开上下图袖珍本、50开珍藏本、64开修订本等等,还派生出像封面明信片、挂历之类的副产品。最近据说河北美术又在策划《西游记》60开棕色封面修订版本的项目了,总价不超百元,应该会拥有很大的市场,当然消费对象还包括连藏群以外的。偶不知《兴唐传》重版消息真假与否,不过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光出50开软精,似乎有点浪费资源了。不过建议品种档次不应向上走,宣纸这玩意□□□□□□□□□□,□□□□□□□□□□□,□□□□□□□□□□,□□□□□□□□□□□□。□□□□□□□,□□□□□□□□,□□□□□□□□,□□□□□□□□□□□□□,□□□□□□。□□□□□□,□□□□□□□,□□□□□□□(此处删节250字),偶就不多批了,在宣纸这个问题上偶是有一小撮“敌人”地,要挨砸地,偶胆小。哈哈。
34册《罗成叫关》到此《兴唐传》收尾,再来看看鲁枫画的这册大结局之作,人物和景物描绘都显得简陋,不过描线还算认真,看得出作者已经在极力模仿傅、来的线条,所以视觉效果尚可。如果按一幅画的创作时间来看,这册书肯定用时较短,说跑马不符合实际,但略微有这个倾向。若此册再晚个2、3年画,大势所趋,或许会真的跑马。
至此,偶的包子品种也上齐了,先让偶休息一下,去逛逛这几天的连交会,回来接着卖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