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张成杰 复旦大学记录中国团队 宋心语 许愿 何敏君 郑颖 王宇景 段瑞怀 赖桐桐 邵京
沙溪镇上本无溪,古巷深深听马蹄。
沙溪,一个被青山环抱的“小坝子”,位于云南省剑川县东南部,地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三大旅游胜地之间。
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承载了无数繁荣与没落,马帮来了又走,沙溪兴了又落。回望历史,它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交通要冲;再看今朝,它成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
沙溪古镇玉津桥风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赖桐桐 图
1982年,昆明市与瑞士苏黎世市结为友好城市。在两市的友好交流合作过程中,沙溪寺登街区域这一“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被发现,并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2001年,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列入“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剑川县人民政府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空间与景观规划研究所共同组织实施的“沙溪复兴工程”也由此拉开帷幕。
在中瑞双方的合作共识下,沙溪复兴工程被定位为“一个高度整合文化遗产保护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文化合作项目”。工程主要涵盖四方街修复、古村落保护、沙溪坝可持续发展、生态卫生、脱贫和地方文化保护、新闻发布六个项目单元,前期主要致力于文遗保护、古建修复及基础设施建设,后期以旅游发展为切入,逐渐转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传统村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期实现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相互依托、彼此协调。
二十年来,沙溪复兴工程成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成功典范,也成功地将沙溪这个本默默无名的边陲小镇变为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闪耀明珠。
盛夏七月,澎湃新闻(www.)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组成“记录中国”实践团队来到沙溪,探访这里的复兴故事。
立足于改善生活
“复兴工程的首要目标,是让沙溪老百姓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现任剑川县住建局副局长的杨富宝在接受“记录中国”团队采访时坦言。
今年44岁的杨富宝是剑川县老君山镇人。2001年,大学毕业后的他来到沙溪镇文化站工作,在沙溪工作的十六年时间里,深度参与了复兴工程的策划实施工作。
回想参与沙溪复兴工程的十几年时间,杨富宝感慨万千,“其实在工程启动之初,沙溪还是一个完全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的边陲小镇,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所以复兴工程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基础设施建设。”
杨富宝带领记录中国队员走访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赖桐桐 图
杨富宝介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是供排水系统。长期以来,当地因为缺乏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大多数用的还是传统旱厕,气味重、滋生蚊蝇多,若发生渗漏还会对地表水造成污染,形成很多污染源。随着供排水系统的完善,水冲厕所被引入到当地,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也为后续工程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此外,为了保护古镇的原有风貌,维护古镇协调的建筑风格,工程人员在修复古镇传统的石板路时,会先将路面全部挖开,把所有的供水、排水、排污、消防、电缆以及电网等等管道线路都埋入地下后,再重新进行复原。“尽管工作量翻倍,但大家都觉得值得,因为修复工程一直坚持的原则就是让沙溪在保持古朴魅力的基础上,再改善各方面设施。”杨富宝说。
提到很多人将沙溪和大理、丽江进行比较,杨富宝强调,高水平的商业化并不是沙溪的追求。在他和沙溪百姓的眼里,沙溪的定位从来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重要的定位是“一个保留原原本本生活状态的小镇”。
在采访中,“记录中国”团队还了解到,沙溪复兴工程项目团队十分关注和强调当地百姓的意见,在项目的推进中,剑川方面和瑞士专家做重要决定之前都会召集相关本地专家学者和部分居民进行开会讨论,充分沟通,征询意见。同时,团队还会开展群众问卷调查,借助第三方机构用问卷形式了解居民对各项工程的满意度以及意见建议。
“居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沙溪,对沙溪最有感情,最了解,也最有发言权。”杨富宝表示,兴教寺里面原先的佛像被毁掉了,进行佛像重塑的想法就是从百姓们的问卷调查当中得来的。而且,随着工程的推进,村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百姓意识到传统民居和传统村落需要守护与传承,他们会主动选择白族传统民居样式,放弃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民居。
街边静坐的白族奶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赖桐桐 图
“其实归根到底,就是老百姓们都知道,复兴工程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所以他们也会非常配合工程的实施,这种双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非常重要。”杨富宝坦言。
守住古建筑“原真”
“修旧如旧”是古建保护领域常被提及的原则,现实中却少见真正贯彻落实,一众古村古镇热衷翻新再建,但沙溪依然坚守住了自己的“旧貌”。沙溪复兴工程结合沙溪本土建筑历史,在建筑修复过程中强调保护建筑的历史状态和文化意义,守护建筑的“原真”。
茶马古道衰落后,沿途地区受限于发展程度的落后,无力对丰富的传统古建筑等历史文化载体进行大规模改动,这笔珍贵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就得以保留下来,能让今人看到它最初的模样,也为文物修复和古建保护工作保持原真提供了基本遵循。
四方街修护是指修复沙溪镇四方街的街道、建筑以及周围环境,也是沙溪复兴工程的缘起和初心。兴教寺的修护则是其中的基础项目。
兴教寺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是国内仅有的明代佛教密宗寺院。走进寺中,前前后后可以看到寺院的46个柱子,足见当时寺登街的繁华程度,也得以窥见沙溪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宗教文化氛围。复兴工程中对寺院的大门、大殿、二殿、壁画以及前文提到的佛像都进行了研究与修复,保留下了兴教寺里历史的痕迹。
修护后的兴教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郑颖 图
杨富宝介绍,兴教寺的壁画里外各有一圈,共计十余幅,修复是一个大课题,目前只修复了其中两幅,是由欧洲的两位修复专家以及北京文研所、云南省文化厅的专家们,以及参与敦煌壁画修复的师傅共同参与完成。
修复工作的发挥空间非常有限。寺院长年香火旺盛,连带着壁画也烟熏火燎积累了很多灰尘,加之日久天长,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兴教寺壁画的修复本着“能加固的加固,能清洗的清洗”的原则进行了“简单”处理。
修复思路听上去简单,但修复过程的实践却非常复杂。要想把表面的烟尘清理掉却不伤害到壁画本身十分困难,像做手术一样一点一点将灰尘从壁画表面剥离开。团队从实地调查制定方案直到最后修复完成历经整整两年的时间,实际开展修复工作也花费了四个月。
当被问及为何没有全部修复时,杨富宝表示,“现在不敢用同一种方法进行全部修复”。修复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一旦后续出现不利情况,兴教寺最宝贵的财富将不复存在,因此参与修复的每一个人都万分谨慎。这一修复过程也只是出于摸索阶段,他们把整个修复过程记录下来,对壁画进行持续追踪,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确认修复过壁画没有更多的变化,或许才会大规模使用这项技术。
同样被“守护”的代表性建筑,还有茶马古道上的“五星级马店”——欧阳大院。
欧阳大院坐落在四方街西北侧,于清末民国初建盖完成,距今100年左右。欧阳家是白族典型建筑方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经抢救性修复后大院得以完整保留,走进大院,人们仿佛仍能在此窥得马帮在此喂草、填料、歇蹄的影子。
欧阳大院门匾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赖桐桐 图
欧阳大院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私人住房,作为沙溪古镇保存得最完整,最具有白族建筑特征的传统大院,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有了一定的破败。2019年,政府下定决心征收欧阳大院,拨款1000万,其中750万补贴原住居民,250万用于开展抢救性修复工作。
修复过程中,原有的格子门、神龛等物件都被原封不动地保留。格子门可以通过转轴从门槛上提起,“传统的格子门都是可以拿掉的,方便家里发生大事时人员进出。”杨富宝介绍道。在这扇门前,人们仍能从近百个字体各异的“寿”、“福”字样中,体会到百年前木雕技艺之精湛。
施工人员还将大院的各种结构、摆件绘画成册,对破损、消失的部分墙画和各类构件进行了还原,让这座历经岁月沧桑的大院再次惊艳到访的人们。
欧阳大院原住户欧阳茂先、妻子杨小宾及子女如今在沙溪古镇经营一家民宿。欧阳茂先回忆起欧阳大院这座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对于如今政府对大院的征收和修护感到十分欣慰,“征收了好,现在寺登街区是古建筑保护区,他们把欧阳大院修复得很好。”杨小宾也曾经去看过两次修复后的欧阳大院,“还是原来的样子,没拿走旧的,也没添置新的。我们自己是没有能力修复好院子的,要感谢政府。”
欧阳大院原住户欧阳茂先、杨小宾夫妇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赖桐桐 图
沙溪复兴工程前后进行了五期,每一次推进都会有新的工匠加入。“最大的挑战是要改变观念。”杨富宝多次强调,不是用新做物件替换老物件,而是要对旧的东西进行清理修补之后“原样放回”。路边随处可见的上百年的古建筑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尽管进行了很多次小修小补,但都基本保持了建筑当时的原貌。
整个沙溪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很多,复兴工程本身也是一个体系性的工程。杨富宝强调:“我们的愿望是能够保持建筑的‘原真’,保留住这些历史痕迹的同时继续往前走。”
永葆自身本色
二十年间,复兴工程在沙溪从未止步。如今,随着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复兴工程对今后的长足发展也有了更广阔、更清晰的思路。
记录中国队员与外国游客合影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赖桐桐 图
沙溪复兴工程主要负责人、知名建筑师黄印武对“记录中国”团队表示,相比于工程起步时更多地依赖瑞士方专家,在当下的沙溪复兴工程中,当地政府有了更大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也有了更大的责任。沙溪与瑞士方前后签下五期备忘录,到2017年结束。此后,当地成立了沙溪源乡村合作中心,将合作变为更长期的、更动态的、更稳定的方式。
在黄印武眼中,复兴包含两个含义。第一层是以沙溪已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基础,再次发展到沙溪曾经的辉煌阶段;第二层是探索一种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让乡村能够不断的根据外部的条件的变化,保持自己的活力。
黄印武认为,任何人都无法肯定地说,沙溪已经完成了它的复兴之路。“沙溪只是在之前的一段发展过程中走了一条自己的路,没有重复别人的道路,但是之后的发展一直都是动态的,外部条件会有变化,我们必须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来做出应对。在任何一个时间点没有做到相应的变化和进步,都会使发展之路受阻”,黄印武对沙溪复兴工程的前路有自己的深刻思考。
外部条件不断变化,也为沙溪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目前,鹤剑兰高速沙溪支线正在全面推进之中,预计年底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后,在往来交通变得更加便捷的情况下,沙溪不得不思考如何将旅客留下的问题。
记录中国队员采访集市上的居民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许愿 图
“如果什么都不做,那肯定是留不住客人的。”黄印武直言,“但留不住是相对的。高速公路本身是发展的一种设施需求,这对于改善本地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和生活品质有好处。另外从资源的配置角度来讲,高速公路的修建和通车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肯定也有影响,这个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说好还是坏。”黄印武表示,接下来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对高速通车以后可能带来的大量人流及流动性的增强要有基本的预判,思考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高速还在修,所以仍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沙溪也将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当地政府提出“大沙溪”理念,希望利用沙溪已有的影响力,带动更多周边区域发展,实现更加体系化的发展格局。
黄印武表示,“待年底高速通车之后,古镇内的道路在宽度和承载能力上都会不足,大量自驾车进入会给道路带来很大的压力,停车问题也会变得突出和棘手。可以联动周边村落,围绕沙溪这个中心点发展旅游产业相关的业态,形成合理的分工,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可以缓解沙溪的压力。”
“大沙溪”超出了沙溪本身的行政范围,将周边相关资源都通过沙溪这一中心点串联起来,以弥补小范围内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足,促进其他村镇以及剑川县整体的发展。
诚然,沙溪并不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小镇,也不是一个热门旅游景点。接下来的发展要不要进行更多的宣传?要不要让更多人知道沙溪?黄印武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沙溪复兴工程的开展,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初心是基于内部的变化。“我们几乎很少花力气去做宣传。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把想在这做的事情实现,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受到这里的变化,让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并不是对外界进行过多的宣传,让别人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
“沙溪古镇作为旅游地能够容纳的游客数量也是有限的,我们也不希望它一下子变得火热,这并不是沙溪所需要的。”黄印武指出沙溪保持自身本色的重要性,“沙溪走到今天,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与我们长时间以来的发展思路和规划方向的坚持是有很大关系的。”
古镇中踢毽子的游客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宋心语 图
黄印武始终认为不应单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他强调生态卫生系统的改善,强调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强调在保护修复的基础上去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强调推动当地脱贫与可持续发展。
玉津桥上走过的马队 受访者 供图
复兴工程开展的二十年间,文化传承,设施改善,乡村振兴,沙溪的变化是如此翻天覆地;保护原真,保留历史,保持静谧,沙溪的变化又是那样悄无声息。
复兴工程始终是进行时,沙溪也将一直为自己、为居民、为来客,坚守着一份纯朴与自然,走向更细水长流的明天。
古镇河滩风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赖桐桐 图
责任编辑:蒋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