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E蓓子】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此文为高能E蓓子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载请后台联系,但欢迎你们转发到朋友圈。
章子怡最近在翻车边缘游走,只因为在《上阳赋》里演少女,娇嗔故作天真的样子令很多观众感到不适……
连带前阵子演13岁嬴政的张鲁一也躺着中枪……网友忍不住发出灵魂拷问:找个年轻演员来演角色的童年、少年时期,真的有那么难吗?
可能有些“业内”会告诉你:难,真难。
年轻演员卖不动片?
在搜狐娱乐的一个采访里,有制片人透露,不用年轻人来饰演演员的少年时代,是因为年轻演员没经过验证,演技很难说服片方和平台,也容易跳戏,更害怕主咖出场慢,观众在前期就流失掉。
这个说法似乎没数据支撑,但两位制片人表示:这不影响它成为行业共识。
来源:狐厂娱乐观察
相似地,张鲁一也提到,听说自己要演13岁嬴政的时候,他是抗拒的,也向剧组提出了希望由年轻演员来演。
但最后导演、制片人还是把他说服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如果张鲁一由二十岁演起的话,出场会慢很多,大概要40集以后才能看到他了。
可见,无论对于制片人、导演、演员来说,大家都有这方面的“共识”——但这“共识”真的是对的吗?
对观众来说,童年少年时代用不同的演员才是常态。
比如《纵横四海》里钟楚红饰演的红豆,童年时就是一个漂亮小萝莉扮演的。
后来这个漂亮小女孩到《大时代》里,又演了方芳(吴泳红饰演)的童年时期。多年后我们才知道,这个女孩子叫唐宁。
她的童年,就是在演别人的“童年”长大的,观众也不会觉得一个角色分两位演员而有什么违和感。
而青年演员如果能演到老年,才是真正演技的体现。可如今,有些剧组让中年人也演少年甚至童年,还说年轻演员“卖不动片”……
Tui,这完全是张嘴说瞎话。
像正午的片子,幼年童年少年青年都用不一样的演员,谁会觉得跳戏了?
连戏份不多的小墨兰,哭得入情入戏,观众都被带动,谁还会去计较她有没流量?
当年李少红拍《大明宫词》也找了不同年龄的演员来演太平,那会儿周迅还不红,可她饰演的小太平灵动俏皮,不仅不会让人出戏,反而让人更加期待长大后的太平。
而长大后的太平是陈红,可素净可美艳,角色贴合得恰到好处。如今你看,要是那时产后复出的陈红去演十几岁的小太平,会不会很违和?
眼神都不同了
就算总被诟病演员年龄偏大的TVB,做了一部以“中女”为主角的《女人俱乐部》,也找了一批小女生来演她们的少女时期,并没有强行让姐姐们装嫩。
而万一小演员演得好呢,还能助力影视剧爆红上热搜。
比如《隐秘的角落》就捧红了饰演普普的王圣迪,刚好另一部《摩天大楼》里王圣迪演了baby饰演的钟美宝小时候,这难道不是天降流量吗?
还有琼瑶的《婉君》,片头曲唱“小小新娘缘定三生”,画面里的小婉君,小圆脸加一双水汪汪大眼睛,一下子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观众们都想看这位“小小新娘”的故事,第一集马上破收视记录。
也因此,演活小婉君的金铭,成了俞小凡、陈德容的童年御用角色。
《芈月传》当年主推孙俪,可小芈月刘楚恬也因为过于可爱,刷爆剧集开播第一个热搜。
所以,业内到底什么时候开始达成“共识”我不知道,但很显然,观众对小演员的接受度,要比很多制片人想的高。
卖不动片的锅该谁来背?
那制片人们担心的“卖不动片”这口大锅,既然和小演员们无关,又和什么有关?
这个问题,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平台短视,数据要漂亮,IP和演员是否足够有流量,成了衡量片子的全部标准。大IP流水线里,基本就是“收视花+流量生”搭配模式,其他角色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个原因是,现在百分之七八十的剧,都是屎上雕花。观众都被喂屎了,挑挑拣拣就开始倍速看剧,2倍速甚至已经成为常态。
甚至延伸出了短视频追剧的方式,短视频cut五分钟就能看完一集,剧集的完整故事性就这样被消解了。
近几年,还发展出热搜话题定制剧,看话题就能猜中一部剧所有能看的部分,一部接一部这样的巧克力味屎,造成了恶性循环。
还记得被《延禧攻略》热搜支配的恐惧吗
越是这样,片方越怕“卖不动片”……流量不行,那找老戏骨、找影后总行了吧?让大咖第一集就出场行不?
可究根结底,“卖不动片”还是因为剧本身不咋地。
台词不顺、情节不合理,故事悬浮、选角和角色差十万八千里,这些国产剧的通病凑在一起,才会令观众入不了戏,也让戏卖不出好价格。
而所谓的业内不去考虑剧集本身的逻辑、台词、设定,反而把没人买的锅甩给小演员们脸生,甩给观众只爱大牌,未免有点又当又立。
除了“卖不动片”这口大锅,中年演员在剧里从头演到尾,其实也藏着各方的小心思。
一部分是演员自己想扮嫩,剧方满足了演员需求。比如大家熟悉的西门大妈,就是要体会不论多少岁都可以演十八少女和帅哥谈恋爱的苏感。
《隋唐英雄传》里58岁的刘晓庆也要蹦蹦跳跳演16岁的傻丫头,和比自己小20岁的郑国霖快乐恋爱,执着地当着冻龄女神,那是大咖对自己的自信。
当然了,这种情况下,也不排除一些制作方秉持着艺高人胆大的作风。认为自家的现场打光、后期磨皮可以拯救演员明显不再年轻的脸。
像刘晓庆在《逃之恋》里的小凤仙,就全靠剧组给她打柔光,来保证当时43岁的她在剧里看起来仍能有“少女感”。
还有一些剧组则看上了这其中的营销套路。中年演员去演年轻角色,最差也能轻松炒一波“少女感”话题。
不知道章子怡演少女是不是她自己的选择,但这次她发微博让片方和平台不要消费她去营销少女感,一波反向否认操作又上了热搜,正反结合,无论如何话题和热度都有了。
当然,最糟糕的还是因为一些“业内”坚信一部剧的前三集可以定生死,想让有流量和话题的主角早点露脸,吸引观众。
《棋魂》作为今年小众剧里的口碑作,但据搜狐娱乐的报道,剧里的时光一下从小孩子变成初中生,正是因为平台想让作为主演的胡先煦早点出场。
各方博弈之下,中年演员扮嫩的情况越来越多,唯独苦了观众,总要遭受莫名的视觉冲击。
中年人演少男少女就是“有演技”吗?
在“整容式演技”成为洗地新思路后,也有人为中年演员打抱不平,认为演少男少女也是一种演技的体现。
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觉得,像章子怡这样的演员,戏好不好她一定是清楚的。
《上阳赋》或许不是烂片,但所有观众都能看得出来这片子有问题,至少它不符合期待。
章子怡、刘嘉玲那样的“王炸”阵容,如果硬要从一众自制网剧中捞一个“水准之上”的安慰,真的没意思。
王炸最终炸伤的会是对他们有情怀加成的观众,伤的是演员的根本。
所以在微博称自己“不想营销少女感”的时候,我认为章子怡就是变相承认了,自己对这个角色的少女期没有“信念感”——
对,就是她在《演员请就位》里反复强调的那个信念感。
要相信自己是宫二,揣摩透宫二的纠结和倔强,才能使观众相信这是宫二,这是关于演员最朴素也最深刻的道理,章子怡是清楚的。那在《上阳赋》里,她相信自己演绎的少女吗?
其实张鲁一也好,章子怡也罢,都是对演艺事业有追求的,什么样的操作有利于整体效果,他们都明白。否则张鲁一也不会在看到角色的时候,第一反应是“绝对排斥”。
几十岁的人演少男少女,虽然可以靠打光、磨皮进行技术处理,但胶原蛋白和眼底的沧桑感不会骗人。演员年轻时,有故事的眼睛帮到他们许多,到了四十岁之后,有些人眼神不经意间露出那种五分沧桑三分薄凉一分讥讽……
演年轻人?他们自己都不信,还演个屁。
也确实,从前有“跨年龄”演戏而且口碑很好的个例。但演员“年龄”这个短板依然需要用剧情吸引力、演技处理、人物魅力、灯光道具等多方面工作来补足。
陈宝国的《大宅门》补上了少年白景琦一脸褶子的短板,那是人家其它方面“板子”足够长。
45岁刘晓庆能演16岁的武则天,和她的造型以及剧集营造的古典氛围有关,一上来就先让人相信了武则天是个美艳、成熟系的女子。几年后她演的小凤仙再装嫩,已不那么令人信服。
现在《上阳赋》没补上,也恰恰是因为剧情、角色塑造上不给力,演员自己不相信角色,剧组剧情也没余力帮章子怡们补脸。非要碰瓷,反而是自曝其短。
不止章子怡,周一围、杨祐宁、赵雅芝等主演也被网友认为不贴角色
有个说法很有意思,说“人没有办法赚到自己能力和认知范围之外的钱”,凭运气赚到的,早晚要亏回去。
演员也是一样的,没法演自己能力之外的角色。
过去的舆论总让我觉得“跨年龄”是个约等于演技好的标签,但其实,向下跨年龄也不简单,少女是没那么复杂,却不是扮嫩嘟嘴歪头就行的。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如果仔细品味都能咂出不同味道的。
总说每个人都年轻过,谁记得我们每个人也都回不去了?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现在回去中学,你还能和小伙伴那么没心没肺地笑出来,没有来由地掉眼泪么?你不行,我们都不行。
知道戏骨们有演技,但“演技”不是万能的。
李雪健演技够好吧,你让他躺到婴儿床里,给我演一个4个月孩子纯真的笑颜。演出来的鬼片效果能让人一星期睡不着觉。
演不了就是演不了,为了片酬为了面子,硬挺着没必要。
E姐结语:
有一个问题曾令很多人感到疑惑:请小演员贵吗?不贵为什么请小演员演戏就那么难呢?
小演员片酬未必贵,但综合成本过高了。
当前的制作环境下,制作方普遍要参与收视对赌,平台因为提前付费购买了内容,在制作期间就开始给主创压kpi任务了——
小演员“贵”就贵在,一旦赌输了,投资人爸爸是要亏钱的。
这也造成了在许多决策上,大资本用简单粗暴的单线程思考来覆盖原有的内容制作逻辑。创作的目的不再是表达,而是收益。
当一切决策数据化的时候,决策者的思考方式其实是很没意思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女孩和章子怡谁更适合演小公主?这不是“the right question”,平台只会问:“这个女孩和章子怡谁更能带动票房/点击?”
答案不言而喻,所以应该上章子怡,这是对投资人负责。
按这个逻辑,张艺谋用周冬雨拍《山楂树之恋》就错了,他应该用巩俐。巩俐票房号召力好、人漂亮……《山楂树之恋》本身的完成度,演员与作品的匹配,都不用考虑。
一个成熟的制作体系不应该这么思考,流量剧能赚钱就无限复制流量剧、“品质剧”走红就无限突出老戏骨和大牌演员……艺术作品的创作本身,就这样被边缘化了。
如果不能回归创作驱动,那收集大牌演员和老戏骨的“品质”剧和召集老戏骨捧顶流的纯流量剧一样,都是反专业的。
所以归根到底,并不是“用不用小演员”的问题,是话语权在谁的问题。
把内容制作的话语权交还给主创,让导演好好思考如何推动剧情,让演员好好思考如何塑造角色,而不是全剧组一起思考“怎么才能赚钱”,那才是贵圈摆脱“丫头教”的根本路径。
今天的话题是:
你能接受中年演员演少男少女吗?
来评论区说说吧~
做有深度的心灵SPA和有格调的故事!
喜欢请分享哦!么么哒!
E姐换新Logo咯!各位闺蜜认准正版↓↓↓
都市男女的心灵SPA
以学术的严谨看贵圈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