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百合这次回归大银幕终于有大动静了。
不同于《妈阁》《亲爱的新年好》的无声无息,这次她的新片是“女性安全”主题,自带热度。
可惜,似乎雷声大雨点小——
开分只有5.2。
是的,说的就是昨天上映的《门锁》。
女性安全,本来是一个关注度天然高的主题,各大平台上的这类视频都很火。不管从点击还是从评论都能看出,大众很容易产生共鸣。
5分,这片得多烂才能有这待遇?
今天就来开盘,这片到底是不是真的很烂。
也顺道聊聊:
#拍“女性安全”题材,消费还是发声?#
昨天肉叔是和小助理一起去看的。
站在女性的角度,她有很多话想说。
抢麦成功~我是肉叔的小助理。
这部片,改编自西班牙电影《当你熟睡》和韩国的同名电影《门锁》。(喜欢看电影解说的朋友,应该对西班牙版应该不陌生)
看过前两版的胖友不用担心剧透,这版经过本土化改编,有很大不同:
近日,小区发生了一件让居民人心惶惶的事:
有个独居的女孩失踪了,甚至有人猜测,她早就死了。
方卉(白百合 饰)也住在这个小区,也独居。
但她社会关系简单,看似不容易惹上什么仇敌。
她,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客服。
有个同事兼闺蜜乔小曼(王紫璇 饰),也有个天天打电话催她相亲的老妈。
其实她身边不算没男人。
单位有个男领导挺照顾她的,似乎对她有意思。
性格开朗的乔小曼有个明恋对象,宠物医生郑飞(白客 饰)。
可郑飞似乎也只对方卉感兴趣。
甚至连楼下的保安小哥小吴(范丞丞 饰)也对她有意,日常打架斗殴总是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却愿意充当方卉的护花使者。
眼看无限逼近偶像剧“所有人都爱女主”的设定时,突然杀出来一个面目可憎的房产中介,搅乱了这层表面的平静。
合同没到期呢, 他就帮房东逼方卉搬家。
还想乘机在给她介绍新房时再敲一笔中介费。
方卉不搬,他就暴力威胁,甚至撬门进屋,想在对着床的空调上安装针孔摄像头。
祸事连连,最近方卉出租房的密码锁还总是异响——
大半夜的,总有人在门外试密码。
随着一声声“开锁失败”,那个人甚至开始一下、两下地暴力掰门把手。
力道之大,似乎能把整个门拆掉。
保安小吴安慰她:可能是孩子恶作剧。
真的只是孩子吗?会不会又是那中介?
其实,方卉家里确实有古怪。
每当她入睡,就有个男人从黑暗中走来,用迷药让她沉睡。
然后在她家洗漱,上床搂着她入睡。再于凌晨四点,准时离开。
到底是谁在搞鬼,我就不剧透了,说回观众喷这部片烂这件事情上。
也挺神奇,一般一部片好不好,前几分钟就能看出端倪。
但这部片体质清奇。
开头几分钟还真挺好看的。
把整个厅的观众都镇住了,有人吓到尖叫。我怂到整个人缩成一团贴在椅背上。
还记得开头讲的,小区失踪的女孩吗?
失踪那天,她买的顶门器到了,她本以为用上后能更有安全感,没想到还是不能安心。
睡前,她觉得床边的衣柜有动静,检查无恙后,戴上耳塞、背过身就睡觉去了。
我家的柜子,和电影里的一毛一样
戴过耳塞的朋友肯定有体验,带上耳塞后,世界变得好安静,只能听到自己“咚咚咚”的心跳声。
结果,你就在某一声较重的“咚 ”中,看到衣柜顶部有一团白色的东西掉下。
刚想着还好我没吓尿,又一团黑影掉下——
尿了……
由于她刚给自己买的顶门器,她连逃的机会都没了。
这一小段,视听效果非常不错,几乎调动了观众身上的每一个细胞跟着一起紧张,让大家对后续充满期待。
紧张得像剧中的方卉
可讽刺的是。
“凶手是谁”和“这个女孩能不能活下来”,理应是整部片最勾人的悬念。
但对比开场沉浸式的“尖叫”那份震撼,凶手被揭发、被狙时,本该觉得大快人心的观众,你猜猜反应是什么?
全场爆发了……笑声。
这个笑带两层含义,一个是出戏了,所以笑场。
另一个是直接明了的“嘲笑”。
导演如何让结局崩坏,将好牌打烂呢?
一个共识:乱。
不同于西班牙和韩版,这版指代的“门锁”不只是指代女主家里早已形同虚设的门锁。
它涉及的场景更广,牵扯出更多女性的安全问题。
比如:男上司开车送方卉回家时,上锁的车门;
酒局上,方卉差点被侵犯的隔间门锁;
甚至可以延申到了深夜的电梯门……
这版的门锁,指代的是女性在密闭空间中的不安全感,原本是“更有大局观”的表达。
可惜。
导演的功力有限,节奏感和段落衔接都很生硬。
同时又想讨好不容易代入这个主题的男观众,最终把影片类型拍成了四不像。
一会儿像恐怖片、一会儿像悬疑、一会儿像剧情、一会儿像警匪。
而且为了吓人,过度依赖恐怖音效,除了开头那场戏,频繁故技重施只让人头脑嗡嗡,又腻又烦。
与此同时,如你所见。
原本以为对女主有意思的男上司其实不是善类。
其实不止他,方卉身边的男性基本……
全员恶人。
这样过于戏剧化的处境也让人不太相信会发生在现实生活里,那女孩得多倒霉才会一个人同时遇到那么多变态哦。
最后,男性够坏,为了加强对比,女主也要够弱……智。
韩版《门锁》也被质疑过这个问题。
说麻烦孔孝真扮演的女主能不能不要再关键时刻就“眼神呆掉”。
这版《门锁》方卉也被质疑“弱智”。
如果她原本就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所以习惯性胆小,那可以理解。
但有些情节,不是胆小就能解释得通的,她分明一副为了遇险而遇险的样子好吗?
比如,有人天天来尝试打开密码锁,这不是已经是一件极度威胁安全的事情吗?
即使当下不敢用猫眼看,楼道的监控又坏了,那是不是可以自己网上买个家用监控。一百来块,无内存的只要52元。
要是我,我可能被吓到整晚不用睡,第二天臭不要脸也要借宿别人家,然后赶紧搬走。
怎么可能等着闺蜜来求我搬呢?面子和原则哪有小命重要嘛。
再来,当她猜到对方就是凶手时,再怎么编造借口也不可能上对方的车吧。
她不仅上了,还直接在车上揭穿了凶手的身份,找不是粪坑里找灯笼,找死吗?
开分低?没毛病,这片确实毛病不少。
肉叔甚至问我:你会不会觉得它在消费女性安全这个主题?
恶意消费谈不上,我个人还是给这部片打了三颗星。
虽然技法不行,让人失望。但它并非功利得让人愤怒,我能感受到主创们在细节上和用心和帮女性发声的立意。
举两个小例子。
秋冬季节,方卉喜欢穿裙子搭西装外套。
可当她一回到家脱掉外套你会发现,连衣裙上的吊带遮不住内衣肩带。
说明什么,说明方卉没特意更换适合吊带裙子的内衣肩带,因为她压根没想过在外面脱外套。
从这种女生才懂的细节洞察,能看出主创的用心。
另外,很多人诟病结局女主突然强大反杀变态、台词过于说教,都很不合理。
这份“不合理”恰恰是我觉得整部片最精彩的立意表达。
因为当日常柔弱的女主一边暴打变态,一边大喊“你以为我怕你吗”时,我整个人无语到想冲出放映厅。
女性自我保护,是靠打鸡血能实现的吗?那前100分钟方卉早干嘛去了?
但片子好在,变态即使扼住了她的棍子。
其实也是扼住了所有女性体能上较弱的生理特点,讽刺她:
你看看你现在,哪里还像个女人?
一下就点题了。
相较男性,女性体能天然较弱,一旦受到威胁,即使不断暗示自己“我不怕你”,生理上的局限还是无法改变的。
可当社会关注不够,社会支持不足时,女性只能变得不像女性,才有机会对邪恶反击。
作为一个女性,我对这部片的看法天然宽容。
就像我对《梅艳芳》的态度一样,即使拍得不够好,但掀起了“怀念梅艳芳热”;
《门锁》拍得不够好,但引起大家对“女性安全”的关注和讨论——
它的意义,就有了。
其实,反映女性安全,在影视作品中并不少见。《安家》中的房似锦有胆住鬼屋,却永远带着一个顶门器;《小欢喜》中童文洁被男上司骚扰……
但正儿八经反映女性安全的电影,这算是第一部。
前几天写梅艳芳,她的造型师刘培基爆过一个细节:
舞台上性感妩媚的梅艳芳,一开始进演艺圈时,连在别人面前脱外套都不敢。
为什么呢?
因为对4岁就当小歌女挣钱养家的她来说,常年身处鱼龙混杂的地方,极度没有安全感。
这是她保护自己安全的习惯。
在《这世间始终你好:梅艳芳传》中,我还看到另一个细节:
妈妈改嫁时,梅艳芳和姐姐在晚上睡觉时会在床边放一根木棍防身,是她们那个年纪为了自己的安全唯一能想到的。
我想说的是。
虽然电影说的是独居女性,但不止独居女性,每一个女性,不管是谁,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或多或少曾担心过自己的安全问题。
看这部电影时,我一直在起鸡皮疙瘩,因为里头的情节勾起了我太多关于密闭空间的回忆:
上厕所我宁可排长队,也不去偏僻的厕所隔间;找工作面试,初创公司在别墅、在酒店式公寓都会让我直接放弃面试机会;独自前往不属熟悉的地方,我会故意穿得比较保守;加班到十一点,我宁可赶最后一班地铁也尽量不打车;在陌生地点的昏暗电梯里,我极度害怕别人不按电梯键,觉得他想尾随我;深夜走在路边,突然有辆车放缓我就很怕是不是有人要把我掳走……
有时候一没安全感,心理上确实和电影里一样,觉得身边的男性都有“全员恶员”的可能。
因为但凡真的只要遇到一个“变态”,女性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就已经非常巨大。
所以保持即使神经兮兮,也要“防人之心不可无”。
可很多男性无法共情,我身边很多男性朋友就曾多少嫌弃过我:
神经过敏、被害妄想症……
总结一句,这部片缺点一大堆,但对女性的洞察,和立意的深远还是有的。
只不过。
一部探讨女性安全的电影,只能被女性共情,它所表达的,也就只能在女性群众中被更大程度地传播。
意义有,只是不大。
回到那个问题。
拍女性安全题材,消费还是发声?
我认为,只有拍得连男性观众都能感同身受女性的恐惧。
就像这版《门锁》开头让全场观众沉浸到尖叫——
无论男女。
而不是结尾时大家毫不关心地冷漠嘲笑。
只有一起感受到那份可能发生的恐怖,男性才能最大程度的意识到女性安全的重要性。
理解、并保护好自己的女朋友、妻子、妈妈和女儿。
并坚决不参与威胁女性安全的行为,才能从让整个社会的女性多那么一点点的安全感。
只有当她们不用再为了自身安全而过度警惕。
那条或长或短的吊带裙子,才能放心飞扬。
本日打工人:绿里骑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