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海瑞,留给世人的是一个惩奸除恶、为民请命,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简朴清贫的清官形象。但也许是他的政敌为了给这个完美的人抹黑,也许是有些人着意美化海瑞的忠贞和大义灭亲,民间曾一度流传的居然是海瑞饿死自己亲身女儿的故事。
据说,有一天,海瑞看见他5岁的女儿吃一个糕饼,就问糕饼是谁给的,当得知是某仆人给的时海瑞大怒,训斥女儿说:“女子哪能随便接受男仆的糕饼?你不是我的女儿!你如果能饿死,才算我的女儿!”小女从此吓得啼哭不止,不喝也不吃,家里人怎么哄她劝她也没有用,7天之后终于饿死了。对于此事,明朝人姚叔祥的小说《见只编》中写道:“海忠介有五岁女,方啖饵,忠介问饵从谁与?女答曰:僮某。忠介怒曰:女子岂容漫受僮饵?非吾女也,能即饿死,方称吾女。女即涕泣不饮啖。家人百计进食,卒拒之,七日而死。”
记载海瑞逼死女儿此事的还有3本书,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沈德符后人沈振辑《野获编外补遗》、周亮工《书影》。不过,此事于正史中均没有记载。可见是虚构的故事谣传于民间的成分居多。
我不想花过多心思考证上述故事的真假,也认为这个故事不符合人性道德标准,有损海瑞青官形象。看了《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并没有直接描述海瑞丧女这段悲剧,而是通过海瑞母亲之口讲述了有关经过。我认为这个版本,应是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也最符合人物性格,同时最能打动人心,我是流着泪看完的。
海瑞几次得儿子都早夭了。他平生最爱他的女儿,无论在福建未做官前还是在淳安当知县时,一有功夫就带女儿去田间玩,与女儿戏闹该是这位铁汉最快乐最轻松的时刻。
嘉靖44年7月,海瑞从江西兴国知县任上进京调任户部主事职。他载着七十多岁的老母和久病几年的妻子,坐着马车,一路颠簸到京,其间困苦艰难可想而知。不久,海瑞一生为数不多的好友之一李时珍来给海妻诊病,关切地询问海瑞任兴国知县时海女遭遇不幸的情由,和海瑞一样性格刚烈的海母,含泪向李时珍还原了海瑞女儿遇难的经过,让人很是揪心!
痛失爱女,妻子一病不起,老母心受折磨,海瑞在一旁听得伤心,赶忙下跪赎罪!
其实母亲不光是埋怨海瑞不顾家,而是更操心他在公干中耿直无私,疾恶如仇,对不平事不正人要拼力抗争,得罪太多人,自己安危难料。
海母知道李时珍是海瑞仅有的二三知音之一,才肯道出藏在心里的话,这些话听了很扎心,也只能用在海瑞这样的清官身上!
海母这些话虽然带有怨气,但说的何尝不是实情?其实她说的并不全对,海瑞不光是为了博个好名声的官,他所做的一切真正是想实现圣人说的“民为重,君为轻”的大治社会的理想。虽然如此,对母大孝的他还是跪地自责。
而做为名医的李时珍显然练达人情,也最适合好意好言劝告海母!
海母毕竟是通达之人,话锋一转,说起自己的真实心情和此次进京后的担忧。
海母说的海瑞惹事,就是在进京途中海瑞去六必居买酱菜,发现店里生意萧条,疑问老板为什么要把“六心居”改为“六必居”?海瑞明知这是嘉靖皇帝在严嵩为六必居题写牌匾时欽点改的,就又要给店老板写“六必”新解。说是这样保店家生意好转。
海瑞写这“六必”其实是有政治含义的。他早看透当时国库空虚,赋徭繁重,民不聊生,官场腐败的社会现实,才提出要“正人心而靖浮言”,这里已拉开他即将上书朝廷,直接和嘉靖展开冲突、君臣较量的序幕。果然他写的“六必”当即被锦衣卫呈给嘉靖,惯于玩弄权术又一心迷恋修道的嘉靖皇帝,令人将字送给裕王让题写刻匾。但在海瑞上书后立即将之送入牢狱。这是后话不提。
回头看看目前海瑞一家刚到北京住下的“待遇”。
做为好友的李时珍这时规劝海瑞,入情入理。
这一段情节充满着真挚、淳朴的亲情,友情,叫人看了无不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