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共担风雨、共克时艰,必将在历史上写就多难兴邦的一页。回望祖先走过的历程、留下的辉煌、挥洒的情感、坚守的风骨,更让我们思索,中华民族究竟为世界文明贡献过什么?今天的我们又该为后世子孙留下些什么?”
连日来,出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的这段“神仙文案”,被无数网友收藏、转发和点赞。历经磨砺和考验,“文化自信”的强音在这一年间格外豪迈,《国家宝藏》也希望站在人类历史和世界文明的恢弘格局上,讲述我们血液深处的文化基因。
早在《国家宝藏》第二季走进山东博物馆时,就有不少观众觉得应该讲孔子,但节目组努力了大半年,仍觉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孔子的博大精深传递得通透,按主创们的话说:“这可是博士毕业论文都不一定能说明白的超级话题啊!”
带着诚惶诚恐、毕恭毕敬的创作态度,《国家宝藏》在历经求索和酝酿之后,终于上线“孔子特辑”了!12月2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第四期走进孔子博物院。恰逢全国考研初试结束,“商周十供”的国宝守护人于谦“捧天下学子”,祝福大家金榜题名,001号讲解员张国立也应景道:“我们讲十供,拜孔子,就相当于是带着天下考研的学子一起祭孔啊!”
那么千百年来,中国人拜孔、祭孔,到底是在纪念孔子什么?今天,我们又当以何种方式高明且高效地去传承他呢?这正是本期《国家宝藏》的核心主旨所在。
国宝在魂不在器: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上下五千年,孔子集前两千五百年之大成,开后两千五百年之新统。他所创立的儒学,在华夏大地镌刻了厚重非凡的文明的烙印,滋养千秋。
“大到半部《论语》治天下,江山可取;中到克己复礼,陟罚臧否;小到教育子女,考试科举,婚丧嫁娶。无不鞭辟入里,彻彻底底”……金句频出的朱广权用“十级押韵”花式解说《论语》的深远影响力。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能在不同的精神空间和孔子相遇,被他点醒,受他指引。
本期节目中,无论是将《论语》融于画作的《三圣像》,手摇木铎行走乡间既教圣贤书、也调解纠纷的民间社团“乡约”,还是名士蒋衡以十二年之功完成的《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又或是乾隆皇帝赐予孔庙的高规格青铜器“商周十供”,都体现了几千年来从帝王将相、到知识分子、再到民间百姓对孔子的尊崇。
《国家宝藏》一直把国宝看做是活在民族血液里的基因密码,那么孔子的思想和精神,就是“国宝在魂不在器”的生动例证。因为这些画作、书籍、石经,乃至口口相授,才让孔子的思想生生不息,也让中华文明的河流不断流得更宽、更广、更远。
如今,世人只赞孔子“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谁知其曾历尽严寒悲苦。本期《国家宝藏》的今生讲述人王润泽、张志清、郑岩分别从传播学、古籍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诸多角度介绍了孔子思想的意义和价值,也让观众了解了一个立体的孔子。
他周游列国,在陈绝粮,累累若丧家之犬,他不是为了求官,而是希望说服这些国家的领导者给他一个平台,实现“为天下人”的抱负。当政治理想无法达成,他晚年退修诗书,删述六经,整理在其之前两千年的文化遗产。他开办私学,教育弟子们要仁爱,从我做起,修养身心,家庭和谐,心怀天下……这些价值标准和道德教诲,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中国人,也影响到整个东亚,甚至成为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支柱。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评价,孔子当之无愧,他如黑暗里的一盏明灯,给了天下人一个方向。曲阜孔庙内,有一棵传说是孔子亲手种植的桧柏,它历经历史浮沉和风雨沧桑,几度枯萎,又一次次发出新芽,就像孔子不死的精灵。而因为儒学这一坚实的文化基础,才让中华文明有了强大的延续性和生命力,饱受挫折,却从未断流。
曲阜孔庙的先儒先贤殿,配享着历代文人的牌位,如果我们把排位上的名字读下来,那就是一部中国的学术史。每当社会出现问题,甚至是民族危亡之际,受孔子激励过的先贤们就会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比如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比如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如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艺术史家和考古学家说:“丹心是一个人对百姓、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种赤诚,受过孔子精神培育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种信念,我的肉体会死掉,但是精神可以是不死的”。
“在中国,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你都得面对孔子。你可以批评他,也可以赞扬他,但无论如何,你都要面对他”,001号讲解员张国立经典总结道:“有人把孔子比作泰山,他说,为什么南坡承受那么多阳光,还要让北坡去承受那么多风雪,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它是泰山。孔子获得了千古的赞誉,也承受了众多的误解和批评,但他永远在那里注视着我们的文明不断延续,并沿着他的道路继续向前,永不停歇。”
美国华工留下的启思:挺起腰杆,传承我们的优秀文明
本期《国家宝藏》带来多个动人心魄的传承故事:有乾隆皇帝一生八次去曲阜祭祀孔子并御赐“商周十供”的故事,有名士蒋衡以十二年之功手书完成63万余字《十三经》的故事,有进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专家们为了一本古籍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爬上高山的故事……但其中最引人深思的故事,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润泽所讲述的美国华工丁龙。
出生于19世纪中期的丁龙,是当年饱受歧视和压榨的美国华工之一,但丁龙很幸运,他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富商卡朋蒂埃。他是卡朋蒂埃的仆人,并深受卡朋蒂埃的赏识。
1901年6月,丁龙给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塞斯·娄写了一封信,他奉上12000美元的现金支票,作为对哥大中国学研究基金的捐款。卡朋蒂埃非常支持丁龙,除了追加10万美元的捐款,还亲自写信给塞斯·娄:“如果真有那种生性高贵,从不伤害别人的人,他就是一个……对我们而言,是应该去更多了解住在东亚及其周边岛屿上大约7亿人的时候了。”
在丁龙的努力和卡朋蒂埃的坚持下,哥大的东亚系因此成立。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了解丁龙、研究丁龙,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教授保罗·安德尔和米娅·安德尔夫妇作为其中的翘楚,借着《国家宝藏》的镜头表达了他们对丁龙由衷的钦佩:“我一直认为这个故事震撼有力,我敢肯定他在这里受了很多的磨难,受到很多种族歧视和不公的对待,我想他应该是希望美国人民都能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传统应该被尊重和学习,我认为这就是他捐款的动机。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1901年,正值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即将签订。在这样的氛围下,一个美国富商的仆人把自己绝大部分的财富捐献出去,要让外国人去了解中国的文化,这样的心胸和见识令人肃然起敬。
王润泽称丁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出生于中国,他一定是受到了孔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中国吃了败仗,很多人都很自卑,但是他并没有觉得我们的文化一无是处,他反倒坚定地认为,越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就越是要挺起腰杆,来传递我们的中国文化。”
“说得没错!丁龙那个年代尚且没有放弃文化传播并保持文化自信,我们更应该积极地传播我们国家的文化!并且要用聪明且高效的方式”,本期《国家宝藏》播出之后,丁龙的故事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热议。把本国文化之重放在心头,为了它的传承不遗余力,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商周十供”般的高规格呢?
出现在节目中的“商周十供”,承载着儒学正道,供于庙堂,世守未替,它们就如同座右铭一样,激励鞭策着世代儒生,勿忘修齐治平、兼济天下的责任与担当。《国家宝藏》以本期节目希望告诉观众的是,今天,我们可以用更加现代的方式去“拜孔子”,“我们去看他的书,我们到博物馆看一看,去曲阜走一走,领受他伟大的教诲,感受他精神的力量,我们在时代面临大变化的时候,就像孔子教导的那样,头脑清晰,有努力的目标,这才是孔子一直到今天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之所在。”
2500多年来,无数的人受到过这条思想河流的润泽,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是一朵浪花,被这条河托举着,也共同凝聚成它的延绵不绝,奔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