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武当山
盐道之上,有太多的遗迹,值得探究
云深路绝无人处,纵有佳境谁得知。
盐道多水,水有甘甜清凉,水还汹涌险恶。
盐道多山,山中果可填腹,兽可猎食,山中道险路窄,鬼怪妖魔,土匪横行。
所以盐道多寨,碉楼林立,传奇颇多。
山高路险,密林丛深,人们遇到高山横亘阻拦去路,大多绕道寻找谷口山隘穿越。天长日久,谷口山隘被称为垭坳或关口,高处修筑寨堡,以寨、营、堡、门命名。
盐道富足,盐道凶险。
一遇改朝换代,兵荒马乱的时节,富足的盐道上土匪横行,乱兵肆虐,富足的盐商和有权有势的乡绅自当利用特殊地形修筑碉堡抵御防卫。据《明史﹒列传》记载,崇祯十三年(1640年),蜀大宁、大昌界,楚竹山、竹溪、房县,有三十二隘口。
盐道上大规模构筑寨堡有三次,第一次是庸巴时候,第二次是明朝末年,第三次是清嘉庆年间。
武当山
在宁厂镇内,就有三个古寨,耸立于高山,独立成寨,又互为犄角,神奇无比。
女儿寨又称“女王寨”,和桃花寨、凤凰寨,分别坐落在宁厂镇不同方向的三个山头,各自相距十来华里,均为石木结构,坚实牢固。具体何人、何时所建已不可考,传说与清初农民军将领贺珍有关,山上设有炮台,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山为险山,峰为孤峰,据险而守,是为英雄。
清人沈增诗赞桃花寨:
烟云惯作画图铺,遥衬峰头寨影孤。古嶂千寻山势陡,寒江一派水声粗。英雄割据原非计,父老传闻半已诬。只益斜阳无限憾,满林萧瑟付啼乌。
如今三寨破败,但仍残留有坚固的寨墙、屋基、炮台和隐藏灌木杂草间的小道。
寨内寨外,是曾经固执坚守,英勇惨烈的见证。石上剑痕点点,炮台下铁锈斑斑,木头柱子横七竖八地躺着,遇见下雨,上面长出褐色的菌丝。
旌旗不在,英雄逝去。
留下的只有神奇的传说和无尽的想象。
更让人感觉神奇的,是在神农架山脉盐道之上留存有两个“鸾英寨”。
两寨均在神农架山脉之中,湖北境内名为神农架,重庆境内名为阴条岭,都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南为巫溪阴条岭鸾英寨,主峰2796.8米,为重庆市第一高峰,实为神农架原始森林一部分。通寨之路为崎岖小径,附近野人谷、打虎坪、丢命沱、舍命滩、阎王鼻子、鬼门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现今还存留着古寨遗迹,山顶有并排三棵古杉树,胸围均在3米左右,高10多米,树身布满苔藓和藤蔓,古老沧桑。
遗迹没于原始森林之中,残垣破壁仍在,一秋叶枯,一春草绿。
武当山
北为神农架鸾英寨,位于赶集沟和官封之间,山岩壁立,地势险要,山壁之间半腰凹进,形成一块平地。寨墙高4.5米,长约80米,全用石块垒成,石寨居中,顶部成半圆形,上山的小径正对寨门且两旁为悬崖峭壁,与对面山腰的薛刚寨遥遥相望。神农架鸾英寨是当地目前发现保存最好,规模最壮观的古寨。
两个寨子均以历史演义小说《薛刚反唐》中女将纪鸾英的名字命名,以她和丈夫薛刚在此聚集军队,与唐朝武则天政权进行抗争的故事为雏形展开,到处是夫妇二人在此聚义征战的传说。
据考证,薛丁山其历史原型为唐初名将、平阳郡公薛仁贵的儿子薛讷。薛丁山和薛刚父子,还有纪鸾英都是小说演义中虚构的人物,所以古寨肯定不是纪鸾英所建,以“纪鸾英”的名称进行命名,应该是借用演义小说人物产生的广泛影响,以起到威慑作用。
然而在唐朝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将唐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发配到现在的湖北房县一带。许多追随李显的将领或绿林好汉也在附近的神农架山脉驻扎,亮出了“打到武周皇帝,恢复李唐江山”的旗号,于是形成了众多古兵寨,也有了唐初名将薛仁贵族人聚众于此的说法。
还有另外的考证是,古寨由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手下大将刘体纯的儿子刘享所建,在此结寨设防抗击清兵,负责押运粮草,也应该属于前面所提的“夔东十三家”之一部。为震慑清军,所以借用纪鸾英的名号对古寨进行命名。
传说中的洗马池还在,练兵场上长出的草枯了又绿。
几块残破的墙砖歪歪斜斜,几根古树上有窝老鸦。
峡谷之中,雾气迷茫,神秘无限。
武当山
盐道沿线,坐落着朝阳寨、鸳鸯寨、红岩寨、石锣寨、向家寨、三阳寨、木城寨、宗保(棕包)寨、白岩寨、人和寨、天星寨、六也寨、撰河寨、太平寨、八望寨、天心寨、双合寨、浪衣岩赛、一心寨、二虎寨、三润寨、四方寨、五峰寨、六合寨、七星寨、八宝赛、千沟寨、红心赛、白火寨、青龙寨、黑山寨、黄龙寨、罗何寨、安和寨、梅家寨、曾家寨、颜家寨、三姓察、金花寨、换香寨、曾家寨、天宝寨等大小上百个寨堡。
每个寨子都有不同的传说,每道关隘都有自己的历史。
在陕西平利县和湖北竹溪县交界的地方,有一处关垭为古长城遗址,距今已经2700多年。这条古长城遗址南起竹溪县鄂坪乡梓桐垭,经蒋家堰镇关垭子,北至陕西省旬阳县铜钱关,沿着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绵延180余千米,依山就势,或石砌或土夯,时断时续,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集山、寨、堡、城于一身的综合体。
关垭古长城为东周时所筑,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城,是东周与古庸国边界的军事防御工事,春秋时期又为秦楚两国国界线。城墙用石灰粉、黄泥和野生猕猴桃液粘筑而成,历经千年风雨,仍然坚硬如石。经古长城专家多次考证,认为此法筑城垒壁,可谓世界一大奇迹。
战国时,长城为秦楚国界,其地势显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攻防得失屡屡互换,早上还是秦军埋锅做饭的地方,晚上就变成了楚军炊烟缭绕之地,这也是“朝秦暮楚”的由来。“朝秦暮楚”还是当地民众为保护身家性命和财产安全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生存智慧:当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换上秦人的服饰与旗帜,楚军打来就穿上楚人的衣衫。
关垭周围,擂鼓台、道观、古墓、古堡寨等遗址,与古长城构成了庞大的文物群落。
武当归来不看雪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样的关隘遗址在盐道上比比皆是。
随便列举几个,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江关、白帝城、钓鱼城、天子城、磐石城、天赐城、石宝寨、鸡心岭、阴条岭、摩天岭、叮当沟、铜钱关、白土关、武陵关、文彩关、源溪关、乌林关,每一处都曾旌旗飘展,热闹喧嚣。
盐道多古寨,多关隘,也还有古城。
关于古城,肯定要说说大宁古城,也就是现在的巫溪老县城。
这座因为宝源山盐泉,而传说被刘备从巫县分出,建为北井县的古县城,先后作为过州、监和县的治所,已经有1800多年历史,如今也成为三峡库区唯一没被淹没的古县城。
神奇颇多,有些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再简单讲讲。
大宁古城素有“峡郡桃源”之称。古城四面环山,城东有展翅欲飞的凤凰山,城南有逶迤腾升的龙头岭,城西有连绵雄伟的伏麟山,城北有峭壁千仞的九层楼岭。
源远流长的大宁河,由北向南,穿城而过。
一清前陈,可濯可沾;
众峰巉绝,如削如画,亦峡郡之桃源也。
武当山
巫人崇巫,所以古城多宫多庙,素有“九宫十八庙”之称。
九宫是五福宫、帝主宫、天后宫、药王宫、福星宫、万寿宫、紫云宫、亁元宫、南岳宫。
十八庙是关岳庙、玉皇庙、地母庙、师公庙、水府庙、魏公庙、白马庙、财神庙、轩辕庙、七公庙、张飞庙、天符庙、城隍庙、明星庙、神农庙、葛公庙、江神庙、圣庙。
一堂二坛二庵,一寺二阁二观。
古城仍在,城楼上酒肆也有。
一条烤鱼,一杯包谷烧,脚下是千年的城墙,前面是万年的大宁河。
盐道之上,有太多的遗迹,值得探究。
栈孔、古路前面说了很多,这里说说道观寺庙吧。
盐道之上,众多名寺古刹:梁平双桂堂、忠县石宝寨、奉节白帝城、竹溪莲花寺、竹山石佛寺、平利白云寺、安康双溪寺……
小武当-巫溪云台观
本处只说盐道上一大一小两“武当”。
“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山。宋代,道经开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明永乐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张信、驸马督尉沐昕等率20余万军民、工匠大修武当山。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历时12年,大岳太和山大小宫观33处落成,有了现在的规模。朱棣“北建京城、中修武当、南固盐都”的战略构想也基本完成。
盐道北端的武当山被营造了浓厚的宗教氛围,以四种“玄武”来寓示真武大帝的存在,以汉江为蛇,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九宫八观组成八百里玄武阵;以天柱峰为天造天鬼;香客信徒一入武当,无不沉浸在真武修真的神话气氛之中。
关于“武当”之名,有很多说法。
一是“非玄武不足以当之”说。《武当福地总真集》云,武当山:
乾兑发源,盘亘万里,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因名之曰武当。
二是“以武挡敌”说。《武当道教史略》认为:
武当山最初的得名,可能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防范巴、庸等古族及秦国的入侵有关。
春秋时期,房陵(今房县)、均陵(今丹江口市)一线为楚国抗击巴、麇、庸等国的前线;战国时期,武当山北面的汉水、丹水一带是楚国抵抗秦国入侵的前线,楚国在武当山地区驻扎军队,以勇武之士抵挡秦国的军队,“武当”一词的来历或许与武关、武胜关一样含有“以武挡敌”的含义。
三是“武当”因音近“巫丹”而得名。“武当”音近“巫丹”与“武担”,与“禀君之先,出自巫臷”的巫山、丹水等古族名、地名有历史迁播关系。“武当”源自太昊巴人之“巫臷”。
第二、三两种说法,都与这苍茫盐道密不可分。
南有十巫炼丹,北有真武修仙,共同组合成一个灵巫世界。
或许是巧合,也或许是后人借“武当”之名提高影响力,在宝源山附近修建于隋炀帝时期(608年)的“云台观”,也被称为了“小武当”,距今1400多年,是川东最早的道教场观。
据清《大宁县志》载:
云台山,在县城南三十里。高峰屹立出众,山上俯瞰县城,衡宇可数,上有云台观。
山上古木郁郁葱葱,山下宁河碧波荡漾。原山门有金光闪闪“履险如夷”的大字和“云归远处山疑赴,风撼危岩寺欲飞”的楹联。
相传在千仞绝壁上建观,工匠们心惊胆寒,头昏目眩,不敢登临,然而每次动工之际,云雾弥漫,使人恐惧顿失,镇定自若,化险如夷,使古观得以顺利施工,“乃天助其成”。
因其地势奇险,风光秀绝,历史上有“小武当”和巫溪“南天门”之称。
云台又以其天然形成之高、险、奇特著称于世,与奉节县白帝城、忠县石宝寨齐名,有“川东三刹”之称,历代皆誉为“川东古刹之冠”。
两山对峙,相去丈余,昔人架飞桥以度之。
俯视大宁河,流绕山根,微茫若线。
万峰悬鸟道,一径入云台。
一北一南,一大一小,两“武当”之间是巍巍盐道。
来自《巫盐天下》之《辛:盐之留存(二)》
- 未完待续 -
- 《巫盐天下》 其书 -
重庆市巫溪县宁厂宝源山至今仍保存着全国唯一一孔尚在流淌的上古时期地面盐泉。巫盐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古庸文化、古巴文化的发展,盐道文明促进了巫文化、巴文化、楚文化、秦文化、庸文化的交合融汇,形成了一条影响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沉积带。
长篇文化散文《巫盐天下》首次提出“‘巫盐古道’为横亘在中国版图腹心地带,连接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文明大通道”概念,以散文的笔触,对盐道文明进行全面总结、阐述,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上下五千年盐业文明的辉煌史诗。